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已經建立的情況下,靠私營企業無法建立要害工業
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的大軍艦大炮彈全靠進口。戰爭一爆發,外國立刻不賣了,錢再多也買不到,只能干挨打??谷諔馉幥爸袊哲姷娘w機全靠進口,而且困難重重——當時最好的選擇是德國的飛機。但德國人不賣,現役的BF109不賣,和BF109競爭失敗的HE112不賣,甚至過時的HE51也不賣,但都向日本出口了。
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要害工業
當時中國能從美國買到的是雙翼飛機霍克2,與日本的飛機技術上整整落后一代,唯一的優勢就是擁有機載無線電系統,但那個時候這個東西又屬于保密裝備,出口型不允許安裝機載無線電系統。等抗戰一爆發,西方國家立刻不賣了,連霍克2這樣的垃圾也買不到了,錢再多也白搭。
1937年7月,中國空軍僅有戰斗飛機305架,3個月就消耗殆盡,到1937年10月22日只剩下81架作戰飛機,天天逃警報都來不及。從此中國天空徹底門戶洞開,日軍飛機如入無人之境,隨心所欲狂轟濫炸。那個時期的中國人無不嘗夠了挨炸的滋味。
當時中國不僅飛機如此,重武器如此,要害工業裝備物資皆如此——日軍占領了中國全部沿海港口城市、切斷了中越交通、切斷了滇緬公路、封鎖了中國東西南的全部海陸進出口通道后,中國工業幾乎癱瘓,號稱“一滴石油一滴血,一條輪胎一條命”。
只有對中國1840年以來挨打的歷史教訓記憶猶新、領教夠了挨打挨炸的滋味,特別對松滬抗戰的“血肉磨坊”羅店、對南京大屠殺、對重慶大轟炸等慘痛歷史刻骨銘心的中國人才能認同一個結論: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能夠制造先進武器的先進工業,而不會在意制造這些先進武器的企業是國有還是私有,運作靠的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公有私有,要害是中國必須擁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讓中國不挨打就是好經濟——你會先入為主斷言:哪怕造不出飛機大炮也不要國有企業、寧可中國挨打也不要計劃經濟嗎?
從歷史的經驗出發,從中國生存的角度出發,任何“國有”“民營”、“國進民退”、“國退民進”之爭都必須服從一個大前提:確保中國對要害工業、要害資源的絕對擁有。
衡量任何爭論、任何變革的起碼標準是不得危害中國擁有要害工業和要害資源。這是旅順大屠殺的教訓,是南京大屠殺的教訓,是重慶大轟炸的教訓,是1840年以來用無數中國人的鮮血換來的教訓。
私營營不出來才有了國營
按一些經濟學家的說法,中國私人企業、市場經濟本來發展得好好的,只因為搞了“計劃經濟”、“公有制”,硬把好好的私人企業變成了國營企業,這才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災難。換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中國的國營企業根本就不需要,是國營企業損害了私營企業、妨礙了私營企業而不是相反。這純粹是彌天大謊。1949年之前100多年,誰禁止中國靠市場經濟和私營企業發展要害工業了?想靠市場經濟規則、靠私人企業發展中國要害工業的人多了去了,結果一事無成,要害工業一個都沒發展起來。
還以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為例:1936年國民黨以蔣介石50大壽為由發起“獻機祝壽”活動,籌集了一筆錢。當時負責航空事宜的宋美齡卻把這筆錢放到美國銀行里吃利息,理由:中國自己制造的飛機達不到外國的水平,飛機更新換代速度太快,向外國買飛機沒多久就過時。結論:造不如買,早買不如晚買——把錢放在銀行里生利息、等需要時再買最先進的最合算,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戰爭一爆發,軍火價格暴漲;國際一封鎖,中國有錢買不到;好容易買到一點還運不到——原先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如意算盤結果最吃虧。
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全球的條件下,中國已經失去了靠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要害工業掌握要害資源的歷史時機——制定游戲規則的是國際壟斷資本,操縱游戲規則的是國際壟斷資本,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大魚吃小魚的只能是實力雄厚的國際壟斷資本。中國私營企業跟在國際壟斷資本后面打下手拾遺補缺還可以,但想搞獨立的要害工業、掌握要害資源的門都沒有——你勢單力薄,靠市場經濟連邁進門檻的實力都湊不齊。即便勉強邁進門也是一露頭就被打掉——你既不制定游戲規則又無力抵御游戲規則,人家玩弄“市場規則”把你消滅在萌芽狀態易如反掌。在這樣的“市場經濟”大環境里,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結論必然是“什么也別干、給人家當奴才當小工最合算”。
