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何為優質貨幣?
2008年08月29日 環球財經
任何一種能夠實現“財富儲藏”功能的優質貨幣,前提必須是商品。任何脫離這一歷史鐵律的貨幣,最終都難逃不斷貶值的下場
□ 宋鴻兵/文
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究竟是該升值,還是貶值的爭論不絕于耳。但是,大家實際上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本來應該是越穩定越好。升值也好,貶值也罷,問題的核心是貨幣應該“保值”。換句話說,貨幣必須擁有內在的價值錨。
貨幣四大功能
當人們談到要擁有財富時,他們實際上是希望擁有別人的勞動產品或服務。當人們希望獲得貨幣時,其實是要擁有在未來某個時刻,能夠得到所需要產品或服務的兌現能力。這種出售商品與服務而獲得貨幣的過程,體現的是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未來兌現的過程則體現出貨幣“支付手段”的作用。
而這種推遲兌現行為,反映出貨幣必須具備“財富儲藏”的功能,存錢實質上存的是未來財富的兌現能力。最后,人們還希望今天“儲藏”起來的財富兌現能力,可以在將來得到完好無損的兌現,這就是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貨幣與財富的完美對應關系。
越是優良的貨幣,就越是能夠方便快捷地擁有市場上的產品,而且不受損耗地在將來任何時刻擁有同等的兌現能力。
其實在貨幣的四大功能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儲藏財富”的功能,越是擁有完好無損的財富兌現能力的貨幣,就越能實現“價值尺度”的重要作用,在市場中就越受歡迎,也就越容易流通,從而成為優質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那么,貨幣的“財富儲藏”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
實際上貨幣的“財富儲藏”功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比較”出來的。在這一“比較”的過程中,交易雙方必須依賴公平原則。這種公平原則并非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等價原則,事實上在實際的交換過程中,人們難以進行有效的價值評估。
所謂公平的獲得,是參與交換的雙方根據自身對需求的不同優先順序來評估交易是否公平,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對于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東西的定義不同,交易才能在互補的情況下得以實現。而社會多數人普遍接受的“最需要”的兌換比率最終形成了市場價格。
在沒有貨幣的社會中,100種不同的商品需要近5000種“兌換比率”,而1000種商品更需要50萬種“兌換比率”。可見,在貨幣進化出來之前,原始社會幾乎不可能擁有1000種以上的不同商品,因為沒有人能夠記得50萬種以上的“兌換比率”,這是個過于復雜的系統。因此,貨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關鍵性發明。沒有貨幣,復雜的社會分工是無法想象的。
“雙重偶然性”難題
同樣困難的是,在沒有貨幣的社會組織中,任何交換都必須克服“雙重偶然性”難題,即兩個生產者必須同時需要合適數量的對方的產品,交易行為才能獲得成功。這種交易行為必須是“同步”實現,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交易的成功率。
為了克服“雙重偶然性”難題,商品的生產者總是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對方所需求的商品,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廣為人們需求的商品被發現出來,并成為交易雙方所共同接受的中介商品。當生產者第一次為了自己所不需要而純粹滿足對方需求進行交換時,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并導致了通貨的誕生。
通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它本身必須是商品,也同樣是人類勞動所創造出的產品。通貨的選擇越是合理,商品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效率就越高,社會分工就越是細化,財富創造能力就越強,該地區的經濟實力就越強。
隨著更多的地區愿意接受該通貨,從而加大了通貨的流通域,擴大的流通域反過來又提高了該通貨的資源整合能力,并使得使用這種通貨的地區經濟發展更加迅速。通貨最終成為貨幣。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2000多種不同的通貨,經過世界各個地區的反復市場競爭與淘汰,結果是黃金與白銀成為了最終的世界統一貨幣,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貨幣并非天然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所以,貨幣的“財富儲藏”能力的發現過程是在通貨與商品兌換過程中“比較”出來的,“財富儲藏”的本質就是通過貨幣來發現商品之間的“兌換比率”關系,而這種“兌換比率”體現了貨幣的購買力。
優質貨幣鐵律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種能夠實現“財富儲藏”功能的優質貨幣,前提必須是商品。任何脫離這一歷史鐵律的貨幣,最終都難逃不斷貶值的下場。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與黃金徹底脫鉤,人類社會第一次一起進入了一個沒有商品作為內涵的純粹信用貨幣體系時代。所謂信用,其本質就是債務,信用貨幣體系的要害就是剝離了貨幣的商品屬性,從而使通貨所具有的發現商品之間的合理“兌換比率”關系的基本功能紊亂,并最終喪失“財富儲藏”的可靠性,使整個貨幣的四大功能失調。
信用貨幣存在價值的前提就是創造信用的人必須守信用,以此為基礎的貨幣才會有價值。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就是債務人無法遵守信用,所以依托這種債務所衍生出的美元也就必然出現巨幅貶值。信用貨幣的痼疾就是債務永遠存在違約風險,而基于這種風險之上的貨幣就不可能保持穩定的購買力。
1971年以來,幾乎世界所有信用貨幣都在貶值,現在的1美元的購買力僅相當于當時的6美分。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來看,至今還沒有一種信用貨幣能夠避免不斷貶值的下場,直至帝國崩潰,王朝傾覆。
從1971年到現在,世界范圍的信用貨幣體系總共不過37年而已,人類也許是在進行一次空前的貨幣試驗,而試驗的結果還要有待時間去驗證。比起人類實踐了數千年的黃金貨幣而言,信用貨幣的時間還太短。從目前爆發的以美元危機為核心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惡化速度與廣度而言,斷定這一純信用貨幣體系一定能維持下去也許有點過于樂觀了。
?。ㄗ髡邽楹暝醋C券結構融資部總經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