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污蔑毛時代不擇手段:論證我國的黃金儲備量

鈴蘭臺 · 2009-03-27 · 來源:烏有之鄉
建國六十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論證1950年的廣東省黃金收兌量和我國的黃金儲備量

鈴蘭臺

近讀《廣州市地方志》[1],讀到第562頁上的一張表格,“廣州市人民銀行1950年收兌金銀外幣統計表”。該表顯示,廣州市1950年合計收兌到的,純金不足萬兩(9580.774兩)、純銀不足7萬兩(65034.13兩 [2]、甲、乙類銀元共487658枚。

忽然憶起某段時間,網上激烈爭辯我國建國初期的黃金儲備。有人翻出學者武力的論文 [3](以下稱“武文”)作為論據,因為文中提供了廣東省1950年收兌金銀資產的數字,高達黃金745.5萬兩(233噸)、純銀5323.6萬兩(1664噸),此外有銀元101.2萬枚。

不難看出,廣州市和廣東省的這兩組數字,金銀收兌量的規模相差了800倍!一個驚人的比例失衡。


一、1950年全國的黃金儲備量

先來探討與黃金儲備相關的若干問題。關于我國黃金儲備的起點,一般的說法,“新政府的黃金儲備只有6000多兩”[4]。如果說是1949年接管國民黨國庫時收到的是這個數字,偏頗并不大。武漢是內地最大的工商中心,收到的只有金19.34兩和銀43.75兩 [5],確實少得可憐。上海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湯恩伯1949年5月17日將中央銀行庫金幾劫一空,指令“暫留黃金5000兩、銀元30萬元”[6],而這暫留的黃金和銀元后來也下落不明。但是,新政府的黃金儲備,應不限于渡江后接收到的國庫存金,還應包括解放區的存底。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東北則是解放最早的主解放區。1947年7月,“為平抑市場金價,打擊黃金投機,(中共哈爾濱市)政府從4萬兩黃金庫存中拋售2萬兩。”[7] 因此,加上解放區的存底,說新中國擁有數萬至十幾萬兩黃金儲備,也不是不可以的事。

建國初期,通過統一財政金融、從民間大力收兌金銀和擴大礦金的生產收購,國家的黃金儲備有了明顯增加。根據《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8],1952年,我國保有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500萬盎司(498萬兩或156噸)并一直維持到1958年。1959年后,國家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隨后進入還債高峰和經濟調整,黃金儲備減到400萬盎司(1959-61年)、再到300萬盎司(1962-64年)。1965年后,恢復到500萬盎司,并在1974年達到了1280萬盎司的歷史最高水平。

1950年我國黃金儲備知多少?沒有原始的資料。1955年3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論 [9] 說:“國家掌握的黃金、外匯也在逐日增多,單只黃金儲備一項1954年就比1950年增加了10倍以上。”這個說法能否作為定說,和提到的“1950年”指年頭還是年尾,尚待確定。

如果指的是年尾,推知195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低于46萬盎司(45.2萬兩)。

如果指的是年頭,就復雜多了,需要加上1950年這一年通過門市和金礦收兌獲得的凈增加量。說凈增加,因為要考慮黃金可能被用到對外貿易、償還外債、工業和民用配售等經常項目。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逆差只有0.3億美元,而年底外匯結余1.57億美元(主要來自僑匯);外債方面,2月14日蘇聯借給中國3億美元年息1%的經濟建設貸款,中國“以原料、茶、現金、美元等分十年付還貸款及利息”[10],可見這兩個方面并不需要動用庫金作支付。再看工業和民用配售,資料顯示70年代以前的配售占收兌量份額很小。此外,黃金被禁止自由買賣,政府也不用來拋售和發行公債。由于“只進不出”,庫存必然會增長。資料 [11] 顯示,我國收兌黃金最多的有四個時期,依次為51-53年、58-60年、66年和80年,1950年不是豐收年。拿1952年的500萬盎司來反推,估算出195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應不超過150萬盎司。

