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的邏輯———從后殖民的視角看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沖擊
孫延瑞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曲阜 273165)
[摘 要]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帶來了強大的文化沖擊。本土文化在強勢經(jīng)濟的壓力下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后殖民理論用其獨特的視角揭示出文化殖民的種種表現(xiàn)。運用后殖民理論不僅有利于更進一步看清“文化霸權”的實質(zhì),而且可以幫助第三世界的人們面對現(xiàn)實,夯實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文化沖擊的態(tài)勢中應該重視文化、增強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以應對文化沖擊的挑戰(zhàn)。①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沖擊;后殖民理論;本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77(2008)06-0073-04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成為勢不可擋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使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給各國本土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全球化既加強了文化間的融通,又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chǎn)生出文化間的摩擦與碰撞,有些民族文化在文化沖擊中面目全非,甚至被文化沖擊消融。由于第三世界經(jīng)濟基礎相對薄弱,在西方強勢經(jīng)濟的沖擊下如何固守自身文化陣地,已成為社會文化突出話題,保護本土文化發(fā)展已成為社會關注和不能忽視的問題,而把著眼點放在東西方文化碰撞地帶上的當屬后殖民理論。
一、后殖民理論背景透析
后殖民理論構成非常豐富,廣獵他家之長成一家風骨。既有黑格爾思想、馬克思主義,又有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參雜。因此,使后殖民理論不把研究視角僅僅局限于文本研究,而是擴展到文化研究的領域。當然,文本研究是后殖民理論中不可忽視的基礎。殖民扎根的過程,戰(zhàn)爭、侵略只是序幕,最根深蒂固的卻是以條約、法規(guī)等各種文字形式出現(xiàn)的文本。然而,文本表達的只是文化可用文字表達的一個方面。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格局出現(xiàn)多極分化,許多曾被帝國主義奴役的國家紛紛獨立。第三世界的崛起越來越吸引全球的矚目,后殖民理論的著眼點亦集中到東西方關系上,進而深入到東西方文化的邊緣地帶駐足觀察。其理論代表人物亦身份復雜,以愛德華•賽義德為例,他是巴勒斯坦人,小時候在開羅上學,后隨父母移居黎巴嫩,現(xiàn)在美國執(zhí)教。這種人生經(jīng)歷使他能以獨特的視角審視東西方文化,也為后殖民理論平添了寬闊的視界、活絡的思維以及犀利的言辭,使其理論在全球化背景中大放異彩,繼而又派生出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關鍵詞如:女權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他者、文化霸權等等。
近代以來,后殖民理論迎來了三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后殖民理論進入了被許多文章稱之為“三圣一體”的時代。這三位人物是:上文中提到的愛德華•賽義德,佳亞特里•斯皮瓦克,以及霍米•巴巴。其中,愛德華•賽義德是三人中最具代表性的。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及1993年的《文化與帝國主義》等一系列叢書被的著作。他深入的解析了西方經(jīng)典著作中的“帝國”思想,力圖從西方文化的源頭挖掘出東方形象遭到扭曲的歷史。所謂后殖民是相對于殖民而言,帝國時代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是以戰(zhàn)爭、殺戮為手段,以掠奪當?shù)刭Y源為目的。如今,民族獨立的聲潮日漸高漲,使用以前的殖民手段必然遭到失敗。剛剛踏上獨立之路的國家急需經(jīng)濟援助,經(jīng)濟強大的國家又有雄厚的實力,一拍即合。所以大國利用經(jīng)濟優(yōu)勢,借扶持之機,使需要援助的國家對大國經(jīng)濟產(chǎn)生依賴,這就是不同于殖民時代的后殖民手段。正是這樣不可扭轉(zhuǎn)的趨勢造就了今天經(jīng)濟一體化的局面。即在經(jīng)濟上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弱國受強國經(jīng)濟牽制,經(jīng)濟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中,應對經(jīng)濟風險的能力不足等方面。但是,受經(jīng)濟一體化影響最嚴重然而卻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文化領域。
二、經(jīng)濟一體化帶來的文化沖擊
21世紀被稱為經(jīng)濟時代,所以文化的問題曾被多數(shù)人忽略。然而,文化卻借著經(jīng)濟的外衣,在滲透、改變著一些東西。何以要如此關注文化問題?后殖民理論早期的理論學家弗朗茲•法農(nóng)在其著作《地球上不幸的人們》中一語中的:“殖民主義不僅僅滿足于掌握一個民族并從一切形式和內(nèi)容上挖空當?shù)厝嗣竦念^腦。它借助一種歪曲的邏輯將這個民族的過去扭曲、變形與摧毀!”[1](P7)這種“歪曲的邏輯”最直接的形式就是以文本敘述為主體的文化輸出。現(xiàn)如今,西方國家的文化輸出以及鼓吹民主、宣揚價值觀的“文化霸權”傾向已經(jīng)愈演愈烈。所謂“文化霸權”,用弗朗西斯•福山的說法概括就是西方人認為他們的文化杰出、先進,他們的文化模式應當是人類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完美無可挑剔的,而其他文化只不過是在他們眼前搖尾乞憐。可以說,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像今天這般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實施如此大規(guī)模的干預與統(tǒng)治。西方文化霸權的深層目的就是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賽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中將文化帝國主義定義為:西方國家憑借其所掌握的強大文化傳媒,對第三國家所實施的隱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腦。