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度發展速度比一點不“墮落”
貧道在評論短缺經濟學時把中國與印度做了對比,說明社會主義的中國與資本主義的印度相比,中國在供給上不短缺。但ujnbjyh網友提出兩點異議。
一是“道人拿印度和中國比實在是太過墮落。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比生產力發展水平,怎能以落后國家為標桿?再者,印度人的飲食習慣與國人不同,大多以素食為主,不好以此說明印度人民的肉類消費能力不如中國吧。要論述短缺還是不短缺,為什么不考察幾個更簡單更有說服力的硬指標呢?比如,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鋼材占有量,人均水泥占有量,各種人均工業品占有量,等等”。
二是“現在,相信在任何一個菜場,肉是絕對不缺的。那么,為什么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做到的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夠做到?道人如何解釋,現在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增長和供應的豐富?難道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消費能力比現在要強得多嗎?”
貧道覺得這可能是很多網友會提出的疑問,因此做個回答。不過也就回答一次,不打算辯論。
首先,如果拿中國與別的國家對比,選擇對象應該是這樣的標準:除了要比的東西可以完全不同(比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其他方面情況最好盡量與中國接近。也就是在眾多比較對象中,找到最接近中國的國家。如果這樣看,印度恰好是最合適的。貧道拿印度做對比,并不是特別選一個情況發展起點比中國差的,資源情況比中國差的,環境條件比中國差的對象,以便很容易證明自己的看法。完全是出于以上標準考慮才選的。無論從學術上還是道德上都不存在“墮落”問題。
印度和中國在獨立前一個是殖民地,一個是半殖民地,社會形態接近。如果找殖民宗主國的日本相比就不合適。而且印度早中國2年,可以忽略不計。中國解放初期5億多人口,印度近4億人口。如果找個人口千把萬的小國,發展目標和條件差異就太大,很難做比較。印度雖然面積稍微小些,但高山少,可耕地面積大。印度可耕地面積始終是中國的兩倍。印度在1950年前后的發展水平與中國接近,按最標準的人文發展指數(HDI)計算,印度是0.160,中國是0.159,基本相同,都是農業占國民經濟大頭,工業化剛剛起步。因此,印度在1950年前后發展程度和資源條件都不比中國差,甚至比中國略強。
在外部環境上,印度要比中國好得多。印度始終是蘇聯和美國爭奪的對象,沒有敵對國家。中國在這個時期基本處在戰爭邊緣,備戰始終影響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資源調配。印度和中國都在50年代接受了蘇聯的援助。但中國只是在1954-1958年的156個項目援建,此后就停止了。印度恰好是受蘇援最多,時間最長,項目水平最高的國家。下面摘引“共和國文獻網”登載的 1975年8月30日 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一段內容:“蘇修對第三世界的經濟‘援助’,印度占了首位。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七二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經濟“援助”累計中,印度一國即占將近百分之二十。‘援助’的重點的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如煉鋼廠、重型機械廠、煉油廠、水力和火力發電站等……蘇‘援’企業的產量在印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重型機器制造業占百分之八十五;重型電氣設備占百分之六十;石油占百分之三十五;鋼占百分之四十;電力占百分之二十。”印度除了接受蘇聯援助,同時接受著美國援助。“從1949年到1959年十多年間,美國援助印度25億美元,而從1959年到1962年僅僅三年美國就援助印度41億美元”。
因此,貧道拿印度與中國相比,是全世界各國中最合適的對象。不知道ujnbjyh網友還能找到比印度更合適的對象不能。只要不打算硬抬杠,應該不再說什么了。
貧道只拿了人均肉類與印度做了比較,這個網友希望擴大些。貧道就再提供些數據。這些數據都是可以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查到的。下面是中國與印度都發展了30多年后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工業方面的差別。之所以用1980年數字是因為兩點,一是年鑒上1970年數字不全,二是1980年還是計劃經濟階段。
1980年中國與印度人均主要農產品產量比較(公斤/人)
|
谷物 |
棉花 |
油料 |
雞蛋 |
水產品 |
中國 |
300 |
2.7 |
10.5 |
5.1 |
3.2 |
印度 |
211 |
2.0 |
