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優先股面世了。但很遺憾,優先股與公眾無緣,而往往是作為一種私募產品,讓大資本變成了唯一的享用者。我不管歐美發達國家是怎樣做的,而就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這樣的做法對于整個社會有失公平。它既不符合中國現實情況,又有違金融“普惠性”的發展原則。
證監會必須明白,優先股在當今這個時點問世,一個關鍵原因是:中國股權融資長期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而債務資本急速擴張,金融結構失衡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整個中國的資產負債表不斷惡化,這對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所以,當普通股市場低迷不振之時推出優先股,既是股市發展,又是權宜之計。
但是,無論是普通股還是優先股,它們都是股權類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都必須擔負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重要功能,核心是把老百姓閑置的資金(儲蓄)轉化為股權類資本。因為,機構投資者閑置資金實際很少,而購買優先股的資金往往需要東騰西挪,尤其是實業企業就更不該參與優先股購買,既消耗本已有限的流動性,同時從宏觀角度看,這最多是實業資本“再分配”。
所以,優先股私募需要規定“合格投資者”,尤其應當激勵固定收益偏好的社會閑置資金購買。股市低迷、風險巨大,老百姓不敢進入,甚至不斷撤出。撤出后的資金一般涌向了固定收益市場,尤其是近來高速發育的貨幣市場,這導致金融結構除了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比例失衡之外,更導致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比例失衡,導致資本市場和貨幣政策的比例失衡。所以,我們有必要借重優先股扭轉中國金融結構,而方法就是向社會公眾開放優先股。
當然,向公眾開放優先股勢必需要向公眾提供轉讓市場,否則對公眾的吸引力不會很大。但中國現在并未設計這方面的制度安排。從全世界范圍看,股市都沒有在優先股交易方向上有什么制度安排,嚴格將優先股市場限制在私募范疇。但是我堅信,中國未來必然出現優先股轉讓市場。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未來投資的機會也會非常豐富,優先股作為一種“類永續性債券”,極少有哪個投資者愿意或可能無限期持有,這就決定了轉讓的必然需求。
在發達市場國家,優先股對許多大公司而言,不過是解決臨時資本需求的工具,一般而言,數量較少,同時會與投資者約定贖回條件。而為了特殊需求,公司一般也愿意為此小規模的優先股融資付出較高的成本。成本高但規模小,所以不會對公司整體業績構成影響,而高成本往往是為了換取購買者的表決權(封口溢價)和不能流通的風險(流動性溢價)。
但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企業優先股融資規模很大,動輒幾百億元;利率過低,風險溢價過低。以浦發銀行為例,優先股定價可能僅僅高于國債2個百分點。有報道說,這意味著浦發銀行優先股年賺50億元,而僅支付13億元成本。憑什么是這樣的安排?這對普通股股東是好事,但對優先股股東就是不公平的事。其實,銀行發行優先股主要是為了補充一級核心資本,是出于銀行的安全性考慮,而安全性對普通股投資者而言則應當是準許發行優先股最核心的考量,而不是以此進一步加厚自己的利潤。
所以,作為公平,300億元優先股年賺50億元,應當在扣除風險準備之后,大部分分配給優先股的投資者。讓普通股投資者既不為優先股發行多支付成本,而又獲得一份安全保障,這才是一個較為公平的安排。
基于優先股“規模大、利率不可能太高”這兩大特性,準許優先股上市交易,賦予優先股更好的流動性,降低優先股流動性風險溢價,應當是必然選擇。既然如此,為什么優先股不可以向公眾發售?中國的優先股市場應當有自己的社會主義特征,讓更廣大人民群眾在支持“藍籌股公司”發展的同時,分享它們的發展成果,增加公眾的財產性收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