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農村土地改革,否定私有化模式之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的電視連續劇《老農民》被推出。
電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 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諸元素,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臺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藝術樣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接受文化藝術的方式亦在不斷做著變化。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家用電器的逐漸普及、人們日趨追逐閑適、便捷的資訊、傳媒以及文化娛樂方式等等也隨之而不斷作著變化。導致傳統的文化傳播形式譬如對著書本閱讀、去影劇院觀看電影、戲劇等等正逐漸退出大多人們的生活習慣。那么,我們便不能否認電視劇這一文化傳播形式對人們思想以及好惡情趣的影響與改變。
相對于其它傳媒平臺即如廣播、電影、書本以及網絡等等,我們難以否認電視劇的影響作用遠較于前述那些將更為廣泛與普遍。
利用這一普遍為大眾認同、樂于且便于接受的傳媒方式,通過直接的感官效果,向人們傳遞劇情后面潛隱的政治意義與目的,使人們于休閑嘮嗑,消磨打發時光的觀看中,無意識的便為其用心良苦、居心導引的政治用心所擊中,所俘虜。作者與導演的政治立場便會巧妙灌輸于被接受者的頭腦之中。
相較于理論性較強但不具娛樂效果的枯燥的政論文章,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傳媒形式,的確更便于為人們所接收。所以,一部立場有異、用心甚深、居心險惡的電影或是電視劇,倘使被導演用引人入勝的劇情、演員們嫻熟的演藝技巧等貫穿起來,吸引了眾多的關注目光,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決不能小視。
《老農民》便是這樣一部讓人不可小視的電視劇。
《老農民》是由山東影視集團制作的農村劇,并由張新建執導,高滿堂擔任編劇,陳寶國、馮遠征、牛莉、蔣欣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了由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改革所引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關注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6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
該劇已于2014年12月22日登陸山東衛視、北京衛視、河南衛視、黑龍江衛視上映首播。
如此招搖下去,影響能不大嗎?
該劇顯然未能脫出“特別是”改革以來所風行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的一貫臼巢。自從改革之始,許許多多的善于觀瞻政治風向,不具堅定政治信仰的見風使舵、熱衷于攀附與跟風附會的無恥之尤文人,他們所謂的文藝創作便不約而同的落入一個好似約定成俗的公式。那便是對改革之前的前三十年中國社會極盡所能般大肆詆毀與污蔑,傾其所能的控訴熱潮的確開了一個建國以來中國文藝創作史上的先河。這是一種什么風氣?向權力極力獻媚示好。為什么?文人的政治嗅覺其實很敏感的。他們自覺得雖是不曾公開進行過改朝換代,但前后判然有別的兩條發展道路,豈不昭示了不同的政治取向與社會價值觀標準判定?于是,不用動員,也用不著號令,痛批大罵前朝,便是思想上已經解放,觀念已經更新的自我彰顯。人們應該還記得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熱。而文人們刻意描述的所謂“傷痕”,歷經這多年的無情社會實踐,又豈不是由于他們自身認知的淺薄無知,政治上的隨風搖擺而對共產黨本身所打下的深深傷痕?
《老農民》于此時被推出,的確令人倍感驚異與費思量。
該劇是用農村土地改革前中國農民在公有制道路發展下所遭遇的饑寒交迫與水深火熱之文學狀況,從而揭示出社會主義公有制道路對中國的社會是多么的摧殘與糟踐,而由此再告訴人們,中國農村之出路,中國農民幸福生活之出路還在于重新倒回至舊社會的私有化耕作模式。
是白日夢囈?還是內心深處依然對私有化情有獨鐘所決定?所以,該劇編導才致習總所謂“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告誡充耳不聞,依然操起“特別是”以來慣常的創作模式,企圖先以極力否定前三十年而后再大肆贊賞后三十年,再以此獻媚討好于私有化精英。
還有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以文藝創作獻媚示好的同時,大約卻忽視了一個許多人們都經常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前三十年還是后三十年,無論是怎樣不同的發展方式,怎樣有異的社會制度,中國社會的領導力量依然是同一個對象——中國共產黨。無論怎樣的自詡解放與更新,乃或是怎樣的普世與接鬼,共產黨的外衣還不曾被脫下。你詆毀、攻擊前三十年中國社會,看似是對后來的當權者獻媚示好,卻實質是在作著罵他們先輩與祖宗的指桑罵槐勾當。畢竟他們的權力還是繼承性質,畢竟他們許多人的父輩還屬于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
是這些文人們自以為是認為當下的權力擁有者不會認祖歸宗了,不在乎他們的父輩了?還是已有許多的社會跡象讓文人們感覺到,他們的感覺不會錯的?
