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再次使中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的混亂,不管背后還有多少原因,恐怕中央銀行的政策失誤首當其沖,難辭其咎。我認為,央行本輪宏觀調控犯有致命性錯誤。
第一,央行根本沒有搞懂“機制性貨幣收縮”,及其將給經濟帶來的危害。所謂“機制性貨幣收縮”指的是:由于市場機制自身的原因,使得貨幣調控不能完成預設意圖。這件事我們最近已經講了幾次,但央行知道嗎?懂嗎?相信嗎?我對這些每天抱著美國教科書主導中國經濟政策,管理中國經濟現實的機構嚴重質疑。但不管怎么說我們還是要把事情說清楚,歷史會給出驗證答案的。
中國“機制性貨幣收縮”的原理如下:一、剛性的貿易順差導致剛性的外匯流入,當央行以改革名義減少外匯市場干預的時候,商業銀行(做市商)就會更多地購入外匯,從而構成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緊縮效應;二、央行是否通過其它途徑(如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逆回購等投放貨幣)對沖商業銀行流動性緊縮?現在看,央行沒有全額對沖,所以流動性緊張;就算央行全額對沖,那也會產生貨幣收縮效應,因為商業銀行外匯占款是資金長線凍結,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僅僅是短線資金對沖,實際是“鎖長放短”,流動性收縮。
上周五,中央銀行告訴我們,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高達1.5萬億元,是歷年較高水平。央行這樣說的目的是告訴市場“商業銀行流動性并不短缺”。我認為,這是央行在搪塞社會質疑。因為,我不相信央行不懂“鎖長放短”的政策后果。我們說,“鎖長放短”的效果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逐步短期化,用短期資金維系信貸資產的穩定,這是嚴重的“負債和資產期限錯配”,商業銀行為了化解錯配風險,必然需要加大短期流動性的總體規模。比如,100元一年期存款可以維系80元一年期貸款,但如果用7天期存款同樣維系80元一年期貸款,那商業銀行恐怕需要300元7天期貸款不斷滾動。所以,“鎖長放短”必然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緊張。
由此可見,如果央行不是釋放長線資金,比如通過“降準”,而僅僅是拿短線流動性對付,貨幣收縮效應根本無法有效逆轉,而且會越演越烈。這就是為什么中央銀行上周通過SLO向市場釋放3000億元“隔夜流動性”無效的關鍵所在。現在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錢荒”問題不是出現過兩次,而是已經持續了6個月。如果央行不轉變政策,繼續“鎖長放短”,任由“貨幣機制性收縮”,中國經濟不出半年就會發生嚴重的危機。
第二,中央銀行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因為,央行不去管宏觀調控的有效性,而是大張旗鼓地強調“市場決定價格”,這是指導思想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因為,央行是市場的控制者,而不是市場的服從者。如果央行的角色從市場控制者變成市場的服從著,那央行的職能將受到嚴重質疑。這一點,央行必須充分意識到。
第三,請央行不要用相對數據自欺欺人。如果央行確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人民幣匯率,就請你們放棄“順差在GDP中的占比減少”的說法,因為無論上述占比大小,決定人民幣匯率走向的是順差,而不是占比。也就是說,占比再小,只要順差存在,人民幣必然走向升值。所以,央行把伯南克提出的“順差占GDP小于4%”的說法當作平衡標志那是自欺欺人。而且事實證明,中國上述占比已經連續三年小于4%,但美國一天都沒有停止壓迫人民幣升值。
我們的結論是:央行你要沒本事解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問題,那就請你們“降準”,采取“鎖短放長”的方式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