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中國文化戰略初探
王子銘
【摘要】全球化的中國文化戰略,其實就是全球化的中國戰略,這個命題包括三重意義。一是,全球化已經是中國文化繼續生存的別無選擇;二是,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全景圖式;三是,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是世界和平乃至最終統一的客觀需要。把這三重意義搞清楚,全球化的中國文化戰略就會變得非常清晰。當然,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闡述一下全息文化。
一、國家戰略必然是全息文化戰略
國家的競爭,絕不僅僅是某個文化形態,如經濟文化形態或政治文化形態的競爭,而是所有文化形態之間綜合力量的競爭,也就是全息文化系統的競爭。因此,所謂國家戰略,實際上就是國家的全息文化戰略,這個戰略的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完整的中國全息文化,最終統一世界文化。這樣的戰略并非狂妄,而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歷史進程,是別無選擇。
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交感的形態。所謂全息文化,是一種旋動均衡穩定的文化系統,是文化形態的綜合表達,它包括科技、經濟、信仰、文藝和政治等五種文化形態,這五種文化形態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一個旋動均衡穩定的文化系統。我們將這樣的文化系統稱為全息文化。全息文化的概念,包含了文化應有的全部意義。
如圖一所示,任何一個完整的全息文化,都必不可少地由五個層次的文化形態構成,分別是表層的經濟文化形態,次表層的科技文化(包括醫療衛生文化),中介層的文藝文化,深層的政治文化(包括政黨、行政、軍事、法律文化),核心層的信仰文化(哲學文化和或宗教文化)。每個層次的文化形態都以核心信仰為根據。
在全息文化中,任何一個文化形態都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將全息文化中的某個文化形態,如文藝文化形態稱為文化,那種將文化和某個具體形態并列的習慣,如將文化與經濟、政治、文藝是不妥當的。每個文化層次都包含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如現代教育、新聞、出版、發行等,本身都不是一個文化形態,而是分布于五個文化形態中的文化活動。
圖一 全息文化的層次結構模型
在這個層次結構中,表層的經濟文化和次表層的科技文化,屬于陽性的文化形態;深層的政治文化和核心層信仰文化,屬于陰性的文化形態,其中,核心層信仰文化是這個全息文化系統的根本依據;文藝文化,則介于兩者之間,屬于中性偏陰的文化形態。
如圖二所示,全息文化系統除了有平面的層次結構,還有三維的時空結構。一是文化的幅度,它表達了一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范圍。二是文化的高度,它表達了一個文化的品質,或者一個文化所掌握的世界終極真理的質量的高低。三是文化的深度,它表達了一個文化的歷史壽命。
在這個文化系統的三維時空結構中,文化的幅度和文化的深度都與文化的高度成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一個全息文化的作用和影響范圍,以及它的壽命都取決于它的品質的高低。而一個全息文化品質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信仰的質量,即信仰離終極真理的距離。信仰越接近于終極真理,這個文化的幅度就越大,壽命就越長,反之亦然。
圖二 全息文化的三維時空結構模型
(三)中國全息文化特有的太極-五行均衡結構
中國的全息文化,除了具有完整的層次結構和時空結構以外,還具有中國原生文化中特有的太極-五行結構。這個太極-五行結構,是普適于任何生命系統的旋動均衡結構,因為它能夠始終保持系統的旋動均衡,因此,具有這種結構的系統具有持續的穩定性,可以使系統持續地避免崩潰。太極-五行結構是目前世上最古老也是最優化的系統結構。如圖三所示。
在這個結構里面,信仰是這個文化系統的元氣,或者叫祖氣,是整個文化系統生長收藏和生克平衡的樞軸,也是整個文化系統成長發秀的原動力。這個原動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對終極信仰的永恒的熱情、人民大眾的全員參與、嚴密的組織形式。
系統中的物質和精神,是互根、互生和互動的陰陽關系,兩者不可偏廢。在文化原動力的驅動下,系統內外的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科技、經濟、信仰、文藝、政治等完整的文化形態,即每個文化形態都包含物質和精神兩種要素,物質是這個文化形態的載體,精神則是這個文化形態的靈魂。
