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菲公司在中國的三宗罪
劉紅杰 羅沙 余曉潔
美國康菲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迄今,已有38年。之前的37年,一直默默無聞,如今卻“聲名暴起”。只是康菲自己恐怕也沒料到,會以這種方式出名。
初到中國
康菲來到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1973年,康菲的前身之一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應邀來華協助中國進行海上石油勘探。當時的中國,入海比上天還難,中國石油工人坐著小漁船出海,靠土法上馬,國民黨廢棄的巡洋艦也都派上了用場。
1979年11月25日的一次震驚高層和石油界的事故,促成了中國最后決定邀請外國公司參與協助海上石油勘探。當天,原石油部“渤海2號”鉆井船發生翻船事故,導致72人死亡,包括石油部部長宋振明等在內的多名高官隨后被撤。
這項重要決定做出后,跨國石油公司在華業務開始真正深入、發展和擴大。一時間,菲利普斯和殼牌、埃克森、BP(英國石油)、莫比爾、德士古等國外石油公司,爭先恐后地搭上中國對外開放的“早班車”。
然而,盡管西方石油公司對進入中國市場充滿熱情,但上個世紀整個七八十年代,能勘探到海底石油的企業少之又少。不過,1981年,菲利普斯石油獲得南海珠江口盆地海上能源勘探權,僅兩年后就發現南海油田,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在中國發現海上石油的外國公司。在南中國海,這家石油公司共勘探并參與開發了6座油田。
不過,這個階段的菲利普斯,雖然在中國投入大量資金,但并沒有獲得太多實惠。專家認為,一是當時沒有找到大規模的峰油;二是時機不對,因為從1985年到1999年,正值世界油價最低谷。
于是菲利普斯把目光投向了石油產業的下游和陸地。1995年,它設立了上海辦事處,開始開發下游化工塑料業務。次年,又在山西開始煤層氣的勘探開發。1997年,又在上海金山衛建立了高密度聚乙烯工廠。上世紀90年代,其奉行的是“廣撒網、多捕魚”策略,期冀在中國獲取更大的利潤。
最終,還是老本行成就了菲利普斯。1999年,菲利普斯與中海油合作在華發現蓬萊19-3油田。
曾經的康菲
渤海的蓬萊19-3油田不僅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海上油田,也是繼大慶油田之后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大整裝油田。按照合同規定,權益分配比例為中海油占51%,菲利普斯占49%。
2002年8月30日,美國康納和石油公司與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并成立新的康菲石油公司,同年12月31日,渤海蓬萊19-3海上油田成功投產,到2010年,日產原油達到56000桶。
此間的康菲,業績不錯。2003年9月26日,康菲中國實現100萬工時無員工損失工作日及其他可記錄傷病事故紀錄;2005年3月26日,蓬萊19-3油田完成第100船提油;2006年3月31日,康菲收購伯靈頓資源公司。
康菲在大把撈金的同時,也沒有忘卻對自身社會形象的塑造。在此期間,康菲中國曾捐贈50萬元人民幣,用于貧困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并組織員工志愿者為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孩子們提供幫助。
康菲中國還關注青少年的發展,其每年捐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投向了旨在支持中國青少年教育和成長的項目上。2005年,在得知專門為打工子弟,孤、貧和流浪兒童接受教育培訓而設立的北京光愛之家6年搬了7次家后,康菲中國捐款,資助校舍租賃及修繕。非典期間,康菲低調的抗非慈善活動,在坊間也贏得了口碑。
康菲對環保形象也特別在意。在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有一片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八達嶺國際友誼林,就是康菲出資500萬元人民幣建設的。
康菲中國總裁司徒瑞如此總結康菲的公益活動,“在康菲,我相信我們的成長不僅依靠商業上的成功,還源自于我們作為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回報社會的承諾。”
康菲三宗罪
司徒瑞口中的“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卻在此次渤海漏油事故中失去了公眾的信賴。造就了“康菲夢”的渤海蓬萊19-3油田的溢油事故,暴露出康菲中國存在的種種問題。
6月4日和17日,蓬萊19-3油田B、C兩個平臺相繼發生漏油事故。8月20日,康菲公司向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認,在蓬萊19-3油田c平臺北側15米范圍內發現9處海底油污滲漏點。康菲安全神話被打破。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質較稠。要開采這種油,就要采取向地層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層壓力,石油才能順利通過油井被‘擠’出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主任溫珍河說。
