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正在走向“休克”嗎?我的回答是:至少已經出現苗頭,而且正在越演越烈。所謂“金融休克”指的是金融無力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我認為,這是中國當下最為重大的經濟風險,必須立即制止。
對中國而言,金融“休克”是實體企業與金融服務長期惡性循環的結果,而這一惡性循環又是中國長期執行錯誤貨幣政策的必然結果。周小川在最近的講話當中承認:“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國際收支平衡是我們一個非常難對付的要點。我們要花很多精力觀察和研究這個事情。這里也有很多政策是依此來籌劃的。”
依據國際收支平衡去籌劃貨幣政策,實際已經讓中國經濟付出巨大代價。我們應當知道,用貨幣政策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無非是以緊縮貨幣政策推動人民幣不斷升值;但長期緊縮貨幣的結果是中國企業發展、中國經濟內需長期受到嚴厲的壓抑。長此以往,金融結構嚴重扭曲。
第一,大量實業資本放棄實業變成“熱錢”,變成金融投機資本,這些“熱錢”要么推高房價,炒高一切可以炒作的商品價格,而且國內一有風吹草動,它們就逃往境外;
第二,國內利率高企吸引境外“熱錢”到中國套利,并大幅推高人民幣匯率,進一步推高中國房地產價格。為什么“熱錢”不進股市?因為股市是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體的市場,在利率高企、貨幣緊縮、實體經濟每況愈下的前提下,資本怎會流向股市?
第三,不斷提高“法定存準”和商業銀行越來越多購匯(匯改)——兩者相加形成的“貨幣鎖長放短”,迫使商業銀行短期流動性需求日益加大,推高貨幣市場收益,從而使大量資金從資本市場流入貨幣市場,尤其是“余額寶”的金融方式瞬間放大了金融扭曲的程度;
第四,上述三大因素相加,股市失血、債市下跌、包括存款、貸款在內的所有市場利率不斷上升,實體經濟生存越發艱難,風險加大,并使資本進一步放棄實業,而銀行為了覆蓋實業風險,進一步推高利率。
上述四大因素不是推理,而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環境當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必然是越強調越失調;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越強調去杠桿,杠桿率越高。
現在已經達到極致,而極致的表象就是“金融休克”——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在惡性循環中已經“雙雙休克”。先說“債務融資休克”。目前,中國企業、地方政府、銀行杠桿率等指標均以顯示:中國債務率無以附加,利率無以附加,債務融資進一步擴張的條件近乎為零,推動中國經濟的“債務動力休克”。再看“股權融資休克”。原材料、財務、勞動力等成本的不斷上漲,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每況愈下,股市下跌不止,股權融資無法獲得市場的支持。
實際上,整個“休克”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重要的惡性循環——上市公司債務率越高,財務風險越大,其所對應的股權融資風險溢價越高,股價就會越跌;反過來,股價越跌,股權資本風險溢價越高,上市公司對負債的依賴越嚴重,債務率惡化程度越快,債務資本的風險溢價(利率)也會越高——如此惡性循環。最近,商務部研究院企業評級與認證中心按照“Themis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原理,對中國所有“非金融上市公司”2013年的財務安全狀況進行了測評。結果顯示,中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財務安全程度下滑加速,并創出6年以來的新低。
毫無疑問,經濟只有“股權和債務”兩條融資通道。當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發生上述惡性循環,我們是不是還能找到第三條融資渠道?當然沒有。這就是所謂的“金融休克”,既融資通道全部關閉。
“金融休克”必然導致“需求休克”,而“需求休克”將導致一切“供給無效”。現在,一種極端“供給學派”認為:中國不怕貨幣緊縮,只要改革,就可以使中國經濟煥發生機。對此,我堅決反對。因為,改革無非是要煥發民營資本活力,強化中國經濟內生性增長動力,但如果“金融休克”,那不用說民營資本,一切資本活力都不可被煥發,反而是壓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