在全息文化的陰陽關系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是,對陰性存在的重新認識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者,將精神作為物質實在的對立面來看待,將世界視為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的統一體,而且認為世界是先有物質,而且物質決定精神。但是,中國傳統全息文化認為,精神賦予物質世界存在的意義,是文化系統的內核,相對于可見的物質,精神是高密度、高能量、信息密集的高精微物質的無形態實在。世界的本質更多地存在于無形的精神中,而不是有形的物質中。換句話說,全息文化將世界視為“原氣”(或元氣)的一氣周流,分而言之,是物質和精神,合而言之,就是“原氣”。
二是,陰陽的體用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決定著一個文化的性質。如果以陽為體,陰為用,這樣的文化就是以物質為體,以精神為用,精神依附于物質,西方的基督教新教文化(即現代文化)屬于此類;如果以陰為體,陽為用,這樣的文化就是以精神為體,物質為用,物質依附于精神,崇拜神的文化屬于此類;如果陰陽互為體用,這樣的文化就是“原氣”一氣周流的文化,中國的傳統全息文化屬于此類。
圖三 全息文化的太極-五行結構模型
科技、經濟、信仰、文藝、政治這五個文化形態,發生著相互生克的作用,構成一個完整的內部旋動平衡的全息文化系統。五個文化形態的生克作用,具體表現為:科技文化生發經濟文化,經濟文化強化信仰文化,信仰文化生發文藝文化,文藝文化生發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生發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制約信仰文化的太過,經濟文化制約文藝文化的太過,信仰文化制約政治文化的太過,文藝文化制約科技文化的太過,政治文化制約經濟文化的太過。
在五種文化形態的相互生克中,信仰文化對政治文化的制約最為敏感。因為,當今世界,除少數伊斯蘭信徒以外,多數人口普遍接收了西方宗教革命所謂政教分離的思想觀念,使多數文化都成了以政治文化形態為主導的失衡系統,也就是說,政治成為沒有任何約束的強權。宗教是唯一的超越任何政黨控制的人民自己的組織,本是人民制約政權的唯一力量,一旦失去統一的宗教,“人民”只不過是政治家或政客的玩物。這正是中國幾千年來和西方幾百年來,統治者不能容忍宗教制約政治的原因。然而,歷史反復證明,政權如果失去人民信仰的制約,必然會對“人民”進行為所欲為的壓迫和剝削。
如圖四所示,不同的文化之間,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會發生互相的交流、碰撞、滲透,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文化整合過程。第一種過程,是原生文化不斷衰落,直至消亡。世界上很多原生文化系統,由于不能更新自己的文化形態,都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如瑪雅文化、印加文化、埃及文化等等。
第二種過程,是原生文化不斷壯大。一種原生文化保持核心的信仰不變,即不拋棄已經掌握的真理,其它的文化形態都可能不斷更新,以此保持了作為一個文化系統的活力,這樣的文化將會持續地生存下去,直至把那些不完整的文化和次生文化全部吸收,最終成為世界的統一文化。目前,只有中國文化還保留著原生文化的信仰,但是,這種原生文化的信仰沒有宗教文化的形態,尚不具備吸收消化其它文化系統的能力。
第三種過程,是次生文化的誕生和毀滅。從一個或多個其它的文化系統中整合出一個新的次生文化系統,這種次生文化系統往往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表現出超強的生命力,但是,這種文化畢竟沒有原生文化的信仰根據,因此,最終還是要毀滅的。如基督教新教文化,就是先后整合了猶太文化、羅馬文化、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國文化的多級次生文化。
文化交流、碰撞、滲透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文化的統一,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當今由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全球化已經向全世界各種文化發出了文化統一的昭告。當然,以物質文化為依托、以超越自然的人格神為信仰的基督教文化是不可持續的,其全球化更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基督教文化系統中的信仰文化形態和物質文化形態相互矛盾,而且物質文化形態的優勢,以其對自然環境的瘋狂掠奪更加不可持續。
圖四 文化系統之間的整合模型
中國人應該有這樣的自覺和自信:最終統一世界的文化非原生的中國太極-五行文化不行。因為,在世界所有的文化系統中,只有中國的太極-五行全息文化系統具有和諧的內部旋動均衡結構。
二、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定位
