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溫故知新,把握方向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條路線,一種觀點,要經常講的,反復講,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只給少數人講不行,要讓全國人民群眾都知道。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革命家
奴隸制社會瓦解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革命,實際上從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開始了,到秦始皇統一全國整整歷經了549年。后來由商鞅主持擬定了革命路線,由秦嬴政繼承并實踐了這一路線,才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徹底推翻了奴隸制,解放奴隸為農民(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占有的田數,向封建政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革命取得的圓滿成果是值得慶賀的,然而秦始皇取得政權后,在私有制的氛圍中,他個人享樂的欲念急速膨脹,忘記了革命的初衷,拋棄了既定的路線。為以趙高為的篡權野心家提供了機會。在此機會下趙高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對秦始皇投其所好;同時暗中拉幫結派,在朝中培植勢力,(勾結李斯廢除扶蘇,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另立胡亥,這是篡權成功的標志,但還沒有全面成功地改變朝綱體制,直到“指鹿為馬”就標志著篡權的全面成功。(胡亥繼位后,賦斂益重,戍徭無已,用法也更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這就嚴重地動搖了秦政權的社會基礎,使原來賴以建立秦政權的社會基礎力量日漸走向對立面,和舊奴隸主貴族的復辟目標匯合一致(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再加上儒家因循守舊反秦觀念的迅速擴展,反秦農民起義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大澤鄉只是個觸發點。
從上面的經歷中,不難得出這樣的歷史教訓:1、對社會基礎也就是對占社會人口絕多數的人群的態度,是政權存亡的決定因素。(其中雖然筑長城、修馳道、戰匈奴是保衛國家發展經濟的需要,但也應該使民眾懂得利害關系)2、新政權一定要有為之服務的新型的文化工作隊伍,使民眾及時更新觀念,時時保證上下一致。忽視了這一條,政權就會蹈入危險境地。3、以上兩條實質上已經包含了革命的政治路線,所以革命進行期路線正確與否是革命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革命成功后是否堅持既定的路線,是政權存亡的決定因素。
其總根源還是私有制,私有觀念是貪得無厭的,所以一旦大權在握,私欲就會急速膨脹,一直到政權被脹破為止。
陳勝吳廣為何失敗?
這次起義是一次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抗爭的戰爭,所以缺乏明確的政治路線,但即使有明確而且正確的政治路線,也必須要有正確的軍事路線付諸實施,軍事路線的錯誤必定干擾政治路線。陳勝吳廣正是軍事上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由于一開始進展很順利,就忘記了自己的劣勢,迅速推進,然而秦軍畢竟是正規軍,在素質上處于絕對優勢。假如后來的張良、蕭何、韓信在這時出來輔佐陳勝,那就可以必勝無疑。但是由那時的舊知識分子,培養出來的人不可能會輔佐陳勝的。這次起義的意義僅僅在于重重沖擊了秦的根基,為以后奪取政權改朝換代的人創造條件,起義本身沒有實質性的勝利。
劉項之爭
陳勝吳廣的失敗,也等于同時代的各地農民起義的失敗,所以也就是農民階級武裝斗爭地主階級的失敗。說明當時封建主義體制還有社會認同率的,經過各地農民軍的相繼失敗和奴隸主貴族借機復興,人們還是認同封建主義新體制。所以劉項之爭不再是農民推翻地主階級政權的革命斗爭了,劉邦代表的是封建體制的勢力,可以劉邦的“漢承秦制”的政治路線為證。項羽代表的是奴隸制復辟勢力,所以劉項之爭演變成了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這是劉邦最后必定勝利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因素是舊知識分子雖然憎惡秦反秦,但是復辟勢力終究不得人心,他們就轉而依附于劉,張良、蕭何之輩就是,這些人的到來也就是劉邦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劉項同戰秦是改朝換代之戰,而劉項之爭則是復辟與反復辟之戰,本質不同。
劉氏掌權后并沒有完全繼承秦制,秦是中央集權政府,這說明這個政權是由大地主集體執政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而劉氏政權變成了由皇上決定一切,被稱為“皇權封建政權”。這也是私有制下奪取政權之后私欲膨脹的結果。
漢末張角農民起義。
“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這就是張角的政治路線,雖然那個時代還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名稱,但是從這個政治路線中,我們已經非常明顯地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元素。無疑張角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但是我前面已經說過“正確的政治路線需要有正確的軍事路線和策略去予以實施的”。顯然,張角的失敗在于軍事策略上有嚴重問題,有下例為證:(“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于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鎮壓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后,黃巾軍主力敗于官府、豪強的聯合。)”這次起義的性質倒是一次革命戰爭,遺憾的是失敗了。接下去是三國鼎立了,那是體制內爭權奪利軍閥混戰的內戰,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說了。
隋煬帝為何失敗?