逐一分析中國現存的要害骨干國有企業,有幾個是把現成的私營企業國有化共了產而來的?基本全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干起來的:靠市場經濟私營企業弄不出來,靠計劃經濟國營企業才創造了出來。不是國營企業撬了私營企業的行,而是國營企業補了私營企業的缺,是私營營不出來了才不得不求國營;市場經濟解決不了問題才不得不求計劃經濟。這才是歷史真相,這才是客觀規律。
國有企業出現并非靠私企國有化
毛澤東時代之前,中國航空工業為零,坦克工業為零,潛艇工業為零,導彈工業為零,大口徑火炮工業為零,雷達工業為零,汽車工業為零,精密機床工業為零……凡涉及高、大、精、尖(高級、大型、精密、尖端)的工業幾乎全為零,完全稱得上“國防工業的沙漠”、“不毛之地”——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面對日軍性能其實很低劣的坦克都只能靠人拿集束手榴彈去拼——沒有反坦克炮。毛澤東時代結束時,那些“零”全部不復存在。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了系統完整、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國防工業體系和一切要害工業體系。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工廠不是一個一個地建,而是一個工業系統一個工業系統地成套全面建設。尤其象中國“一五”期間那樣整個工業成體系地大規模成套引進建設,世界歷史上似乎沒見過,今后也未必再有——世界上恐怕不會再有哪個國家會如此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向別人復制轉讓自己主要的工業體系。蘇聯當時肯這樣做,關鍵的關鍵是抗美援朝——中國抗美援朝的回報,也是包括毛岸英在內的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歷史性獨一無二的特殊優惠。
更關鍵的是,中國在毛澤東時代幾乎從零開始教育培訓鍛煉出一支完整的國防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大軍??闯删停倘灰?ldquo;硬件”,但更要看“軟件”。沒有“軟件”,“硬件”等于廢鐵。沒有合格的國防科技人才和產業技術工人大軍,即便得到先進的技術、買到現成的工廠也造不出先進的產品。涉及國家安全的要害產品、核心技術,這種工人技術養成上的差距就是致命的差距。而這是絕對不可能引進的。人家決不會賣,即使賣也學不來。要克服這種差距沒別的辦法,只能也堅持不懈,也靠幾代人慢慢積淀。
中國和印度都在20世紀60年代初引進了蘇聯的米格—21。中國得到的技術資料還是殘缺不全的。但中國不僅吃透了米格—21,從米格—21發展出整套殲—7系列,而且超越米格—21,花樣翻新搞出了殲—8和FC—1(梟龍)。而印度迄今仍然沒吃透米格—21,想改進設計還得請外國人幫忙。要論“開放”、“與國際接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印度比中國得天獨厚多了。但致命問題是基礎不扎實:沒有像中國那樣成體統地培養出技術精湛、紀律嚴明、管理嚴格的產業技術工人大軍和科研生產技術隊伍,所以盡管外部條件雖優厚卻始終“消化不良”。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開始時文盲充斥,高精尖技術力量幾乎為零,國防工業的“硬件”是沙漠,“軟件”也是沙漠。毛澤東把無數文盲變成了技術精湛、紀律嚴明、管理嚴格的產業技術工人大軍和科研生產技術隊伍,這才使中國從而既具備了迅速消化引進的先進技術的能力,又具備了獨立研發新產品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中國引進蘇聯的米格—21,便消化制造出殲—7,進而又發展出殲—8、FC—1(梟龍);引進蘇聯的圖—16,便消化制造出轟—6;引進俄羅斯的蘇—27,便消化制造出殲—11;引進法國的SA321“超黃蜂”,便消化制造出直—8K、直—8KA;引進法國的海豚直升機,便消化制造出直—9WZ。不僅引進,而且自行開發研制出運十、殲—10、殲轟-7(飛豹)和教—8。毛澤東就這樣硬是把中國從“國防工業的沙漠”改造成可以栽種能“長”出各種先進武器的“果實之樹”的國防工業的“良田沃土”?!?/p>
國有變私營是另類死刑