所謂的全球化,在西方人看來,完全是西方文化主導的全球化,或者說就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它的根本訴求是要摧毀基督教新教以外的信仰,近期目標是要摧毀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文化形態。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人必然要認清西方的全球化,并且提出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定位和戰略論述。
我們講的西方文化,是指基督教新教信仰為核心的全息文化。這個全息文化,以其發達的現代科技文化形態和強大的先軍政治文化形態,促進了經濟文化形態和文藝文化形態的超級繁榮,因此,這個文化必然地存在內部沖突,即基督教信仰文化形態與繁榮的物質文化形態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正在使西方世界變得越來越絕望。
所謂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就是上述以基督教新教信仰為核心的、內部激烈沖突的全息文化的全球擴張,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向全球推廣該文化中的科技和經濟這兩個物質文化形態,而是要推廣其基督教信仰、文藝這兩個非物質文化形態,從而使西方始終保持其物質文化形態的優勢。
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有兩個顯著的優勢。一是,基督教傳統的組織優勢。這種組織的優勢已經發揮到它的整個全息文化的各個文化形態,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成了西方文化的整體優勢。這是當代世界任何其它全息文化都不具有的。二是,科技文化形態的領先優勢。當這種優勢轉移到軍事文化形態以后,西方文化的性質就徹底變成了掠奪文化。西方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掠奪的雅稱,西方人建立的那些各色理論,都是對外掠奪的工具。
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也有兩個顯著的劣勢。一是,多級次生文化的劣勢。西方文化是多次再生的產物,最近一次,是以天主教文化為基礎,吸收阿拉伯文化和中國文化,產生基督教新教文化。上一次,是以猶太教文化為基礎,吸收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產生天主教文化。而猶太教文化本身就是次生文化。經過多次再生的西方文化,已經徹底迷失了文化的根源和前進的方向。二是,無法調和的內部沖突。當代的西方主流文化,即基督教新教文化,一方面是傳統的對一個超自然的人格神的信仰,另一方面是對自然界之內科技和物質財富的崇拜,這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西方文化的兩個優勢是有限的,是可以被其它文化趕超的。而它的兩個劣勢是無限的,直中其文化的核心信仰,要么回歸信仰,要么最終失去信仰,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整個文化系統的崩潰。對此,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害怕西方的人、喜歡西方的人(跟著學)和不喜歡西方的人(不敢斗爭),都視而不見,這是世界所有問題的總根源。
西方文化全球化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西方文化對外掠奪的生存方式,通過對大多數人的剝奪,以大多數人的貧苦為代價,來維持少數人的奢華享樂,這樣的生存方式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當然是不可持續的。第二個方面,是西方文化以破壞甚至摧毀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存方式,猶如殺雞取卵,最終要毀掉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第三個方面,是西方文化內部難以產生放棄其現有生存方式的自覺,這就意味著人類的前途很大可能是通過激烈的對抗來迫使西方再次改造其畸形的文化。
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有三個顯著的優勢。一是,中國文化有一個偉大的終極真理,那就是“道”。它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原生文化信仰,是中國文化的原始根據。“道”不像西方的“上帝”、“安拉”和“佛主”,她不是與自然界對立的“神”,而是創造宇宙和化育萬物又始終和宇宙萬物在一起的“元氣”,是精神和物質的合體。現在,還少有中國人認識到“道”信仰的偉大意義,因為,少有中國人認識到,正是傳統的“道”信仰為近代中國的覺醒提供了歷史的基礎。
二是,中國文化有一個偉大的終極模式,那就是“教樞四象,五行生克,道氣周流”的文化模式。這個“教”是指信仰“道”的祖宗教化,是中國人的宗教,它養成了中國全息文化的信仰文化形態;所謂四象,是指“道”信仰文化形態所化育的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四種文化形態;所謂五行生克,是指科技、經濟、信仰、文藝、政治等五種文化形態之間,具有相互生克的關系,正是這種文化形態之間的生克關系,實現了文化系統的旋動平衡,造就了一個和諧的全息文化;所謂道氣周流,是說科技、經濟、科技、經濟、信仰、文藝、政治等五種文化形態的生克運動,既是“道”信仰文化形態的周旋運動的結果,也是“道”信仰文化形態的周旋運動永不停息的表現。