在蓬萊19-3油田B平臺,闖下大禍的B23號井就是這樣一口注水井。
根據經過有關部門審批的油田開發方案,B23號井應采取分層注水的作業方式,也就是根據地層壓力的不同,來區分每一層的注水壓力和注水量,防止地層壓力不一形成超壓乃至地層破裂。然而,調查組專家們查閱康菲公司作業記錄時發現,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油田作業者們并沒有遵守這一操作規程。
“我們發現B23號井采取的是籠統的注水方式,同時向各個地層注水,”溫珍河說,“有的地層連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壓力不均的情況下,造成了地層超壓。”而超壓的油層邊上,恰恰有一個斷層,于是巨大壓力之下的原油終于找到了出口,通過斷層直達海面。
相比B平臺,康菲公司在c平臺犯下的錯誤更讓人憤怒。
根據油田開發方案,c平臺采用的是世界先進的巖屑回注技術開采石油。在平臺上,C25號井就是這樣一口巖屑回注井。
C25號井的施工遭遇到了一點“小小的尷尬”,也許是事先的地質調查不夠細致,鉆頭還未到達目標深度,就再也鉆不動了。
“出現這種情況后,康菲公司在未進行論證的前提下,連續兩次倉促決定將回注深度上移,”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陳先達說,“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區域已經非常靠近油層。隨著巖屑不斷回注,油層中出現了一個高壓區域。”
溢油事故發生前夕,因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決定在c平臺再打一口編號為C20的注水井,進一步增加油層壓力,提高采油效率。而根據經核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鉆井內用來降低附近地層壓力的套管,必須達到地下350米深度。但在C20號井內,僅僅安裝了深225米深的套管。
正是這一口被期待用來增加石油產量、卻先天不足的C20號井,打穿了C25號井制造出的油層高壓區。石油在巨大壓力下沖人原本用來注水的C20井,又從井口噴出,造成了海洋石油開采中最大的災難--井涌。與此同時,C20號井過淺的套管又導致了套管下部地層承壓過高,井內大量石油及泥漿混合物沖破井壁,進入到了海底泥砂層中。
“這完全就是違規作業造成的,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溫珍河評價說。
隨著事故原因的逐漸清晰,整個油田中,明確為“有風險”,以及“無法確定風險”的鉆井數量,達到29口之多。
康菲公司作為責任方,在“有章不循”、“自負自大”和“毫無責任心”的開采作業中,一步步將溢油這個可怕的海洋夢魘帶入了中國領海。
康菲為何囂張?
在隨后的日子里,康菲中國的表現竟一反往日的“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形象。從事發一個月隱瞞消息到發布會上不露面;從短時間內滲油點已得到有效控制,到新溢油點出現,溢油量再度飆升;從拒不道歉到雖道歉但絕口不提賠償;從聲稱完成國家海洋局“兩個徹底”的要求,到承認沒有完成,甚至聲稱“就是騙你的”,康菲方面的一舉一動,深深刺痛了中國民眾的神經。
面對中國輿論排山倒海般的指責,康菲卻舉重若輕,淡定自若。康菲為何如此表現?
司徒瑞的回答透露了玄機,“康菲和在墨西哥灣釀漏油事故的BP不能做對比”。言外之意,“中國不能和美國比”。BP在美國漏了油,被判設立200億美元賠償基金。但在中國肇事的康菲卻先瞞報,繼而推卸責任,后又處置不積極,賠償多少錢至今無果。
中國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康菲的態度根源有三:一是將溢油責任歸咎于自然原因,借口由于地層自然裂縫溢出原油,不愿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去封堵溢油,以避免造成責任者之嫌。二是熟知我國法規和相關政策,知道溢油處置措施不力和瞞報事故并不會遭受嚴重處罰,也不會影響其經濟利益,因此對監管部門懈怠應付。三是對我國海洋環境和公眾要求缺乏企業社會責任。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指出,法律的滯后凸顯出企業權益和責任嚴重不匹配不對等的現實,這助長了企業片面追求利潤而忽視安全的行為。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認為,這次事件凸顯出有關部門的監管存在一定漏洞。
渤海漏油,無疑將成為康菲在中國的污點,或許也是其自身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環球視野》摘自2011年9月16日《環球》)
鏈接:誰是康菲
曉徐
頻發的事故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為戒?