1952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高達6.64億盎司,至少是我國的400多倍。在金本位年代,黃金儲備代表了一國的綜合經濟實力。195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不論以46萬盎司還是150萬盎司做上限,按當年金價(1盎司=34.72美元)折算,僅得0.16~0.52億美元;而蔣介石帶去臺灣的金融資產折合美元有5億多,其中黃金318萬盎司 [12] 折合1.1億美元。這筆黃金相當于大陸1950年黃金儲備的2~7倍。以大陸的面積之大和人口之眾,以臺灣島的面積之小和人口之寡,說大陸建國初期一窮二白,是絲毫也不過分的。

有關1950年全國收兌到的黃金數目,從上述1950年黃金儲備的上限150萬盎司中,扣除49年的存底和該年二十幾萬盎司的礦產收購,合理的估計,不會超出100萬盎司。

反觀“武文”,它說光廣東一個省,這一年就收兌到了750萬盎司黃金。這顯然浮夸。很難說在寫作中正確把握了當時我國黃金收兌、生產和儲備的基本狀況與規模尺度。  

二、廣州1950年收兌金銀外匯的數字

志書的質量和可信度在各類文獻中是最高的,甚至高過原始檔案。這張“廣州市人民銀行1950年收兌金銀外幣統計表”([1, 562頁])按月列出、數字精確到個位,分類也最齊全。其中的合計欄列出如下:

合計
美金   40.2314萬元
港幣   4137.570541萬元(折實牌價)
黃金   9580.774純金市兩
白銀   65034.13純銀市兩
銀元   214928元
雜洋   47625元
甲類銀元 328258枚
乙類銀元 159400枚
英鎊   22
星幣   295元
葡幣   40.70埃斯庫多
白金   6.950市兩
甲類銅幣 294.1875市斤
乙類銅幣 0.6875市斤。

廣州市的金銀收兌量,金不足1萬兩、銀不足7萬兩,這兩項都是“武文”所提供的數字的 1 / 800;亦即廣州占1份,廣東其他市縣加起來占799份。廣州的地位真的這么慘嗎? 

廣州的金融地位

金銀流通量標志城市的富裕和繁榮程度,在金本位年代,代表了城市的商業和金融業的發達水平。廣州,明清以來一直作為我國黃金白銀的主要進出口岸,到民國時代,名列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政治層面,廣州是大批國民黨中高級軍政人員早年發跡的地方;1949年初國民政府南遷至此,又隨著4、5月份南京上海的解放,大員顯貴紛紛從各地攜帶金銀財寶南下廣州;當時的廣州,投機金銀,萬賈云集。《廣州市地方志》第543頁描述說:“廣州的金融業相當發達,具有濃厚的半殖民地性質,帝國主義銀行享有發行鈔票的特權,操縱外匯收支、價格和外貿、金融市場;商業投機性強,炒賣金銀、外幣和外匯。”廣州越發成了華南乃至全國重要的金銀和外匯的集散地。這樣的形勢下,廣州市面上流通的、居民持有的,不說占廣東半壁江山,幾分之一也是有的;無法想象廣州會淪落到廣東 1 / 800的地步。 

廣州收兌了全國儲備近 1/3 的外匯

金銀是一個側面,外匯(僑匯)是另一個側面。根據《廣州市地方志》,1950年廣州市“收入僑匯總額4700多萬美元”(543頁)。這個數字占我國當年的外匯存底將近三分之一 —— 三份外匯出廣州。

不過,廣州解放后的幾個月內,流通性更強的不是外匯,而是金銀。這是因為:1)1950年3月前,人民政府為抑制外匯投機,實行“獎出限入、照顧僑匯”的政策,人民幣美元匯率頻繁下調,導致出多進少,甚至一度僑匯被中斷,這反過來刺激了金銀兌量激增(民間把金銀拿出來兌換人民幣,應付家用和急需);2)廣州當時作為聯系香港的唯一窗口,大批國民黨人員(特別是“第三戰線”特工)和他們的家屬攜帶金銀頻繁來往于穗、港兩地。 

突然發現了金山和秘藏?

