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能保證的自由
彌漫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空氣中,牢牢控制著大多數人思維方式的是這樣一種新自由主義的理念:自由、民主、人權等政治價值應該被推廣和實踐,但這些價值觀的實現必須且只能經由市場來完成。對市場的高度依戀和迷信,是新自由主義之所以為“新”的根本特征。
市場被賦予這層道德內涵是通過對“市場”的田園牧歌式的想象完成的。這里有必要區分兩種“市場”概念的區別:一、在自然演進中形成的、作為真正的“自發秩序”的市場,即原初意義上的集市;二、現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第一種意義的市場在任何經濟中都存在,但并非包含市場的經濟都可以稱為市場經濟。如卡爾·普蘭尼所做的區分,市場經濟指的是一切社會關系嵌入其經濟體制的社會經濟形態,而在“包含市場的經濟”中,市場是嵌入其社會關系當中的。
第一種意義上的市場可以視為人類聚居的產物,是人的社會生活的自然延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人類學意義上的市場。在偏遠地區,這種市場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延續,比如以趕集等形式存在,雖然內在邏輯已經不可能完全相同。這樣的市場有兩個典型的特點:首先,它是“熟人市場”,不僅承擔著人們進行商品交換以滿足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也是社區的一部分,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的所在;其次,這類市場上的經濟交換原則不是孤立地和絕對地存在的,更不是重構社會關系的力量,而是被置于其他社會關系的控制之下。
自由的價值只在人與人的社會性聯系中才能得到體現,對漂流到荒島之上的魯濱遜而言,討論自由是無意義的。市場之所以被奉為體現自由、保障自由的機制,據說是因為市場交換最能夠體現自由的精神:買家和賣家具有同等的地位,交易在自愿的基礎上發生;信息充分而透明,使欺詐和壓迫沒有存身之地。
但是,這種對市場與自由的關系的新自由主義想象是基于人類學意義上的市場生發出來的,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些想象已經完全不成立了。市場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展,從一地到一國,如今已發展到全球的范圍,這就給市場經濟打了一個明顯的印跡:匿名性。當我們在超市購買一件商品,我們并不了解它的生產過程,也不知道誰是生產者;當我們在收款臺結帳的時候,看起來是在與收銀員進行交易,但實際的交易對象是誰,我們可能根本無從知曉。
在市場經濟中,參與者的地位和權力高度不平等,而且市場機制也在持續地創造新的不平等;同時,信息的自由流動和透明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某些人對信息的更多占有會很容易地轉化為對其他人的權力優勢。在大規模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市場的描述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化的建構,那些不考慮現實的約束而空談市場對自由的保障的論調,是徹頭徹尾的資本和權貴的文化武器。這種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的目標是摧毀國家在勞動力市場上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打破壟斷恢復自由競爭的努力、以及公民享有福利的權利等,是自由的真正敵人。
市場經濟能保障的自由,如邁克爾·桑德爾所言,只不過是消費主義的自由,也就是我們作為消費者買什么不買什么的自由。這是對自由的簡化,也是對人的尊嚴的貶低。我們的保障和拓展個人自由的奮斗,需要包括對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批判,而首要的就是破除市場意識形態的光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