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的公有化
———————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前 言
大家在看到文章的標題的時候,一定會感到非常的驚訝。大家只聽說過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從來沒有聽說過國有企業的公有化。在大家看來,國有企業之所以不能公有化,是因為國有企業已經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們不能把已經是公有制的國有企業進行公有化。但是國有企業真的是社會主義嗎?實際上中國在接受這個觀點之前,并沒有對這個觀點進行過深入而可靠的論證。中國人之所以接受這個觀點,是因為掌握了蘇聯政權的共產黨認為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中國人是出于對蘇聯共產黨的盲目信任才接受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觀點。其實衡量一種所有制是否是公有制的標準是,它的生產資料是否由勞動者擁有。但是在國有企業的普通勞動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生產資料。這便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有企業不是社會主義。正是由于國有企業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才存在將國有企業公有化的必要。國有企業的公有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而這個方向正是社會主義的方向,是馬克思指出的方向——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分配
在馬克思看來,存在兩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一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小生產所有制,一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重建個人所有制。[1]不論是哪一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只有勞動者個人擁有生產資料,非勞動者則不擁有生產資料。而這兩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卻存在這樣的區別:小生產所有制中只有一個勞動者,重建個人所有制中存在著許多勞動者。重建個人所有制具有這樣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結構特征:1每一個勞動者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非勞動者不擁有生產資料。2每一個勞動者個人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都是平等的。
在某些企業中,出現過類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結構,但是這種結構都只能維持短暫的存在,不能持久地得到保存。重建個人所有制則能始終地保持這種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結構。重建個人所有制之所以能夠保持這種結構,是因為它在三個方面作出規定。1任何被接受的新進入的勞動者都可以獲得一份其份額與其他勞動者相等的生產資料。2每一個勞動者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轉讓自己在重建個人所有制企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而且也不能讓其得到繼承。3在勞動者不再為重建個人所有制企業勞動時,勞動者則自動喪失自己擁有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為了理解上的方便,從這里開始,我們都把重建個人所有制都稱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因為我們以后就不再涉及小生產所有制這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了。)
不論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還是在股份公司中,總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投資都是獲得生產資料的條件。但是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投資不再是獲得生產資料的條件,獲得生產資料的條件是勞動。在這里,不進行勞動的社會成員是不能獲得生產資料的,勞動是獲得生產資料的唯一條件。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獲得生產資料的社會成員既可能是勞動者,也可能是非勞動者,但是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獲得生產資料的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在股份公司中,每一個投資者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取決于他們和其他投資者進行投資的比例,某個投資者相對其他的投資者投資的數額越大,其獲得的生產資料的份額就越大。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的相等的。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通過轉讓來放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通過放棄勞動來放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初始階段,勞動者沒有進行任何投資,但是勞動者卻是生產資料所有權主體,那么在他們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獲得的生產資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它們可以來自國家的投資。這就是說國家將生產資料無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得他們成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主體。恩格斯說“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但是,這樣一來它就消滅了作為無產階級的自身,消滅了一切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也消滅了作為國家的國家。”[2]恩格斯所說的“消滅了作為無產階級的自身”就是將生產資料分配給無產階級。國家可以通過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進行投資,把生產資料分配給無產階級,在這里生產資料的分配是按照這樣的原則進行的:勞動者獲得生產資料,非勞動者不能獲得生產資料。一旦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依賴國家的投資建立起來,并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利潤,那么它就能夠進行投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企業的投資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增加人均擁有的生產資料的數量以提高生產的規模和技術水平。2吸納新的勞動者。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所擁有的生產資料雖然是平等的,但是他們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卻不是固定不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每一個勞動者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隨勞動者的數量變化而發生變化。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企業的勞動者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新加入勞動者的數量,不再向企業提供勞動力的勞動者的數量。在考慮了這兩個因素之后,我們才能根據一定期限之前的勞動者的數量,確定一定期限之后每一個勞動者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例如在一家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企業中,有一千位勞動者。這時每一個勞動者擁有的生產資料份額是一千分之一。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這家企業有200個新加入的勞動者,有100個不再提供勞動力的勞動者。那么在經過這段時間之后,每一個勞動者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份額為一千一百分之一。因此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企業中的生產資料不是若干個勞動者共有的財產,而是不斷變化的勞動者擁有的公有財產。