三是,中國文化發育于廣大的內陸地區,具有先天的優勢。中國文化自它誕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是宏偉寬厚的,也是泰然自若的,同時又是頂天立地的。因為,人是陸地生物,所以人的文化必然是陸地文化。中國是世界陸地的中心,因此,中國文化天生是世界中心文化。那些高唱海洋文化贊歌的人,是洋人則別有用心,是中國人則鬼迷心竅。中國文化的這三個優勢,首先是中國文化立于不敗的根據,其次是世界文化最終一統的必要條件。
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也有兩個顯著的劣勢。其一,中國文化的“道”信仰沒有西方宗教傳統的那種組織形態,因此,中國的漢民族并沒有實現普遍的“道”信仰,而且對“道”的信仰也不像西方人對上帝的信仰那樣堅定,這使漢族成為世界上最沒有自覺組織的民族,或者說最不團結的民族,尤其在面臨外族侵略的時候,更是表現得一盤散沙。歷史的教訓一再提示,由于淡漠統一的信仰組織,或者可以這樣說,漢族只是一個不斷分裂成眾多小宗族的大種族,至今尚未形成具有統一信仰的大民族,而且這個種族離“道”越來越遠。這已經不僅僅是競爭的劣勢,而是一種內在的危險,離道失德,就是沒有外部的競爭,這個文化也會最終分解,只是時間早晚不同。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常常概括為儒釋道三教互補和對外文化的包容性,實在是可悲可憐可恨。對此,很多愛國士人不能接受,但是,還是早一點接受早覺醒的好。
其二,中國文化的科技文化形態仍然處于劣勢,這使得現代中國人產生一種文化錯覺,以為科技文化形態是整個文化系統的核心力量,由此產生一種本不該有的文化自卑。這種文化錯覺和由此產生的文化自卑,嚴重地干擾了中國的全球化戰略。幾乎一貧如洗的新中國,在朝鮮打敗世界第一的美國,徹底洗去鴉片戰爭的恥辱,證明了早期的“落后就要挨打”論和后期的“韜光養晦”說,都是文化錯覺和文化自卑的表現。
當代中國文化,從經濟總量上看,已經恢復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但是,透過經濟總量這個指標,即便從經濟的文化形態來看,中國實際上還遠遠不是西方經濟文化形態的對手。因為,決定經濟文化形態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物質財富的數量,一個是創造物質財富的機制,有的人把它叫做財富游戲的規則,比較起來,后者才是經濟文化形態的決定因素。目前,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總量第二的位置,全是按照別人的規則,流血流汗、透支資源、犧牲環境的結果,這樣的第二是極其脆弱的。
近三十年來,中國文化的建設,先后經歷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奔小康階段,和后小康時期的“科學發展”階段,近年又提出了“高度重視民生”、“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口號,但是,文化建設的重點始終沒有離開科技和經濟這兩個物質層面的文化形態。最不可思議的,是近年來全力推動的所謂“文化產業化”,更是嚴重干擾甚至破壞了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戰略。所謂的“文化產業化”實際上是“文藝產業化”,把“文藝”等同于“文化”的說法和做法,是要以全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文化形態,即“文藝文化形態”篡越“文化”系統的全息意義,這是一種不自覺的弱智表現。把文藝產業化,人為地抹殺了文藝文化形態獨立于經濟文化形態存在的價值,這就打破了全息文化系統的五行生克平衡,或者說喪失了建設一個動態平衡的全息文化系統的機會。
除了財富總量(包括軍事物質方面)的表現尚可一提,在全息文化的所有五個形態上,不要說與西方相比,就是與三十年前的中國相比,都不是提升了,而是反而下降了。這就是今日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基本地位。
從戰略上講,中國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中國文化的戰略定位問題。這個問題有四個含義。一是中國文化要站在什么高度上看世界,二是中國文化要站在什么方位上看世界,三是中國文化要站在什么歷史節點上看世界,四是中國文化要站在世界的什么方位上展望世界。
1、中國文化的高度
如圖二所示,一個全息文化系統的高度是由信仰文化形態決定的,信仰文化形態的高度越高,整個文化系統的高度也就越高。如果一個文化,出現了信仰的高度低于其它文化形態的情況,這個文化在總體上就要不斷衰敗,衰敗到徹底失去信仰的時候,整個文化系統就會消失。那么,信仰的高度又是如何確定的呢?所謂信仰的高度是指該信仰的真理的終極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該文化信仰的真理,與人類認識世界的極限,即人類所認識到的世界的本源,有多大的距離。
