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理論自覺自信 警惕殖民文化現象
發布時間:2012年06月12日 17:03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李宗桂
近代中國歷史上,帝國主義以洋槍洋炮為支撐的文化殖民主義,給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帶來的空前震蕩,至今令人心悸;文化殖民主義帶給中國人民的心靈創傷,至今疤痕猶在。從歷史經驗看,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殖民主義有著痛徹肌膚的體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某些西方國家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優勢,打著各種旗號,不遺余力地對中國推銷其文化殖民主義。從總體上看,我國對于外來的文化殖民主義有著較強的警惕性,并有相當的抵抗力。但是,對于我們自身存在的殖民文化心理,卻缺乏應有的警覺、反省和自我批判,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所謂殖民文化心理,就是曾經有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經歷的國家,對于原宗主國或半宗主國的盲目崇拜,而在自身文化層面的自甘下人、唯洋是從的卑屈心理。老是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處處不如人,從價值體系到民俗風尚,從人格追求到審美情趣,都以洋為師,以洋為尊。冷戰結束以后,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態勢迅猛增強的最近十多年來,某些西方國家兜售的“全球化”就是經濟全球化進而一體化,然后是文化全球化進而一體化,繼而是不言而喻的其他方面的全球化進而一體化的理論,本質上就是文化殖民主義。在我國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特別值得人們警惕和反省的,是仍有一些國人在很多方面以洋為尚,乃至崇洋媚洋,自我貶抑民族文化,自覺不自覺地反映出某種殖民文化心態。殖民文化心理,仍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我們的民族文化肌體,妨礙著我們的文化進步。
一、 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現
擇要而言,殖民文化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術評價中的西化傾向
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一段時期內,是全盤蘇化。后來突破蘇聯模式,情況有所改觀,但一些人又自覺不自覺地選擇了西方模式或者至少說是以西為師、以西為榮。于是,在一些人眼里,文章發表在國外的,就是好的,特別是發表在英語世界又尤其是發表在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就是上乘的。用英語發表的,就是有水平的,否則就是水平不高甚至低下的。在某些高校,大力提倡甚至硬性規定到國外發表文章。凡是在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發表文章的,給予重獎,給予種種好處。某國家重點大學的人文學院甚至規定,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不算成果,發表在國外的文章,算重要成果。而且這種唯洋是舉的做法,沒有學科劃界,籠統要求所有學者照辦。
我們不禁要質疑:如果是研究甲骨文的呢?難道中國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水準如何,也要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認可才算事?研究中國戲曲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的成果,難道非要連漢字都不認識、連漢語都不會講、而只能閱讀通過英語或者德語翻譯過去的中國文獻的洋專家的認可才行嗎?難道研究中醫中藥的成果也要洋人認可才顯得權威嗎?學術評價體系中的這種西化傾向已經到了必須認真反省和努力糾正的時候了。
2、人才評價中的崇洋表現
如果說,上述學術成果評價標準具有某種自發性和散在性的話,那么,國內一些高校和學術機構的人才評價體制和標準的西化傾向,則帶有某種制度化的特征,上至這樣那樣的“學者”、“特聘教授”,下至青年人才培育,無不以洋身份為重要依據。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有國外工作經歷的,其受到的重視程度和得到的優厚待遇,絕非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博士碩士學位并長期在國內為祖國現代化奮斗的學者所能望其項背!
某“985”國家重點大學,其人文學科專業招收博士后,居然規定獲得國內博士學位的,只能自費;獲得國外博士學位的,就可公費。人文學科的中國哲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向,竟然要求有國外經歷者優先!甚至明確規定,在韓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公費;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但在韓國有一年留學經歷的,優先;沒有韓國經歷而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的,自費,且有嚴格的名額限制。學術界公認,韓國的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研究,其水準遠在中國之下,韓國不少學者把自己的碩士送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而我們的管理部門居然自卑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地步!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惡劣的殖民文化心理實質上得到了某種體制機制的支撐。
某“985”國家重點大學明確規定:所有申請副教授職稱的教師,不分學科專業,必須有出國經歷,否則沒有申報資格。于是,校內很多青年教師放下本職工作,托關系找門路到國外去混“出國經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公共行政管理專業的,無一例外!