一場持續3個月的溢油事件,將一家陌生的美國公司帶到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它就是可以與BP、殼牌等國際能源巨頭匹敵的康菲石油公司。
2011年是康菲石油公司成立的第8個年頭。不過,它的前身---合并之前的美國康納石油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前者成立于1875年,后者始于1905年。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從公司市值、探明儲量及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綜合衡量,康菲石油公司已經是美國第三大能源公司。它還是世界油氣探明儲量第七大持有者,以及世界第四大非國有煉油公司。
截至2011年3月31日,在紐交所上市的康菲石油公司市值約為1130億美元。它在全球30多個國家擁有2.96萬名員工。
雖然自2002年合并后,康菲石油公司還沒有遭遇過因能源開發事故導致的訴訟。但在之前的幾十年里,菲利普斯公司一再面臨此類索賠。康菲石油公司現任的領導人穆懷禮在合并之前任菲利普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就曾經歷過三次大型的泄漏爆炸事故。
目前,因“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導致的索賠訴訟一觸即發。中國國家海洋局和中國人面對的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超級康菲的誕生
西方石油工業中曾將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埃克森、美孚等在內的7家世界最大石油公司稱為“七姐妹”。合并之前的康納和菲利普斯都不在此之列。
1875年,康納石油公司的前身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成為西方最早的一批石油販售商。當時,其創始人艾薩克•布萊克敏銳地觀察到,如果用鐵路大批量從東部煉油廠引進煤油,價格就會下降,需求將會上升。于是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應運而生。
令大陸石油運輸公司得到大發展的是1929年與馬蘭石油公司的合并,它重新命名為大陸石油公司,成功進軍上游產業,在全美30多個州擁有近3000口油井和數以千計的零售店。
同年9月,大陸石油運輸公司在紐交所上市。1個月后大蕭條到來。通過一系列的艱難決定---降薪、出售石油生產業務、放棄開采計劃,大陸石油運輸公司獲得了充足的現金流,建立了連接龐卡城與芝加哥的五大湖輸油管道,并開發了許多新產品,從而得以順利度過危機。
1979年,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正式改名康納石油公司。此后,它被杜邦公司收購,又被出售。
與康納石油公司相比,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走了另一種發展道路。1905年,菲利普斯兄弟在俄克拉荷馬打出了81口油井,并在1917年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早期的成功在于,它沒有把鉆井過程中出現的天然氣燒掉,而是開始研究提取液化氣,結果很快成為美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者。
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美國名聲大震的是:1930年美國第一條州際公路66號公路開通時,它在沿路設立了許多加油站,并將“Pillips66”的盾牌圖案作為公司標志。到今天,Pillips66仍是美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此后,它涉足合成橡膠和高性能航油等產業,并在二戰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石油勘探和生產,包括后來在中國進行聯合勘探和能源生產。
國際性的勘探和開發給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帶來了機會。1970年,菲利普斯在挪威北海發現了埃科斯弗克油田。它在高峰時的產量達到日產油13萬桶。在阿拉伯石油禁運及伊朗革命引起的兩次石油危機時,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是憑借埃科弗斯克得以躋身世界級的大石油公司。
2000年以及2011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兩起大型收購,不僅油氣儲量翻番,還成為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美國第二大煉油企業、第三大汽油零售商。這一年,康納石油公司也以43.3億美元收購了伯靈頓石油公司。
在各自完成大型收購后,2002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康納石油公司合并。
“受到詛咒”的化工廠
合并之前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曾經發生過多起泄漏及爆炸事故。盡管中國國內對其知之甚少,但它們都已載入了石化災難史冊。
1970年,位于密蘇里州富蘭克林縣哈德遜港的一條丙烷管道斷裂導致了丙烷爆炸,相當于50噸TNT炸藥引爆的破壞力。那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爆炸事件,成為燃料運輸危害的經典案例。這條管道即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的管道公司擁有。
1977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最引以為豪的埃科斯弗克油田也出事了。當時一座海上油井發生井噴,8天時間內共有約26.3萬噸原油泄漏到海中。所幸的是,挪威國家污染控制中心表示這起事故并未造成重大生態災難。
