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突然爆發,導致美國陷入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繼而美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全世界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經引發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經濟社會危機,目前還沒有見底,今后發展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重讀《資本論》和《帝國主義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揭示這場危機的深刻本質和根本成因,提出根本性的有效規避和防范措施,建立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穩定發展。
一、必須聯系資本主義制度本質,認清金融危機的實質和原因
關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和解救的措施,發表的見解已經很多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有的認為,美國居民消費嚴重超過居民收入,無節制的負債,無管制的市場,無限制的衍生金融工具,無限制的投機,無限制的高額利潤和高收入是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美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等因素,是金融危機的基本成因。有的認為,房地產泡沫是金融危機的源頭禍水,金融衍生品過多掩蓋了巨大風險,金融監管機制滯后造成“金融創新”猶如脫韁之馬,是金融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也有的認為,金融危機是某些金融大亨道德缺損所致。還有的認為,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美國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治理思想和運行模式的嚴重危機。當然也有從資本主義弊病,從資本的逐利本性和金融資本的貪婪性來分析金融危機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資本主義根本制度問題。但是總的來看,目前形成的最普遍的解釋許多還停留在現象層面、非本質層面上,即技術操作層面、治理理念和運行模式、管理體制層面上,如什么超前過度消費、房地產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濫、金融創新過度、金融監管不嚴、新自由主義思想作祟等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本質上、從制度層面科學揭示危機的產生原因,預測危機的發展趨勢,提出防范解救的措施,尚遠遠不夠。 面對危機,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紛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形勢、揭露危機的本質和根源,制定危機條件下的各國共產黨人的行動綱領,展示共產黨人的看法和力量。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于海青博士提供的資料①:歐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對于危機的成因、根源與實質的分析,更深入到資本主義的制度本質,很值得我們深思。 對于這場非常嚴重的危機,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大多將其歸咎為“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失控”、“不良競爭”或“借貸過度”所致,并希望通過政府救市,“規范”資本主義現行體制、機制,以達到解決危機、恢復繁榮的目的。而與之大相徑庭的是,歐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既看到了監管缺位、金融政策不當、金融發展失衡等釀成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又反對將這場金融危機簡單歸結為金融生態出了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危機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危機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的破產,是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法國共產黨認為,世界經濟危機源于金融機構過度的貪欲。這場金融危機歸根結蒂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它不是從天而降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一次“失控”,而是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和唯利是圖的本質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沖擊全球的危機并非緊緊限于金融或經濟領域,它同時也揭示了政治上的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從深層看,金融危機本質上是一場制度危機。美國共產黨認為,金融化是新自由主義資本積累和治理模式的產物,它旨在恢復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勢頭及其在國內和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它也是美國資本主義的弱點和矛盾發展的結果,使美國和世界經濟陷入新的斷層。德國共產黨認為,這場金融危機具有全球性影響,它使得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并越來越影響到實體經濟部門。危機產生的原因不是銀行家的失誤,也不是國家對銀行監管失利。前者只是利用了這一體系本身的漏洞,造成投機行為的泛濫。投機一直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構成要素。但在新的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它已經成為一個決定性因素,滲入經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國共產黨認為,不能把當前經濟和金融危機主要歸結為“次貸”危機的結果。強調根本在于為了服務于大企業及其市場體系的利益,包括公共部門在內的英國幾乎所有的經濟部門都被置于金融資本的控制之下。葡萄牙共產黨認為,不應該把這場危機僅僅解釋為“次貸”泡沫的破滅,當前的危機也是世界經濟愈益金融化、大資本投機行為的結果。這場危機表明“非干預主義國家”、“市場之看不見的手”、“可調節的市場”等新自由主義教條是錯誤的。資本主義再次展示了它的本性及其固有的深刻矛盾。資本主義體系非但沒有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反而使不平等、非正義和貧困進一步惡化。希臘共產黨認為,危機現象是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經濟命運,任何管理性政策都不可能解決其固有的腐朽性。金融危機再次表明資本主義不可能避免周期性危機的爆發,也再次證明了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看來,僅僅局限于從金融和金融危機現象本身來看待這場危機,不聯系私有制條件下商品和商品交換的二重性內在矛盾,不聯系金融資本逐利本性,不聯系資本主義制度本質,難以回答像美國這樣所謂“完美”的市場制度為什么沒有能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難以看清危機的實質和深層原因,難以認清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 對于我國這種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來說,如果不更深一步地從根本制度上認識這場危機的成因、本質,就無法從根本上找到規避、防范、克服危機的辦法和措施。不看到本質,不在根本病根上下藥,只能治標,難以治本,很難建立防范危機于未然的制度性、長效性的規避防范體系。因而認清這場危機的本質,對于我國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如何建立規避、防范、克服危機的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無疑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潛伏危機產生的可能性,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機爆發成為必然現實
