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約有2億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經商,自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這部分進城農民在國家統計局所做統計中,一直是被統計為城市人口。因為進城農民工被統計為城市人口,所以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6.6%,比按戶籍統計的城市人口足足要高15個百分點。但是顯然,絕大多數進城農民工只是臨時性地進城務工經商,他們年輕時進城,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返回家鄉。
中國農民大規模進城務工經商,始自1990年代末,至今已有十幾年時間。隨著進城務工農民年齡的增大,開始有越來越多農民工返鄉。
實際上,2008年底金融危機導致機導致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以后,農民工返鄉問題即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其中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應是農民工返鄉后的適應狀況。此外,返鄉農民工的就 業、收入來源、職業培訓等等,也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2008年底,很多省區出臺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有些地區專門設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比如安徽長豐縣、鳳陽縣),一些地 區出臺政策,可以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不超過5萬元的創業支持貸款。自中央到地方,十分注重對返鄉農民工的職業培訓,認為農民工的失業與其缺乏技術專長有關,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可以使 農民有一技之長,從而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新的就業門路,等等。
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是職業技術培訓,還是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都是錯誤理解了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誤會了農民工返鄉的實質,因此開出了錯誤的醫治方案。農民工返鄉之路:暢通但 曲折。
在當前的制度設計下,進城務工農民返回農村的道路是暢通的,但同時又是曲折的。今天的道路曲折,主要還不是政策的問題,而是農民的個體愿望,農民個人的微觀努力與他們努力的宏觀 結構之間的艱難碰撞。
從目前返鄉農民工的表現來看,他們返鄉后,一般會將進城務工的積蓄作以下兩方面的投資,一是生產性的,一是消費性的。
我們先看消費性的投資。最常見的消費性投資是建房,建房子尤其是修建樓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房子是聳立在村莊的象征。在北方農村,建不起樓房的農戶,兒子就娶不上媳婦。二是住 房是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不過,即使在建房上面,目前農民的投資也存在很多不理性的地方。其中主要是住房攀比,導致農民將本來住起來很舒服的平房改成昂貴但往往并 不適合居住的樓房。農民房屋換代過快,農民辛勤勞動得到的收入都用在不必要的房屋更新換代上了。這方面華北農村尤其嚴重。
另外一種消費性的投資是購買家電產品。近年來,國家為了拉動內需,而推動家電和汽車等下鄉。但在農村調查中,我們常常發現,農民購買了各種電器,卻從來不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費。
返鄉農民若將務工積蓄用于生產性的投資,就可能較好地發揮作用。但是,這個可能也存在很多問題,因為返鄉農民工的這點積蓄用于生產性的投資,本錢太少,投入生產的風險卻很高,稍 有不慎,就血本無歸。
多年在農村調研,筆者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縣城和一些中心鎮的臨街店面幾乎年年都會換老板裝修開業。一個店面要營業,可能要3萬元裝修,3萬元辦營業執照和各種證照,要10萬元 作為流動資金進些存貨銷售,這樣,投入不到20萬元,一家精品店就開張營業了。但在縣城,想開店的人很多,而購買力很少,一年下來,逐月虧損,流動資金都虧進去了,店面開不下去了 ,只好將店面轉讓出去。新接手的開店人同樣折騰一遍,到一年后再轉讓,裝修……
我的以上觀察,應該說是天天在中國縣城發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背后則是返鄉農民工的血淚。農民工返鄉,他們往往不愿意一下子回到村莊,而是首先到縣城和鎮上,等到在縣城將所有積 蓄虧掉了,再回村里。
農民回到村里,若有積蓄,他們也會投資。他們辦小型加工廠,辦養豬場,種經濟作物,搞運銷,開店,等等,這些可以稱之為農民工返鄉創業。他們產品的市場大都只可能是當地的市場。 當他們返鄉比較早,創業機會好時,他們就有較高的創業成功率。而隨著越來越多農民工的返鄉,市場很快飽和,創業越來越難,失敗可能性越來越大。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個比較保守、穩妥的辦法,是將自己的住房建在公路邊上,并在自己住房內開個店面,這樣,即使開店不成功,房子仍然可以住,投資的損失也就不大。但這種無風險的 投資,也是幾乎所有農民的首選。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已經開了二三十家小店,每個小店每天的營業額甚·至只有二三十元,這也是我這幾年在農村調研所經常見到的現實。農村:創業園還 是穩定器?
在整個中國早已成為買方市場,小規模的產業創業已無空間的情況下,指望農民工可以用自己外出打工積攢的十幾萬元積蓄回鄉創業,實在是風險很高的事情。返鄉農民工承擔風險的能力卻 很弱。因此,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尤其不應被政府和媒體鼓吹提倡。
我認為,農村也許并非創業的地方,而是生活的場所,是休養的場所。返鄉農民工在年輕時,已經在城市的企業里揮灑汗水,作出了貢獻。現在他們年齡比較大了,不適合工廠勞動,他們返 回家鄉生活,接替父母務農。在當前農村機械化和簡便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的條件下,務農成為一種隨著季節展開的并不繁重的勞動,是可以與休閑結合起來的勞動。
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返鄉農民工的建議,不是創業投資,而是休養,他們主要不應是從創造物質的方面,而應從發掘人生意義方面,來過好返鄉的日子。這方面可以用我所說“低消費、高福 利”生活模式來作進一步展開。
進城農民工年齡大了返回家鄉,他們就用自己在城市務工所創造的收入來過好他們返鄉的生活。他們在農村的生活,遠較在城市貧民窟生活的質量要高。這樣一來,返鄉農民工就構成了中國 社會中最為穩定的力量之一,這也就是我所說,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與蓄水池。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