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思潮碰撞] 潘維:評選舉迷信
選舉不過是一種簡易的政治手段,可以迅速在所有大大小小,窮國富國中推行,卻并非在所有社會條件下都使用方便。選舉成為“合法性”的代名詞,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宗教。在第三世界,選舉是一些占人民極少數的“知識分子”腦子里的“法”,未必是大眾心中的“法”,因此才有這少數人拼命發動“啟蒙”運動。有一天,當這國家真的“民主”了,大眾投票要剝奪富人的財產,要進攻臺灣,他們就會叫嚷這選舉“不合法”了。
[思潮碰撞] 梁柱: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若干特點
持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的一些人,是有很強的現實目的性的,是按照他們對現實的要求,來“改造”歷史的。
今天持自由主義論者對歷史作出他們的判斷:“世界經過工業化以來兩三百年的比較和選擇,中國尤其經過了一百多年來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試驗,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證明,自由主義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價值”。他們這些經濟政治主張真實反映了這些年來出現的那股來勢迅猛的私有化的思潮。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自由主義的說教,今天又加上了一層“普世價值”的包裝,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清醒的認識。
[思潮碰撞] 韓毓海:社會主義與文化中國的新概念
搞好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首先是走基層,即深入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以轉變文人作風、士大夫作風,改造官僚作風。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士大夫不行,士大夫文化不行,而中國邊疆和貧困的地方都有文化富礦,這就是“禮失求諸于野”。我們講文化產業化,也應該講把基層老百姓的產業文化化。
[網友雜談] 宋魯鄭:告別文化浪漫主義才是中國之幸
處于轉型和大變動階段的中國確實無奇不有,竟然有了“民國粉”。更為奇異的是,“民國粉”所投射的臺灣竟然倍感尷尬,難言自豪。或許最近臺灣《旺報》的一則評論《臺灣的真實面貌》,最為典型,也最為令人深思。社評稱,同樣這片土地,大陸民眾眼中臺灣是人間福地,更是網民鍵盤上的“民國范兒”;臺灣民眾自己眼里,卻是經濟沉淪、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一塊被詛咒的惡土。不禁讓人深思,這種兩極反差現
[共產黨人] “他終于全都是革命”:記林書揚先生
林書揚,臺灣省臺南麻豆人,1926年生。臺灣光復后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1950年因「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麻豆支部案」被捕并判無期徒刑,1984年出獄,長達34年7個月,是迄今為止海峽兩岸在白色恐怖下坐牢最久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犯。林書揚先生出獄后又以三十年的時間領導臺灣的工人運動與民族再統一運動,是當代臺灣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林書揚先后參與發起「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工黨、勞動黨。林書揚歷任勞動黨副主席、榮譽主席,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勞動人權協會會長,以及中國統一聯盟主席。2012年10月11日晚間23時50分,因病赴北京治療的林書揚先生在京逝世。
[思潮碰撞] 韓毓海:胸懷天下的行者
1998年至2010年,12年間,韓毓海從左右論戰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市場霸權、文化同質化開始,進而探求國家革命的歷史動力,并轉向重點探討共產黨人的基層組織動員能力,以及扭轉局勢、將社會從量變引向質變的執政能力,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學者在自覺地增強主體內在解決問題的決斷能力,并在政治思考和理論實踐雙向度上走向成熟. “新左翼”,這個曾經具有強烈批判性的“不成熟”色彩,已在學者韓毓海身上逐漸褪色。走向成熟不是簡單的尋求穩妥,而是從批判走向建設的高度飛躍。
[思潮碰撞] 李慎明:金融、科技、文化和軍事霸權是當今資本帝國新特征
毋庸否認,蘇東劇變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極大的加強,其主要特征是金融、科技、文化和軍事霸權的不斷加強,且日益融為一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力圖主導當今世界的態勢及走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維護并加強其世界霸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牢牢控制并有序掠取地球上正在急遽減少的有限資源。
從一定意義上講,金融霸權是當今國際壟斷資本經濟霸權的集中表現,軍事霸權則是其政治霸權的集中表現,文化霸權是其意識形態霸權的集中表現,而科技霸權則滲透在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霸權之中。如果說金融、科技和文化霸權是其軟實力的表現,那么軍事霸權則是其硬實力的表現。金融、科技、文化和軍事這“四位一體”的霸權,構成了當今世界資本帝國主義時代的新特征。
[工農之聲] 每天消失80自然村 江西一村莊僅剩1人
有一種選擇叫離開,有一種趨勢叫進城。
《都市快報》本期的“天下”周刊,聚焦“空心村”,對贛西北三個“空心村”進行調查,11個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村民外出打工,從山村走向了城鎮,留下了“空心村”,有的地方還干脆說成是“空殼村”。“一個人的村莊”,不是詩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寫實。
[工農之聲] 賀雪峰:政府不應鼓吹農民工返鄉創業
2008年底金融危機導致機導致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以后,農民工返鄉問題即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其中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應是農民工返鄉后的適應狀況。很多省區出臺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自中央到地方,十分注重對返鄉農民工的職業培訓,認為農民工的失業與其缺乏技術專長有關,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可以使 農民有一技之長,從而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新的就業門路.但是農民工回鄉創業大多數都在積蓄花光后歸于失敗,沒有參加創業的大多將積蓄花在攀比性的消費中,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返鄉農民工的建議,不是創業投資,而是休養,他們主要不應是從創造物質的方面,而應從發掘人生意義方面,來過好返鄉的日子。這方面可以用我所說“低消費、高福 利”生活模式來作進一步展開。
[思潮碰撞] 侯惠勤:超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并不存在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戰略舉措,意義重大,堪稱“興國之魂”。值得思考的是,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一方面“建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概括,提出簡明扼要、便于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呼聲日益高漲,然而與此相反的另一方面卻是,“概括出能夠得到廣泛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十分令人深省。概括地說,以下三點是分歧的聚焦點:一是從價值內容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社會主義特性和人類性的有機統一;二是從價值主體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規范國家和規范公民的內在一致;三是從價值基礎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現實性和理想性的歷史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