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講事實不做評論
------《鄧》劇八卦全記錄
(長治張大海 2014.9.19)
洋洋灑灑48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下簡稱鄧劇),總算在中央電視臺連播完了!
鄧劇的“指導單位”是“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和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資料提供”單位有“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等,出品單位是中央電視臺等。
央視網的【劇情簡介:該劇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為主角,生動刻畫了鄧小平同志從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復出至1984年參加國慶閱兵式為止的一段人生歷程,反映了以鄧小平、陳云等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國家結束十年動亂、實行改革開放、走向民族復興的恢弘歷史。】
百度視頻的【簡介:本劇以紀實文獻的敘事手法,對“鄧小平出山”,“全國范圍恢復高考”“鄧小平首次訪美”等歷史事件進行了情景再現……】
請看看:既有“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提供資料,又有“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予以指導;不但“生動刻畫了鄧小平……一段人生歷程”,而且“以紀實文獻的敘事手法,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情景再現”……多么權威!誰能不信?誰敢不信呢?
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事實---本文只講事實,不做評論,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1、含沙射影。
鄧劇一開頭就是電閃雷鳴烏云密布昏天黑地。抓捕四人幫那天,北京陰風怒號,大雨傾盆。狂怒的閃電似乎要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撕裂。
真實情況是,當天北京天氣很好,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有目共睹。如此胡編亂造真不知居心何在!
2、偷梁換柱。
鄧劇中,在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天,鄧小平說“我可以再干20年”---準確地預知了自己的壽命和未來工作的年限!可能嗎?鄧小平不是神仙。
歷史資料顯示,鄧小平當時說的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
3、信口雌黃。
鄧劇借鄧小平女兒之口,說毛主席逝世后,江青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要“槍斃鄧小平”。
事實并非如此。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天安門往事追蹤報告》一書記載,1976年9月9日2時許,中央政治局在“202”會議室召開緊急會議。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主持會議,“江青在會上大哭大鬧,說毛主席是被鄧小平氣死的,要求政治局繼續批鄧并立即作出開除鄧小平黨籍的決定,姚文元也跟著起哄。江青鬧得很厲害,致使會議沒法繼續討論議題了。后經大多數政治局同志的抵制,一致認為治喪問題是當務之急,會議才沒有討論江青提出的問題。”
4、本末倒置。
鄧劇中,夏建國貼出的《鄧小平,你在哪里》的大字報上寫著“毛主席尸骨未寒,江青卻在勾結上海幫陰謀搶班奪權當女皇。上海的工人民兵已經開始發槍了。”也就是說,四人幫武裝叛亂在前,被抓捕在后。
這與歷史事實不符。據《黨史博覽》《中央八人小組密赴上海瓦解“四人幫”余黨武裝叛亂》一文介紹,【1976年10月12日上午,新華社得到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了“毛的遺孀被捕”的消息。黃濤、陳阿大證實了“四人幫”被打倒的消息,極為震驚,要行動了。12日下午,陳阿大、葉昌明、施尚英、馬振龍、戴立清、黃金海、王明龍、廖祖康等人情緒激動,在市工人文化宮五樓會議室召開秘密會議。10月12日晚,黃濤、陳阿大一伙召開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王洪文的小兄弟決心大干一場,決定10月13日下午5點下班時間打響第一槍,原因是那時街上行人多,部隊難以開槍還擊。】
5、篡改歷史。
鄧劇劇情顯示,在抓捕四人幫前后,有人在廣場上寫大字報,“鄧小平你在哪里”,主張鄧小平復出,得到群眾的熱烈響應。
這個事情是沒有歷史記載的。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社副主編,現任《中國藝術年鑒》副主編、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祝東力質疑道:“四五運動期間,只聽說廣場上有幅周恩來像的背面懸一小瓶,含蓄表達對鄧的好感,僅此而已。對比電視劇中在貌似西單墻的公共場所集會呼喊‘凳大人’,就只能讓人感嘆編導的節操了。”事實確實如此。毛主席剛剛逝世,黨中央又一再聲言要繼承毛主席遺志,繼續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這種時候誰會公開寫大字報提這樣的要求呢?即便真的提出來,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公然響應。
即便是在“四五事件”中那個“周總理,你在哪里”的說法也不是出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而是出自一位叫柯巖的詩人后來寫的長詩:《周恩理,您在哪里?》,這首詩在當時只要是識一些字的人都知道,而且很多人記憶深刻。鄧劇偏要弄出一個“鄧小平,你在哪里”的街頭運動來,借以說明鄧小平的復出是順大勢合民心的——如此虛構事實,實在有損于“中央文獻”所秉持的價值觀。將“四五運動”弄成“呼喚鄧小平”出來工作是荒唐的:四五事件發生時,鄧小平本來就在黨中央工作,何來呼喚出山一說,不是無事找事嗎?鄧小平是四五運動結束后才被免職的,這種顛倒事實、篡改歷史的“戲”真是有些過了。鄧劇多次通過“曹慧”之口說出此類話語,真是荒唐之至。
6、烏龍八卦。
鄧劇第4集:在夏建國因要求鄧小平出山而被派出所抓捕并放出來后,田源沖著北京片警喊的口號竟是:“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
真好玩兒!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誰敢如此囂張?!
