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民本說成民主,目的是不給民眾以政治權利,不讓他們參與政治活動,這是從既得利益考慮的。
當今的中國思想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民主是西方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是不適合中國人的,而且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民本”理念,這就是“中國的民主”,是符合中國的人種、傳統和倫理的,是比“西方的民主”更為深刻、和諧、優越的,中國的當務之急,不是實行民主,而是宏揚民本理念。
“民本”是“中國的民主”嗎?
否!
民主是現代全世界勞動者爭取解放和主導公共事務的政治形式。“民本”則是中國從封建領主制向集權官僚制過渡時由儒家提出,并在集權官僚制確立后的統治理念,是以儒家道統為理論基礎的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不僅不是民主,而且是排斥民的政治權利,反對民參與政治,是徹底反民主的。
說到民本,論者往往推孟軻為首倡者。這有其道理。但孟軻并未提出“民本”這一術語,而是在論其“仁政”、“王道”時闡述有關思想的。讓“民本論”者最看重,也以為主要根據者,是孟軻這句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里所謂“貴”,并不是說“民”的社會地位,而是從統治者實施其統治,鞏固其統治角度和重視程度而言的。所以,他緊接著就說:“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根本沒有什么“人權”、“民主”的意思在內。只是要求統治者注重其統治對象,善待他們,使之服從統治。
與“貴民”相對應的,就是施“仁政”行“王道”。其中基本的一條,是在“治民”的同時要“保民”,為此要:
一、不能濫用刑罰,特別是不能隨意“殺民”,而應“重民”、“保民”。
二、使民有“恒產”,即相對穩定的生產資料。“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基本的經濟制度是領主農奴制,農奴只有對土地的使用權,在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沒有“恒產”,也就沒有對領主的“恒心”,故而犯上作亂或流亡他國。孟軻建議滕文公在其國內實行“仁政”,使民有“恒產”,顯然是要擴大農奴對土地的權利,即給民以一定的土地占有權,使民相對穩定地生存和生產。雖然他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制度變革,但包含著秦漢以后“均配土田”的萌芽。
三、“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孟軻所處時代,已是農業為主,“民”也以“農事”為主業。他認為,“仁政”的重要內容,就是統治者調動“民”的生產積極性,并適時地指導農事。豐年荒年,稅斂都要有度,并使民在豐年時有一定積蓄,以備渡過荒年,從而民有“恒心”,國家富強。
孟軻也是講求實用性的。他的“王道”,也包含“敵”他國之意。不過,在那動亂年代,“王道”畢竟是慢功,不能急功近利,因而沒有一個國君接受他的建議。但是,孟夫子也和孔夫子一樣,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并據此批判“霸道”。 “王道”的主要內容,就是“保民”,使民心服。為此,就要施仁政,使民有利益。
儒家學說在形成時,是很先進的。由于農奴等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且與其對領主的依附地位沖突,孔、孟等人適時地提出了相應改變統治關系和統治方式的主張。孔丘所倡導的“仁”,明確了“民”作為“人”的資格,也為孟軻的“貴民”范疇創造了前提。孟軻反復宣講一個道理:只有“保民”,才能為“王”;只有保護“民”的利益,“民”才能擁護并歸附“王”的統治。
孟軻處于從封建領主制向集權官僚制過渡的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加劇,如何保住自己統治,并擴大領地和人口,是封建領主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孟軻是針對這種狀況,向梁惠王等領主提出行“王道”、施“仁政”的建議,提出了“民生”問題,演化至近現代,強調民生又成為反對民主的重要理論依據:民只有經濟利益,只考慮如何生活得更好一些。至于政治,則與民無關。只要保證了民生,就可以排斥民主,就能保證集權專制的穩定。
不能以民本反民主
民本觀由孟軻提出,西漢初期賈誼進行了深入闡述,從而得以系統。賈誼以他獨到的才思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指出要保證統治的穩定、長久,必須重民。《新書·大政》開篇即寫道:
“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命也。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
將民提到如此高度,是自先秦以來首次,而在《大政》篇論“民本”,也足見賈誼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但不論他將民的作用提得多高,基本點未變:民是被統治者、被使用者。大政是對民的統治,卻不是由民來統治。“民本”是將民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是統治者首先要考慮的,而如何統治民也就成為為政之本。治民和教民,是統治的要務,使民心甘情愿地接受統治,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為了穩固統治,使民善而服從,君不僅要明要善,還要選好吏,使之能夠貫徹君之善于民。這是為君的必要條件,也是政治的要務。兩千年來,明君、忠臣、清官、干吏都被書之于史,并在民間廣泛宣傳。昏君、奸臣、貪官、酷吏也被書之史,并受輿論譴責。但前者寥寥,后者泱泱。儒家學者以此解說王朝興衰,據此不斷宣揚“民本”理念,提出各種穩定統治、整頓吏治的建議。而民作為統治對象,依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只能祈望偶爾有明君、忠臣、清官、干吏出現,使自己能活得稍微好一些。但民從未幻想自己可以參與政治,更無所謂民主觀念。
時下以民本反民主,或將民本說成民主的人,大概是讀過孟軻“民貴君輕”之類話,這可從他們的引語中看到,至于賈誼則很少見引用。不管是否清楚儒家民本觀的“經典”論述,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不能給民眾以政治權利,不能讓他們參與政治活動。這是從既得利益考慮的,至于兩千多年來的民本觀,不過其強調中國國情,人種文化特殊,不能實行民主政治的證據而已。
來源:《國企》 日期:2013年03月12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