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思路難解中國難題
盧周來
摘要:處在崛起過程中的中國,面臨著市場范圍、資源瓶頸、資本積累三大根本性因素的限制。歷史上,歐美國家通過戰爭與殖民解決了這些限制。今天,歐美式的現代化思路正在把人類引向絕路,更加可怕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向他們學,死得可能更快更難看。在國際關系“囚徒困境”的現實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地解決中國面臨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過渡性的方案只能是:對內通過協調利益關系整合內部階層,對外不斷拓展自己的利益邊界!至于更長遠的未來,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三個根本性因素
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持續而快速的現代經濟成長,至少受三個根本性因素的限制:第一是市場范圍。亞當·斯密認為,經濟增長的原因在于分工的深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易的增加,但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因此,一個國家立足于內部市場想維持長期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第二個是資源。這使生產具備可能性。但如果在一個封閉體內求發展,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決定了經濟成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第三是資本。羅斯托經濟起飛模型表明,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力是首要生產要素,但是在現代社會,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資本。因此一定的資本積累率就成為一國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為了讓資本更多用于投資,就必須讓資本要素擁有者獲得足夠多的利潤,但這個后果通常是“利潤壓迫工資”,勞資矛盾突出。同時在一個封閉經濟體中,市場范圍、資源約束都會降低資本利潤的空間,為了維護其邊際利潤率,資本往往會更殘酷地剝削勞工,矛盾聚集到勞資矛盾上。
二、中國面臨的三重約束
按中國傳統歷法,60年甲子構成一個循環?,F在時間正好又回到新的起點。盡管前60年中國發展避免了大國崛起過程中“用人頭做酒杯”的現象。但60年后的今天,處在崛起過程中的中國,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挑戰仍然來自于生產能力擴張后,如何處理好市場范圍、資源與資本的三重約束。這三重挑戰使中國再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1.市場范圍
中國正面臨內外交困的困局。隨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不斷增加,不僅處于同一梯度的發展中國家把“中國貨”視為競爭對手,而且發達國家也認為其既得利益正在被“中國貨”蠶食。在此背景下,近些年來,專門針對中國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世界各國紛紛抬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貿易糾紛最多的國家。而從國內看,中國擴展“市場范圍”,憑借的是低廉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戰略”,這一戰略長期使國產業處于價值鏈最低端,對國際市場嚴重依賴,國際資本的掠奪、盤剝轉移到勞工階層,進一步導致收入不均,內需不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已經在表明,中國擴展“市場范圍”的努力已經走到了其最大可能邊界。世界經濟那種“美國人負責消費和印美元,中國人負責生產產品”的“恐怖平衡”已經無法持續,同時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紛紛重拾“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實體經濟幾近癱瘓。這一嚴峻事實已表明: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增長,已經不能再指望傳統擴展市場范圍的方法了。
2.資源瓶頸
60年前,中國經濟發展所消耗資源的比例占世界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60年后,中國每年消費了世界上15%的能源、32%的鋼、30%的鋅、25%的鋁、23%的銅以及18%的鎳、54%的水泥。以石油為例,中國剩余可采儲量為23.8億噸,以目前的產能計算,14年后將出現石油枯竭局面。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純進口國,2007年中國進口原油已達1.6億噸,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已經超過了5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25年中保持平均6%的增長,中國對一次性能源的需求將在2005年的17.42億噸油當量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8.19億噸油當量,凈進口在總需求中的比例將從50%上升到80%。為此,地球可采集石油也因此將在2056年前后將耗盡!這充分表明,如果中國經濟不改變對傳統資源的依賴,恐怕世界這口“小浴缸”盛不下中國這頭“大象”。也正是出于對此的恐慌,近年來凡是涉及到中國大量進口的大宗資源類產品競相漲價,發達國家皆在醞釀推出“碳關稅”。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的確是剛性的,剩下的只不過是留給中國的過渡期還有多長的問題。
3.資本積累
在“選擇性激勵”資本積累、深化的策略上,中國也面臨利益矛盾越來越尖銳的考驗。通過系統性剝奪農民、農業為城市化、工業積累資本的戰略,中國的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越拉越大;通過中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支付“制度租金”與墊付“改革成本”,中國的地區差異越拉越大;通過“親資本”刺激投資,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從1990年占GDP19.6%下降到2007年不到11%。實際上,“親資本”戰略不僅造成了轉型期中國較為廣泛的官商勾結,還使得腐敗、非法暴富現象十分普遍。社會公平狀況惡化,已經導致中國國內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矛盾日益復雜,并由此威脅到中國的未來發展。“要買東西的人沒有錢,而有錢的人不需要買東西”,收入分配過于懸殊,已成為中國啟動內部消費的致命傷。
三、歐美是如何解決這三個限制的
面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國內主流經濟學者幾乎無一例外地推出“以歐美為師”的解決方案。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主流學界仍然在繼續推銷這樣的觀點:不要試圖借金融危機否定中國的“歐美化”方向,現在中國的主要問題在于“歐美化還遠遠不夠”!