茅于軾說:“國企做得好是個別,做不好是普遍”。事實恰恰相反,私人企業才是“做得好是個別,做不好是普遍”。據統計,絕大多數私人企業存在不到三年就倒閉了,所以美國企業至少要存在三年以上才有資格申請政府的優惠貸款。私人企業絕大多數生存不了幾年,美國如此,其他國家也好不到哪里去?!?/p>
為什么如此?因為國營企業的生命力與私營企業不是一個數量級。國營企業是有組織狀態的企業,私營企業是無組織狀態的企業。國營企業有后盾,私營企業沒有。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里,無組織狀態的弱肉遲早被吃掉。在國際壟斷資本占絕對優勢的世界大叢林里,無組織狀態的企業遲早被淘汰。
在這個世界大叢林里,國際壟斷資本憑借自己的雄厚實力和壟斷地位通過操縱玩弄市場規則“合法”消滅一盤散沙的中國私有企業輕而易舉,但用同樣手法消滅有組織狀態的中國國營企業就不那么容易。
國營企業不管有多少問題,卻沒有生存問題——只要沒有內鬼搗鬼,國際壟斷資本靠操縱玩弄市場規則難以“合法”地消滅中國的國營企業。私營企業不管有多少優點,但有一個致命缺點:說沒就沒了——輕而易舉就能被國際壟斷資本靠操縱玩弄市場規則“合法”搞掉,不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收買瓦解解散破產。國營企業能確保中國擁有自己的要害工業、掌握要害資源,私營企業不能——有國營企業就有中國要害工業;沒有國營企業,中國要害工業就跟一個個具體的私營企業一樣,說沒就沒了。
中國的要害工業從國營變私營將會如何?死定了。在全球化的國際資本主義條件下,中國靠市場經濟私營企業發展要害工業的客觀環境已不復存在。
在國際資本主義占壓倒優勢的條件要建立要害工業就必須用國營保護。一旦國營變私營企業立刻沒了保護,立刻孤立無援,立刻要在大魚吃小魚的市場經濟叢林法則的支配下被實力雄厚的國際壟斷資本財團玩弄于股掌之上,三下五除二被消滅掉。
如果是編竹筐、打鐵鋪之類低技術,小工業企業被消滅關系還不太大,沒了就沒了,今天這里沒了一個,明天那里還能起來一批。但要害行業核心工業則不同,發展起來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而土崩瓦解徹底垮掉用不了多久。而且一旦垮了,整個工業的脊柱或基礎就垮了,連鎖反應一垮一大片,甚至一個工廠就能導致一個行業全面崩潰。
比如中國的大飛機產業就有這樣的教訓,被西方國家玩弄“市場經濟”的規則一下端掉了一個行業——運10下馬后跟麥道公司合資搞DC客機,這邊剛上道,那邊立刻玩了個麥道公司與波音公司合并,把DC客機項目取消,整個中國的大型飛機努力從此前功盡棄,被人家一下子來了個連鍋端,幾十年都翻不過身來,任憑波音、空客兩大公司主宰。
如今中國大飛機項目雖然重新上馬,不但已經損失了幾十年的時間和無數的金錢,而且許多要害技術迄今被人捏住脖子——曾經擔任國產ARJ21支線飛機副總設計師的周濟生曾向媒體透露,大飛機制造零部件中最起碼有50%以上需要對外招標。“這其中包括了飛機的發動機、大部分的機載設備和系統。”中國航空工業對國外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切充分證明,一旦陷入私有化、市場經濟的陷阱,原來處于有組織狀態、靠山強大有恃無恐的國營企業立刻孤立無援,立刻會成為壓倒優勢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案板上的肉,立刻就要任人玩弄,任人宰割,輕而易舉被國際壟斷資本利用自己的強大實力,技術嫻熟、得心應手地操縱玩弄“市場規則”,“合法”地干掉。
國企具有頑強生命力
即便沒有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圍剿,中國私營企業的性質本身也決定其生命力強不到哪兒去。
國營企業可以用“為國家利益”來凝聚員工,私營企業要凝聚員工則只能靠老板的個人魅力、小恩小惠、權術手腕和任人唯親。這一套對小企業、低技術、簡單再生產之類還湊和,要應付大規模、高科技、高度復雜、需要嚴密配合的行業就不靈了。國營企業因為生命力頑強,本質上有條件允許老總犯錯誤。領導路線正確時,能允許犯錯誤就能允許改正錯誤,就能把壞事變成好事,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因此正確路線領導下的國營企業有條件不斷改進工作,積累經驗和技術,變得日益成熟強大。
私營企業能有這種幸運的則不多——叢林世界,優勝劣汰,強敵環伺,任何錯誤都可能致命,任何決策失誤都可能再也沒有彌補的機會。王安公司的老板王安在PC兼容機問題上一次決策失誤便導致了王安公司的煙消云散——如今世上還有幾人知道王安公司是當年的電腦巨人?柯達公司只不過在轉向數碼攝影的速度上慢了一拍,結果就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導致了今天的破產。實力雄厚的西方公司尚且如此,實力遠不如人家的中國私營企業要生存談何容易?