既然金銀的表現不比外匯(僑匯)遜色,廣州就不可能在廣東扮演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角色。這樣的事情能夠發生,除非廣東當年發現了巨大的金山或秘藏,大到總儲量超過黃金700萬兩(219噸),并且政府在1950年將這些寶藏全部收進了國庫……。當然,這是天方夜譚,沒有的事。后面看到,廣州不是廣東的1 / 800,而是至少占1 / 7。

有人要問,廣州市的收兌全在這里了嗎?言下之意,其他銀行如何?“解放后繼續營業的私營銀行,有金城、新華、國華、和成、中國實業、上海商業、聚興誠等七家。”此外,還有公立的交通銀行。但是,涉及到“金銀外幣,統由國家管理,……廣州市由市人民銀行統一收兌,統一配售。”([1], 511頁)可見金銀管理“政出一門”,完全由中央銀行掌握和統計。中央銀行以外的收兌都屬投機倒把行為,會依法受到取締和沒收。

三,廣東其他市縣略況 [13]

以下是從網上收集到的廣東若干市縣的情況。

海口市:當時的海南行政區首府。《海口市志》記載,(行政區內)“大多數縣支行尚未成立,故貨幣斗爭以海口為重點。……截至1950年12月底,海口地區共收兌黃金3647兩,甲類銀元262042元,乙類銀元80310元,白銀1090元……。收兌的黃金、白銀統一由人民銀行管理。此后每年均有收兌和配售,但為數不多。”海口地區1950年收兌頗豐,得黃金3600多兩,是廣州市的38%。

江門市:時為縣治。《江門市志》載,1950年“共收購各種金飾367.753兩,各種銀圓35085枚。”黃金的收兌量,不及廣州市4%。

花縣:《花縣志》載,“1950年,銀行收購銀元1153枚,雙毫15枚。”雙毫是2角和5角的銀幣,黃金無收兌。“1958年,……銀行收兌金銀折人民幣7.3萬多元,為歷年數量最多一年。”按當時收購價1克黃金兌人民幣3.04元計算,全部算做黃金是768兩。

紫金縣:《紫金縣志》載,“1950年……,銀行收兌黃金973克,白銀315公斤。至1970年止,共收兌黃金30182克,收兌總值91257元;收兌白銀總值352810元。……土地改革時期,收兌數量較多,占總數88%。1970年以后,收兌數量極少。”1950年僅得黃金31.1兩,為廣州市的0.3%。

建國初期,廣東省領7市(廣州為中央直轄市)98縣。通過上面的資料看到:1)一些縣的人民銀行還未成立,自然談不上開展收兌,2)一些縣收兌微不足道(如增城、從化、番禺等縣),故在縣志中未留下相關記錄,3)收兌量:海口地區達到廣州的38%,縣級一般只能達到廣州的0〜4%。  

四,廣東1950年最多收兌黃金7萬兩

根據上述,容易估算出廣東省1950年收兌黃金數目的上限值,方法是“往高處取”:即廣州以外的6個市全取海口的水平(38%),98個縣全取江門的水平(4%),得到

0.9580774 x (1 + 38% x 6 + 4% x 98) =6.9萬兩,

各項依次為,廣州市0.9581萬兩、6個市2.18萬兩、98個縣3.76萬兩,合起來得6.9萬兩,實際值可能大大低于此數。即使這樣,也還是離“武文”的745.5萬兩遙不可及。  

五、其他省市收兌黃金:數千兩至數萬兩

福建省。國民黨在1949年1月曾先后兩次經廈門轉運財富去臺灣,計黃金57.2899萬兩和黃金12箱 [14]。《福建省志·金融志》記載:1949-1988年四十年間,全省共收兌黃金41.4萬兩、白銀1148.6萬兩;年均金1萬兩上下、銀28.7萬兩。最高年份1952年收兌金5.39萬兩、銀142萬兩,而49-52年間合計收兌金8萬兩、銀238萬兩。由這些推知福建省1950年的收兌在黃金1.5萬兩和白銀50萬兩上下。