馬克思從商品入手分析資本主義,是有科學道理的。商品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細胞,商品是市場經濟中最普遍的存在,商品交換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關系。商品和商品交換所內含的內在矛盾體現并蘊含了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認識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特性,就要從商品及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和本質關系分析入手。商品與商品交換是伴隨著社會分工與私有制的產生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因為商品與商品交換發展起來而成為占主導的經濟形態,形成全球化的市場體系,屬于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制度特征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馬克思首先揭示了一般商品的二重性內在矛盾,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既統一又矛盾,統一是指二者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矛盾是指二者互相排斥、互相背離,甚至互相對立。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所決定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決定的,然而要把商品放到市場上交換,就必須讓生產商品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轉變為可以比較的抽象的一般勞動,這就是體現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一般勞動可以抽象為定量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價值就是由商品生產者的這種抽象勞動凝結而成的。 商品既然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屬性,它就必然有兩重形態,即使用價值形態和價值形態。使用價值形態就是一個一個的具體商品,價值形態則表現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商品交換開始是直接交換,買與賣是統一的,交換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完成。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發展為商品流通,買與賣不同時進行,買與賣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了。一些人賣而不買,另一些人買而不賣。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愈益分離。商品的價值形態由一般等價物,比如黃金,逐步發展成為貨幣,比如金幣;貨幣又逐步發展為紙幣,比如美元;最后發展成為無形的虛擬貨幣,比如證券、銀行信用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不僅作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功能,貨幣不在買賣中出現,可以延期支付。貨幣慢慢演變成觀念形態的東西,離現實的商品交換越來越遠。商品交換價值愈來愈獨立存在,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分離表現為貨幣的獨立,又進一步表現為紙幣的獨立,某種貨幣符號的獨立。這種分離,使得紙幣可以濫印發行,證券可以獨立運行,逐漸演變成虛擬市場、虛擬經濟(建立在虛擬價值符號基礎上的虛擬經濟)。貨幣成為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已經包含了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貨幣成為貨幣流通的手段,使危機更具可能性。在商品流通中,貨幣與商品分離了。在貨幣流通中,紙幣、符號與商品一般等價物,與貨幣代表的價值分離了。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也分離了,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在私有制條件下,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對矛盾表現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了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由于商品生產是私人生產,商品是私有的,這就會使價值與使用價值、商品與貨幣、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分離和對立具有不可調和的對抗性質,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惡性循環。商品所內含的勞動二重性矛盾決定了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矛盾的進一步演變,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形式,進一步表現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對立形式。私有制使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越來越激化,越來越背離,具有深刻的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在資本主義長達幾百年的歷史中,貨幣越來越背離商品,虛擬經濟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這就構成了金融泡沫、金融危機乃至全面經濟危機的內在成因。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貨幣轉化為資本家手中的資本。任何一個資本家,在開始他的剝削行為時,必須掌握一定的貨幣。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貨幣持有者必須在市場上能夠買到自由勞動者的勞動力,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便產生增值的價值,資本流通所帶來的增值部分,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實質上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有二重性,一方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具有逐利性和貪婪性,另一方面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具有對生產強有力的拉動性。 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三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它們是一致的,同時也是不斷分離和矛盾對立的。隨著貨幣資本的發展,逐漸獨立,形成借貸資本、銀行資本、股份資本和信用制度,形成借貸資本市場,有了股票、公司債券、國家公債、不動產抵押債券等有價債券,為所有者帶來一定的定期收入,給人們一種錢能生出錢的錯覺。在貨幣流通過程中形成賒購賒銷,形成錯綜復雜的債務連鎖關系。隨著紙幣化、證券化和信用制度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虛擬資本和虛擬市場。虛擬資本同實體資本分離,而且虛擬資本的質和量也是背離的,也就是說虛擬資本的數量和實體資本的數量也是背離的。據專家統計,美國虛擬經濟資本的虛假財富高達400萬億美元,大大超過了美國實體經濟資本的30多倍。隨著資本的發展、壟斷資本的形成、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產生,“它再生產出了一種新的金融貴族,一種新的寄生蟲,——發起人、創業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創立公司、發行股票和進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產出了一整套投機和欺詐活動。”②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深層制度原因,金融資本的獨立性、逐利性和貪婪性是形成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資本主義進入大機器工業時期,從19世紀開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經歷一次經濟危機,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全面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不可克服的外部表現。 資本主義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一方面生產力發展到高度社會化,資本也高度社會化,而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成果愈來愈為一小撮壟斷寡頭所有,這種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私有性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使商品經濟內含的危機可能性轉變成危機必然性。由此看來,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要消滅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使危機的產生成為現實。
