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剛剛結束。總理在回答中央電視臺記者問題時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想簡政放權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點。當然,放并不是說政府就不管了,我們講的是放管結合。要讓政府有更多的精力來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尤其是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對一些搞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那就要嚴加監管、嚴厲懲處。放管結合都要體現公平原則。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述。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中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個完整的表述,而且給出了必要的解釋。即“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但是,大量、甚至是具有極高聲望的專家、學者,在解讀《決定》時斷章取義,把完整的一句話砍掉一半,只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卻只字不提。更令人不解的是,個別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部門也在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問題,似乎市場確定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就不該干預。這是正確的政府職能轉變嗎?宏觀經濟調控部門到底是市場的服從者,還是市場的控制者?
我們的問題是:政府要不要努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要不要保障公平競爭?要不要加強市場監管?要不要維護市場秩序?要不要彌補市場失靈?當然要,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毋庸置疑的政府責任。那為什么媒體在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過程中,幾乎無人全面、準確地闡述政府責任?
我看有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經濟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一旦有了機會就會挖空心思猛打舵輪,不是把中國引向規范、有序市場經濟方向,而是引向混亂、無序的自由經濟方向;第二,一些政府部門趁機推卸責任,否定“市場失靈、失控”中自身的責任。
這樣的問題在金融界尤為突出。以市場化改革的名義放任金融空轉,使得宏觀調控最核心的政策——利率政策的權威性受到嚴重挑戰;股票市場的市況明明已經證明了中國資本定價失敗,市場失靈,但卻以市場至上的借口,否定市場失靈的事實,并推卸自身的責任。長此以往,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大量向貨幣市場逃逸,造成中國金融結構的嚴重扭曲,背離了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與軌道,讓中國經濟受到嚴重傷害。如此惡劣的后果面前,這些大牌專家、學者、官員卻把這樣的扭曲解釋為市場自然選擇,這實在令人費解。
打著改革的幌子,擾亂中國經濟的事情不能再持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放管結合”,而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著力強調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對斷章取義者是一座已經鳴響的警鐘。市場失靈,金融結構扭曲這是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市場經濟國家為什么要強調市場監管?其核心目的實際不過兩條:其一,防止操縱行為導致的市場失靈和定價扭曲;其二,防止內幕交易導致的公平失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