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達到怎樣的程度
——《2009年3月》之二
馬也
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次貸危機從2007年12月開始。
2008年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兩房”持有或擔保的5萬億美元住房抵押貸款中,大約有3萬億美元為美國金融機構持有,另外1.5萬億美元為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克認為,政府接管的措施,是用納稅人的錢幫高管們解套,是“最糟糕的公費資本主義”。此后由華爾街爆炸引發的美國的和世界的金融危機,以及拯救危機的種種努力,都已經縮影一般呈現在這里。
一周以后,9月14日,曾經長期擔任美聯儲主席、一向為美國金融和美國經濟唱高調的格林斯潘,在ABC電視臺節目中說,美國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很可能引發經濟衰退。仿佛在立竿見影地回應格林斯潘的預測,15日,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美國銀行同意以440億美元即每股29美元的價格收購美林證券公司。道-瓊斯指數下跌504點,創“9·11”以來跌幅紀錄。全球股市應聲下跌。
16日,西方媒體載文論及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和美林易主事件,僅僅一些標題,就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都是高管惹的禍》——英國《泰晤士報》
《全球信貸危機新局面》——英國《獨立報》
《對傲慢者的懲罰》——法國《論壇報》
《動搖全球金融體系》——法國《世界報》
《美國銀行帝國的崩潰》——法國《回聲報》
《歐洲將多幾百萬失業者》——德國《法蘭克福報》
《濫用無制約》——奧地利《標準報》
《全球金融秩序的終結》——瑞士《每日消息報》
《布什災難性金融拯救戰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
《華爾街繁榮時代或已過去》——美國《紐約時報》
但是事情剛剛開始。隨著危機的擴展和深化——美國的危機變為歐洲的、世界的危機,金融危機變為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志來到的金融危機沖擊波,后來只是被稱為金融危機第一沖擊波。
一年多的危機之后,“樂觀的跡象”似乎僅見于亞洲,主要是中國: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三個月上升,2月間接近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前的水平;韓國出口改善,庫存-裝運比連續兩個月上升;日本大幅減產意味著不再積累多余的存貨;香港和新加坡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2月間也在上升;股市的若干回升。[i]香港報紙對比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救市措施,說“中國政府大灑金錢的用途,與歐美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歐美政府要花相當大部分去為金融機構填補‘毒資產’形成的黑洞,填了又填,拯救它們免于倒閉。中國政府的絕大部分撥款,可以用在刺激經濟方面,對經濟的調控能力也比較高。”[ii]除此之外,很少聽到可以讓人長噓一口氣和面有笑容的消息了。
截止2009年3月,在全球,人們看到了什么呢?
——2008年世界金融資產縮水超過5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一年的產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從2月底的零增長, 3月19日調低到0.5%至1.0%的年率收縮。這將是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的首次收縮。全球貿易將下降9%,為二戰以來最大收縮。
——經合組織2008年11月曾預測該組織30個成員國2009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0.4%,3月間下調到-4.3%,創二戰后最差。此外,失業率將達到10%,金融危機“正在迅速轉變為一場就業和社會危機”。
——美國2008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4488點,跌幅33.8%,為1931年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年。股民損失達7萬億美元,相當于6年的全部收益。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計算下降6.3%,為26年以來最大跌幅;所有行業都在收縮,為27年來最大收縮;銀行業整體虧損262億美元,為25年來最大季度虧損;上市公司虧損總額達上年同期的13倍,為1935年以來首次整體虧損;家庭財富縮水9%,比上季度減少55.1萬億美元;失業率8.3%,為26年以來最高,而且正在走向年底的超過10%。
——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2008年8月30日接受《衛報》采訪,承認“英國經濟正面臨60年來最糟糕的時期”。到2009年3月,變為“7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法國占全國財富3/4的家庭財產,30年來首次減少。至于連續兩次爆發近300萬人的大罷工,幾乎導致全國癱瘓,尤其是危機狀況的最激烈的反應,其意義遠甚于任何百分比。
——德國對2009年經濟的預測,從2.7%下調到3.7%。這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
——日本企業2008財政年度總收益下降58.6%,GDP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第四季度按年率換算下降12.1%。上市公司破產數量創二戰以來新高,負債總額達12.94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99日元)。股市下跌創26年來的新紀錄。日本政府3月16日經濟報告的提法,叫做經濟景氣繼續“急速惡化”。
——意大利經濟創1975年來最大跌幅。
關于危機的總體評價,格林斯潘“百年不遇”之外,還有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三十年代以來最深、最廣泛和最危險的金融危機”[iii];還有日本《經濟學人》的說法:“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以歷史性的速度走向惡化”。[iv]
目前各國輿論關于金融危機評論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叫做“第二沖擊波”亦即“第二輪危機”,或者說第二沖擊波已經到來,或者說即將到來。
香港報紙文章認為,所謂第二波危機,是指由于各國政府第一輪拯救銀行的舉措,沒有能夠恢復信貸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必須進行第二輪注資,否則銀行隨時倒閉,之前的挽救行動將會付之流水”。[v]
俄羅斯報紙指出,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2月份以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衰退,潛伏著巨大的危險:各國無力挽救工業,“許多國家的工業基礎受到損害。每天都從世界各國傳來關于工廠倒閉、工業產值和國內總產值創紀錄下降的消息。這種下降的幅度讓人有理由斷言,現在已經不是經濟下滑,而是經濟衰退”。[vi]
日本《經濟學人》周刊2008年12月9日有《新興國家連續破產將導致第二輪危機》,主要分析東歐國家已經成為危機的“風暴眼”。該刊2009年3月10日又有《美國迎來第二波危機》,指美國經濟陷入“雙重惡性循環”——房價下跌造成猛烈的“信用收縮”惡性循環和經濟加速下滑造成“就業崗位減少”的惡性循環。
3月19日,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參考消息》,發表對美國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區主席斯蒂芬·洛奇的專訪。他認為:“我們正在進入第二輪金融危機”。第一輪是由次貸危機引發,涉及面廣,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由于經濟衰退,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進一步下降,從而進一步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即使危機見底,反彈也會令人失望”。第二輪危機剛剛開始,將主要沖擊全球商業領域,而不是信貸市場。
論者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第二沖擊波”這個術語。對“第二沖擊波”的嚴密關注和多種解釋,正是危機深重、復雜和帶有長期性的反映。
--------------------------------------------------------------------------------
[i] 《亞洲經濟體正在趨于穩定嗎?》,美國《商業周刊》網站2009年3月9日。
[ii] 《同靠巨赤救市,中國比美國有效》,香港《星島日報》2009年3月6日。
[iii]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自我毀滅的種子》, 2009年3月8日。
[iv] 伊藤忠商事調查情報部首席經濟學家北井義久《美國迎來第二波危機》,日本《經濟學人》2009年3月10日。
[v] 《應付金融海嘯第二波仍無良策》,香港《信報》2009年2月3日。
[vi] 俄塔社駐倫敦記者維塔利·馬卡爾切夫《完全不確定地帶》,俄羅斯《紅星報》2009年3月1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