三、美國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危機,最終是無法克服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使防范規避危機成為可能
美國“次貸危機”不可遏制地蔓延為全球性經濟危機,向世界再次證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滅亡理論的真理性。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③只要不改變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商品的內在矛盾,資本主義內部固有的矛盾,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化解,其必然表現為周期性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危機具有周期性,每隔一段時間重復一次,是一種周期性出現的現象。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經濟危機;1836年,英國又發生了經濟危機,波及美國;1847-1848年,經濟危機席卷英國、美國和歐洲大陸;然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每隔幾年都要爆發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1873年危機最為深刻,大大加強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促進壟斷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世紀初葉,1900-1903年和1907年爆發了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又經歷了1920-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三次危機。1929-1933年危機是最深刻、最嚴重的一次。這次危機持續四年之久,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下降44%,貿易總額下降66%。1933年失業人口達3000萬人。 二戰后,資本主義危機依然不斷爆發。美國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9年、1973年、1980年、1990年和2007年先后爆發九次經濟危機。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2007年危機波及加拿大、日本和西歐主要國家,成為戰后四次世界性危機。 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形成資本主義在危機—緩解—危機中顛簸起伏的發展歷程,資本主義的一時繁榮,只不過是新的經濟危機到來之前的預兆,資本主義會在周期性陣發的經濟危機中逐步走向滅亡。在高漲時期,資產階級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永久繁榮”、“千年王國”,而等危機到來,“永久繁榮”神話又像肥皂泡一樣破滅。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對抗性矛盾的定期爆發,清楚無誤地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依然爆發的危機深刻暴露了資本主義對抗性矛盾還會進一步加深,有時還會更尖銳、更激化。 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是當今時代進入21世紀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它既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又是一場深度的經濟危機、思想危機、社會危機和資本主義制度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危機伴隨社會的深刻變化。歷史上,資本主義幾次帶有全球性的危機,都曾引起時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從長期來看,美國金融危機的結局將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調整、大動蕩時期。這次危機具有顛覆性、全面性、深度性和長期性的負面效應,將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和持續的長時間的破壞性影響。全球經濟全面衰退的過程已經開始,世界局勢乃至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發展進程和歷史也將會發生重大轉折。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波及全球的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 這次發生的美國金融危機自金融領域爆發、集中于金融領域,對金融體系的破壞性最大,但又不限于金融領域,由金融向非金融領域蔓延、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由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蔓延,由技術操作層面向理念、模式、體制層面再向制度層面蔓延,這場危機滲透、影響到全球資本主義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個方面。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波及全球的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球性危機 資本主義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全球化危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全球化。這次危機自美國爆發,但又迅速波及西方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乃至波及全球。這次危機是美國闖禍,全世界買單,一起遭殃,這就是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美國金融壟斷資產階級,是向全世界轉嫁危機的好手,在這場危機中,它們向資本主義其他國家以及與資本主義發展聯系緊密的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引起全球性的恐慌與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波及全球的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并不是美國專利,而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制度危機。社會生產力的高度全球化、社會化與國際金融高度壟斷于美國華爾街一小撮金融寡頭如此私有化程度的矛盾是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世界創造財富之多并高度集中與財富兩極急劇分化不斷加劇。從根本上說,這場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演變而成的,是其內在矛盾激化的外部表現,是其內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外部表現,是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趨勢的階段性反映。這場危機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僅沒有克服,而且以新的更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了。有人把美國金融危機歸結為新自由主義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失敗,反證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合理性。