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汲古集》:38, 禮法,人主與人性

沙黑 · 2014-02-1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禮法,人主與人性

  韓非子在《制分》篇中說:

  法重者得人情,禁輕者失事實……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民者好得祿而惡刑罰,上掌好惡以御民力……故治亂之理,宜務分刑賞為急……至治之國,善以止奸為務……其法通乎人情,關乎治理也。

  這就是說,“法”是在“人情”的事實基礎上、針對著“人情”的事實而制定的,目的是為了治理好國家。掌握“法”的制定與輕重緩急的,就是韓非子常說的“人主”。這一法制,包括刑與賞兩個方面。另外,還要注意“止奸”,就是說,立了刑賞,“人情”就會針對刑賞弄虛作假,這方面也得應對。

  在《心度》篇中說:

  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刑賞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這里的“民性”,就解釋了上一條的“人情”,依韓非子老師荀子的“堯舜與桀跖,其性一也”,則韓非子的“人情、民性”,指的是人的普遍的私有心理,是私有制社會的產物,其彌漫于戰國之朝野,貴賤人等都有的,只是各人對待內心這一私有欲望的態度不一樣。這就是韓非子的理論面對的人性的事實。“法”雖然是以此為前提而制定的,但它卻并不是簡單的或一味的順著民之情性中的欲望,而是要從根本上有利于民。怎樣從根本上有利民?就是因人的情性欲望與表現而以刑賞利導之。一方面,人有私欲及其種種表現,另一方面,人有力,并且能出力,前提是出了力能得利以滿足欲望。針對這個,就產生了刑賞之“法”,這就駕馭了貴賤人等而天下大治,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發揮,創造出個人的與社會的財富,國家富強安寧。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

  這就是韓非子的“愛之本”??梢?,韓非子講的是大仁政,不是一味的順從人欲籠絡人情。這樣有時會一時不能滿足眼前欲望,為此甚至不得不用“刑”治來遏止這種要求,但這是“度于本、愛之本”,考慮的是長遠的根本的利益。

  韓非子從“人情”方面說了“法”的由來和作用。我們看到,在《家語·六本》篇中,孔子對于“人情”也有他的認識:

  中人之情也,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縱欲則敗。是故鞭樸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令。

  孔子認為,君與民的關系永遠是一對矛盾: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是故君子不可不嚴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

  在《家語·禮運》篇中,孔子認為: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以“田”比喻了“人情”,又以“車”比喻:

  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是謂大順……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可見,孔子同樣認為,法也罷,禮也罷,都是在“人情”的事實基礎上、針對著“人情”的事實而制定的,目的是為了治理國家。總的來說,“法”可理解為實現“禮”的“大順、整一”理想的措施。

  孔子說,“禮也者,猶體也。”(《家語·曲禮子貢問》)可見,如果說“禮”為體,那么“法”為用,體用一致。

  實際上,講“禮”的同時,就要講“法”??梢哉f,離禮則亂法,離法則無禮,法由禮出,禮為法歸。

  禮者,君之柄,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陪、小臣竊……法無常則禮無別,禮無別則士不事、民不歸,是謂疵國。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可見,禮中有一整套法,禮柄就是法柄,禮管著法,法護著禮,禮與法構成政,無禮無法政不正、君臣危。禮法立于“人情”,以禮法治國,目標是“安君臣上下”。

  禮與法,并不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但它的出現,是合情合理的,少了它就不行了。這一點,孔子說得明白,并且點明了私有制及其私有觀念的出現是產生“禮”的原因,也就是說,“禮”的基礎就是私有制,“禮”產生之后,轉過來維護私有制及其國家制度: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圣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禮正矣。(《孔子家語·禮運》)

  這種說法,與《老子》也有一致之處: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只不過,老子認為這“禮”也沒用,反而會成為“亂之首也。”