2.8 |
1.1 |
2.7 |
中/印 |
142% |
135% |
375% |
464% |
119% |
1980年中國與印度農村發展部分數據對比
|
拖拉機 臺/公頃 |
化肥施用 公斤/公頃 |
農村中學入學率 |
嬰兒死亡率 |
出生預期壽命 男女 |
中國 |
0.2 |
100.2 |
79.2% |
5.3% |
65.2/69.0 |
印度 |
0.002 |
6.1 |
12.5% |
12.9% |
55.4/55.7 |
中/印 |
1000% |
1642% |
634% |
41% |
118%/124% |
1980年中國與印度主要工業品產量比較
|
鋼 萬噸 |
煤炭 萬噸 |
水泥 萬噸 |
發電量 億度 |
汽車 萬輛 |
棉 億米 |
電視 萬臺 |
中國 |
3712 |
62105 |
7986 |
3006 |
22 |
135 |
2492 |
印度 |
1118 |
11370 |
1780 |
1193 |
3 |
83 |
88 |
中/印 |
332% |
546% |
449% |
252% |
733% |
163% |
2832% |
以上是國家統計網站上(來源于聯合國統計)能列舉的幾乎全部農業和工業指標。印度沒有一項比中國“供給能力”強。不僅不強,甚至差距不是一點點。不過如果都列上,印度有一項人均數比中國多,那就是水果。
接著說為什么貧道用的是同時期的印度而沒有用前30年與后30年相比。因為對同一個國家來說,除了后期沒有前期各項指標高,才做前后對比的。這樣一比,就說發展停滯了,倒退了。但如果后期比前期高,就沒人這樣比。因為后期總該比前期各項水平高。這就像不能拿一個孩子7歲時身高與他14歲時身高做比較一樣。如果ujnbjyh網友非要用2008年水平數據與1980年水平數據相比,那么就應該允許貧道用1980年水平數據與1949年相比。也就是一定認為14歲身高與7歲身高的比較是“有意義的”,那么就允許讓人家用8歲時身高與1歲時比。這就變成抬杠了。沒意思。不過去年似乎全都是這樣比較的,大概是這個網友看得眼熟了,忘記了這屬于犯了“不當類比”的邏輯錯誤。
但是不是說前期與后期不能比,要比只能比發展速度。也就是究竟計劃經濟時期速度快,還是市場經濟速度快。如果后面各項指標增長速度都明顯快與前期,那么也可以說前期發展有些問題,但問題究竟是體制問題,還是環境問題,只能另做分析。下面是幾項主要指標對比。為了怕ujnbjyh網友再說貧道“墮落”,就把解放前最高年產量數字作為1949年的起點數字。這些數字大多數是30年代前期所謂國民黨黃金時期,比1949年通常高出30-80%。比如1949年鋼產量只有1943年(含日本在東北)的17%。(用“豬年底數”是因為解放前沒別的數)
以解放前最高年份為起點,改革前后主要產量指標年均增長率對比
|
糧食 |
棉花 |
豬年底數 |
鋼 |
布 |
發電量 |
水泥 |
原煤 |
49-80 |
2.5% |
3.8% |
4.5% |
12.7% |
5.2% |
13.5% |
12.1% |
7.7% |
80-08 |
1.8% |
3.7% |
1.5% |
10.5% |
6.6% |
9.9% |
11.8% |
6.0% |
以上只是一般統計中都要列舉的數字對比,除了不具備對比條件的,多數產品產量增長速度都是前期快,后期慢。最典型的是農村教育、衛生、養老。1978年中國中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就達到6637萬,占人口比例的6.9%。而這個數字在農村集體經濟消失后急劇下降,1989年下降到5045萬,一直到2005年恢復。2008年達到7221萬,但占人口比例已經下降到5.4%。同時,農村社會醫療體系和五保戶養老養殘體系自改革后就基本消失,一直到最近才開始恢復。
ujnbjyh網友特別指出“我們都分明記得,在那個時代,想天天吃肉是不可能的,一爿肉拿出來,沒得挑,營業員想給你哪塊就是哪塊,人們以走后門拿到大肥肉為幸事。現在,相信在任何一個菜場,肉是絕對不缺的。”貧道以為這也屬于不當類比。因為居民對某特點商品最高需求量與供給能力是有關的。1980年中國人均豬牛羊肉產量是12.2公斤。雖然增長很快,但還不到一天一兩肉水平(18公斤)。貧道覺得如果一天吃一兩肉就封頂了,再多就會膩。但12.2畢竟離18不遠了,因此到80年代末期就達到18公斤左右。但你總不能在吃到18公斤肉時說前面那12公斤不算了。解放初期人均肉產量大約3公斤不到。現在豬牛羊肉產量已經達到人均40多公斤,所以要減肥。
但是,現在不說吃肉,說吃老鱉,恐怕又回到多數人吃不起問題上了。
ujnbjyh網友指出印度人不愛吃肉,確實是指出貧道忽略了的問題。早期印度教確實不讓吃肉,至今也不吃牛肉。貧道用肉類產量說印度有點不合適。但這不妨礙貧道說的道理是否正確,因為上面已經列舉了印度與中國各項主要產品人均產量的對比,印度與中國差的不是一個檔次。
貧道舉了肉做例子確實不好:印度人不吃牛肉,伊朗、印尼、馬來西亞人不吃豬肉,有些國家太窮不好意思比。與歐洲人不能比,人家太能吃肉。與拉美國家也不能比,人家專門產肉。不過韓國人連狗肉都吃,咱就與韓國比。1970年中國人均肉類產量(含禽肉) 7.8公斤 ,韓國 3.2公斤 。日本人也是除了人肉不吃啥肉都吃的主,產量確實比中國多,無非人均 10公斤 。
不過,ujnbjyh網友主要還是沒注意貧道的主題意思,這個帖子本來是講需求供給關系的,不打算評價別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