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以來,新股一個月發行一次。而每逢新股發行,貨幣市場利率都會出現飆升,至少交易所國債回購利率是這樣。6月19日新股發行之前隔夜國債回購利率升值30%,而這次又是。下周11支新股開始認購,今天(7月18日)是本周最后一天,市場再度上演機構瘋搶資金的情況。截至上午收盤,交易所GC001利率報15.36%,漲幅達484.03%;GC002報15.435%,漲幅達379.35%;GC003報9.98%,漲幅達144.91%;GC007報6.43%,漲幅達62.58%。
國債回購市場“鬧月驚”,這真是“中國特色的金融奇觀”。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歐洲,哪怕是香港,市場應當如何理解?很顯然,是金融市場出大事了。但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卻屢見不鮮,暫且不說會不會出事,單就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就說明中國金融市場的“劣質屬性”。這就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化嗎?
不能責怪機構或投資者的選擇,更不能說投資者不理性,因為它們為了利益做出這樣的選擇沒有錯。全部的責任應當都在管理者,因為是它們塑造了一個扭曲的市場,因而產生了扭曲的利益,而誘使投資者趨之若鶩。
我們曾經無數次的分析、提醒,新股上市首日開盤時,在新股發行價附近市場只有需求,沒有供給。這不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市場建設中“有意無意”留下的“巨大缺口”。這是中國新股發行機制的“致命軟肋”。然而,市場改革的主導者明知這里有問題,卻對此避而不改,聽之任之。以致于新股發行問題迄今得不到有效解決。難道不是嗎?中簽率只有0.28%的新股“北特科技”,開盤一分鐘就達到44%的漲停位置,其間成交僅3400股;而在此價位上共有1.35億股的買盤,而且一個上午賣盤總共只有5萬股。
這說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之后,發行市場依然混亂不堪。而國債回購利率為新股發行而飆升,就是例證,這嚴重干擾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樣,新股上市后的大幅飆升,也是“惡炒”的結果。尤其是在資金成本極高的情況下,為了覆蓋這一成本,機構更需要瘋狂的拉高新股。有統計顯示,按照上個月千分之六的新股中簽率、新股認購資金鎖定3天、平均折年8%的利率成本計算,新股上市后必須上漲100%才能覆蓋機構的資金成本。有了這樣的計算,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上個月發行的新股平均漲幅高達280%,開盤后連續數日“秒停”(極短的時間內漲停)。
有這樣的市場機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股市會如此亂象叢生了。管理者總在責怪投資者不成熟、不理性。但就算投資者不成熟、不理性也是市場機制扭曲引導的結果。另據測算,7月24日,因認購新股而鎖定的資金將達到8000多億元的高潮。
如此混亂的金融市場,后果已經出現。7月18日當天,兩年期、邊際利率4.1%的260億元國債拍賣失敗(流標)。這說明,市場對兩年期國債4.1%的利率不滿意,因為當下市場中,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等幾乎所有安全性較強的金融商品,其收益率都遠高于國債。更何況是在國債回購利率平均在8%以上的時候。
不知道這樣的事情還要持續多久?這顯然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更不該是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條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