  老子的這種說法,有點令人惱火,蘇東坡由韓非而問罪老莊。

  對于“道、德、仁、義、禮”之類,雖釋義有不同,以之附會、應對歷史演變,已成共識,桓譚《新論》云:

  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伯以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伯。

  說法新穎,而與《老子》呼應?;缸T又說:

  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

  所以,“王、霸”以上的事,都是傳說與人們的解說而已,“王、霸”的歷史卻是距離較近而事實俱在的,所謂禮法,本質上該都是“王、霸”時代的產物,都要從“王、霸”時代來得到詮釋?;缸T很切實。

  這樣,孔子的“禮”,亦以時代之“人情”為基礎,有其偏頗傾斜的一面,而不是不偏不倚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教,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所謂的“從容中道”,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去講(《家語·哀公問政》)。也許,老子之所以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大約也因為這“禮”是這樣地講究等級,“禮”所體現與貫徹的“仁、義”也就不免殘缺和虛偽的了。

  “禮所以制中”,并不是“折中”,而是以君臣之義為原則,“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從朝廷之上到閨門之內,一直到宮室器物車輛飲食祭祀,都以“禮”來作出相關規定以遵守之,“凡眾之動,得其宜也”,一切到了“君子無物而不在于禮焉……無禮不動”的程度,國家到處被管理和籠罩在不得稍有越軌的“禮”之中。(《家語·論禮》)

  當然,為君者,也要在各方面帶頭做出好樣子,“齋潔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利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劣,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家語·哀公問政》)

  君主這樣的有“禮”,就是“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 就是有“德”。所以,“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之。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

  以上這段,可助理解什么叫做“懷柔”。

  盡管如此,孔子仍不得不指出,對于民要小心對待,“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于其時”,“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要”。“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這樣就有必要對為官者也提出要求,“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有“愛”,但要記著一條,“愛之莫寬于刑法”。這一切,是“治民之至道,入官之大統”。(《家語·入官》)

  禮法,也稱德法。“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家語·執轡》)德與法就這樣一爐而治了,這就頗有荀子之風。

  什么叫“愛之莫寬于刑法”?就是于法該殺則殺,決不放過??鬃诱f:

  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作淫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不用向上請示)。

  “此其急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這些,僅僅是最需要緊急處理的,另外還有十四項罪也不能寬饒。

  可見,孔夫子的“法”很硬,不比韓非子的“法”弱。

  《孔子家語》是這樣較詳細地探討著“禮法”,在《論語》中,這方面顯得是提綱挈領,其有《為政》篇,簡略地說到了“德,政,刑,禮”,雖簡略,卻未丟掉“政,刑”。

  我們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中看到了“政刑”并稱,所謂“貴德而尊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這就是“能治其國家”了。當時,要想做到“以德行仁者王”,大約已經不可能,現在不得不討論“以力假人者霸”的問題。“以德服人”的方法能讓人“中心悅而誠服”,確實是比較理想的,但現在已不可能。

  前半句“貴德而尊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指一種理想的狀況,“政刑”指的是實現這一狀況的手段,明其政刑就是明其法制,明法則能明禮,所以,孟子此言,也是禮法齊稱并論。

  《商君書》全書之第一篇《更法》說,“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此文開頭是秦孝公說,“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商鞅說,“法者所以愛民,禮者所以便事”。

  可見,禮與法這兩個總是這樣連在一起,并且總是與百姓,與如何才叫住“愛民”相關聯。從孔子到孟子,從商鞅到韓非,都在說著這樣的同一件事情,為國家社會為治人者做著深入的探討。

  大約在后來,“禮法”并稱漸成語言習慣,所指十分明確,就是上述的一整套內容,但士人中出現了叛逆現象,如晉人說,“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如明人說,“我則從容于禮法之外”。

  孔子說過,“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那么,周的歷史的田野,就是我們可以去考察一下的地方。我們取《國語》之《周語》來觀察那時禮法的貫徹,為簡要起見,取前面的幾條例子。

