前段時間,15位院士聯名上書論及誰來種田,引起社會對中國農業的擔憂。按院士上書的意見,農村勞動力中,超過45歲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就可以算作老年勞 動力,算下來,中國農業勞動力中,老年勞動力至少要占到一多半,這樣,中國農業已率先進入老人農業。依靠老年人來種田,來養活中國,按常識有些不靠譜。老 人農業更是難以與高科技、新技術、規模經營、現代農業聯結起來。
不過,中國農業的實際表現好像還不錯,去年糧食獲得新中國的第一個“八 連增”。這是在農村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的背景下取得的。在鄉務農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業已無優勢,但從事小規模農業經營尤其是糧食生產,則是正好。在目前 農業生產力條件下,“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規模經營,并非繁重勞動。
在農村,高齡老人已無力再進行農業生產,其子女一般來 講年齡較大,在城市就業漸難,通常會選擇返鄉務農。從50歲到65歲,在農村是不錯的勞動力。這樣,未來30年,中國農村以中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人口仍然 數量龐大。他們的機會成本很低,因此種田幾乎不計算自己的勞動成本。這樣的群體種田,尤其是種糧食,就具有任何資本下鄉進行規模經營所沒有的優勢。
農業經營的特點是勞動難以計量。資本規模經營,雇人照看莊稼,就要按日計酬,雇工就一定要磨洋工。最終,家庭經營可以賺錢,資本農場卻幾乎沒有不虧本的。家庭經營的糧食畝產都很高,而資本經營農場即使總產高,論起畝產,則大多敵不過家庭農場。
當前的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是畝產,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從生產糧食方面講,或從糧食安全講,既然中國未來30年還會有大量中老年農民要依靠農業,且他們 具有高于資本進入的規模經營的畝產和賺錢能力,國家的農業政策就要保護老人農業,而不是支持資本下鄉進入到糧食生產中。要保護農民,要讓被城市淘汰的中老 年農民在回村后仍然有從農業中獲得就業、收入和人生意義的機會。政府千萬不能支持資本下鄉與農民爭奪農業蛋糕,而應將農業蛋糕盡可能留給在城市失去務工機 會、勞動機會成本極低的中老年農民。
當前農村人口流出,農村出現空心化,尤其是農田出現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季節性拋荒,這也是媒體擔憂誰 來養活中國的一個原因。不過當前市場上各項農產品都供給充足,這就說明農田季節性拋荒,是農民對農產品供給的市場反應。在市場供給充足的情況下,農民仍然 開足馬力生產,只會供過于求,以致谷賤傷農和菜賤傷農。若市場上農產品供不應求,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自然會提高復種指數,從而增加農產品供給。順便說一 句,面對農產品供求失衡,政府最好不要急于干預,而應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的干預往往干擾了農產品供求的市場信號,加劇了市場波動幅度。
目前農村中的季節性拋荒、耕地復種指數下降等現象也說明,中國農業仍然有增產的巨大潛力。誰來養活中國,并非現在要將糧食增產都存入糧庫,這不可能也沒必要。關鍵在于糧食生產能力,而不是多年超產了多少糧食。這也應該是一個常識。
當前農民種田并非一點問題沒有。最大問題是產中環節,因為農戶經營規模太小,村莊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又太弱,而使農民在灌溉、機耕道建設、植保方面,難以進行有效合作。如何為小農提供產中環節的服務,這是當前國家應著力考慮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們應該對中國小農經濟有信心,對老人農業有信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