7、恣意栽贓。
鄧劇第7集,在提到為原教育部長周榮鑫平反的問題時,教育部長劉西堯憤怒地敲擊著刊有華國鋒十一大政治報告的《人民日報》,氣憤地說:“這上面不是還在提‘兩個凡是’嗎!”這里不禁要問,真不知道創制鄧劇的一幫人是怎么混過那四年多的時間的。
事實上,“兩個凡是”的提法,是在此前的“兩報一刊”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中出現的,十一大政治報告中根本就沒有。相反,恰恰是華國鋒的政治報告在“第五”部分用1200字的篇幅講了知識分子政策問題,開啟了為廣大知識分子恢復名譽的先河:“我國現有的知識分子,一部分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大部分是新社會培養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愿意和努力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這是一支很可寶貴的力量”。——請注意,這里毫無“兩個凡是”的影子。
8、貪天之功。
鄧劇重點渲染了鄧小平把陳景潤、蘇步青、王大珩三名科學家從文革的迫害中解救出來、重獲新生的故事。
其中多處與史實不符。
陳景潤主要是毛主席在文革期間解救的。《文史參考》中《江青曾幫助陳景潤》一文寫道:【江青的秘書楊銀祿回憶:1973年3月底的一天中午1時許,江青……在我給她挑選的文件中看到一份《國內動態清樣》,內容是對解決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做出重大貢獻的陳景潤極為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住在只有6平方米的小小房間,屋內的光線非常暗淡。連一張桌子都沒有,只有4葉暖氣片的暖氣上放著一個飯盒,一堆藥瓶,連一個矮凳子也沒有。工作時把被褥卷起來當桌子用。陳景潤患了肺結核,喉頭炎嚴重,咳嗽不止,還經常腹脹、腹痛。江青看完這條消息后,立刻打鈴叫我。我進入她的辦公室,看到她拿著一塊小毛巾正在抹眼淚。她用哭腔對我說:“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領域內最深奧的理論,不少發達國家的高級數學專家都在研究運算,陳景潤在這方面作出貢獻,這是中國人的驕傲。而他的境況竟是這樣,我們能不管嗎?”過了幾天,江青又打鈴叫我。她急急忙忙地跟我說:“你再看看這份《清樣》,現在有主席和我的批示。”我接過一看是關于陳景潤的那份《清樣》,發現上邊有江青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陳景潤為好?”毛主席批示:“請文元同志辦。”……3月25日凌晨3點,遲群和武衡、顧邁南、協和醫院張孝騫一行人,登門看望陳景潤,把他接到清華大學,向他傳達了毛澤東的批示,并由張孝騫等大夫給他作了體檢,讓他住進了解放軍309醫院。從此,陳景潤處境大變。】
蘇步青也是毛主席解放的。蘇步青在《蘇步青憶毛澤東接見:"社會主義需要數學"》一文中回憶:【毛主席了解到與我同樣遭遇的8位學者、教授的情況,在一次黨中央的會議上“解放”了我們,其中有翦伯贊、馮友蘭、周谷城、談家楨、劉大杰等。毛主席一時記不起我的名字,說還有一個搞數學的,周總理馬上接著說:“叫蘇步青。”“對,蘇步青,七斗八斗,沒有命了。”毛主席一句話傳到上海,當時我還在寶山縣羅店鎮“勞動改造”。一個工宣隊的頭頭來說:“蘇步青,毛主席解放你了!”翌日,我便從被關押的樓房回到家里,我心里很明白,毛主席救了我的生命。】
關于王大珩,鄧劇表現其掃廁所、蹲監獄,77年鄧小平才把王大珩從監獄中解救出來。
事實上,王大珩在1975-1978年期間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根本沒進過監獄。而且,在此之前還率中國代表團訪美:“1974年,在中國對美實施‘乒乓外交’后,王大珩率中國激光科技代表團去美國考察。這是建國后中國第二個訪問美國的學術代表團,對促進中美激光科技學術交流頗有影響。”
9、顛覆歷史。
鄧劇借夏建國之口稱“國家都被糟蹋成這個樣子了”,暗示1976年的中國與晚清相似,“國不像國”、“家不像家”、“越過越窮”。按鄧劇導演吳子牛的說法,“當時的中國在風雨飄搖中尋找方向,整個國家是悲哀的”。鄧劇對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建設成就予以了全面否定。
這些論斷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是對我們黨和國家歷史的虛無與顛覆。