  我們在《周語》中看到了后來稱為“民本論”的內容?!秲仁愤^論晉惠公必無后》中說,“長眾使民,不可不慎也。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怎樣“以和惠民”,其中根本一條是“考中度衷以蒞之”,也就是要從人性人情上把握和對待民眾。于是我們看到了“德、禮、義、忠、信、刑、利”等重要概念?!都拦G穆王征犬戎》說,“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后》中說,“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則,禮也,制義庶孚,信也。”

  “先王”總的只抓住兩條,一是“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二是“教民事君”。至于對下面的分工,是:諸侯管自己的民,官員守自己的職,庶人工商守自己的業。

  還要制定禮儀等各種等級規定,叫做“為車服旗章以旌之,為贄幣瑞節以鎮之,為班爵貴賤以列之,為令聞嘉譽以聲之”,這是正面的引導;

  針對“散、遷、懈慢”現象,對士大夫,有“刑辟,流”這些處分,對庶人百姓,有“斧鉞、刀墨”這些處分。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中說到“利民”的問題,其歸根到底是為了使民向王歸心,“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孟子不要與民爭利之意在此已有。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說,周內亂,厲王被驅逐到彘地,國人包圍邵公之家索厲王子,邵公想到,自己以前多次進諫勸說過厲王,而厲王不聽,以至有今日之亂,如果讓國人在我這里殺了王子,今后豈不是要認為我對厲王心懷怨恨?事奉諸侯都應當“險而不懟,怨而不怒”,何況對于天子呢?我一定要避免以后的這種誤解。于是,邵公以自己的兒子冒充厲王之子去死,這厲王之子,就是后來的周宣王。這個故事中主導邵公的,根本上是周禮的要求,也有人情的衡量。

  有趣的是,禮法的核心價值是為王、為君、為君子們的,但有的天子如周厲王卻不能很好遵照,還要越禮法而恣意行事,以致國亂,所以如邵公這樣的忠臣就得苦苦進諫;

  另一面,民眾在禮法所定的治人者等級里雖處下層(即“庶民”,依附于他們的當還有大量沒有發言權的“野人、勞力者”之類),是禮法的“德”、“刑”這兩手的基本對象,卻也是關心禮法的實行情況的,如發現周厲王這樣的不好,甚至敢于“謗”。邵公向厲王進諫說,應當讓民眾說話,王不聽,甚至以“殺”對付民眾的“謗”,民眾表面上“莫敢言,道路以目”,后來卻敢于“流王于彘”??偟膩碚f,民眾的努力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促進禮法的正常實行的,民眾其實很是“懋正其德而厚其性”。看來,禮法的利益雖首先是為王公大人的,卻也為中下層庶民所擁護,若失了它,那就大家全完了。(見《邵公諫厲王弭謗》)

  以上所見的這些“周禮”,在春秋無義戰、戰國大兼并、禮崩樂壞的情況下,被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搶救、繼承,加以更為系統深入的發揮和強調,認為是拯救天下的良策,其基本內容,其實周代已經完備,而韓非子的學說也并不違背這些總的原則,只是在特定情況下,主張以順應時變而以嚴格的法制保障禮的實現。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從三家分晉敘起,后來作注的人說,“此溫公書法所由始也,其所以謹名分歟……”。司馬光自己的卷首語說: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故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

  這與《禮記》《家語》等對于“禮”的重要性的闡說是一致的。認為趙韓魏三家分晉,周天子無力征討也就罷了,不該予以承認,于是從此以后,“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并棄之也,先王之禮于斯盡矣。”這是根本性的失策、失敗。自周衰以來三千年的歷史亂根,就在“禮”這個“紀綱”的崩壞。由此可見,至司馬光那時,士大夫們還未能突破“貴以臨賤”的禮義治國論,他們仍只能那樣僵硬地去總結經驗、匡時求治,歷史也就仍然只能在那樣的框架里循環。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