在世界現存的幾大信仰中,中國的“道”是最高的,因為,唯有它沒有人格,也沒有其它具體的形象。也就是說,唯有“道”提供了在人類有文化之前就存在的可能性。除了“道”以外,其它的信仰,都深刻地打上了人類自己的印記,所以,馬克思講,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道”雖然也是人類創造的一個概念,但是,就因為它沒有人格,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在人類乃至萬有之前就永恒存在的,人類只是給她取了個名。正是因為有“道”先天存在和作用,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于唯心主義,也不同于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兩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中國的“道”就是這樣一個自然主義的真理。
可以說,中國文化所擁有的信仰高度,是世界其它任何文化信仰所望塵莫及的。中國文化這種信仰的高度,為中國文化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它足以讓中國人擁有堅不可摧的文化自信和自尊,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要讓全體國人認識到自己的文化高度,從而產生自己擁有一個優秀文化的自覺。
站在人類文化至高無上的高度,那種“替天行道”、君臨天下的宏偉氣勢就會油然而生。站在這樣“替天行道”與君臨天下的高度,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戰略定位的焦點,自然而然要從高度的攀登轉向幅度的擴展上。
2、中國文化的幅度
中國文化自然地發育于一個廣大的內陸地區,先天就賦予它宏偉寬大的幅度。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上看,中國文化所覆蓋和影響的人口與地域,都是其它任何文化所不及的。但是,中國文化的幅度,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之下,已經萎縮,中國人再不覺醒過來,就有在西方文化沖擊之下自我毀滅的危險。
中國人講文化覺醒,已經講了一百多年,至今還是睡眼惺忪,糊里糊涂。第一,中國人至今不知道文化的覺醒并不只是科技、經濟、政治、文藝文化形態的覺醒,而是整個全息文化系統的覺醒。第二,中國人至今不知道,全息文化系統的高度、幅度和深度,根本上取決于信仰文化形態的高度,以為科技和經濟搞上去了,憲政國家和政黨政治搞出來了,就是所謂的現代化了,文化就自覺自強了。第三,中國人至今沒有搞清楚,西方的現代科技、經濟和政治文化,統統來自于對中國傳統科技、經濟和政治文化形態的“組織性改造”。第四,中國人至今不知道中國文化弱在哪里,總以為中國文化弱在科技、經濟、憲政和軍事。完全錯了,中國文化根本弱在宗教信仰的流失,以及宗教組織的薄弱。西方的現代科技、經濟、憲政、軍事等文化形態的強大,全都建立在嚴密的社會組織基礎之上,而這種嚴密的社會組織,有一個持久不衰的堅實基礎,就是廣大人民統一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組織。
中國文化的幅度,應該是覆蓋全球的,有兩個理由。一是,中國文化有這個先天的條件,而其它文化,包括現在很強勢的西方文化,都不具備覆蓋全球的條件,尤其是象美國這樣的西方文化,它可以依托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他國進行攻擊和破壞,也可以實行對他國的軍事占領,甚至有能力滅絕一個弱小的文化,但是,它終究無法克服文化自身的內部沖突,也就無法逃脫文化系統崩潰衰亡的宿命。美國人對印第安文化的滅絕,對阿拉伯世界的侵略,都不能昭示美國文化的最終勝利。二是,世界文化的統一,是必然的,既然西方文化無法逃脫衰亡的宿命,那么,只能是覺醒的中國文化統一世界。
3、中國文化的深度
所謂文化的深度,就是一個文化的歷史縱深,或者是一個文化的壽命,它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表達,一是該文化過往的歷史縱深,就是該文化已經活了多久,二是該文化未來的歷史縱深,就是該文化還可以活多久。所謂歷史,就是文化的歷史。
我們探討中國文化的深度,不能離開全息文化的太極-五行這個文化結構的模型,因為,中國文化如果離開了這個太極-五行這個內部和諧穩定的結構,就根本失去了持久生存的前提,更不要說統一世界了。
有了這個文化系統的結構模型,我們就能夠準確把握中國文化的歷史畫卷。中國的全息文化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夏以前的上古文化階段,這個階段是中國全息文化的肇基和整體上升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人的祖先發現了“道”這個終極真理,建立了“道”的信仰文化,并且在“道”文化的樞軸作用下,提升了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文化形態的水平,這是中國文化均衡升華的黃金時期。只可惜,這個時期離我們已經很遠,現代人已經不那么愿意追思到那個時代。