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資本(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內容
不論是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還是在股份公司中,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就是資本所有者。同樣,在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前提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每一個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就是資本所有者。由于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因此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是資本所有者[3]。既然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是資本所有權主體,那么他們自然應擁有資本所有權所包含的一系列權利。
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本家擁有獲得資本運動信息的權力,因為資本是資本家的財產。資本家獲取資本運動的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為支配資本作好準備。如果資本家不能通過信息權的行使獲得足夠的關于資本運動的信息,那么資本家就很難為資本的運動設定合理的目的并加以實現。資本家通過信息權的行使對需要獲取的信息掌握越充分,其據此作出的支配資本的決策也就越可能在較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利益。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資本是勞動者的財產,因而勞動者也擁有和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的資本家一樣的信息權:1 通過實地考察獲得資本運動信息的權力。2 通過包括自己的代表在內的勞動者獲得信息的權力,它包括獲得帳簿和財務報告的權力,它還包括質詢有關勞動者的權力。3 組建調查組進行調查的權力。
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只有兩種主體擁有信息權:資本家、資本家的代表。資本家之所以能夠擁有信息權,是因為他們是資本的所有權主體。資本家的代表之所以能夠擁有信息權,是因為他們獲得了資本家的授權。資本家的代表擁有的信息權是可以被剝奪的:如果資本家不再將信息權授予資本家的代表,資本家的代表就會喪失信息權。資本家的信息權是不可以被剝奪的,因為他們的信息權來源于對資本的所有權。在沒有改變資本所有權的前提下,剝奪資本家的信息權則構成對他們相應權力的侵犯。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擁有資本所有權,因此每一個勞動者都擁有對資本的信息權。每一個勞動者都不是作為代表,而是作為資本所有權主體獲得信息權,因而每一個勞動者擁有的信息權都是不可剝奪的,對他們的信息權的剝奪都是對他們擁有的信息權的侵犯。
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本家擁有支配資本的權力即把意志體現在對資本的支配過程中的權力[4]。資本家之所以能夠擁有針對資本的支配權,是因為他們是資本的所有權主體。資本家擁有的支配權既可以由所有權主體即資本家來行使,也可以由所有權主體的代表即資本家的代表來行使。在支配權由所有權主體行使的情況下,資本只能按照資本家的意志進行支配。這是由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所有權結構所決定的:在這種所有制中,只有一個資本所有權主體。
在股份公司中,存在多個資本所有權主體即股東,沒有一個股東完全擁有對資本的支配權,資本的支配權由許多股東共同擁有。在股份公司中,單個股東的意志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意志。這是由股份公司的資本所有權結構決定的:股份公司有多個股東,沒有一個股東擁有100%份額的資本,從而沒有一個股東擁有100%份額的支配權。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股份公司在資本所有權結構上的差別就決定了它們在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上的差別: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如何支配資本完全由單個資本所有權主體來決定,在股份公司中,如何支配資本在很多情況下,則需由多個的資本所有權主體共同來決定。
支配權的行使包含兩個環節:形成有效意志、實現有效意志。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的形成有效意志這一環節是非常簡單的:它就是單個資本所有權主體即資本家形成意志的過程。但在股份公司中,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的形成有效意志這一環節往往包含一系列子環節:1召集股東大會。2提出支配資本的方案。3就提出的方案進行討論。4 對提出的方案進行表決。股份公司的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的形成有效意志這一環節之所以存在這些子環節,是因為所有權主體的有效意志往往不是建立在單個資本所有權主體的意志的基礎之上,在很多情況下,必須建立在多個資本所有權主體的意志的基礎之上。既然在股份公司的形成所有權主體的形成有效意志的過程中,包含這些環節,那么資本所有權主體便應獲得相應的權力:召集權、提案權、發言權、表決權。[5]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存在著較多的勞動者,這些勞動者都是擁有相等份額資本的資本所有權主體。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資本所有權主體的數量與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同,因此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所有權主體對支配權的行使就不能采取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的方式。由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資本所有者和股份公司的股東一樣,都達到一定的數量,因此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資本所有權主體行使支配權的有效意志的形成環節只能采取被股份公司采用了的召集、提案、發言、表決的方式。因此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作為資本所有權主體擁有的支配權包含召集權、提案權、發言權和表決權。在股份公司中,為形成有效意志被召集起來的股東不一定是勞動者,因此這種會議只能稱之為股東大會。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為形成有效意志被召集起來的資本所有者都是勞動者,因此這種會議可以被稱為勞動者大會。在股份公司中,召集起來的股東所作出的決議是股份公司中的效力最高的決議,因為它是所有愿意參與決策的資本所有者所作出的決策。同樣,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召集起來的勞動者所作出的決議是這種企業的效力最高的決議,因為它是所有愿意參與決策的勞動者所作出的決策。