實際上,這起事故本來完全可以避免: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菲利普斯公司的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最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受到詛咒”的化工廠。
1989年10月23日,對于受害者甚至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來說都是重大災難的一起事故發生了。當天,得克薩斯州的帕薩迪納發生了一系列由乙烯泄漏所引起的爆炸。肇事工廠正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的一間化工廠。這起事故導致24人死亡,314人受傷。
事發原因是,為了削減成本,菲利普斯轉包了許多必要的廠房設施維護工作給一家工程建設公司,而該公司人員在維修煤氣管道時沒有啟動隔離程序,引起了易燃溶劑和氣體擴散到了工作區。同時,工廠內并沒有相應的探測器或預警系統,于是8萬5千磅高易燃乙烯及異丁烷氣體在工廠內點燃,并引起了連鎖爆炸。
事后的調查顯示,這是由于工廠安全程序不足所致。而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證實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過去已有多次嚴重違反安全規定。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于1990年寫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的報告指出,這次災難給菲利普斯公司帶來了至少7.5億美元的損失。
這對于當時剛剛舉債扛過惡意收購危機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隨后而來的受害者索賠官司讓這家公司更焦頭爛額。為解決544起侵權行為賠償,菲利普斯支付了400萬美元。
10年之后,同樣是這家工廠又發生一起爆炸事件并引發火災。兩個承建商的員工身亡,三名男子在爆炸中受傷。該公司為此支付了14萬美元罰款。
緊接著在2000年3月27日,這家化工廠又奇跡般地發生了爆炸和火災,致使1人死亡,71人受傷。死者羅德尼戈特是一位管理人員,在1989年事故中九死一生,最終還是未能幸免于難。這次事故原因仍是安全保障程序和設施的缺失。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在調查中指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對于工人缺少類似爆炸和火災事故的應急培訓。
“菲利普斯是有問題的,看它的歷史會發現,爆炸事故太多了,以至于現在哪兒一爆炸,人們首先就會想到菲利普斯。”該公司一位老工人Danny George曾對媒體表示。
在2000年的事故中菲利普斯被聯邦政府罰款250萬美元,但由于其反對,實際支付了210多萬美元。
2008年,這家工廠又發生過一起大規模的丙烷泄漏事故。
同一家化工廠連續發生泄漏爆炸案實在不可思議。頻發的事故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為戒?究竟是偶然還是管理的漏洞?成了人們心頭一個永遠的謎團。
教父穆懷禮的態度
目前康菲石油公司的領導人穆懷禮經歷了這幾起事故。在此次“蓬萊19—3”事故索賠中,他也對康菲石油公司態度起到決定作用的。
《彭博商業周刊》曾撰文稱,正是穆懷禮的氣魄才使康菲石油公司最終躋身于經濟能源之列,也正是他的一次又一次大賭注將康菲石油公司推上了頂峰。
1946年出生的穆懷禮是一位銀行家的兒子,曾在美國海軍服役。部隊駐扎巴林時,他對石油生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3年退役后,穆懷禮加入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財務部門。1980年,他因能力出色晉升為副總裁。
有報道說,穆懷禮是一個舉止溫和,說話輕聲細語的人,行事方式過于低調,這使他看起來不太像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老板。
但在行動上,穆懷禮卻顯示出截然相反的一面。2002年,正是他在媒體和投資界的一片質疑聲中,大膽地促成了兩家公司160億美元的合并案。
穆懷禮還被認為是一個勤奮的人。穆懷禮同時也強調誠信及透明,經常說,“如果沒有你的健康和你的誠信,你沒有大有作為”。
然而,2000年的得克薩斯州帕薩迪納化工廠爆炸使他的名譽嚴重受損。據美國媒體《Rigzone》報道,這次爆炸對他影響很大。從那以后,穆懷禮表現出更加重視能源安全,包括為員工提供安全培訓。他開始致力于通過改進技術提供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確保能源的生產、儲存、運輸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
然而,2011年6月,蓬萊19—3事故發生。
其實,2011年對于康菲石油公司是關鍵的一年。因為根據計劃,2012年它將出現一次巨大的變動:剝離其煉油業務,拆分為勘探和生產、煉油和銷售兩個獨立上市的公司。屆時其煉油和銷售公司將取代目前排名第一的瓦萊羅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煉油商。外界普遍估計,他會借此機會退出前臺。
《華爾街日報》評價穆懷禮說:“他在過去的十年完成了現代美國企業史上的一個壯舉:幾乎從零開始創建一個新的石油巨頭。”
對于這位2010年年薪近1800萬美元的石油大亨來說,如果不能處理好這次事故,他將很難功成身退。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99期,摘自2011年第37期《瞭望東方周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