在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滲透下,民族文化必然會受到侵蝕,更為甚者意識形態(tài)都會發(fā)生變化。從文學理論上講,經(jīng)濟制約著文化的發(fā)展,而文化又有很強的獨立性。然而在全球化帶來的經(jīng)濟、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文學的這種獨立性逐漸被削弱,成為了經(jīng)濟的附庸,形成了強勢經(jīng)濟代表強勢文化的局面。實際上,每個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發(fā)展起點不一樣,況且文化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好壞之分。然而輸出文化的霸權國家卻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非西方的文化代表著弱勢,民族的過去帶有“奴性”,似乎應該用他們在強大經(jīng)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優(yōu)秀的強勢文化及價值觀來拯救那些處于“水深火熱”中的非西方國家民眾,而且這似乎聽起來是道義的。于是,文化殖民依托商品、貿(mào)易交流、媒體等為載體,成為西方國家對外戰(zhàn)略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見,西方與非西方的文化對立導致了危機的出現(xiàn),賽義德稱這種危機是“‘一種無謂的現(xiàn)象’,因為它更激烈、更不負責任,但又相互吸引”。[2](P23)這就引發(fā)了文化沖擊的幾個問題:
(一)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文化中心地位之爭
邊緣化問題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排斥的結果。后殖民理論對此現(xiàn)象有過透徹的解析:西方的思想文化一直以來都顯露著一種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所以西方的思想文化總是被認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者東方的傳統(tǒng)則被排擠到邊緣地帶,或者扮演一種相對于西方的“他者”角色。[3](P243)可見,邊緣化實際上意味著不重要的、非主流的、非中心的、沒有權利的。被邊緣化的文化只是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在強勢文化的沖擊下,久而久之便出現(xiàn)話語失聲的現(xiàn)象。文化變得脆弱且無支撐性,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能借用他類文化。正如章輝所說:“后殖民理論認為,西方現(xiàn)代性的話語并不僅僅是西方社會內(nèi)部的霸權話語,并不僅僅給西方帶來了現(xiàn)代性的陣痛,這種現(xiàn)代性的建構也給非西方即第三世界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它通過把西方現(xiàn)代性話語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霸權化,通過使非西方的民族話語失聲,使之異端化、妖魔化、野蠻化而合法化自身。”[4](P2)簡而言之,西方文明的膨脹過程也是一個文化殖民的過程。全球化的積極響應者是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方文化,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文化斗爭中要步步為營,努力提升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要把握分寸,因為稍有不慎可能全盤皆輸。
(二)通徹心扉的淪陷———話語權喪失
賽義德在《東方主義》的開篇引用馬克思的話:“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表述。”借此來揭示在西方向東方輸出文化殖民的過程中,西方占領了闡釋主動權,也就是說關于東方的一切言說必須運用西方的視角表達,否則其話語分量也會大打折扣。美國學者梅米認為“被殖民者在文化心理上處于兩難境地,要么仿效殖民者要么反抗殖民者,但是仿效殖民者不可能因此就進入到殖民者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去,反抗殖民者的做法似乎是追求自身的民族身份,但這種對民族身份的塑造仍然是根據(jù)殖民者對被殖民者構造的形象塑造而成,即將原來的負面形象轉(zhuǎn)變?yōu)檎嫘蜗?rdquo;。[4](P3)由此可見,被殖民者失去了話語權,無論如何都是些無謂的掙扎。弗朗茲•法農(nóng)在《黑皮膚,白面具》中道出了被殖民人們應該看清并應加以防范的“后遺癥”即:“殖民者的離去,并不意味著殖民地解放任務完成,因為西方殖民者在社會層面以及心理層面構筑了一個以犧牲或消滅殖民地、黑人或有色人種的本質(zhì)屬性的殖民體系,被殖民者往往不自覺地套用殖民者審視和評定事物的標準和理論,從而導致自身“文化原質(zhì)失真”[1](P7)。事實上,殖民地在被殖民的過程中,其本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有相當部分與殖民統(tǒng)治者的價值觀念融合。可惜的是在融合中沒有堅守好本土文化的陣地,失掉了自我,失去了話語權。從過去至今,西方一直妖魔化東方,歪曲、扭曲甚至掩蓋事實等手段更是不足為奇了。因此要改變這種問題,東方必須立足本土文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奪回話語權。(三)兩難境地的守望人———他者
他者問題在哲學中浮現(xiàn),最早源于笛卡爾對“自我”的研究,后來得以在哲學中應用主要歸功于黑格爾的理論。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概括了他者的作用:“他者的顯現(xiàn)對構成‘自我意識’是必不可少的”。換句話說,他者是作為自我的參照物出現(xiàn)。
文化的交流碰撞為他者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建構建立起他者的形象。例如:在西方人眼中加勒比黑人就代表著暴力、犯罪;阿拉伯人代表著血腥,“9. 11”之后更是成為了恐怖主義的代名詞;懶惰的拉美人;等等。可見,他者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看作他者。西方帶著強烈的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對非西方文化加以丑化,認為非西方文化是粗鄙的、低俗的。一方面將殖民地人民貶低為愚昧的原始人;另一方面又標榜自己是文明的使者,為殖民地人民帶來了希望之光。作為西方的他者,我們必須看到,西方文化試圖壓制、逃避的那部分東方文化卻恰恰是能給它帶來影響、沖擊的一部分。通過換位思考就能找出應對這一問題的辦法:西方文化也是東方文化的他者。當然,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應該尊重文化差異,當務之急是要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中立并不能解決東西方的矛盾。賽義德曾經(jīng)中肯的說過:“我覺得,他們認為帝國主義這樣一個涉及全球的世界觀問題上不可能采取中立看法是正確的。你不是站在帝國一邊,就是反對它。”[2](P398~399)這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表明立場才能立足于文化斗爭中,否則只會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最終失掉自我。