資本所有者通過對資本的擁有而獲得的利潤就是資本的受益權。資本所有者的受益權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資本所有者擁有資本的份額,資本所有者擁有資本的時間。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資本歸特定的資本家所有,那么資本在這段時間內產生的利潤就完全歸資本家所有,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擁有全部份額的資本;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資本在不同時段歸不同的資本家所有,那么資本在這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利潤就應當依據不同的資本家在不同的時段對資本的擁有分配利潤。在股份公司中,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股權結構沒有發生變化,那么一段時間的利潤不是歸單一主體所有,而是歸全體股東所有,每一個股東依據他們擁有的股權資本份額而獲得相應的利潤份額。在股份公司中,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化,那么利潤的分配就應當考慮股權變化的因素,也就是考慮一定份額的股權在不同時段內的利潤在不同股東之間的分配。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全體勞動者沒有發生變化,那么一段時間內的利潤不是歸單一的勞動者所有,而是歸全體勞動者所有,因為在這種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是資本所有者。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全體勞動者發生變化,那么利潤的分配就應當考慮全體勞動者變化的因素,也就是考慮一定份額的資本所有權在不同時段內的利潤在不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
如果某個股份公司的全體股東在經歷公司的一年的運轉之后,獲得一定的利潤,那么往往需要作出這樣的決定:拿出多少利潤來當作分配給股東的紅利,拿出多少利潤用作積累。這個決定只能由全體股東作出,而不能由其他主體作出,因為利潤歸全體股東所有。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企業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時點,需要作出這樣的決定:拿出多少利潤來當作分配給勞動者的紅利,拿出多少利潤用作積累,因為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利潤歸全體勞動者所有。(如果擔心勞動者將過多的利潤轉化為紅利,那么可以賦予政府在確定紅利在利潤中比例的問題上的否決權,這樣就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股份公司中,紅利的分配只有一種方式:按照每一個股東擁有的股權比例分配紅利。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紅利的分配可以采取兩種方式:1按照每一個勞動者擁有的資本份額分配紅利。2按照每一個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紅利。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擁有的資本份額都是相等的,因此在第一種分配紅利的方式中,每一個勞動者獲得的紅利是相等的。在第二種紅利分配方式中,紅利的分配分兩個步驟:由全體勞動者確定每一個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然后依據全體勞動者確定的勞動量分配紅利。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利潤中的紅利是勞動者的收入,因為紅利可用于勞動者的消費,利潤中的積累雖然不能用于消費,但是它依然是勞動者的收入。利潤中的積累歸根到底是要和原有的并入在一起的,這兩種財產之所以能夠并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歸屬。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原有資本歸勞動者所有,利潤中的積累自然歸勞動者所有。利潤中的積累雖然不能用于消費,但在并入了資本之后,它能使勞動者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收入。
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代表關系和收入分配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采取由每一個資本所有者即每一個勞動者都可以參加的勞動者大會的形式行使對資本的最高支配權,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對資本的支配充分地體現全體勞動者的利益,它使全體勞動者能夠保障自己的權利。但是通過勞動者大會的方式行使對資本的所有支配權卻難以實現和難以接受的。通過勞動者大會來行使對資本的支配權,需要大多數勞動者了解情況,參與討論,作出決策。因而這種支配權的行使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它效率低下——作出決策的時間較長,另一方面它往往會耗費全體勞動者很多勞動力。為了避免由勞動者大會這種支配權行使形式所引起的弊端,必須采用其它的支配形式來克服這種弊端。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可以選擇自己的代表,授予他們對資本的信息權和支配權,讓他們組成董事會代表自己來行使對資本的支配權。
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本家往往會為自己挑選的代表,讓代表行使對資本的支配權。在代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代表按照被代表人即資本家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權力。代表在為資本家行使信息權和支配權的過程耗費了勞動力,但是這些權力的行使并沒有為代表帶來直接的收入,于是便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代表為什么要為資本家行使信息權和支配權?代表為什么要為資本家的利益耗費勞動力?在資本家和他們的代表之間形成了雇傭關系,這種雇傭關系是代表關系的基礎,代表之所以愿意為資本家行使權力,是因為代表能夠從雇傭關系中獲得工資。代表是勞動者,但是代表與其他勞動者存在著一些差別:一般的勞動者往往是按照資本家及其代表的意志進行勞動,代表則不同,代表在某些時候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勞動,有時代表可以要求其他勞動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勞動。這種差別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代表不是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但是不論代表擁有什么樣的權力,代表始終是雇傭勞動者:資本家付給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則向資本家提供一定的勞動力。
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只有一個資本所有者,但是在股份公司中卻有許多資本所有者——每一個股東都是資本所者。這便決定了它們之間的這樣的區別: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一個雇傭勞動者只有一個雇主;在股份公司中,一個雇傭勞動者有許多雇主——每一個股東都是雇主。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本家的代表是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他們接受資本家付出的工資,作為交換則向資本家提供勞動力。在股份公司中,全體股東的代表例如董事是全體股東的雇傭勞動者,他們接受全體股東付出的工資,作為交換則向全體股東提供勞動力。因此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本家的代表只有一個雇主——資本家就是唯一雇主,在股份公司中,全體股東的代表例如董事則有很多雇主——每一個股東都是雇主。