如果底線是“必須確保中國擁有要害工業要害資源”,那么生命力頑強的國營企業和經不起風吹草動的私營企業該選哪個?不言而喻。不問青紅皂白,一定要把生命力頑強的國營企業變成脆弱不堪、遲早死路一條的私營企業,只能有一個解釋:蓄意消滅國營企業,消滅中國的要害工業要害資源,最終消滅中國的全部工業——“市場即戰場”,要消滅敵軍就必須使敵人處于無組織狀態,就必須先打垮其組織體系,使敵軍都變成散兵游勇一盤散沙。
要消滅中國工業就必須使中國企業處于無組織狀態,就必須先瓦解中國要害工業體系的組織結構,使中國企業都變成勢單力薄的烏合之眾。“國企私有化”不過是打垮中國工業的組織體系,使中國企業全部處于孤立無援的無組織狀態、各個擊破、最終一網打盡的第一步。不能直接消滅國營企業,那就分兩步,先變成私營,再玩弄“市場經濟”“合法消滅”。這才是國營企業“民營化”的本質——另類的死刑。
兩個西方皮包公司將前蘇聯航空母艦工業連根拔起
眾所周知,蘇聯建造所有大型水面艦艇的造船工業都集中在烏克蘭,如烏克蘭著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蘇聯解體時,蘇聯海軍的第四代巨型核動力航母、已經完成建造近30%的“烏里揚諾夫斯克”的命運,成了一個最大的未知數。
關于這艘巨艦的命運,結果是這樣的:這艘巨艦最終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船廠,在老廠長馬卡洛夫的親自組織下徹底拆毀了,并且以極低的價格當廢鋼鐵賣掉。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當時,俄羅斯付不出錢,烏克蘭拿不到錢,就在雙方爭論不休的時候,西方國家開始出面打破這個僵局。
首先到尼古拉耶夫船廠來的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廠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訂單。這些商船很大,以至于只能在尼古拉耶夫船廠的建造“烏里揚諾夫斯克”的零號船臺建造。同時訂單很急,要求馬上就要開建,而且訂單下的定金也很豐厚。為此,就要空出船臺來造商船。船臺怎么空出來?造了30%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還放在船臺上,總不能直接把它推到海里去吧?
就在船廠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另一家美國廢舊鋼鐵回收公司找上門來,由副總裁親自帶隊,說要收購廢舊鋼鐵,而且開價一噸450美元,這個價大大高于當時國際廢鋼鐵的收購價格。還有比這天上掉餡餅更好的事嗎?還有別的選擇嗎?一邊等著要零號船臺,一邊急著要廢鋼鐵,而且開高價,一邊傭金豐厚,一邊收購價格很高,甚至連定金都給了。尼古拉耶夫船廠上上下下,已經沒有別的任何選擇了,畢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們做出了唯一可能做出的選擇,把這艘完工30%的蘇聯海軍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徹底解體。
就在解體工作基本結束但還沒有完全完成的時候,西方的兩家公司都變卦了,挪威船廠那邊通知尼古拉耶夫船廠,由于市場環境影響,原來的訂單取消違約金照賠。美國收購舊鋼鐵的公司派來了一個新的代表,說不了解國際市場廢鋼鐵的行情,開的價格過高,繼續賣也可以,價格150美元一噸,不是450美元?!?/p>
最后,尼古拉耶夫船廠也沒有別的選擇,航母已經解體,150美元一噸也得賣。就這樣,兩個皮包公司,兩個虛假的合同,在付出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違約金的情況下,就把蘇聯海軍的一代杰作“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徹底“做掉”了??梢哉f,這就相當于把蘇聯海軍幾十年發展的積蓄,蘇聯航空母艦工業在尼古拉耶夫船廠幾十年的巨大投入,甚至整個航空母艦工業都給連根拔起了。
蘇聯-俄羅斯,這個曾經擁有9艘航母的海上大國,如今僅剩下“庫茲涅佐夫”號孤獨地守望著遼闊的海上疆域。在內訌和外強的雙重阻撓下,不過五十年的時間,蘇聯航母一步步從低谷走向巔峰,又從巔峰瞬間墜落。“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最終隕落,標志著蘇聯幾十年航母夢的徹底終結。見證了蘇聯幾代航母下水的尼古拉耶夫船廠老廠長馬卡洛夫這樣哀嘆:“這不僅是一艘航母的終結,而且是俄羅斯航母時代的終結,是工廠及全國為之奮斗了近三十五年偉大事業的終結,是偉大強國驕傲與威嚴的終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