1975年《周恩來總理在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一九七四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一。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越性。全國解放以來,盡管我國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糧食增產一點四倍,棉花增產四點七倍。在我們這樣一個近八億人口的國家,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在這十年中,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個大中型項目,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蕩、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我國財政收支平衡,即無外債,又無內債,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國內外反動派曾經斷言,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定會破壞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現在事實已經給了他們有力的回答。】
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摘錄:【在工業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設起來。資源勘探工作成績很大。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顯著改變,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國糧食增長近一倍,棉花增長一倍多。盡管人口增長過快,現在已近十億,我們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證了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城鄉商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增長。……隨著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烈性傳染病被消滅或基本消滅,城鄉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壽命大大延長。……歷史再一次表明,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的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偉大而頑強的生命力。……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忽視或否認我們的成就,忽視或否認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同樣是嚴重的錯誤。我們的成就和成功經驗是黨和人民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前進的基礎。】
10、低級錯誤。
鄧劇第6集,田志遠受鄧小平委派,去同濟大學請橋梁工程專家李國豪教授進京參加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在該校一位領導那里遇到阻撓。在這位領導的辦公室墻壁上,竟然懸掛著一幅林彪題詞手跡:“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林彪”
可能嗎?那個時間是1977年的7、8月份,是“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發生6年之后。在那個非常“講政治”而且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這樣的場合還會繼續懸掛林彪的題詞?
11、低級錯誤2
鄧劇第14集,陶鑄夫人曾志攜女兒陶思亮去找鄧小平,反映陶鑄的冤情。曾志拿出一張紙條,含淚念了陶鑄留下的一首七律《贈曾志》:“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歲月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電視劇配有該詩的字幕)。劇中引用的這首詩,把陶鑄的原詩搞錯了一句,也就是把“如煙往事俱忘卻”弄成了“如煙歲月俱忘卻”。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是陶鑄詩詞的名句,可以說家喻戶曉。電視劇在這個地方出錯,匪夷所思。
12、低級錯誤3
鄧劇中華國鋒的形象,在香山政治局會議上表情僵硬,在全劇所有屬于他的戲份上都是僵硬,一副貫穿始終的表情,一套從春到夏的服裝,一個永不變化的發式。華國鋒就那么僵化嗎?本來,“華主席”領袖照是板寸頭,你們非要讓華國鋒從1976年起就背著個大背頭。
13、低級錯誤4
鄧劇第37集,北大高才生夏建國與夏小妹一起爬山:“小妹啊我告訴你,這爬山啊得有耐力。就照你這么個三青子似的,噌噌噌往上爬,一會兒就沒勁兒了。”
嗚呼!北大高才生竟然能把“蹭cēng”字讀作“zeng”---真TM丟人!