安徽省。《安徽省志·金融志》記載:“1949~1990年,累計收兌黃金64.86萬兩、白銀990.85萬兩。”其中“1949年6 月至1950年12月,全省共收兌黃金4862.67兩,白銀37799兩,銀元308844枚。收兌工作集中在城市中進行,合肥、蚌埠、蕪湖、屯溪等主要城市收兌量,占全省收兌總量的70%~80%。”1950年,收兌黃金0.36萬兩、白銀0.56萬兩、銀元15.9萬枚。黃金約及廣州市水平的三分之一。

山東省:該省是我國大中型金礦最為集中的省份,歷來黃金儲量、黃金生產、及金銀收兌均居全國首位。《山東省情資料庫》載“1949年全省僅收購礦金4.2萬兩。1950年……全年收購礦金比1949年增加1.2 萬兩,”即5.4萬兩。門市收兌未見記載。

黑龍江省:該省的黃金產量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常為全國之首。1889-1896年七年間產金17.5968萬兩;1915年全國產金15萬兩,來自東三省的就占五分之三。《黑龍江省情資料庫·金融志》給出了該省1953-1955年每年平均收購礦金1.5萬兩,門市收兌量未見記載。

上海市:沒有1950年收兌金銀的數字。不過,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持有黃金的狀況,有其代表性。

抗戰勝利后,上海擁有210多家華商銀行、外國銀行、信托公司、錢莊等金融機構,集聚了全國約三成的金融資產。由于金融業集中,資金的輻射作用廣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黃金市場的成交量相當巨大,曾僅次于倫敦和紐約,大于法國、日本和印度 [15 ]。由于國民黨政府在禁止與允許自由買賣黃金之間反復無常,造成上海金市搖擺,每況愈下。又由于“到1948年10月底止,國民黨政府在上海共搜刮了黃金165萬兩,白銀900萬兩,銀元21300萬元,加上美鈔、港幣等,共值2億美元。”[16],使市民持有的黃金財產大為減少,市面流通的黃金亦銳減。后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印證了這樣的狀況。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的次日,市軍管會即宣布取消金圓券、實施外匯管制和統一使用人民幣。黃金由于保值性強,本應成為搶手的黃魚,然而“民間的黃金存量已經被國民黨政府掏空,市面成交量很少,黃金(金塊和黃金飾品等)也退出了投機,最后,只剩下銀元一路走俏”[16],“黃牛”選擇投機銀元,工薪階層因為買不起也買不到黃金,又想保值,領到工資后去買黑市銀元,加劇了投機銀元。

人民幣的地位岌岌可危。6月10日,上海市公安局奉命查封了上海證交所。“在證券大樓共抄沒黃金(含金飾)3642兩、銀元39747枚、美元62769元(實際沒受黃金81兩、銀元4488枚、美元2720元——筆者注)、港幣1304元,人民幣1545萬多元(舊幣),”以及囤積的大量物質 [17]。從查到的黃金數量來看,證明當時流向證券市場的黃金已相當的少。此后,公安局又突擊查處到了2359件金銀投機案,破獲地下錢莊25家,涉及黃金合計僅150來兩。[17]

上海解放前夕,白崇禧只花了30兩黃金,就買通金山印制廠廠主翁滋和等,在上海突擊印制假解放區幣;湯恩伯也曾通過忠義救國軍第八支隊司令李星宇,僅用30兩黃金就買通多人,在上海印制假人民幣。[18]

上海市在解放初期收兌到了多少黃金,確切的數字有待史料的出現,筆者估計不會超過1萬兩,有可能還趕不上廣州。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即由于國民黨中央銀行設在上海,近水樓臺,上海市民遭受不停的搜刮,到那個時候,他們持有的黃金資產已經相當微薄了。

上海周邊各縣有不完全的記錄。《寶山縣志》載:1952年經“廣泛動員”收兌到黃金1700多兩,其他年份無記錄。《南匯縣志》載:1950年收兌黃金13.6兩,銀元849枚。《崇明縣志》載:1958-1984年累計收兌銀元296410枚,黃金9704.6兩,年均360兩。《上海縣志》載:1978—1985年間年均收兌黃金337.8兩、白銀19106兩、銀圓14472枚。《松江縣志》載:1950年查獲販賣金飾共73.5兩。其余嘉定、川沙等縣無收兌紀錄。歸納后,各縣1950年收兌黃金約數十至數百兩。 