三、在全球化語境中直面后殖民理論
在全球化進程步步加快的今天,文化的碰撞融合為后殖民的研究提供了樣本與土壤,然而任何理論都有其弱點,看似強大穩(wěn)固的后殖民理論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顯現(xiàn)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話語身份問題。前面提到過后殖民的理論家復雜的身份為其理論研究帶來了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也帶來了無法解決的身份屬性問題。穿著借來的袍子而要成為真正的自我,身份的尷尬使他們處于兩難的境地。
這些民族的精英分子擁有良好的家境,受過高等教育,使用雙語,有兩種文化背景,正式這些讓他們一直被籠罩于一個“分裂的感知”或“雙重的視界”之中。正如羅鋼在1997年發(fā)表在《文藝研究》的名為《關于殖民話語和后殖民理論的若干問題》文章中寫到:“后殖民主義者盡管出身于第三世界,現(xiàn)在卻置身于第一世界學術權的中心地帶,是地地道道的第一世界知識分子,他們的祖國無論從空間和經(jīng)驗上都已經(jīng)十分遙遠了……”詹姆遜也曾經(jīng)在采訪中自問過:“我如何讓才能回到我非歐洲的根呢?”
不可否認的是后殖民理論對文化的研究是透徹的,全面的。運用后殖民理論能讓我們看到文化沖擊背后的另一面。一方面讓我們看清了西方的偽善及其背后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督促了我們加速啟動對本土文化的各項保護措施,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無法逃脫文化沖擊,本土文化必須迎接全球化的挑戰(zhàn)。后殖民理論把我們的視角拉回到文化層面上,使我們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與政治一樣是保護本土文化的鋒利武器。后殖民為我們揭示的一切也讓我們意識到對西方的文化輸出要提高警惕,要批判的吸收,要加大本土文化的投入力度,不斷發(fā)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要調(diào)動起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此外,更為迫切的是加強本土文化建設,使我們的文化能夠走出國門,以一種受人尊敬的姿態(tài)走入西方社會,打好本土文化的保衛(wèi)戰(zhàn),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帶來的各方面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李建群.中國語境中的后殖民文化理論[J].西安交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4).
[2]愛德華•賽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M].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
[3]王秋梅.論賽義德消除文化霸權的革命策略[J].前沿, 2006, (2).
[4]章輝.后殖民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化批評的關聯(lián)[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6).
[責任編輯:張伯存]
D istorted Logic
———From the PostcolonialPerspective ofWestern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OrientalCulture
SUN Yan-rui
(College ofChinese Literature, Qufu Normal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powerful cultural shock. Under the press of strong economy, native culture ap-
pearsmany problems. Postcolonial theory reveals variousmanifestations of cultural decolonization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Take us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is conductive to not only can see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hegemony clearly but also can help
ThirdWorld realize the reality, solidify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 should respect
the culture, enhancemutual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identification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dealwith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shock.
Key words:globalization; cultural shock; postcolonial theory; native culture
2008年12月棗莊學院學報Dec. 2008
第25卷 第6期JOURNALOF ZAOZHUANG UNIVERSITYVo.l 25 NO. 6
①[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簡介]孫延瑞(1985-),女,山東棗莊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級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理論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