如果股份公司的全體股東的代表例如董事是雇傭勞動者,而且他們有許多雇主,那么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全體勞動者的代表例如董事也是雇傭勞動者,而且他們的也有很多雇主。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和股份公司一樣,都具有許多雇主,但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卻和股份公司存在這樣的差別:股份公司的每一個雇主都可能不是勞動者,每一個勞動者都可能不是雇主;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每一個雇主都是勞動者,每一個勞動者都是雇主。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執行管理職能的勞動者是公仆不再是口號,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關系:比如董事向全體勞動者提供勞動力,全體勞動者向董事支付工資。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是董事的雇主,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自然具有這樣的權力:1 董事只能由全體勞動者確定,而且全體勞動者隨時可以撤換董事;2 全體勞動者根據董事的勞動及其結果確定董事的工資;3 全體勞動者有權監督董事,有權對董事進行調查。4 董事應對企業發生的重要情況進行及時匯報。5 董事應執行全體勞動者作出的決議。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將一些權力授給了作為代表的董事。但是這并不意味董事不會利用自己獲得的授權侵犯勞動者的權利。為了避免董事對勞動者權利的侵犯,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必須掌握這些權力,以實現對作為他們代表的董事進行有效控制。
不論在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中,生產所需的全部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具有相同的歸屬,否則的話,這些生產要素就很難結合起來。為了使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在生產的準備過程中,需要對具有不同歸屬的生產要素的歸屬進行調整,以便使生產所需的全部要素具有相同的歸屬。
如果某家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的資本家只購買了某批產品所需的生產資料,沒有購買生產這批產品所需的任何一個勞動力,那么這個資本家就沒有為這批產品的生產你做好充分的準備。生產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在歸屬上存在著差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在歸屬上的差別,不同的勞動力之間在歸屬上的差別。為了進行這批產品的生產,資本家必須消除這兩種差別。這兩種差別的消除只有通過購買生產需要的全部勞動力來完成。在進行這種購買之后,生產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便都歸屬于資本家了。這時資本家就能夠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起來完成生產了。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是歸屬于全體勞動者或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因為在這種所有制中,購買生產資料的主體是全體勞動者。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生產過程中,勞動力歸屬于誰?在生產資料歸屬全體勞動者,勞動力歸屬于他們各自賴以存在的勞動者的情況下,生產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存在著兩種歸屬上的差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差異,不同勞動力之間的歸屬上的差異。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出現的這種生產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在歸屬上的差異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全體勞動者購買生產所需的每一個勞動者身體中的勞動力。在全體勞動者購買了每一個勞動者身體中的勞動力之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便都歸屬于全體勞動者,生產所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也就能夠結合起來。
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起來的前提是,全體勞動者購買了每一個勞動者身體中的勞動力。這種購買實際上是一種以勞動力為商品的交換,在這種交換中全體勞動者失去了工資,得到了每一個勞動者身體中的勞動力,每一個勞動者失去了自己身體中的勞動力,而獲得了工資。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是雇傭勞動者,他們并不是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而是全體勞動者的雇傭勞動者。這就決定了只要每一個勞動者按照全體勞動者的意志提供他們的勞動力,他們就能因此而獲得工資。
馬克思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在于: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6]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生產條件的分配: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地主擁有土地,勞動者擁有勞動力。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就決定了資本家、地主和勞動者的收入分配:他們分別獲得利潤、地租、工資。這種收入上的分配最終決定了他們之間的消費資料的分配。馬克思隨后提出了一種生產條件的分配:在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中,勞動者集體擁有生產資料這種生產條件。我們這里研究的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采取的就是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由于勞動者只擁有勞動力,因而他們只能獲工資,但是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不僅擁有身體中的勞動力,而且還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勞動者不僅可以獲得工資,而且還能獲得利潤。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中,所有的勞動者都能獲得工資和利潤便決定了他們之間的消費資料的分配。
[1]馬克思 《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75年6月 p832
[2] 恩格斯 《反杜林論》[M]人民出版社 1970年12月 p277
[3] 馬克思 《資本論》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75年6月p494
[4]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 商務印書館1961年6月p54
[5]顧功耘 《公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二版P241
[6] 馬克思 《哥達綱領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65年3月P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