這種怪誕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只要有出國經歷的就是素質好的,就是國際化的,就是需要重視重用的,已經成為一種彌漫于全國學術界的普遍心理,并且逐漸演變成為制度性的評價體制。
3、學術會議中的所謂國際慣例
西化取向和崇洋心態在一些學術會議中也不乏其例。其中,以所謂國際慣例為口實而崇洋媚洋、自貶本土學術文化的現象突出。表現之一,是在中國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拒絕使用漢語。2006年,國際弦理論學術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面對6000多名聽眾,使用英文演講,文本資料也是全英文的,導致參加會議的很多中國人聽不懂,沒有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2004年, “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 在上海舉行。這個“華人”物理學家的國際會議,在“華人”的祖國召開,使用“華人”的錢財,與會者和聽眾都是“華人”,但從會議發言到論文資料,居然全部使用英語!令人拍案驚奇的是,媒體報道:“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提出采用中英文雙語,竟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拒絕。”這些現象,可以說是典型的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現。
其實,國際學術會議并非只是或者只能使用英語。1991年,我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參加國際中國哲學會議。盡管會議規定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和中文,但會議主席、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的開幕詞,開幕式上包括三位美籍華裔教授、一位香港教授在內的多位世界各國各地區學者的發言,統統使用的是英語。這種情況,當場受到中國大陸學者代表團和部分中國臺灣學者的批評,他們強烈要求按照會議規定,使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并且要求會議設立翻譯。大會為此專門開會磋商,并馬上采納意見,改為中文和英文并用,設立翻譯。這是在德國舉行、由德國方面主辦、由德國出錢的國際學術會議。值得指出的是,參加這次會議的大陸學者中,有著名翻譯家、思想史家、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先生等英文精深的專家。但是,他們并不炫耀自己的英文,而是盡力表現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識。
1996年,我在韓國首爾(當時叫漢城)參加主題為“轉型期的中國學”的國際中國學會議。會議主辦單位是韓國中國學會。參加會議的韓國學者、中國大陸學者和臺灣學者,以及其他外國學者,基本都講中文。同年,我在首爾參加由人民日報和韓國東亞日報聯合主辦的“東方思想與社會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與會的韓國、日本、中國學者的演講和發言,都是講漢語。
上述情況表明,即使在國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也并非只能或者只是使用英語。所謂國際學術會議只能使用英文是“國際慣例”云云,不過是某些人搪塞人們質疑的借口而已,本質上是殖民文化心理作祟。“國際慣例”論,不過是歷史原因形成并且至今存在的西強我弱態勢下,某些西方強勢國家文化殖民主義的成果,不過是某些人的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現。問題的實質,并不僅僅是國際會議使用何種語言或者是否符合什么慣例的問題,也不是什么使用英語就是西方的文化侵略、西化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并體現民族文化尊嚴的問題。任何時期,我們都應當堅持民族文化自尊,應當有堅持文化的民族性的自覺意識。
二、 殖民文化心理的根源及其危害
殖民文化心理的根源較深,因素復雜,影響巨大。從現代化進程和發展模式的層面考察,中國的現代化屬于后外發生型的現代化,亦即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原生型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后起的、因外力推動(逼使)而發生的。這種后外發生型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追趕型的,以西為師,以洋為尚。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喧囂一時的全盤西化論,最為典型地彰顯了這種心理。胡適于1930年發表的《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認為中國機械物質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識、文學、藝術不如人,甚至身體也不如人。因此他“很熱烈的頌揚西洋的近代文明”。1934年,胡適在其《信心與反省》的系列文章中,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我們固有的文化實在是很貧乏的。……中國幾千年之久的固有文化,是不能迷戀的,是不能引我們向上的。”與胡適的西化論相互呼應的,是陳序經。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國外留學時期,就寫了《中國文化的出路》一書,鼓吹全盤西化。1934年1月 ,其在廣州出版的《東西文化觀》中,進一步發揮此前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一切都不如西方,“非徹底和全盤西化,不足以言自存。”簡言之,在胡適、陳序經等人看來,現代化就是西化,而這種西化論正是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現,是當時西方列強文化殖民主義的成果之一。從整體上看,后外發生型的追趕型現代化,其價值取向方面唯洋是從的內在局限,提供了殖民文化心理的精神土壤。
民族文化主體不彰,是殖民文化心理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以來,在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足和缺陷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時候,在向西方尋找真理的過程中,對于本民族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究竟要建構什么樣的文化價值系統,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我們是比較迷茫的,而所謂清晰的模式和路徑,往往就是西化論者所宣揚的那套。這種削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實際之足,去適應西方現代化的理論和模式之履的情況,是典型的價值錯位,思想迷亂。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關于中國現代化的模式和路徑選擇,從西化論到本位文化論再到中國的、中國式的論說,逐漸顯示出從西化到現代化的理性,但民族文化的價值主體并沒有彰顯出來,民族文化的新型價值體系的構建更沒有提到應有的日程和高度上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一個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滿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價值體系還沒有充分形成。