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強:《振興公有制經濟之路》——(連載二十七)
作者導讀:《振興公有制經濟之路》第十章是對全書思想、方法和觀點的綜合性梳理,到這里就完成了連載。本書內容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堅決反對私有化,主張盡快振興各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感謝烏有之鄉網站的編輯為連載本書付出的辛勤勞動。
愿同志們都來為如何振興公有制經濟獻計獻策!
本書如有不當之處,真誠歡迎讀者指正。
第十章 反對私有化,盡快振興公有制經濟
——本書的總結
為了使讀者對《振興公有制經濟之路》的思想、方法和觀點形成比較清晰的印象,本章對全書的論述,做簡要的綜合性梳理。
一、本書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主題。
什么是當代中國的公有制經濟,目前為何要提出振興公有制經濟,應當如何振興公有制經濟,這是本書關注的問題。當代中國的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形態及其發展方式,是本書的研究對象。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公有制主體地位嚴重削弱,新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處于受威脅的態勢。廣大人民群眾不滿意的經濟現象,諸如房價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通貨膨脹壓力難以緩解、經濟結構失衡、民族經濟獨立自主性弱化等,無不歸結于這種不良態勢。各級領導唯有依靠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下決心從根本上扭轉這種不良態勢,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維護和鞏固,才能促進全國人民振奮精神,同心同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民族經濟興盛,國家長治久安,真正走向共同富裕。這正是本書的研究目的。
遵循中共中央關于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界限的精神,闡釋振興公有制經濟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論證公有制經濟在實踐上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這是本書的主題。
二、探討問題的基本指導思想和方法
要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的經濟問題,沒有任何思想能替代唯物史觀的科學指導。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是人類社會實踐長期發展形成的科學思想的結晶。它揭示了人類社會運動的一般規律,被歷史發展的進程證明是真理。本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揭示出,一定歷史形式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它一旦形成,就成為對所在歷史階段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形態起決定作用的最深層的基礎。在任何國家,無論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外部的歷史影響有何不同,人們要維護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層面的穩定,或要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必須致力于維護、完善或變革這個深層基礎才能辦到。
當代中國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其基本形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揭示、并嚴肅規定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①] 這是貫徹唯物史觀的科學判斷,為本書探討振興公有制經濟的問題,確定了基本歷史前提。
唯物史觀既是世界觀、社會觀,更是方法論。科學地探討振興公有制經濟問題,必須遵循唯物史觀的實踐辯證法。它告訴我們,在存在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的歷史條件下振興公有制經濟,這是一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要實現這場偉大實踐的價值目標——廣大勞動人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必須尊重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環境下的運動規律,充分發揮實踐主體的能動作用,并自覺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公有制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為此,本書在下述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揭示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現實經濟形態。公有制經濟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要振興公有制經濟,首先需要遵循唯物辯證法,弄清公有制經濟的各種歷史規定的現實形態及其運動規律。在這方面,本書重點論證了國有經濟和城鄉集體經濟與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相結合的現實可能性及其經濟形式;解釋了它們在生產資料公有制關系的組織結構上、在所有權關系的人格化上、在生產資料所有權經濟價值的實現途徑上,在生產成果的個人分配上,在適應市場經濟的經營管理上,各自具有的表現形態。
——強調共產黨和政府對振興公有制經濟實踐的領導、組織作用。遵循實踐辯證法振興公有制經濟,不僅要重視發現、尊重它作為實踐客體的內部結構關系及其客觀運動規律,也要重視發揮主體在這場偉大實踐中的主觀能動作用。由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性質決定,振興它們的實踐主體就是工人階級為核心的廣大勞動人民;而在這個具有無窮創造潛力的實踐主體中,起領導作用的核心力量,是共產黨,黨又通過人民政府對實踐主體實施組織工作。沒有黨和政府的領導、組織作用,廣大勞動人民就無法團結起來,成為自主聯合勞動者,從而無法鞏固和發展自己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公有制經濟,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為此,本書把闡述政府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機構,轉變職能,起好振興公有制經濟的組織領導作用,作為重要內容。