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2010年11月5日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融入全球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隨后,中國成為美國跨國公司最喜歡的外包目的地。由于成為世界工廠,張開雙臂歡迎投資,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美元資產。中國的外匯儲備已從2003年的4000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近2萬億美元,在五年時間里翻了五倍。傳統上,全世界的央行投資其美元資產的唯一途徑是購買美國國債,因為美元是事實上的世界儲備貨幣。然而,2007年,中國成立了中國投資公司(CIC),以分散投資其龐大的美元資產。中投公司是一家國有投資公司,也被稱為主權財富基金。
雖然阿布扎比投資局、新加坡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淡馬錫控股公司等主權財富基金已存在幾十年,但中國的第一只主權財富基金設立后不久就敲響了華盛頓的警鐘。美國國會議員特別關注的是,中國投資公司的投資活動可能對美國金融市場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他們提出該安全問題,是基于如下信念:中國可能會利用該基金,來推進其地緣政治目標。他們認為,中國試圖分散其外匯儲備,不只是限于投資美國國債,這是中國的最終目標之一。突然間,主權財富基金全部被美國的媒體描繪成“規模令人恐懼的大”。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宣稱,“主權財富基金的崛起代表了權力從美國向一組國家的轉移,這組國家是不透明的,不是民主國家,也不一定是美國的盟國”。2
然而,隨后發生的事件證明了這些擔心是毫無根據的,其表達的憂慮是毫無必要的。中投的既定目標“是進行長期投資,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努力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1帶著獲得可觀的金融回報的目標,中投以30億美元購買了黑石公司9.9%的股份,黑石是華爾街最大的私募對沖基金。
在美國,對沖基金在不受監管的環境下運作,致力于賣空和衍生期權等各類激進的交易策略,經常運用杠桿,以實現絕對的高回報。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據說,對沖基金的拋售是造成股市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對沖基金被指控加劇了社會危機,并造成了重大的社會危害,”2因為很多美國人的養老基金由于投資于對沖基金而損失慘重。
對于中國,投資于對沖基金,也證明是同樣的不幸,因為中國投資于黑石的結果是災難性的,中國30億美元投資的賬面虧損一度超過了85%,也就是高達25億美元。有人會問,為什么中投,一家國有投資公司,愿意投資重金于黑石這樣的投機性風險企業,為每股支付如此高的價格。
由于在黑石集團的投資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人們會認為中投公司可能已經汲取寶貴的教訓,將避免對美國金融業的投資。令人驚訝的是,“2007年12月19日,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投資50億美元,在這之前不久,該金融公司宣布將減記94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投資虧損。”3可以肯定的是,長期以來,摩根士丹利都受到指責,其“實踐偷盜式金融”,是“金融巨鱷設計越來越復雜的證券的野蠻場所。”4
到2006年,豪伊·胡布勒(Howie Hubler)成為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債券交易員,因為他的團隊制造了近10億美元的利潤,也就是該投資銀行20%的利潤。但胡布勒不再滿足于為摩根士丹利工作,因為華爾街最好的和最聰明的交易員都加入對沖基金,在那里,他們可以獲取數以億計的利潤。為了留住胡布勒,摩根士丹利與他簽定了一份特殊的協議,讓他管理其自營交易團隊。胡布勒下了一筆巨額賭注,賭3B級次級抵押貸款會違約,購買了價值20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胡布勒肯定,一旦該貸款違約,這個投資組合就會產生20億美元的利潤。問題是,他的違約掉期頭寸每年的保費耗資2億美元。為了沖銷他的成本,胡布勒開始銷售風險較小的3A級次級信用違約掉期。不過,為了沖銷他2億美元的保費,胡布勒不得不賣掉十倍的3A級次級信用違約掉期,因為3A級的保費只有3B級的三分之一。這些交易全部完成后,胡布勒購入的3A級次級信用違約掉期總額結果是價值高達160億美元,在“摩根士丹利的內部報告中登記為實際上無風險。”5在這方面,我們想指出,金融欺騙是華爾街的游戲,“二十多年來,債券市場的復雜性有助于華爾街的債券交易員欺騙華爾街的客戶。如今導致債券交易員欺騙自己。”5
事實上,胡布勒的賭注,最終耗費了摩根士丹利一筆巨款,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在一筆交易中就虧損90億美元,有史以來的最大一筆虧損”。6“豪伊·胡布勒的虧損是其簡單下賭注的結果。胡布勒和他的交易員認為,他們是一班精明的家伙,來到地球上是為了充分利用市場的低效。相反,他們只是促成了更多的低效。”7然而,豪伊·胡布勒不是華爾街最笨的傻瓜。3A級信用違約掉期的其他買家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團和瑞銀,瑞銀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損失了374億美元。不論怎樣,胡布勒的虧損“可以肯定是華爾街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自營交易損失。”7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摩根士丹利沒有任何人說得清楚,豪伊·胡布勒承擔了怎樣的風險,胡布勒本人也不知道。”7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便在摩根士丹利宣布其遭受了90億美元的交易虧損之后,中投公司還是購買了該投行50億美元的股份,中投是否清楚摩根士丹利對風險的考慮。
巧合的是,中國的這筆投資正好發生在主權財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收購花旗集團75億美元的股份之后。在金融崩潰期間,主權財富基金將注資入破產的花旗集團、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國銀行,確實為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提供了資金源泉。然而,華盛頓的一些觀察家并不感謝這些主權財富基金的幫助。相反,他們認為,來自中國的流動資本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并呼吁“集體地努力,建立國際統一的標準,來指導政府對其跨國投資的管理。”3
