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鄧小平就當時形勢精辟地總結:“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時至今日,他說的失誤卻有增無減,重要表現之一是一些高校師生中“歷史虛無主義”盛行,美化緬懷人均壽命僅35歲因腐朽而被推翻的民國,抬高炒作當年被解放區軍民擊斃的國民黨將領成為一種時尚。張靈甫便是這種思潮下被假以“抗日”名義而包裝的一個“完人”。
抗日戰爭無疑是國共兩黨合作的一個典型,鑄就了中華民族擯棄內爭共御外侮的輝煌,其中楊靖宇、左權、張自忠、趙登禹和戴安瀾等人血染疆場,是當之無愧的抗日名將;李宗仁、杜聿明、王耀武、彭德懷、劉伯承、粟裕等眾多國共將領也曾馳騁抗日戰場,或正面打擊日寇,或敵后發展根據地,令日偽軍惶惶不可終日。而名將吉鴻昌因抗日被國民黨當局拘捕殺害,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詩句,則令后來者扼腕不已。
中共對國民黨抗日的功績很早就有客觀評價,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人物便包括了因抗日犧牲的國民黨英烈;建國后,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漢都設有張自忠路,北京還有趙登禹路;毛澤東給戴安瀾寫過悼念詩篇,給成為俘虜的王耀武傳過話“永記你抗日功勞”;粟裕當年下令將張靈甫以昂貴的楠木棺材入殮,胡錦濤也給包括張靈甫在內的數十萬抗日將士家屬頒發過紀念章。
但這些舉措及諸多抗日將領都因不合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胃口”遭到擯棄。他們需要一個參加過抗日而最終被解放區軍民擊斃的“好人”為突破口,來證明解放戰爭的“錯誤”,中國1949年10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走了一條不該走的“彎路”。
這個人物的挑選頗費了一番心思。
首選必須是國民黨將領,中共將領楊靖宇、左權、彭德懷等人便被排除在外;其次必須是黃埔嫡系出身,以便體現出民國的“正統”,李宗仁、張自忠等雜牌軍將領只能出局;第三必須是解放戰爭戰場戰敗自殺,血灑抗日戰場的戴安瀾與被俘后接受改造的杜聿明、王耀武等黃埔將領又被排除;第四必須長得帥,以方便當今喜歡“看臉”的青年人易于接受和同情,解放戰爭中自殺的劉戡、黃百韜因長得一般又被選擇性遺忘。
這種苛刻條件下的“完人”,找遍國民黨陣營實際上并不存在,他們便“揠苗助長”,將張靈甫虛化抬高后推了出來。
這一眼下網絡與媒體推崇的“張靈甫”與歷史上真實的張靈甫有不小的差距,實則綜合了他人的優點“組裝”而成。
一是將抗日鐵軍74軍軍長王耀武的戰功轉移給張靈甫,將張靈甫與抗戰時期的74軍等同起來,稱其為“日軍眼里第一恐怖軍軍長”,實際上張靈甫是王耀武手下一個中級校官,談不上是“將”,更非“名將”,抗戰結束一年后才被王耀武私下運作升為軍長。74軍及其前身參加的淞滬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張靈甫都沒能躬逢其盛。抗戰結束后國民政府編輯出版《抗戰偉人傳》一書,里面表彰衛立煌、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也沒有張靈甫。
二是將劉戡、黃百韜等人的“壯烈”自殺情節移接給張靈甫。孟良崮戰役中,躲在山洞中的張靈甫被華東野戰軍6縱特務團團長何鳳山親手擊斃,蔣介石等人則為鼓舞士氣編造了張靈甫“最后不屈相率自戕”的結局和遺書,乃至忙中出錯將張靈甫的妻子名字“玉齡”在遺書中寫成了“玉玲”。
自殺與擊斃看似都是死,在某些“項莊舞劍”者眼里大不一樣,前者更悲壯,更能體現主角的“忠誠”。因而不管親歷者何鳳山晚年如何撰文證實張被擊斃,而偏偏以蔣介石的虛構為依據。實際上杜聿明等人也被蔣介石“自殺”過,只是事后被證明是笑話而草草收場,而劉戡、黃百韜等人倒的確自殺身亡。
三是擯棄了張靈甫抗戰前棄妻、殺妻、休妻的經歷,將粟裕這種一生忠誠于一個妻子的將領的優秀品格轉移給張靈甫,稱其“雖然面臨絕境想的是忠誠和對妻子的眷戀”。
于是,一個罕有的“抗日名將”和“偉大的民族英雄”包裝而出,一時間紅遍網絡與某些媒體。
能夠如此精心篩選,頗具匠心的人只能是某些高校的師生,而且近來他們已不滿足于張靈甫“抗日名將”的名頭,又進一步公開加封為“革命烈士”。
西北工業大學網站上發表的一篇報道,稱清明節組織本校學生到“張靈甫烈士陵園”掃墓,“在副社長和團支書的帶領下”,“學生們認識并了解了張靈甫烈士的光榮戰績,明白了先烈們走過的道路,是一條奮斗之路,是一條不斷探索,追求真理之路,是一條輝煌的人生之路。”
教育部網站的“校園資訊”欄目也發表西北工業大學一則“向革命烈士致敬,樹艱苦奮斗之風”的消息,稱“全班同學前往張靈甫將軍墓”緬懷“革命烈士”。
乍讀震驚之下,竟不知今世何世,即便在當下的臺灣,張靈甫也不曾有過這般“殊榮”。臺灣近年來精心錄制的紀錄片《國軍抗戰全紀實》兩部156集,對薛岳、李宗仁、張自忠、趙登禹、杜聿明、余程萬與王耀武等人都有詳細講述,卻鮮有張靈甫的蹤影。
唯一提到他的是《抗日名將決死誓言錄》一集中,說時任團長的張靈甫提著槍,命令士兵“給我上”。
然而在大陸,張靈甫已從“抗日名將”上升為“革命烈士”,歷史虛無主義者以漸進方式顛覆歷史否定中共合法性的目的已悄然達到,鄧小平當年“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幾乎是直面當前亂象。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可以預期的是,若非及時警醒,孟良崮戰役的戰勝者陳毅粟裕兩將軍和解放區軍民成為“戰犯”的一天,很快便將無情地到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