對于中華文化的批判性清理和創造性繼承,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人心凝聚等方面的工作都處在不斷地探索之中。這些也決定了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民族文化主體的彰顯,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于是,殖民文化心理的存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的泛濫,便成了并不奇怪的問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闡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念,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飛躍性進步,但是,從這些年的實踐看,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念落到實處,發揮其真正的功效,在操作的層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現實要求來看,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變成全民喜聞樂見、身體力行的精神支撐和價值認同,還有很多很艱巨的工作要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包括網絡在內的現代傳媒,對于社會思潮和社會風尚的引導,起著空前巨大的作用。一些傳媒缺乏社會責任,傾心眼球經濟,著眼經濟效益,熱衷炒作,不惜制造奇談怪論,不惜宣傳錯誤價值觀念,可以說,近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流行,某些傳媒難辭其咎。其中對過洋節信洋教的宣揚,對西方文化的片面性的全面肯定,強化了殖民文化心理,導致青年人缺乏文化本根意識,對民族文化缺少應有的價值認同。
殖民文化心理的存在,嚴重危害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殖民文化心理本身是文化殖民主義的產物,更是民族文化價值觀上屈己從人的表現,它在客觀上為西化思想提供了土壤。同時,殖民文化心理的存在,也會成為西方某些勢力抹黑我國、貶抑我國的口實。更為嚴重的是,殖民文化心理削弱甚至可能消解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削弱、抑制民族文化的創新精神。在學術操作的層面,殖民文化心理會弱化甚至貶低政治層面和文化層面的“中國化”、“中國特色”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
三、 消解殖民文化心理的途徑
面對普遍存在甚至某些方面已經被制度化的殖民文化心理,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的措施,以防止并逐漸消解之。
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是消解殖民文化心理的首要條件。正如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對于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文化建設具有價值重構和精神再造的作用一樣,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對于我們重構學術評價系統和機制、對于創新人才評價體制和機制,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當性,認同這個理論的價值理念,自覺踐行這個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這個理論,是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殖民文化心理的應有之道。
挺直民族文化脊梁,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殖民文化心理之所以長期存在并且泛化于社會,除了前述原因之外,我們的民族文化脊梁挺得不直,也是原因之一。文化殖民主義的施行者是當年的列強和現今的某些西方強勢國家,殖民文化心理的承擔者和施行者,則是我們自己中的某些人。思想文化被殖民,這個“被”的施行者,并非他人,而是我們自己!心魔只能靠自己去化解。弘揚中華文化,批判性地清理、創造性地繼承并轉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精神上挺立自我,張揚主體,是應有的路徑取向。
以我為主,學習外國,熔鑄中外,創新學術評價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及其價值標準,使其中國化時代化,是值得重視并付諸實踐的工作。中國本土學位獲得者的地位和價值,應當得到承認。在中國本土重要報刊發表的成果,至少應當得到與在國外發表的成果的同樣承認。如果中國本土學歷學位的獲得者在學術文化實踐中得到的是非國民待遇,而外國學歷學位的獲得者得到的是超國民待遇,那么,要想國人不崇洋媚外,要想真正消解殖民文化心理,就是一廂情愿。
弘揚理性的民族主義,光大民族文化,是消解殖民文化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徑。我們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反對民族沙文主義,但應當提倡并踐行理性的民族主義。光大民族文化,致力振興中華,這就是我們的民族主義。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碰撞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語),這就是我們的民族主義。家國意識、民族情懷,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尤其應當堅守。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就要讓中國文化在國人心中立起來。在西強我弱的格局下,不是把自己西化或者屈服于西,當然也不是化西,而是要張揚民族文化的精氣神,彰顯民族文化的價值底蘊。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全體中華兒女精神上有所歸依,價值上凝聚共識,是防止和消解殖民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徑。中國經濟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矚目,中國文化的崛起當是題中應有之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文化崛起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標志。如果我們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大廈上張望世界,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找到休憩之地,則殖民文化心理自然消退乃至消解。
說到底,我們應當塑造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底蘊,增強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挺立民族精神的脊梁,進而從思想文化被殖民的窘態中解放出來。
(作者:中山大學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