“歐美化”真能讓中國克服上述三大限制?歷史上,歐美國家確實都曾面臨過這三個要素的限制,并最終克服了限制。但它們又是如何解決了這三大難題的呢?內部資源不足,產品在內部無法消化,靠一味剝削本國勞工不行,歷史記錄下了當時這些國家勞工運動蓬勃的情形。于是,依靠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剝削他國勞工就成為選擇。在世界資源、市場與利潤上的爭奪,基本上靠的都是武力比拼。按英國學者蓋爾納(Ernest Gellner)的說法,民族主義之所以產生于資本主義,就是這些國家努力讓經濟利益擁有自己的政治暴力屋頂!說得更白點,商船到了哪里,軍艦就應該跟到哪里。
1.英國
美國學者鮑爾斯(Samuel Bowles)最近在其新著《理解資本主義》一書中說,經濟起飛之前,相對于中國,“英國以及整個歐洲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優勢,長江三角洲那樣的中國發達地區也并不比英國和歐洲的發達地區更貧困”,“且18世紀個人逐利行為在長三角比在英國或者歐洲其他地區受到政府的束縛更少。”因此,鮑爾斯總結說,“科學領先、先前的富足或者一個自由放任的環境均不能解釋資本主義在英國而沒有在中國產生”。那么,英國與中國后來發展狀況的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鮑爾斯回答是:長三角的自然資源匱乏,同時它缺少內陸地區的聯系,而這些地區正好可以滿足經濟擴張對原材料、市場范圍的需求。英國盡管也遭遇了經濟擴張所面臨的原材料及市場范圍的約束,“但英國的軍事實力在幾個世紀的大陸戰爭中日見強大,從而保證它能夠從新世界中獲得廉價材料以及殖民地的市場”。關于歐洲經濟起飛的歷史,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的原話是:“美洲的發現及好望角到東印度通道的發現,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而又最重要的兩件事。其影響已經很大了。……通過為歐洲產品開辟一個用之不竭的新市場而給新的分工和工藝的進步提供了機會?!钡姑軟]有說的,鮑爾斯在書中接著為他說了:“發現美洲之后,北美的印第安人被大量殺害,剩余人口被重新安置到偏遠的地方;在發現東印度通道后,英國人以武力使印度成了殖民地。他們對印度生產率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印度本地棉紡織業被英國破壞,以便英國自己的棉紡織品占領整個印度市場。同時,印度還被迫專門去生產低價值的原棉以出口給英國的紡織工廠?!币舱虼?,英國資本家無需對內加重剝削,“就可以維持資本足夠的利潤空間”。歐洲早期的三大工人起義,尤其是“憲章運動”那樣的事情也就不再會有了。
2.美國
美國的歷史也差不多。在美國真正獲得穩定的海外市場與資源之前,由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社會兩極分化和社會矛盾也同步加劇。資本為了維護利潤率,不得不一再加重對勞工的剝削。1880年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比1870年還要少31美金,而勞動時間卻延長了一個半小時。為此,美國每年都有幾十次全國性大罷工。其中,1877年的鐵路工人總罷工,最后是由聯邦軍隊出面才鎮壓下去,槍殺了35名罷工者。后來政府意識到,解決內政動用軍隊不妥,才成立了國民警衛隊,專門用以應付日益嚴重的工人罷工示威活動。1886年5月1日,美國工會組織“勞動騎士團(Knights of Labor)”再次組織工人罷工,當局當場槍殺幾名工人,后又將組織罷工的幾名重要領導人審判并處決,這才有了后來的“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兩次大罷工后,美國當政者意識到,靠內部剝削勞工解決資本利潤空間已經不行。于是,美國人向他們的祖先英國人學習,選擇武力進行海外殖民以及開辟穩定的海外市場。也是在此背景下,海軍上將馬漢提出了制海權理論:美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占領海上關鍵島嶼作為海軍基地以保護美國開拓在海外利益。這就是阿倫·米利特等在《美國軍事史》中所說的“決策者們在尋找新的邊疆,主要是為了擴展商業而非擴張領土,他們把擴張主義者的能量引向對海外市場進行侵略性搜尋,以便緩和工業生產過剩的局面,恢復市場繁榮,維護國內安定。然而,美國并不具備通向海外市場的自由通道……于是,越來越多的戰略家對傳統的陸地與近海戰略提出質疑?!?nbsp;
可以說,今天發達國家所謂的“崛起”,的確是馬克思所言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四、歐美思路的囚徒困境
歷史上的大國憑借“以人頭做酒杯”式的崛起,無法為中國未來的繼續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經驗。如果中國試圖以“歐美式道路”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要么進一步惡化內部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要么不得不外化其矛盾,不僅犧牲掉比中國更低發展梯度的國家,而且還將沖擊現有的世界秩序。為此,中國不得不走上“強力崛起”之路。而這兩條,真是我們那些主流學者們愿意看到的嗎?
歐美思路從長期來看,本質上是與科學發展相違背的??床坏竭@一點,只能說一些學者可能被狹隘的地域性眼光局限住了!要徹底解決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恰恰必須從根本上反思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發展思路。中國未來的崛起如果按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內部沖突或外部戰爭就很難避免。也正是在這關頭,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其實質就是倡導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之路,以此來解決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走成果共享型和諧發展之路,這應該是世界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
但是在國際關系“囚徒困境”的現實背景下,僅中國走上所謂的“綠色道路”,相當于把自己蛻化為投向狼群的一只羊!在這點上,我有時更傾向于一些人文學者的觀點。中央黨校的李書磊先生很早就提出:歐美式現代化思路正在把人類引向絕路;而更可怕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向他們學,死得可能更快更難看,而向他們學,至少還能茍且一段時間。從這一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要最大限度地解決中國眼下面臨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過渡性的方案只能是:通過協調利益關系整合內部階層,然后對外不斷拓展自己的利益邊界!至于更長遠的未來,說不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責任編輯:鄧守亮)
● 盧周來,國防大學教授。
2010年第1&2期(合刊)
http://blog.sina.com.cn/greenleafx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