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肉票是怎么產生的?
宋公明
糧票是1955年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之后才產生,在此之前,沒有糧票,在解放前,當然更沒有糧票。那么在沒有糧票的時期,糧食豈不是可以隨便買嗎?那么是不是就不會有人餓肚子了?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又不懂歷史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其實很簡單,如果解放前沒有餓肚子的問題,那么窮人干嘛要跟共產黨干革命?難道都是刁民?那時很多人都是因為沒飯吃,活不下去,才跟共產黨造反的。現(xiàn)在一日三餐很正常,可是在那個時代,窮人每天哪能里能吃三餐?糠菜半年糧,一天只吃一頓,吃了上頓沒下頓,都是平常事。就是地主老財家,也不能放開肚子吃飯,多數也是兩稀一干,忙時吃干,閑時吃稀。別的不說,到解放時,人均壽命只有35歲,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么解放后呢?解放后也不可能馬上解決吃飯問題。剛解放時,國家對前政權的所有公務人員實行包下來的政策,全部留用,有工作做,有飯吃。但是那時即使在部隊和黨政機關,也是兩稀一干,平時基本沒有葷菜,逢年過節(jié)才能打祭。一般人家,吃稀飯、菜飯也很平常。雖然糧食可以隨便買,但是也要化錢買呀。那時糧食便宜,但是收入也低,如果一家人一個月吃一百斤大米,每斤米一角錢,就要化十元錢。而一般人月收入只有幾十元,吃糧就要占去幾分之一。所以那時窮人是沒有錢,連吃糧也吃不起。那時的米面,有好多品種,國家曾經推出過標準米和標準面,就是粗加工米面。有歌唱道:“標準米,標準面,營養(yǎng)多,價錢賤”。這價錢賤,是很重要的,雖然賤不了幾分錢。到文革后期,才有了所謂特二級米和富強粉代應。直到80年代,不少人家還都是吃中熟米和灰面,而大米白面很少問津,就是因為中熟米便宜,出飯率高。
那么為什么后來要用糧票呢?因為解放后中國發(fā)生了幾千年沒有有變化,窮人翻身了。只短短的幾年,中國的大多數窮人有飯吃了,而且不滿足于兩稀一干了,要兩干一稀了。這樣需求量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供求矛盾。而糧食資源和供應渠道在私商手里,勢必要抬高糧價。那么低收入者吃糧就要發(fā)生困難。社會動蕩就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一方面,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另一方,保證了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當時的糧食計劃票準,一般居民是25斤,機關干部是28斤,初中學生到大學生是32斤,工人分工種,定量更高,男女不分。如果早餐2兩,中晚各3兩,每天8兩,一個月要24斤。一般年青人顯然是吃不飽的,不過那時年青人大多是學生或有工作,而且家人親友或同志間可以調劑。那時這類調劑都是無償的。
那時即使是每月32斤定量也覺得吃不飽,問題就在于油水少。那么為什么不吃肉呢?那時豬肉只有六角多錢一斤,魚只有3角多錢一斤。可即使如此,一般人家也不是天天吃肉,一星期打一次牙祭就不錯了,過年才能吃一次雞。為什么?還是因為窮,沒有錢,就是有錢的人,也舍不得這么吃。同樣,這種情況也很快改變了,窮人也吃得起肉了,而且還可以經常吃,這樣一來,供需矛盾就又突出了,所以就又產生了肉票,保證大家都有肉吃,但是誰也別想多吃。當然,在一家人之間,還是有調劑的。另外,對于飯店和機關學校食堂另有供應,那時上學和就業(yè)比較充分,幾乎人人在上學都有工作,因此吃食堂的人比較多,有不少人把食堂的菜打回來一家人吃,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食堂會餐時。有的家因為吃食堂的人多就會有好幾種菜帶回來。
當然,因為吃得起,才需要票,才能會嫌票不夠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票證種類也多起來。到后來就不是農產品要票,而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彩電這些工業(yè)品要票了。當然,也是因為買得起的人太多。
事情總有個來龍去脈,只有把來龍去脈理清楚,才能得出應有教訓。當年如果蔣委員發(fā)糧票,恐怕就不會有窮人造反了。其實美國早就對窮人發(fā)糧票了,而且直到現(xiàn)在也還在發(fā),可見美國人比蔣委長聰明多了,可是美國人卻不把這一手教給蔣委員長。
無論什么社會,民生問題都是第一位的。全民就業(yè),全民醫(yī)療,全民教育,全民住房,這些基本的民生問題不能解決,社會就不可能安定。一部分人先富很容易,奴隸社會就已經做到了,但是在讓一部分富的同時,其他人都處在謀生壓力之下不得翻身,富人能過得安穩(wěn)嗎?
2009-1-3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