第二個階段,是夏商周三代,這個階段是中國全息文化失衡上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文化形態的水平繼續上升,另一方面“道”的信仰文化激劇下降,社會開始離道失德,文化均衡發展的原動力,即“道”的信仰力量開始衰竭了,統治者開始將政治文化形態拔高到超越其它文化形態的統治地位。這種內部失衡的文化發展,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動亂準備了條件。
第三個階段,是春秋戰國階段,這是中國全息文化出現大分裂、大破壞的階段,所謂“諸子百家”,其實就是“諸子分家”,中華一脈,裂變成百家支流,道德一統,破解成族國林立。
第四個階段,是秦統一以降到民國滅清,這個階段,中國文化大致處于“道”信仰文化缺失的狀態,政治文化出現周期性的治亂交替,科技、經濟、文藝等文化形態,極其脆弱,隨著政治文化的周期性變動而大起大落。在這個階段,兩次少數民族對多數漢民族的野蠻統治,佛教的進入,以及洪秀全的天主教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對中國全息文化造成極大的破壞。
第五個階段,是民國階段,這個階段,政權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和蔣介石都皈依了基督教信仰,幾乎就要斷送了以“道”為信仰的中國全息文化。沒有了“道”信仰這個核心文化形態,就根本沒有所謂的中國文化。
第六個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階段,這個階段,一方面徹底打破了中國境內的宗教文化形態,包括變異的“道教”文化形態;另一方面,極大地縮小了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文化形態與西方的差距,尤其是軍事文化形態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這些都為原道信仰和中國全息文化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觀察中國文化的深度,一定不能離開核心的信仰文化形態,離開它,對文化的認識就會支離破碎,對歷史的認識就會因個人的偏好止步于某個歷史的“美艷”中點,而不能觸及歷史源頭的甘純活水。我們一旦能夠回望到自己悠久歷史的源頭,必然會對中國文化未來統一世界的前景充滿自信。未來統一世界,正是我們需要的中國文化戰略的恰當定位。這不是我們要強行這樣做,而是歷史的必然。
4、中國文化的方位
任何文化都是和一定的地理范圍相聯系的,因此,任何一個文化都必須確定自己在世界地理上的方位。恰當地確定中國文化的世界方位,也是中國文化全球化戰略定位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鴉片戰爭為界,中國人看世界的立場和方位,前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天下的中央帝國,是世界的文化中心。這個時候,中國人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符合太極-五行理論的和諧世界。如圖五所示。
圖五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看到的世界
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幾乎被歐洲人徹底擊垮。從此,中國人完全接受了歐洲中心論,把自己定位于落后的亞洲弱國,西方人潑向中國人身上的所有污言穢語,中國人都照單全收。這個時候,中國人完全是按照西方人的立場和方位看世界,完全按照西方人的理論認識世界,完全忘記了老宗族那個真實的世界。如圖六所示。
中國人到底要將自己的文化放在什么樣的位置呢?當然應該象我們的祖先那樣,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去看世界,而且一定要恢復老祖宗的方位,即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論述自己的時候,再不要稱自己為東方國家,而是直接稱“中國”,而且要中國的外文翻譯一律改為“zhongguo”或“中國”的意譯,不再使用“china”。不要再將自己比喻為東方巨龍,而是御龍(東方美洲青龍)伏虎(西方歐非白虎)的世界中樞。最起碼我們的文化精英要有這樣的抱負,即使是秘而不宣,也要有這樣的教育傳承。
圖六 鴉片戰爭后中國看世界的立場
三、中國文化全球化戰略的幾個實際問題
討論和研究全球化的中國文化戰略,既要關注理論問題,也要關注現實問題。只有對現實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才會反思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中國文化全球化戰略的現實問題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