但是這種說法,也只是體制層面的說法,并沒有涉及制度層面。實質上,無論自由主義,還是保守主義,都是治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藥方,只能緩解而不能從根本上挽救資本主義的制度危機。這場危機再次證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戰勝危機,只能暫時緩解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波及全球的危機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危機 這場危機使人們重新思考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重新審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偽性和反科學性。這場危機表面看是新自由主義等資產階級思潮的危機,實質卻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普世價值觀、人權觀、民主觀的意識形態危機。新自由主義就意識形態層面來說,實際上是代表超級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意識形態,完全適應超級金融壟斷資產階級操縱金融市場剝奪全世界的需要。在這場危機中,資本主義國家的有識者開始對新自由主義反思,同時對資本主義制度也開始有所反思。由于社會主義中國改革成功,公有制市場經濟試驗成功,更加使頑固堅持資本主義制度的那些人加緊推行西方意識形態,加大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和私有化的力度。這恰恰又從反面說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反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 中國人民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與公有制制度結合起來的形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在此之前,市場經濟只與私有制制度相結合。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也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商品經濟二重矛盾引發的危機最終是不可救藥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了商品二重性矛盾可能會產生危機,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危機又是可以規避、可以防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特性,商品內在矛盾是不可改變的,改變的只是它的不可克服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警惕性不高,防范措施不力,可能會演變出危機。要清醒認識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的逐利性,防止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無序化、極端化。在公有制條件下,資本逐利性是可以調節和控制的,但私有制條件下,資本逐利性變成貪婪性,暫時可以管制并緩解,最終是無法管制的。
四、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制度層面、本質層面,一個是體制層面、技術操作層面
波及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使人們對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治理理念和運行模式,進而對資本主義制度有了清醒的認識,對那些迷信自由主義、迷信資本主義的人,不啻是一劑良藥。然而迷信新自由主義和迷信資本主義又是兩個層面的問題。迷信新自由主義是對資本主義運用何種理念、采取何種模式治理市場經濟的迷信,迷信資本主義的則是對根本制度的迷信。當然,這兩個迷信又是一致的,對新自由主義的迷信實質上就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迷信,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迷信又會影響對新自由主義的迷信。 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既一致,又有區別。一個是制度層面、本質層面、根本性層面的問題;一個是體制層面、表現層面、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所謂新自由主義,秉承了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以復興古典自由主義理想、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這種新自由主義又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或資本原教旨主義,或“完全不干預主義”。新自由主義的代表理念體現為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華盛頓共識”。因70年代凱恩斯主義無法應付滯脹問題而興起,在里根、撒切爾時代勃興,因此,又稱其為“里根主義”。新自由主義的特點,是高度崇拜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力量,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是高效率的,甚至是萬能的。經濟運行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由市場自行調節和解決。主張徹底的私有化,反對國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主張進一步開放國際國內市場,實行貿易自由化、利率市場化,將各個國家的經濟納入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體系當中。新自由主義極力鼓勵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著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新自由主義本質上是反對社會主義制度。 新自由主義倡導者認為新自由主義就是靈丹妙藥,能夠包治百病,認為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大力推崇自由市場經濟治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就治理理念和模式來說,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必須發揮“兩只手”的作用,不能只用“看不見的手”,而放棄“看得見的手”。當然,運用到什么程度,這需要科學把握。如果放任“看不見的手”自由發展,必然放大市場經濟的消極面,發展到一個程度,就會導致危機爆發。因此,還得用“看得見的手”加以調控,才能克服其固有的缺陷,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新自由主義一方面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金融壟斷和國際壟斷集團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念,必須堅決批判反對;另一方面又是如何治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理念,按照這種理念形成的運行模式,是體制、技術操作層面上的問題。自由主義作為治理市場經濟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對市場運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何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可以批判地借鑒新自由主義一些有價值的認識和做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自由主義又是技術操作層面、體制層面上的問題,而與資本主義根本制度有所區別。資本主義制度是本質、根本,同一制度可以運用不同的治理理念、不同的體制、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操作方法。制度決定體制,體制是服務制度的。但二者又可以分開,同一體制可以服務于不同的制度,同一制度又可以有不同的體制。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創造過不同的體制、模式,但始終沒有改變其制度和本質。 一定的社會形態必定要有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制度,一定的社會制度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體制。