因此,美國國會通過了“2007年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該法規定,對于外國的任何投資交易,只要其可能導致外國控制“關鍵基礎設施,可能損害國家安全”,就要實行強制性調查。3該法要求,在調查后,國會將對外國政府控制的交易實施額外的監管并提出詳細的報告。然而,盡管該法已通過,“還是有些評論家不相信,新法律在面對新興的主權財富基金所帶來的風險時,能夠充分地保護美國”。3因為它沒有解決經濟安全問題。有些人想實現與中國的互惠,他們建議,美國金融服務監管機構“應該考慮當前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被禁止的業務和活動是否也適用于美國。”3
對于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所帶來的經濟和安全風險,華盛頓可能夸大了其擔憂,因為中國政府已經決定,中國投資公司“將不會投資于某些敏感的領域和市場。”3北京認為,華盛頓和其他國家“可能試圖以中國創建主權財富基金為借口,采取針對中國經濟的保護主義措施。”3換言之,貿易和出口,而非投資,是中國議程上最重要的議題。
因此,中投公司的投資戰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資回報率,”3“本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贏利。”3為了努力確保華盛頓無須擔憂對美國公司收購的可能性,中投公司董事長2008年赴華盛頓宣布,“中國將主要投資于資產組合,而不是單個公司。”8“中國無意于獲得任何公司的控股權,它將是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不會投資于破壞環境、浪費能源或生產煙草的公司。”8
顯然,中投公司的投資戰略與西方跨國公司的恰恰相反,西方跨國公司已加強其控制中國經濟所有部門的努力,從制造業、消費品、保險、電信逐漸進入銀行業。沒有一家跨國公司滿足于成為中國一家企業的小股東。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先是作為合資伙伴,很快就會通過購并的方式,成為控股方或獨資方,而本地的合作伙伴完全退出。
隨著“2007年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的通過,華盛頓將中國的投資置于嚴格的審視之下,與美國不同,中國張開雙臂歡迎外國直接投資,西方跨國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正日益控制中國經濟的關鍵部門。“由于中國政府投資于基礎設施(鐵路、港口、航空運輸等),跨國公司擴大了其在動態的市場部門中的角色。中國的21世紀戰略逆轉了美國19世紀的外國投資戰略,將最有利可圖的行業交給外國資本,而中國國庫為高成本、長周期、大規模、低回報的基礎設施提供融資。”9
2010年,中投公司總經理說過一些驚人的言論,他表示,“中投公司的動機就是利潤,而不是國家利益”,“認為中投和中國國有企業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合作在全球尋求自然資源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10
這使人們要問,中投是為誰贏利呢?中投公司輕率地冒險投資于救助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公司,已招致巨大的損失。事實上,2008年9月17日,在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注資不到一年時間之后,摩根士丹利正面臨困難,其股價下挫42%。此時,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將摩根士丹利交給摩根大通,不需任何費用。對于中投管理層,這必定是痛苦的經歷,并引起陣陣恐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中投好意提供資金來穩定美國金融市場,但其得到的全部感謝是嚴密的審查,其在美國的交易受到懷疑和恐懼的對待。11
中投公司投資于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國金融機構的唯一目的,是從事投機活動,而不是投資于造福全球經濟的生產性資產。中投公司的投入資金是美元資產,即便這些資產帶來高回報,也只是美國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只能造福于美國金融資本。最令人驚愕的是,中投總經理高西慶公開對外國媒體宣布,他的公司不是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難道它是為外國利益服務的嗎?最惡劣的是,中投董事長和總經理聲稱要追求的所謂“利潤”,甚至不能使用于中國的國內經濟。這些利潤不能為中國和中華民族帶來任何好處。這里存在中國的開放政策問題:高西慶先生一直被稱為“中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10,在政府最高層如高先生這樣的人士,在追求利潤的名義下,毫不關切中華民族的福利和中國的國家利益。
這些精英都已在美國的大學得到洗腦。他們都認為,美國的投資銀行作為華爾街的驕傲,是最富有魅力的企業。殊不知,在現實中,這些銀行的日常活動主要是在世界上最大的賭場上相互對賭。
注釋:
1. China-inv.cn: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2. Universia Net: “Hedging Their Bets: How Hedge Funds Can Curb Critics and Avoid Regulation”.
3. Martin, Michael F.: “China Sovereign Wealth Fund”,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ne 22, 2008.
4. Truell, Peter: “Ex-Salesman’s Book Gets a Chilly Morgan Stanley Review”,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1997.
5.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03-207.
6. Madreck, Jeff: “At the Heart of the Crash”,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10, 2010.
7.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15-218.
8. Weisman, Steven: “China Tries to Reassure U.S. About Its Investing Plan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 2008.
9. Petras, James: Rulers and Ruled in the U.S. Empire, Clarity Press Inc, 2007, P. 146.
10. Perkins, Tara: “China’s Investment chief to Canada: Fear Not”, Globe and Mail, October 19, 2010.
11.Wikipedia: “Morgan Stanley”.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