這是中國文化全球化戰略最為重要的現實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對中國文化的總體評估。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得看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看誰能夠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因為,這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前提,也是中國面臨的最迫切問題。顯然,孔子和他的儒家學說是不能勝任的,否則,就不會有兩次少數民族的統治,也不會有近百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欺壓。而老子的“道”信仰能夠和馬克思主義相互支持,是中國抵御西方侵略的終極力量。
第二,要看誰能夠為中國文化提供核心的信仰文化形態,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全息文化系統都是圍繞核心信仰發育出來的。顯然,老子所論述的“道”正是中國文化應該發揚光大的偉大信仰。孔子講“天命”和“人道”,只能表明,他背棄了“原道”信仰以后是那樣的無可奈何。
第三,要看誰能夠為中國文化提供完整的科技、經濟、信仰、文藝、政治等五個文化形態,因為,世界上任何全息文化系統都必不可少地要包括這樣五個文化系統。顯然,只有老子給中國提供了完整的五個文化形態,而且包含了五個文化形態互相生克的思想。
第四,要看誰更能夠被世界人民接受,因為,中國文化的戰略定位是會最終統一世界文化。顯然,只有老子的“道”對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才具有必要的親和力。有了必要的親和力,就為其它的信仰提供了可以被替代的方案。
第五,要正確評估常用格言的價值,因為,有些話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被其它文化接受。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對于基督教徒來說是不可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戰略上正好相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一句廢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君子比天,就會無法無天。等等這些言語,就是在中國也不是人人都認同,何況外國人?
可見,中國文化歷史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是那個總要勉強站到歷史舞臺的前面賣力表演的孔子,而是那個一直隱藏在中國歷史后臺的老子。因此,與其在海外大辦孔子學院不如改為大辦提供免費中醫服務的修道院。
近代以來,中國人提出了很多面向全球化的口號和相關論述,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主要的有以下這些:
1、古為今用。一個持續的文化系統,是不可以人為割裂成體用兩個部分的,如果一定要這樣做,那也是恰恰相反,即今為古用,也就是說,一個文化的后來者,他的歷史使命就是極力維護文化的延續,他的一切創造都是歷史本體的發秀。
2、洋為中用。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提出了洋為中用的口號,因此,中國從西方引進了包括宗教在內的所有文化形態,除了方塊字的讀音和基本寫法沒變,一切都變了。所謂的“洋為中用”實際上變成了中為洋用,西洋人用堅船利炮達不到的目的,都由中國人幫他們實現了。這樣的“洋為中用”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統一這個最后的文化堡壘,決不能被基督教給攻占了。
3、中國應當對于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句話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是一個很好的口號,現在不提了,這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4、和諧世界。這是現在中國人正在世界上講的話,它的主要含義是和而不同。但是,這句話除了表達自己的軟弱和收斂,沒有很多積極的意義。對于西方列強來說,他們是一定要同的,這句話只會使他們對中國得寸進尺,而對于那些比中國更加弱小、原本希望依靠中國的國家來說,這句話等于告訴他們,大家不要斗爭,安分守己過自己的苦日子吧。
5、建設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新秩序。這也是現在中國人在世界上經常講的話,也可以說表達了中國全球化戰略的一個定位。所謂多極化,也是弱小文化的一種訴求,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終極真理的文化大國,不宜以此作為戰略語言。同時,還要看到,多極化只是世界文化統一過程中的過渡狀態,不能作為全球化的國家戰略。
6、普世價值。我們不要也不能反對“普世價值”,而是要反對西方的“普世價值”。但是,僅僅表達反對的意見是沒有用的,關鍵是你要有自己的“普世價值”。我們中國有現成的“普世價值”——“道”,為什么不用?
