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限制我國糧食生產的因素不是種子不爭氣,而是農民不愿意種地(種糧不掙錢),沒有力氣種地(婦女與老人從事農業),地力出現嚴重下降(用地不養地)。這是城市掠奪鄉村,大力發展工業化農業的必然后果。
糧食進口對中國農業生產沖擊很大。一方面農民種地積極性下降,糧食生產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大量進口糧食與油料作物。2011年,我國從美國、巴西等國家進口了5250萬噸轉基因大豆、500萬噸轉基因玉米、120萬噸小麥、151萬噸大豆油、660萬噸棕櫚油。進口的糧食,加上進口油料作物和油料折合糧食,共高達1.39億噸,占當年中國消耗量的19.2%,大大超越了10%的安全警戒線。糧食大量進口,且以充滿風險的轉基因為主,進一步造成了糧價便宜,農民種地更沒有利可圖,拋荒現象就更突出,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中國用全球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25%的人口,但代價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淡水資源。“糧食八連增”背后的數據是,2-3倍于歐美的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數倍于傳統種子的工業種子費用。如何解決糧食產量與耕地退化之間的矛盾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才是正確出路,這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總結人類幾十年來農業發展道路得出的經驗。據專家實驗分析,搞生態農業不僅不會餓死人,相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我國有18億畝農田,高產、中產和低產田面積各約占三成,如果將低產田改造成中產田,中產田改造成高產田,則中國耕地產出的糧食很輕易突破6億噸糧(有6億畝高產田即可完成),從而實現“藏糧于地”。生態循環農業糧食生產潛力巨大,轉基因生物技術難以與之比肩。為此,我們建議:
第一,將各項農業補貼改為直接高價收購糧食。將被農業管理部門、化肥商、農藥商、農膜商、種子商、配方施肥、生物技術專家拿走的不利于糧食可持續生產的國家經費直接還給種糧農民。適度恢復“公糧制”,讓真正的種地農民直接從高價售糧中受益。作為糧食高價收購的兌現條件,農民必須承擔恢復地力、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責任。以保護國民健康為由,停止轉基因玉米、小麥和大豆進口,轉而提升中國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
第二,提供低息、貼息或無息小額貸款,幫助農民尋找致富出路,帶動新農村建設。山東平邑縣蔣家莊的農民在沒有政府補貼的前提下,在專家指導下,利用秸稈養牛,牛糞產生沼氣,沼渣、沼液和堆肥還田,產品依然走向市場,增加了收入,恢復了地力。但農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10%的利潤給了銀行。在健康環境下養殖的動物健康、抗病、肉質安全。但所有這些公益性的農業事業,必須得到政府扶持或健康市場的認可才能推廣。
第三,解決農民面臨的教育與醫療,生老病死等現實問題。農民滿足了自身的糧食安全就是滿足了國家糧食安全。幾年前中國的農民還占總人口的70%,現在這個數字已低于50%,如果繼續推進美國式的城市化,讓少數人養活多數人,中國耕地壓力將越來越大。實際上,穩定農民在家鄉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是合理的糧價。目前糧價低廉,遠遠低于三四十年前的相對價格,農民對種糧興趣不大。如果國家提高糧食收購價,同時解決了他們面臨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農民就會主動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做法生產糧食,即發展生態農業。
第四,建立一支穩定的以青壯年為主力的糧食生產大軍。將糧食安全上升到軍事安全高度予以重視,要研究西方控我石油、拒絕出售給我糧食后的糧食生產緊急預案,從技術、土地、倉儲、運輸等方面提前做好應急準備。要認真普查我國到底還有多少畝耕地用來種植糧食?我國到底儲存多少噸糧食,才能抵御未來重大自然災害和局部戰爭。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有一支以青壯年為生力軍的種糧大軍,老人和婦女只能起輔助作用。穩定這只隊伍,需從國家糧食戰略安全高度出發,從穩定糧食產量和保護耕地質量的實際出發,給予政策的特殊傾斜,不能放任市場壟斷糧食供應。用土地流轉的辦法生產糧食必須作為國家行為,否則將是對農民利益的進一步掠奪。
第五,建立生態循環糧食生產實驗示范區,用生態學的辦法,一攬子解決糧食安全、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農民就業、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等問題。在糧食生產大省的河南、山東等地,先進行村級實驗,再進行鎮級實驗,逐步擴大到縣這一級,然后在全國糧食生產區域推廣。作為國家可持續糧食生產實驗示范區的保障條件,國家對科學家指導生產出來的糧食以高價保價收購。待實驗成功后,逐步走向成熟的有機食品市場,實現種地盈利。
中國農業專家,受西方影響很大,言必稱美國,看不到我國在糧食生產方面的優勢。實際上,中國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幾千年來我們就是采取這樣的做法;在育種方面,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也是國際最先進的,連美國人也要學習中國的經驗。從糧食生產的實際能力來看,美國用29億畝耕地,才生產了3億多噸糧食,中國用18億畝耕地生產了5.7億噸糧食。美國人口3.1億人,只有中國的零頭。如果美國的人口與中國一樣多,耕地一樣少,他們還能吹噓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供應國嗎?中國人在糧食生產上是具備優勢的,這個優勢就是精耕細作,用地養地,可惜這樣的大好局面被哪些生物技術專家、國外糧食供應商、不合理的市場經濟、不合理的農業政策,無情地打破了。
要扭轉我國糧食生產的被動局面,必須調整現有的糧食生產政策,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在保障糧食總量提高的前提下,對生態有機產品給予一定的現金補貼。鼓勵資本下鄉從事糧食生產,但必須在保障“農民受益、地力恢復、環境保護、糧食增收”等前提下,得到國家對農業的補償經費,嚴厲打擊那種以套取國家農業補貼為出發點,不認真從事糧食生產的土地流轉企業行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