14、低級錯誤5
鄧劇第39集,“鄧小平”說:“對毛澤東思想,我們要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
如果初中語文中“的”、“地”、“得”用法學會了,相信編導演們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后來,金鎖也說出了類似的話:“我自豪地說,經過一年的大包干,解決了梨園村上百年討飯的歷史。”
原來,“歷史”是需要“解決”的!
15、自打嘴巴。
鄧劇第10集,為了顯示“高考改革”的偉大,讓所有知青都在畫面里高呼:“我要上大學了!”“我也要上大學了!”“我報北大,我一定能考上!”、“我報清華,我也一定能考上!”連金鎖這樣的說法更讓人目瞪口呆:“我一定能考上大學,我念完大學就回來!”
真讓人哭笑不得,那可是1977年啊!參加過當年高考的人都清楚,怎么可能幾十號幾百號人都異口同聲地斷定自己就一定能考上大學呢?你們不是反反復復地說文革耽誤了一代人---他們連初中水平都不到嗎?怎么突然之間他們就個個都可以上北大清華了呢?真是超級神劇!
16、智障編導。
鄧劇第28集:田源自謀職業賣雞蛋,從農民那里收雞蛋一個3分錢,賣9分,一個雞蛋賺6分。后來因為雞蛋越來越難收了,就決定改賣雞蛋煎餅,一個煎餅1毛錢,成本8分(雞蛋3分,其他5分),賣一個煎餅賺2分錢。
唉呀媽呀,這是在展示你們的智商,還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既然雞蛋越來越難收,難道改作雞蛋煎餅那雞蛋就容易收了?
17、不學無術。
鄧劇第35集,毛主席語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吃驚!“大躍進”時的口號怎么成了毛主席語錄?!這句話的來源是,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于1958年5月5日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會議的第一天,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工作報告,著重說明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今后的任務。報告是劉少奇作的,但基本思想是毛澤東的,它概括了毛澤東自1956年以來,主要是南寧會議以來,在歷次會議上講話的主要內容。
18、指鹿為馬---不---指稻為麥。
鄧劇第36集:在金黃的稻田里,田源拿著一束稻子,對逃港成功后以商人身份出現的吳怡茹說:“看看,這真不錯”。夏默家的小女兒感慨:“這谷子怎么長得這么高啊?”田源立即糾正道:“什么啊?!這是谷子嗎?傻丫頭,這是麥子!你平時都怎么學的呀?”夏家小妹:“這長得都差不多,你平時又沒有教我。”田源:“行,回頭我跟你慢慢講啊!”
無語了。歷史上曾有人指鹿為馬,現如今卻創新出指稻為麥!到底是劇中的北大高才生、插隊多年的知識青年淺陋無知,還是我們的特色編劇欺人太甚呢?
19、算術零分。
鄧劇第39集:梨園生產隊隊長劉金鎖向專程來買稻子的田源“匯報”他們這個隊的糧食產量:大包干這才干了一年,糧食就大豐收。我估算了一下,我們十八戶,糧食總產量達到了六萬多公斤。比我們生產隊從55年到70年的糧食總產量還多。接著在黃山上又見到了鄧小平:“鄧副主席,我們梨園生產隊今年的糧食,從此前的3萬斤,搞到了現在的12萬斤,超過了歷史的任何一年。”
該說什么好呢?小學三年級學生也應該能算出——從1955年到1970年是15年,每年3萬斤,15年是45萬斤。12萬斤怎么就比這個45萬斤還要多了呢?