結  論

囿于第一手資料的欠如或壓根就不存在,不得以展開以上的長篇討論和實證,就若干普遍關注的觀點和一些量的規定性得出結論和估計。首先,從探討黃金儲備問題入手,推測新中國黃金儲備的起點約在數萬至十幾萬盎司;然后根據史料和數據論證我國1950年的黃金儲備有兩個上限,即46萬盎司和150萬盎司(具體如何,有待權威資料的出現),并與國民黨政府運臺資產作了比較,指出大陸“一窮二白”絕不是什么虛言。

基于這些,本文的重點,是從宏觀及微觀多層面多角度來論證社會科學院學者武力在其論文中給出的1950年廣東收購黃金白銀數字的荒謬。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些人利用學者的失誤,試圖顛覆諸如“建國初期‘一窮二白’”、“蔣介石搶空國庫”、“ 毛澤東白手起家”這些既成的公共認知。本文首先合理論證出我國1950年黃金收兌量不超過100萬兩;然后根據《廣州市地方志》提供的翔實數據,結合廣東省其他市縣的資料,旁及若干省份的資料,論證了廣東省1950年所能收兌黃金數量的上限為7萬兩,從而指出武力的數字至少被夸大了百倍,收購的白銀數也被極度夸大。筆者認為,學者有責任對其使用的資料和不合情理的數據加以核實,作出必要的糾正,以免謬種流傳。

鈴蘭臺  26/03/2009(初稿)  

注釋和資料 

[1] 《廣州市地方志》

[2] 本文出現的單位“兩”均指舊市兩,換算:1兩=31.25克,1盎司=0.995312兩,1噸=3.2萬兩。

[3] 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貨幣統一”。原文說:“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71.1%),銀元101.2萬枚(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73.7%),純銀5323.6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98.2%)。”

[4] “我國黃金市場改革的基本歷程”。

[5] 《武漢方志·金融志》

[6] 鳳凰衛視編《大敗退:1949》,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4 月版。

[7] 《哈爾濱市志 金融志》

[8]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A-63全國黃金和外匯儲備》,第72頁,1999年10月。

[9] 轉引自“建國前后人民幣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人民日報》1955年3月1日社論:《做好新人民幣的發行工作》。

[10] 董志凱,“關于“156項”的確立”。

[11] 《安慶市志》對于新中國收兌金銀最多的四個時期有詳細的說明。概略地說,1951-1953年收兌最多,占1949-1985年合計的17%,推動因素包括打擊黑市、土地改革和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擴大經營;1958-1960年,“大躍進”動員城鄉人民“變死寶為活寶”,出售金銀給國家;1966年下半年,群眾懼怕破“四舊”而紛紛到銀行出售。1980年,國家調高金銀收兌牌價。

[12] 國民黨政府帶去臺灣的黃金數目,諸說不同。關于這些黃金的確切數量及其對臺灣安然度過1949-50年的經濟危機的貢獻,另文探討。

[13] 筆者沒有廣東的省級數字,不得以寫這么多的文字來進行論證。懇望讀者、尤其政府部門,如手頭有廣東省1950年收兌情況的原始可信資料,提出來分享,以正視聽。《廣東省志·金融志》可能有用。任兆璋評論說:“建國以后,廣東的金融業的每一件重要事件,每一個細小的措施和改革,在《廣東金融志》中都得到真實、準確的記載。”(“研究廣東金融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廣東省志.金融志》”,載《南方金融》2000年第一期,59頁)

[14] 《國民政府檔案•第二卷(1989年)》第51-53、69-70頁。

[15] 洪葭管,《上海通志·金融》卷概述(討論稿)

[16] 鄒進文,陳毅主政上海初期的財政金融政策述評

[17] 《上海公安志》。

[18] 孫國,“上海解放初期的經濟保衛戰”,《文史春秋》 2004年第03期。筆者推測,印制人民幣假鈔的鼻祖,一是白崇禧,二是湯恩伯。白崇禧時任國民黨華中剿總總司令,湯恩伯時任陸軍代總司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