社會制度就是一定社會形態的主要內容和本質標志,是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總稱,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等,是指社會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經濟制度屬于經濟基礎領域的制度,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制度都屬于上層建筑領域的制度。一定社會制度的主要成分是該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了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經濟制度標志著該社會經濟形態的基本性質。社會政治制度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④,主要是指政治的上層建筑,其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也就是國體問題,即由誰掌權,對誰專政的問題,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基本性質。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從根本上標志著一個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征。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社會主義制度主要是指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一旦確定就要保持相對穩定,以便造成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來發展生產。當然任何一個社會制度,其發展過程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只有當生產關系再也容納不下生產力發展時,社會制度的變革才會到來。 所謂社會體制指的是在一定社會制度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具體的形式”,即社會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的具體表現,社會體制又稱“具體制度”。與一定的經濟制度相一致的經濟體制,是一定經濟關系具體的結構和形式。與一定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是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體結構和形式,即政體問題,也就是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來實施國家權力的問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確立之后,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相一致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體制。 社會制度與體制之間構成一定的相互依賴、相互矛盾的辯證關系。制度與體制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制度決定體制。一定的社會制度決定一定的社會體制,社會體制的形成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一定的社會制度決定一定的社會體制,構成一定的社會模式。相對制度來說,體制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反作用力。好的體制可以延續制度,不好的體制可能讓制度發揮不了作用。體制可以鞏固制度,也可以破壞制度。在既定制度下,可以選擇多種體制,可以隨著形勢的發展改變現有體制;同一種制度也可以有多種體制模式并存;新的體制還可以吸收舊制度下的體制所具有的某些形式和功能。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同社會化生產之間本質上是對立的,這種對立性矛盾具體通過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同社會化生產之間的矛盾表現出來,但是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也有一定的背離,它在一定條件下也有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方面。同樣,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但社會主義社會體制也可能同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定的背離,它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阻礙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從問世以來,已經有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了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當前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階段,替代個人壟斷,出現國家壟斷、國際壟斷、國際金融壟斷等壟斷形式,這些壟斷形式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特征的表現。當然如何概括現代資本主義,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它還是處于列寧所概括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有人認為它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關于自由資本主義的特征,馬克思、恩格斯作了深刻的剖析,同時又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特征上升到對資本主義一般特征的認識,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客觀趨勢的判斷。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是不可克服的,一次次的爆發危機,最終會引發革命,導致資本主義喪鐘的敲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自由競爭讓位于壟斷,壟斷代替了競爭,占主導和支配地位,但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仍然沒有使資本主義制度擺脫必然滅亡的歷史結局。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壟斷資本主義作了科學分析,揭示了壟斷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而是加劇了該矛盾的發展,作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的重要結論。盡管列寧對全球壟斷資產階級走向滅亡的時間估計短了,但對壟斷資產階級的總特征和總趨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列寧說:“過程的復雜性和事物本質的被掩蓋可以推遲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⑤后來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列寧觀點的正確性。一戰、二戰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激化的結果。戰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社會主義的興起、資本主義的內外交困、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周期性爆發、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深刻說明馬克思、列寧的判斷是正確的。從制度層面上來說,資本主義已從早期具有革命進步性的上升期,轉入危機起伏期、相對緩和發展期,其基本的趨勢是必然要走向滅亡的。 二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困境中。資本主義通過體制改良,加之高科技和全球化的發展進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高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由于社會主義各國在指導思想上犯了不少錯誤,在發展過程中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之復雜的主客觀原因所致,逐步放慢了發展速度,一些國家愈益陷入了發展困境。