如前所述,“洋為中用”不能把西方的所有文化形態都搬過來,那就不叫“洋為中用”,而是自取滅亡。如果我們用心考察西方文化,就會很容易發現,我們最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就是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嚴密組織和契約精神,這是中國文化自發育以來所欠缺的。換句話說,學習基督教的組織和契約精神,來武裝我們的原道信仰,這是中國人最緊迫、最有歷史意義的千秋大業。
中國的原道信仰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歷史的血脈,它為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終極依據。中國如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治理念或政治信念取代終極的原道信仰,那是不能成功的,最終連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治文化也保不住。
學習基督教的組織和契約精神,來武裝我們的原道信仰,這樣做是非常必要的。在一個太極-五行結構的文化系統內,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兩者既不可相互替代,也不可相互分離,而且,政治要以原道信仰為根據。只有這樣,中國的政治才能杜絕歷史上反復出現的體制性的腐敗,中國人民的統一意志才能不被政治扭曲。只有這樣,中國的社會穩定才能獲得一個永遠牢固的信仰基礎。
學習基督教的組織和契約精神,來武裝我們的原道信仰,這樣做是非常有意義的。首先,它使中國的歷史從一條流變的文化岔河上重新回到中國文化的源流上來,其次,它使核心信仰一度暗淡的中國全息文化系統重新輝煌起來,實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并且引領人類走上光明的前途。
中國文化,是以原道信仰為核心,具有太極-五行結構的全息文化系統,因此,中國文化的輸出,首先,要確定文化輸出的主要形態,是原道信仰文化形態。因為,原道信仰的輸出,不同于政治意識形態的輸出,它不會直接造成政治上的沖突,但是又對政治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原道信仰的輸出,可以統領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其它文化形態的輸出。
第二,要確定將南美和非洲作為文化輸出的優先區域。因為,這些地區的資本主義文化相對薄弱,比較容易站住腳。這兩個地區,對于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個處于中國的東方青龍方位,一個處于中國的西方白虎方位,可以分別對美國和歐洲起到遏制作用。
第三,要確定將古中醫科技文化和原道信仰文化打包輸出,可以考慮“中醫服務+修道院”模式。因為,南美和非洲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缺醫少藥是他們的困難,輸出原道文化的同時,輸出古中醫文化,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低成本的古中醫文化輸出,不會增加國家的經濟負擔。
第四,要確定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包含古中醫技能教育內容的海內外傳道士培養計劃。當然,這個計劃是中國原道信仰文化建設計劃的一部分。通過這個計劃實施,率先復興中國的原道信仰,延續中國歷史的命脈,然后,逐步實現中國文化的全球化。
中國向海外輸出原道信仰為核心的中國全息文化,是中國的歷史使命,也是中國面對世界全球化挑戰的積極回應,別無選擇。
【2011年6月18日烏有之鄉迎接建黨90周年“文化自覺”研討會征文】
“文化自覺”研討會專題:http://www.wyzxsx.com/Article/Special/whzj/Index.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