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工導致謬論橫出
二十世紀經濟學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不再迷信市場,正視了市場失靈,這使得經濟學更能解釋現實,其中對信息的研究尤顯重要。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市場的交易是充分自由不需要任何運行費用的,就好像物理學家研究無摩擦的世界一樣。但這不是現實世界的狀況而是想象中的世界,在解釋經濟現象時難免不真實和漏洞百出,很多理論經濟學家陶醉在這種被科斯稱為“黑板經濟學”中。
在二十世紀60年代后這種狀況開始改變:新制度經濟學開始興起,市場交易成本的概念被提出,施蒂格勒研究了搜尋信息的行為、阿羅專門出版了信息經濟學文集;尤其是到了70年代,研究信息經濟學的文章大量發表。這些信息經濟學家使人們認識到真實世界中的市場信息不可能完全、在不完全信息狀況下會出現什么行為以及任何克服信息不對稱。2001年的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了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市場的行為和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方法;1996年的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了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理論。
而之所以出現信息不完全,這里面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因為知識分工的存在,勞動分工問題就一直是論者們研究的主要論題之一,但是知識分工問題卻被完全忽略了,由于知識分工的存在,每個人只知道社會很少的知識,行為主體之間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有了知識分工,各個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信息。
由于知識分工,現在的學科之間的劃分越來越細,這明顯不利于認識和解釋社會,經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們如果只從自己專業角度看世界,難免出現偏見,這也是社會上謬論橫出的原因所在,“專家”一詞的貶值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這里我們還要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進行區別。“如果一個化學家或一個生理學家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化學家或生理學家而決定放棄接受綜合教育并集中精力研究他自己的專題,那么他的這項決定便完全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是社科科學家,那這種專注于一個專業的做法都會產生一種特別有害的后果,不僅會對社會產生偏見,而且會侵損我們在自己研究領域中的研究能力
在古代,一個人既是杰出的哲學家,同時又是杰出的詩人、演說家、歷史學家、牧師、執政者和軍事家。這樣多方面的活動使我們吃驚?,F在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筑起一道藩籬,把自己束縛在里面。這就是所謂專業化的尷尬,經濟學本身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亞當•斯密、密爾、李嘉圖、馬克思、馬歇爾等等,當都不僅僅只是經濟學家。然而,二十世紀的經濟學卻分得越來越細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政策主張就形成不同的流派。
其實現在這種問題并沒用得到社會的重視,很多知識很少的人卻大力推廣自己的一孔之見,而那些知識豐富的人反而謙虛不語,時間長了,社會上充斥的幾乎都是偏激的言論,也就是出現了知識界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