特別是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東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和改變性質,社會主義處于發展的低潮期。有人把此事件看做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實際上,蘇東劇變并不意味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只是說明蘇東所采取的社會主義具體模式和所走的具體道路是走不通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前是不合適的。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只是說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資本主義改良政策和具體模式,暫時緩解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就資本主義歷史發展趨勢來說,它是必然要滅亡的。它短時間內還不會滅亡,是因為:一是從制度角度看,相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來說,它的現行制度還有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和余地;二是從體制角度看,資本主義現行體制還有許多優勢,可以保障其制度繼續存在,并促進生產力發展,延續資本主義生命力。當這兩個條件不存在時,資本主義就會壽終正寢。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必然要滅亡的,但與私有制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體制是有優勢的。資本主義是靠市場體制的優越性,在短短幾百年時間里創造了人類社會幾千年所無法比擬的發展奇跡。然而,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如何發揮市場經濟作用,即在如何對待和治理市場經濟,如何克服市場經濟消極面問題上,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兩種治理理念:一種是對市場實行國家的有效管制,可以稱之為有管制的市場經濟理念,如凱恩斯主義或稱之為保守主義;再一種是對市場經濟完全放任,可以稱之為完全放任的治理理念,即自由主義。這兩種治理理念和在實踐中形成的兩種不同的市場運行模式和體制,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交替出現,哪種理念和模式更有利于制度時就被采用,當它不利于其制度時就被拋棄。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由競爭階段,主要治理理念是自由主義,完全靠市場,實行無管制的自由市場政策。二戰之后,根據需要資本主義實行了有管制的市場治理理念,如凱恩斯主義,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使資本主義渡過難關,有了一個回光返照的發展時期。當蘇東劇變時,有人錯誤地把蘇東解體歸結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垮臺,歸結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歸結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失敗。進而認為有管制的市場經濟治理理念也不行,只有自由主義治理理念才行,以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取代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這就是里根主義、撒切爾主義出臺的背景。自由主義思潮的本質是推崇資本主義制度,推崇完全私有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點上,它與保守主義是一致的,都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其目的,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已。當今發生的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來自于新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但深層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不能把危機僅僅歸結于技術與管理操作層面,應從制度問題上找深刻原因。這次危機說明自由主義治理理念和模式的破產,更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性。 與西方資本主義推崇自由主義、推崇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潮相適應,國內也有人推崇自由主義,崇尚完全放任的市場經濟治理理念和模式,崇尚完全私有化,主張放棄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更有甚者認為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無法結合,主張實行徹底的資本主義制度。事實上自新自由主義推行以來,給人類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災難。拉美一些國家本來發展平穩,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搞自由化、私有制,放松金融管制,造成了大倒退,出了大亂子,實際上新自由主義理念破產的效應在拉美諸國早已表現出來了。
五、應對金融風險,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既要從操作層面、體制層面采取措施,更要從制度層面全面采取防范規避措施
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制度本質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觀點,為我們解析這場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性危機,以及思考如何有效規避防范危機,提供了重要啟示。 要從私有制條件下商品及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出發,來認識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進而認識這場危機的內在原因及其制度本質 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潛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中,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決定了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具有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這種內在矛盾的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造成資本主義制度由盛到衰、必然滅亡的趨勢。科學解釋這場危機的本質、原因,必須從制度層面上認識。這場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演變的集中反映。美國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生產內在矛盾的體現。美國金融危機說明資本主義是必然要滅亡的,但從現階段來說,美國金融危機又是可以緩解的,可以度過去的,但資本主義正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危機和各種危機中走向滅亡的。 要從制度層面上、從本質層面上,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致與差別,科學解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和有效規避防范風險的可行性 馬克思對商品和商品交換內在矛盾,從而對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科學分析,適用于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莫能外。