20、張冠李戴。
鄧劇渲染,恢復高考是鄧小平一手操辦的,鄧小平復出三天后就建議并批準了恢復高考。如果沒有小平力主,中國的高等教育招生還會推遲得更后。事實并非如此。
1977年7月21日,中共第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恢復鄧小平職務,7月30日鄧小平在會上第一次露面。是年,8月4日—8日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武漢大學化學系查全性副教授率先提出恢復高考的建議,并獲到了與會專家的呼應。而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在同方毅(中科院副院長)、劉西堯(教育部長)的談話中提出的是:“今年的招生工作,基本上還按原來的辦法。一年準備,從明年開始兩條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從別的路子來,特別是理工科。開學時間統一到秋季好。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學校可以搞多種形式,總的目標是盡快地培養一批人出來。今年先過渡一下。”由此可見,鄧小平并未主張1977年就立即恢復高考。按鄧當時的思路,即便是1978年的高考,也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從別的路子來”。恢復高考的決定是1977年10月5日由華國鋒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的。當時也是原則批準了教育部長劉西堯報送教育部的《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在吸收會議討論成果后,經教育部修改,于10月12日由國務院正式批轉下發。這就是全部事實過程。當然,在恢復高考這件事上,鄧小平是起了加力作用的,但鄧劇如此隨意拔“高”,就有點兒不“文獻”了。
21、化公為私。
依鄧劇之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是鄧小平一手促成的。這一說法沒有“文獻”支持,是空想的。
據當代中國研究所資料記載,1978年10月底,由云南景洪農場十分場學校教師、上海知識青年丁惠民執筆起草的《致鄧副主席的公開聯名信》,征集到近千名知識青年簽名。但是信寄去北京后,杳無音訊。半個多月后---11月16日,他們又寫了第二封《給鄧小平副主席的聯名信》,同樣是“泥牛入海無消息”。知青們的信主要內容是“生活困苦”、“社會地位低”、“工資待遇低”、“傷病殘現象嚴重”、“年紀大了,無婚可結”等。兩封信都不見回音,知青們感到自己的方法可能存在問題。畢竟當時的黨中央是以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于是,12月便有了《第三封聯名信》,這封信不再是單寄給鄧小平,而是寄給“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他們在信中說:“我們五萬名云南知識青年,在飽經風霜達八年之后的今天,奮全力鼓起最后的勇氣,莊嚴地選派有全權資格的代表組成請愿團,前來北京向您們提交這份凝集了我們全體簽名青年整個生命熱情和寄托了我們全部人生信念的請愿書,或許是種冒失的行動,但確實出于迫不得已,甚至臨近絕望,請原諒吧”。后來,又發生了系列事件,包括新疆知青阿克蘇事件、上海知青“二五”臥軌事件等等。在全國知青倒逼之下,中央不得不終結這一“運動”,終于形成了1978年12月“結束知青上山下鄉”的《國務院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這個“規定”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即中發[1978]74號文件。
22、移花接木。
鄧劇將大包干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通過劉金鎖的口表達“天下大事,一包就靈”。并認為,包產到戶、大包干這類東西都是鄧小平率先提出來的,由此引領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高潮。事實不是這樣。
認真說來,第一個為包產到戶開口子的不是別人,正是熟悉農村工作的華國鋒。
這里,不得不提到當時影響很大的“張浩事件”。1979年2月,甘肅省檔案局干部張浩回洛陽伊川縣老家探親,發現村里正在包產到組,遂向黨中央寫信陳述了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滿,他認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不能隨便變更。搞分組和包產到戶是脫離群眾的,也是不得人心的。1979年3月15日,張浩的信被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人民日報》同時配發了編者按,支持張浩的觀點。這封信引起的爭論幾近白熱化。張浩事件發生后,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了一個有三省三市參加的農業座談會。會前,國家農委向華國鋒匯報,華國鋒說:“包產到戶,大家不贊成。但有些大山區孤門獨戶,那里有幾塊地。不能把人家趕下山來造成浪費,可以包產到戶,參加生產隊分配,統一在集體經濟里。”——這就是為“包產到戶”打開的口子。這次座談會形成的會議紀要經華國鋒簽發,以國務院文件下發了。有著“中國農業改革之父”稱譽的杜潤生說,“是華國鋒把這個門開了條縫,后面就擠開來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這才形成了大氣候”。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作為國務院副總理(當時鄧主管科學教育),是起了推動作用的,但沒有鄧劇所渲染的那么重要。
23、時空錯亂。
鄧劇中,無論是國務院的田志遠、夏默,還是這專家那專家,一口一個“鄧大人”;無論是街巷的修車老人,還是奮斗在云南、延安以及更多廣闊天地的知識青年,也都是一口一個“鄧大人”;無論是鄉村的農民漁民,還是城里的民工,居然可以在第46集中一分鐘時段里叫出十數個“鄧大人”來……!鄧大人成了包青天的代名詞,鄧大人成了光明、正義、希望、救星的代名詞,鄧大人成了改革、開放、魅力、威望的代名詞,鄧大人就是一言九鼎、指水水斷指山山傾的——“鄧大人”。
咋一聽電視里這么叫,真讓人一時發懵,不知今夕是何年。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真不好意思---我所接觸過的人沒有一個人是這么叫的。我還問過北京一些六十以上的老人,他們還以為是叫鄧世昌呢!當然,我們不是“文獻”里的人,也不在國務院參事,他們是不是都這么叫就只有問他們了。其實,所謂的“鄧大人”,還有借成都老太太和“劉大娘”之口說出的“活菩薩”(36集、45集),都不是什么新鮮詞兒,是在舊中國早已被用爛了的詞語,難道你們還覺得這是在趕時髦嗎?!
