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輪中美戰略對話達成300項成果,可謂成績斐然。但這樣的成果是不是真能“雙贏”?如果是,那是大好事。成果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就“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達成“時間表”,同意爭取2014年就BIT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這也被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稱之為“歷史性進展”。
對美投資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在美投資一直被歧視,美方會找出各種借口干擾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商業活動。華為、中興通訊、中海油等企業過去的在美遭遇就十分說明問題。所以,打破這一瓶頸應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事情。但這也要看到日本的教訓,1990年以前日元大升值過程中,日本在美國的投資成功率也僅僅是10%。那豐田汽車算是成功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2008年之后,美國為了保護“底特律”,給了豐田公司以怎樣的“待遇”。
美國是個法制國家,這個“法制”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立法神速。尤其是在“限制外國人的方向上”,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會特別快。所以,中國沒有理由太相信美國政府所做出的承諾,政府之間達成的共識也曾經被美國國會——立法機構否決或干擾。
令人擔心的是:當中國企業依據中美政府所達成的協議,對美國本土進行投資時,最后被國會的一個什么法案給摧毀了。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歷史事實。所以,盡管美國能源比歐洲廉價得多,勞動力價格也不比歐洲貴,但歐洲企業赴美投資者甚少,而歐洲在美的投資絕大多數都是流動性很強的金融投資。
不能讓“利率市場化改革”變成摧毀中國經濟的理由
對美投資還是“中期“的事情,我們先來開看看眼下的事。眼下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是中美之間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較量。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好像在給中國人“面子”,但自己卻想要“里子”。所以,在聲明中并沒有看到雅各布·盧在美國叫囂的“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動靜,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區間”和“利率市場化”。
為什么變成了“利率和匯率”兩個問題?我們曾經多次分析過,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美國人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言外之意是:逼迫中國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那為什么是“利率市場化”而不是“拉高利率”?第一,如果美國人直接要求中國央行提高利率,是明顯的干預內政;第二,要求中國盡快實現利率市場化,實際內涵與拉高利率是一回事。還記得前不久中央銀行有關官員在論證“利率市場化初期,市場利率會走高”嗎?就是這個道理。
必須反對央行公布這樣的研究。因為,央行是市場的控制者,而不是市場的服從者。如果央行判斷利率市場化之后,中國利率會走高,那就必須拿出辦法來“控制”。第一,這是央行的職責,不能讓“利率市場化改革”變成摧毀中國經濟的理由,不能讓中國經濟為“利率市場化改革”付出巨大代價;第二,央行公布這樣的研究會給市場傳遞出巨大的“投機信號”,一旦利率市場化實現,投機客會借此無限放大“利率升高、人民幣升值”,會使中國財富被“早有預謀的”嚴重打劫。
所以,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讓人擔心,此番承諾會導致中國經濟的又一輪衰退。中國為了中央銀行所推進的“改革”已經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這種被動的、不由自主的代價支付,已經讓民眾心力交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