不言而喻,這是對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成為輿論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反對“政府干預經濟”這種主張的堅決否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站在資本家的狹隘立場上,根本否定國家的經濟職能,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事實上已對這種主張進行了無情的批判。我們則不僅要深刻理解這種主張違反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反科學的;而且要清醒地認識,它還起著消解共產黨和政府對勞動人民的組織領導、瓦解公有制經濟實踐主體的惡劣作用。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公有制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唯物史觀的實踐辯證法重視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個基本原理告誡我們,社會主義公有制離不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維護;而千百年來遺留下的、并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以新的面目發展起來的私有制意識形態,為了挽救私有制趨向滅亡的命運,必然會依托于各種社會學科的理論[②]、輿論工具,前方百計貶低、毀損公有制經濟。我們要振興被削弱的公有制經濟,就必須對形形色色的“私有化”觀點和主張,予以堅決的揭露和抨擊,從而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人民群眾,讓人們從思想理論上分清是非。為此,本書專設“辨明理論是非”這一章,并在全書的多處,對目前輿論界出現的反社會主義思潮進行了分析批駁。在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影響下,國內有人主張,不要把意識形態引入經濟學,[③]其實,這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只許在經濟論壇上放肆鼓吹“以‘利己經濟人’為分析前提”、“產權私有才有效率”這種露骨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而不許人們表達維護公有制經濟、維護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經濟觀點。我們絕不能上當!在經濟分析中,理應運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理有據地展開對資產階級經濟觀的批判。本書表達了這種態度。
三、需要強調的一些觀點
本書應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振興公有制經濟問題,提出了一些希望引起人們重視的概念和觀點,這里有必要做些綜合性的闡釋:
——把計劃產品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區分開來。本書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要揚棄的不是計劃經濟,而是計劃產品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是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與公有制經濟具有內在聯系的范疇,不應否定和當成貶義詞來使用。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形成“全國一盤棋”這種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礎,而“全國一盤棋”就是遵循價值規律和按比例發展規律,這必然要求計劃經濟。要從整體上振興國有經濟,是不能離開計劃經濟的。如果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絕對否定計劃經濟,只能導致經濟的無政府主義,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而計劃產品經濟體制與自然經濟觀相聯系,主觀性很強,這種體制框架下的經濟運行,往往違背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因此需要否定。
——提出市場社會分工制度范疇。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之所以中國需要在公有制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主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國民經濟的穩定、有效運行,仍需要通過生產者的市場交換關系,才能有助于形成符合按比例發展客觀規律要求的社會分工;而這種間接的市場分工關系,比起自上而下的主觀性計劃管理,也有利于調動生產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據此,本書根據馬克思關于“資本家利用的,是整個社會分工制度的優點”[④]這一論述,提出生產者之間的市場經濟一般交換關系,本質上是市場社會分工制度;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本質上是與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結合。那種認為市場經濟只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的觀點,其實并沒有認識到市場經濟的一般本質。當然,全面地說,公有制經濟必須同時與計劃經濟、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結合;通過計劃經濟制約市場分工制度的自發性,尊重市場社會分工制度防止計劃工作的主觀性。
——用過渡性歷史時期的眼光來理解公有制經濟。本書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經濟具有過渡性歷史時期的特征。它們還處于市場社會分工制度中,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仍需要采取資本一般的形態;組織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都會打著市場分工制度的烙印。這種認識是遵循唯物史觀,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與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有很大差別。
——澄清公有制為主體的科學含義。多年來,輿論界一般認為,公有資本占社會總資本的比重超過50%,公有制就占了主體地位。本書指出,這種認識沒有擺脫資本拜物教觀念的束縛;資本的本質是生產關系,應當用資本體現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來認識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是科學的。因此,只有在公有制中的勞動者占總勞動者人數的比重超過50%,才能說公有制占了主體地位。在國有資本的有機構成(勞動者人均占用資本量)高于私人資本,公有制要占主體地位,公有資本占社會總資本的比重就要更大,例如,在一定條件下公有資本比重要達到78%以上,公有制勞動者的比重才能達到51%。不難理解,只有總勞動者的50%以上能在國有、集體經濟中工作,私營經濟包含的勞資對抗性矛盾,在全社會才能下降到次要地位。