然而同樣的市場經濟與不同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即與不同的社會制度相結合,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私有制本質決定了經濟危機的最終不可避免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制本質決定了經濟危機的可規避性、可防范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就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就在于與市場經濟結合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不同,這種占有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不同,從而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公有制制度相聯系的市場經濟,它既有一般商品生產的特性,一般商品生產所具有的內在矛盾,因而它也有一般市場經濟內在矛盾引發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如果對發生危機的可能趨勢不重視,不采取措施加以規避和防范,也會影響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同的本質特性,與公有制制度相聯系,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規避和防范一般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 必須充分認識市場經濟和資本的兩面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規避市場經濟和資本的消極面 市場經濟具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能夠最有效地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經濟的發展;消極的一面是它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從而引發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市場經濟一方面發揮其強大的推動經濟發展的拉力作用,在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巨大發展成就。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性又使市場經濟的消極面不斷膨脹,不斷背離積極面,使商品和商品交換固有的內在矛盾不斷激化,引發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市場經濟所孕育出來的資本也具有與生俱來的兩面性,一方面資本逐利性對調節市場、配置資源、調動積極性、推動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而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又會導致經濟失衡,兩極分化,造成嚴重的危機,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消極破壞性。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的貪婪本性是無法最終受到遏制的。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⑥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絕不會放棄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其本性是逐利的。“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⑦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資本的這種逐利貪婪本性暴露無遺。從原始積累,到殖民剝奪,再到戰爭掠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⑧就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各國來說,沒有一個是靠民主制度發達起來的,都是靠剝削本國和他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剩余價值,用明火執仗的殖民剝奪和戰爭掠奪完成了原始積累,用勞動人民的汗水和鮮血筑起了資本主義的“繁榮國度”。當然,幾百年過去了,資本明火執仗的剝削和掠奪方式已難以為繼了,發展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改變了攫取剩余價值的方式,轉換了剝削手法,借助金融創新,壟斷金融市場,操控全球經濟,把他國的財富通過金融創新轉移到自己手中,從而維持自己的繁榮。美元帝國的確立就是一個明證。正是金融資本的投機貪婪性,直接造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對資本的占有方式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個本質區別也是對資本的占有方式不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高度集中的私有制在當前突出表現為國際性金融資本的高度壟斷,其加重了資本的貪婪性和毫無顧忌的投機運作。決定了資本的貪婪和逐利本性的不可遏制性與高效運行的速度。當然,一旦資本的貪婪性發展到危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程度,資產階級內部就會產生一定要控制這種貪婪性的理念和操作,否則資本主義制度就要被毀滅。這就產生了對市場和資本加以管制的治理理念和模式,這就是保守主義,即有管制的市場經濟治理理念,如凱恩斯國家干涉主義。而一旦情況好轉,又會產生對市場和資本放任自流的治理理念和模式,這就是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由于危機—緩解—危機的交替運行,就形成了有管制的、或是放任自流的兩種市場經濟治理理念的交替使用。就目前而言,兩種治理理念交替使用,尚能維持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弊病最終會導致滅亡。 我國應對金融風險,既要治本,又要治標,既要從體制層面上防范,又要從制度層面上加強防范 世界各國救市的力度越來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并不明顯,這說明救市措施只治標不治本,危機只能緩解而不能化解,說明治標同時必須治本的必要性。只注意體制層面上的防范,而忽視制度層面上的防范,是無法避免金融危機進而經濟危機爆發的。 要對資本主義兩面性有清醒的認識,既要看到它創造文明的先進性,某些體制機制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其制度固有的弊病、最終滅亡性。資本主義目前出現的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說明公有制是有其優越性的,但搞純之又純的公有制是不符合目前社會主義各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情況的;搞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的,但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是不符合目前的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實行市場經濟必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實行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而不是搞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治理模式。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實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才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出來。但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不能完全放任市場,而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建立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調控的市場經濟,恰恰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制度優勢所在。 總之,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解決對金融危機的規避和防范:一是從制度方面,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從制度層面防范和規避金融風險,對私營經濟、市場經濟、虛擬經濟建立規范管理的根本措施。二是從體制方面,堅定不移地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其相關的信用體制,從體制上加以防范。三是從對市場的調控管制方面,建立有效的監管、調控、防范措施,特別是對金融業、壟斷行業要建立有效的管制體系。目前,我國政府對危機的防范解救措施,從操作層面來看,做到了穩、快、有效,但還需要從制度層面、體制層面研究制定一些全面性的、戰略性的、超前性的措施和辦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