24、無中生有。
鄧劇中,1977年高考后,田源去查看分數。主考官告訴他:作文的分數為什么如此少、評分老師是什么看法、你所犯錯誤在哪兒?等等。這純粹是孤陋寡聞、隨意杜撰的情節。
事實是,1977年的高考招生,全國有570多萬考生參加。雖然各地機構并不健全,但也是有嚴格程序的。都是要先通過初取,再進行復取,并不公布分數。上了初取名單的,表示基本達到了分數線。至于說到可以查分,而且查分老師還要告訴你是什么原因,這完全是按照今天的程序來杜撰過去的故事。
25、常識匱乏。
縱觀鄧劇全劇,一直沒有理順“公社—大隊—生產隊”的層級關系。劉金鎖是個生產隊隊長,在夏建紅要求他放棄搞包產到戶的行為時,金瑣的一番話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這說明大包干是完全正確的,建紅,……,不用你匯報,我自己去生產隊自首。”
請問,他本人就是生產隊長,卻要去生產隊自首,他有病啊?顯然這里應該是指大隊。
26、乾坤挪移。
鄧劇鏡頭,1976年,在粉碎四人幫的當晚,李先念和汪東興分別前往玉泉山參加中央政治局臨時緊急會議時,一前一后的兩人,竟然乘坐的是同一輛車(車牌號為03659)。莫非大領導們都會“挪移大法”?!
請問編導,是否可以據此推斷:當時的中央領導是何等的節儉。
27、提前介入。
鄧劇,“被侮辱過的”吳怡茹與田源、金鎖一起逃港撲網時,嬌音裊裊地喊的竟是當時港人的口頭語“警察來了”、“軍警來了,你們快跑呀!”人還未過“網”,用的詞兒卻已經全成了港腔。
事實上,在大陸,“警察”一詞一直是由“公安”占據著的,這種情況的改變是新世紀以后的事。
28、流氓穿越。
鄧劇情節,1976年,執行鄧小平警衛任務的解放軍,居然在荷槍實彈、千鈞一發的“歷史時刻”戲稱保衛毛主席安全的8341部隊為“御林軍”:“喲,御林軍都出動了?”
太流氓了吧---如今的“公知”可不是當年解放軍戰士轉世的哎!
29、隨意嫁接。
鄧劇顯示,1976年10月,深圳寶安與香港接壤的地界上發生了大規模“樸網”逃港行動。
事實上,此類行動發生的時間是1979年。而1976年的逃港者主要是越南人。
30、漏洞百出。
鄧劇中的農村背景畫面,有將毛主席語錄寫錯的,也有將不是毛澤東的話而當成“毛主席語錄”的,而且都還沒有受到追究。
難道在那個“個人崇拜”盛行的年代,人民群眾對毛澤東是那樣地不敬重?各級領導就那么地不負責任?
………………………………
政治流氓們推崇的信條是“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然而他們卻疏忽了:謊言重復一萬遍也成不了事實。
矮小就是矮小,謊言堆不成“高大”;猥瑣就是猥瑣,造謠造不出輝煌。甚至可能事與愿違適得其反,畫虎不成反類犬。
本文開宗明義:只講事實,不做評論。事實弄清楚了,謊言也就不攻自破。當然,文中所列事實可能遠不是鄧劇的全部,希望朋友們補充完善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