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并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國際條約集》(1934~1944),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61,第407頁。
《開羅宣言》是戰后處理日本問題的基礎法律文件,它明確地宣告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滿洲、臺灣和澎湖群島應歸還中國。中國政府1941年12月9日的對日宣戰書也已經公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關系者,一律廢止”。據此,包括1895年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在內的中日間一切條約都已經被廢失效,日本由《馬關條約》第二款所獲得的對臺灣的領有權喪失了法律依據。《開羅宣言》明白無誤地告知世人:臺灣戰后法律地位業已確立,即從日本的殖民地重返中國版圖。
另據戰后披露的文件,1943年11月23日晚美國總統羅斯福與中國政府首腦蔣介石進行會談,會談備忘錄記載中就有關日本戰后處置及中國領土歸還問題,兩國首腦間有這么一段談話:
(5)關于領土的收復——蔣委員長和羅斯福總統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中國東北四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后必須歸還中國,經諒解,遼東半島及其兩個港口,即旅順和大連必須包括在內。總統然后提到琉球群島,一再提問,中國是否想要琉球群島。委員長回答說,中國愿由中美兩國共同占領琉球群島,最后,在一個國際組織的托管下由兩國共管。羅斯福總統還提出香港的問題。委員長建議,在進一步考慮以前,請總統跟英國當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記錄摘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4,第449頁。
第七部分臺灣光復(2)
顯然,在中國領土問題上,作為當時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的蔣介石對于臺灣、琉球、香港問題分別有著相當明晰的界定,琉球:盡管羅斯福總統問及中國是否想要,中國在當時也存在取得琉球的可能性,但蔣介石仍建議將琉球置于國際托管之下;香港:香港是英國的租借地,中國政府是要收復香港的,但在當時屬于反法西斯同盟內部中英之間的問題,從反法西斯斗爭的大局出發,暫不觸及這一問題,而是要求美國從中調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臺灣:與前兩者截然不同的是,對臺灣問題,中國政府的意志是堅定的,臺灣、澎湖列島和位于大陸的東北四省居于相同的地位,都是中國領土無可爭辯的一部分,是“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戰后必須歸還中國”。這一立場得到了美國的同意,形成為《開羅宣言》后,經美、英、中、蘇四國一致同意而成為國際公約,是一份國際法文件,在戰后也得到了切實的實施。因此可以說,臺灣的法律地位問題,在戰爭期間的1943年就已經由《開羅宣言》解決了。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蘇三國就如何處理戰敗國賠償及對日作戰等問題進行商談,7月26日,美、英、蘇三國就結束對日作戰條件和戰后處置日本的方針通過了一項決議,此即《波茨坦公告》。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布,蘇聯當時未參加對日作戰,故未在公告上簽字,到了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也在公告上正式簽字,最終形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宣稱:
一、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于完全毀滅境地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二、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并對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及充分之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國際條約集》(1945~1947),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59,第77~78頁。
《波茨坦公告》是在盟軍占領沖繩并將對日本本土發動攻擊之際,對垂死掙扎的日本法西斯發出的最后通牒及敦促投降書,公告再一次明確宣告《開羅宣言》所制定的政策的嚴肅性及盟國實施《開羅宣言》所列事項的堅定決心,這無疑在法律上又一次確立了臺灣、澎湖群島必須且必將歸還中國。
在中國共產黨方面,也贊同及堅定支持《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所確立的原則,毛澤東說:“中國共產黨同意大西洋憲章和莫斯科、開羅、德黑蘭——各次國際會議的決議,因為這些國際會議的決議都是有利于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和維持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決定應使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這是正確的——開羅會議又決定將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這是很好的。”《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985、966~967頁。
1945年8月,美國先后在廣島、長崎扔下原子彈,蘇聯也于8月9日正式對日宣戰,日本法西斯滅亡在即。日本方面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9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稱:“日本政府準備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由美國、英國以及中國政府,以及后來由蘇聯政府簽字的在波茨坦發表的聯合公告中所列舉的條款,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公告并不包含任何有損于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即要求維護天皇制度。朱貴生等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第727頁。8月10日,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裕仁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及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接受投降的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及其他盟國代表也先后簽了字,宣告日本戰敗投降,《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隨之得以充分、完全的實施。
1972年中日恢復外交關系,《中日聯合聲明》亦載明:“自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這一立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的聲明中,再次重提《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他說:“《開羅宣言》規定將臺灣歸還中國,而日本接受了繼承上述《宣言》的《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條有‘《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的明文規定,按照我國承諾了《波茨坦公告》這一原則,日本政府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的立場是理所當然的。”田桓:《戰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7,第112頁。
第七部分臺灣光復(3)
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成為主戰場。1943年夏季后,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采用“跳島戰術”向日本軍隊發起進攻,繞開日軍重兵把守的島嶼,跳躍前進,避免逐島爭奪的消耗戰,以更有效的發揮盟軍的機動性,直插日軍的薄弱環節,并逐漸以準備進攻日本本土為主要目標,因此臺灣不在盟軍重點攻擊的范圍內。但為了摧毀日本的戰爭能力,盟軍對臺灣島內的重要設施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在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同時,也造成了臺灣人民生命財產的很大損失。1945年國民政府中央設計局提供的1944年10月12日至1945年5月15日臺灣被炸損失統計如下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后五年省情》(上),南京出版社,1989,第65~66頁。:
(一)轟炸臺灣盟機架數:
自1944年10月12日起至1945年5月15日止,敵方自稱盟機出動架數計為5577架,以上未公布架數者十次(其出動架數當在1000架以上),但倭寇素來未公布正確數目,如最近B29-500架以上空襲名古屋時,倭方僅稱400架母艦載機,900架空襲九州等地敵方僅發表600架,由此類推,七月來轟炸臺灣之架數當在10000架以上。
(二)轟炸次數及損失估計:
轟炸次數以一日算一次,七個月來共為32次。如以各城市分別計算總共為75次,其中最多者為高雄及臺南33次,岡山以B29及母艦載機前后轟炸兩次后,盟方已宣稱將岡山毀壞三分之二,則遭炸十余次之高雄、臺南城市當已毀壞大半。又據1944年10月間連炸六日,據敵方自稱人口之臨時移動達90萬人之多(人口之移動包括死傷及房屋遭炸之難民在內),由此推測人民之死傷七個月來當在20萬左右。按被炸城市之人口總計156萬,約占全臺(670萬)之24%,死傷20萬即占城市人口之12%(約占全臺之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