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學習了由發改委主持編制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稿)”,覺得考慮比較全面,思想比較清晰,原則比較明確,功夫下了不少,形成了一個綱領性的規劃方案,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傳統模式。
個人有種看法是,這個總體規劃,肯定是宜粗不宜細。為什么宜粗呢?因為一是情況相當復雜。各地基礎資料恐怕還沒充分掌握,缺乏細化的技術參數;二是涉及相當廣泛,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全都參與了,需要細致工作的前提和條件;三是時間相當緊迫,單項規劃往往需要若干年,何況是綜合系統整體規劃;四是主旨尚未定論。這是需要充分地上下結合和內外碰撞的主觀導向,帶有根本上的引領性。
我們知道,規劃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它是一個決策文件。假如規劃存在先天缺陷,則對規劃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根本的深遠影響。盡管災區重建有點心急火燎,但心急吃不得熱豆腐,一旦規劃缺少前瞻性、先進性、開放性、科學性、務實性等等,后續工作可能全面受制。即便是沒有辦法做細的規劃,即便是個籠統性的意見,也要在每句話的后面,隱含翔實周密充分的技術依據。這就表明了為什么還不能從技術專業層面去探討這個總體規劃,因為時機未到。
目前這個征求意見的總體規劃,說它粗,卻看起來包羅萬象,涉及了方方面面,當然最終這是必要的;說它細,卻其實還是比較空泛的,行業技術性的思路沒有支撐力,既沒有自身前瞻特色,又沒有系統關聯要素,甚至專業內涵籠而統之。總的感覺是,這個規劃,既不粗又不細,既不象指導意見又不象具體方案,既不是一級規劃又不是二級規劃。盡管個別思維擺脫了傳統性,但整體方案仍然是四平八穩按部就班地構造著。
國家級的總體規劃,主要應有總體的指導性,這也適合“宜粗不宜細”的要求。但即使再粗,也要具有宏觀的、基本的、明確的指導要素,包括區域的承載能力、人口的安居參數、經濟的發展預期等,既要有現實條件,又要有未來可能性;既要表明科學內涵,又要符合災區實際;既要有行業和地方普遍參與其中,又不能拘泥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首先要把總體的特色性、宜居性和發展性,充分地表達出來。
總體規劃的指導性,應當仍然以原則定性和科學定量的要求為主,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一個模糊框架。之所以是模糊的,一是因為站位不同,二是由于地方要素難以一時地充分兼顧。但盡管它是指導性的模糊框架,不涉及每個點上的具體結構設計,但卻要以點的特征和結構要求為基礎。沒有基本清晰的點的梗概,模糊網絡也必然無法建立。這就從另一層面說明了總體規劃必須充分地進行縱向結合、橫向結合和內外結合,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見,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
總體規劃的模糊框架,需要突出個性和共性部分。共性部分可以更加宏觀,并在過程中不斷完善,包括財稅制度和其它政策支持等。最為困難的是個性部分,它不具備可共享和可復制性;個性部分的考慮結果,決定了選點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盡管總體規劃并不需要反映點的情況,但點的選擇,將是模糊框架的支撐要件,這在上一段已經談到。而災區重建每個點在包括能源交通通訊等各方面的個性功能、尤其是產業發展的個性功能研究,最終決定著整個系統規劃的生命力。再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再好的人口安居方式,如果不以因地制宜的長期發展為引導,則最終規劃就是失敗的。
也許最終的災區重建整體規劃非常簡潔,也許整體規劃能夠形成若干指導實施的附件支持,不管最終結果怎樣,規劃形成必然需要做好最充分的基礎工作,迫切需要動員最大的科研技術力量。只有在可靠的基礎之上,才能深入探討產業配套、文化發展、城鎮規劃、功能完善、政策支持等問題。規劃切勿急于求成,寧可慢一點,也要好一些。在規劃沒有到位時,也可以先期展開能夠確定的外圍基礎性、輔助性、配套性的現場實際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