拋開上述問題不說,我們單就《老農民》所力求告訴人們的那種政治理念與文藝傳感,中國農村的出路難道就是恢復主導這個有著悠久農耕社會歷史幾千年傳統的土地私有化耕作模式?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付出巨大代價才收獲成功的土地革命,僅是進行了短短二十多年的公有制探索就被告失敗?共產黨的政治宗旨是搞公有制發展道路的,當以武裝革命形式推翻前任國民黨政府,并且革命理由是私有化腐朽沒落,私有化導致剝削與壓迫制度產生諸多社會不公,但自己一旦大權在握,歷經二十多年的公有制道路踐行,便迫不及待昭告世人,原來這一套不管用的。還是必須退回去。而實質與舊社會有別的只不過是過去是國民黨領導私有化,由于他們軍事上失敗,所以,必須換做了共產黨繼續領導私有化。
那么,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告訴人們,共產黨之前都是搞私有化的政府,無一例外。但不斷改朝換代、政權更替的原因,政治腐敗是其一,軍事上招致失敗才最終導致王朝覆滅。由此即可得出一部歷史規律,那就是誰軍事上更強,誰便將是一個社會的統治者。
私有化社會狀態下的興亡規律,也就是當年黃炎培老先生總結的“歷史周期律”循環演繹,無始無終,終至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出來收拾殘局,人民看到走出“歷史周期律”的希望了。但誰承想的,沒有人以武力脅迫,自己卻退回去了。
退回去的結果將是什么?
私有化社會下也有所謂的復興的。盛唐強漢便是先例。但它們能避免一部“歷史周期律”的演繹嗎?
看似是對了一部電視劇,但這部劇反映的問題卻不能不令人深思。以這部劇發起討論,也非小題大做,實有深遠意義。
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在中國西北偏僻的荒涼一隅,毛澤東同志面對了一些追求光明、尋覓希望的中國文人,作出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提到一個發人深省之問:我們的文藝是我什么人的?今次對照《老農民》這部電視劇,這樣的問題仍然有效?這部劇的創作,是為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的?還是為了逞一己之欲,以文藝這種特殊的形式為了“特別是”私有化精英服務而作?
中國還有句古話: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是文人們錯誤曲解了上面的意思,作出了這一錯誤的創作?還是私有化之風甚囂,他們投其所好才如此?
既然我們討論的是電視劇《老農民》,那么,自然還是離不開農民這個主體話題。究竟是私有化耕作模式對農民長遠利益有利?還是其它?這個問題在當下的大環境下,自然是難以說得清辨得明。但必須再提醒的是,中國有好幾億農民。倘使以拍腦袋想當然的態度,更或是被一些難以擺上臺面的利欲所乘,一再侵及或是損傷農民利益,其結局真是不敢預料。
究竟怎樣才是對中國農民有利?決非是《老農民》的編導們通過電視劇所表述的那樣。有些事情,短期看來,作為權宜之計還勉強說得過去,但長此以往,怕就不會那么靈了。
再回到文章標題的話,從大眾娛樂文化方向看一個社會的面目。所謂的大眾娛樂文化方向是什么?自然是各執一詞,一時難以有明確結論。但《老農民》的刻意誤導與傳播,卻是明明顯顯再清楚不過的政治傾向了。但以他們這些文人的政治取向,通過電視劇這種特殊的大眾化的傳播方式作滲透與導引,是反映出當下社會的本質?還是暗示接下來的政治取向?
上述問題的結論還有待再看,或是盡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卻是無疑:尤其處于社會的某些特殊時候,許多的文人們,非要用他們的投機與功利言行來證明:文人無恥!此言的確不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