看過隋唐演義都知道隋煬帝楊廣是個昏庸、淫欲、殘忍、踐踏人倫的十惡不赦的昏君,暴君。其實這些都是配合當時農民運動的宣傳之說,被《演義》的作者拿來作為素材來宣揚。實質上楊廣個人的是個才華橫溢,能詩會畫,有抱負有理想的人,頭腦精明,大體上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這從(“主政后,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也可見一斑,然而作為主政者,個人品質固然重要,但是不夠的。他的失敗表現在(“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并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這再次證明:“即使有了正確的政治路線,還要有正確的策略和方針予以實施。”楊廣就是脫離了民眾承受力的實際,所以即使是好的主觀愿望,即使是在辦好事,也會適得其反,成了一個壞皇帝。
隋末農民起義
這是中國歷史規模最大,波及面最廣的一次農民戰爭。由于各地軍閥、豪強割地混戰,更加加重了民不聊生。在這生死之爭的前提下,各地農民紛紛舉旗起義,大大小小的農民軍遍布全國各個角落。其中以李密、竇建德、高士達三軍為規模最大,尤以李密軍最為優勢,大有滅隋平定全國之勢。可惜的是各農民軍高層都懷有私心,沒有達成共同的政治路線,再加上沒有正確的軍事路線及其策略。本來徐茂公、魏征等人在李密手下的,最終被排擠出走投靠李淵而去,這也是軍事路線及其策略錯誤造成的人才流失。農民軍始終沒有實現大聯合,最終被李淵各個擊破,逐一消滅。
鐵血反腐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反腐決心之大之堅定之嚴厲都是至今無與倫比的,可惜官吏腐敗還是想像后春筍——層出不窮,根源在哪里?不得而知,那時的朱元璋當然找不出根源。簡言之:“腐敗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腐敗的動力在于權力(皇權)和財產繼承制。”皇權繼任制引發宮廷內部的爭斗不息,官吏沒有權利繼承制,也就沒有宮廷里的那種斗爭。泛視當今世界,凡是財產繼承制的國家,沒有不存在腐敗的。美國有十分高昂的“繼承(包括贈與)稅”。既然熱衷于學美國,好!也請趕快立法征收繼承(贈與)稅,稅率按繼承(贈與)價值的80%以上征收。一律由接受者支付!
古今相似圖
在幾何學中有個“相似形”的學名,歷史長河中也有相似形:
老秦∽老毛 老趙∽老劉
老胡∽老華 老李∽老周
其余的就不必說了,留給朋友們慢慢去∽吧。
總結全文:歷史教訓:1、對社會基礎也就是對占社會人口絕多數的人群的態度,是政權存亡的決定因素。(其中雖然筑長城、修馳道、戰匈奴是保衛國家發展經濟的需要,但也應該使民眾懂得利害關系)2、新政權一定要有為之服務的新型的文化工作隊伍,使民眾及時更新觀念,時時保證上下一致。忽視了這一條,政權就會蹈入危險境地。3、以上兩條實質上已經包含了革命的政治路線,所以革命進行期路線正確與否是革命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革命成功后是否堅持既定的路線,是政權存亡的決定因素。
其總根源還是私有制,私有觀念是貪得無厭的,所以一旦大權在握,私欲就會急速膨脹,一直到政權被脹破為止。腐敗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腐敗的動力在于權力(皇權)和財產繼承制YuLian 2012.6.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