——重視多種公有制經濟的共性與區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共性特征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采取民主管理形式進行協作分工勞動,實行按勞分配,追求共同富裕。認識這種共性十分重要,但是,要振興公有制經濟,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共性上,而要認識這種共性如何寓于具體的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現實的公有制經濟有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之別,前者存在全國性的整體形態,后者則分散存在;集體經濟有勞動群眾實行完全勞動聯合形式和包括勞動者私人資本聯合的合作經濟形式之別;集體農業經濟與集體工商業經濟又有經營方式的明顯區別;國有、集體資本都有經營性資本與非經營性資本之別,在經營性資本中又有職能資本和非職能資本之別。本書重視這些差別,并注意分析公有制的共性如何在其不同具體的現實形式中得以實現。根據公有資本內部經營形態的差別,認為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要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就必須在工商業經濟領域,尤其應在工業經濟領域占主體地位。
——認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實現公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經濟價值的運動過程。流行的說法是,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本書根據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把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理解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經濟價值的實現過程,也就是掌握生產資料的自主聯合勞動者,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通過一定途徑創造價值和獲取物質利益,并以按勞分配的方式將這種利益分配到聯合勞動者個人的過程;它要經過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多個實踐環節。股份制不過是公有制在實現過程的生產環節中可以采用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科學地理解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并用這種理解來指導實踐,才能使廣大勞動者把增進自己的物質利益與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追求共同致富真正結合起來。
——提出搞好國有經濟的整體性監管。[⑤]國有資本歸全民所有,具有全國統一的整體性。盡管市場社會分工制度要求,單個國有企業都要面向市場,獨立經營,但是全國投入企業的國有資本,仍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整體。辯證法揭示出,整體大于孤立的個別之和。為此,本書提出,應當通過國家機構改革,明確國有資本監管工作的實踐主體,搞好國有資本的整體性監管;同時,在國有資本各級監管機構控制、指導下,促進一個個國有企業做大做強。
——主張用生產關系人格化的原理指導公有制企業的管理體制改革。馬克思把經濟關系中的個人理解為“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也就是生產關系的人格化,它“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⑥]這個原理滲透著唯物史觀。本書據此主張,公有制企業的體制改革,應當弄清具體企業的公有制和市場社會分工制度相結合的經濟關系,根據這種關系的客觀規定性,來建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和各經濟崗位,賦予每一個勞動者的權益和責任;并對各崗位負責人建立起包括精神激勵在內的激勵機制,絕不應當把擁有私人資本當作激勵公有資本代理人(企業負責人)的著力點。這種主張意味著對那種用“利己經濟人”的唯心史觀指導企業改革的否定。
——認為集體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應逐步向統一經營轉化。我國農村的集體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本來規定對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實行“雙層經營”,即農戶承包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但是,現實中卻出現一種傾向,只講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不講集體統一經營,甚至宣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要永遠不變。本書認為,這是背離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規定的,不利于堅持新農村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應當高度重視鄧小平同志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要實行“第二個飛躍”的戰略思想,推進集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從家庭承包經營向集體統一經營轉化。
——強調集體工業資本在農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同時重視集體農業經濟和集體工商業經濟。由于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目前農村經濟存在的一種傾向是,私營、外資經濟幾乎控制了工商業領域。本書指出,工商業經濟私有、農業經濟集體所有(以家庭承包經營制形式),這種經濟格局是不正常的,是阻礙農村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根據馬克思揭示的關于職能資本在經營性資本中起決定性作用、產業資本決定商業資本的經濟學原理,本書認為農村必須大力發展集體工商業經濟;尤其要積極發展集體工業經濟,使其在農村工業經濟領域占控制地位。
——主張國家機構的改革要為振興公有制經濟服務。我國的國家機構作為上層建筑,應當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國家機構的改革和完善必須有利于維護公有制經濟。就維護國有經濟的要求來看,由于國有資本所有權屬于人民,廣大人民有權把國有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乃至國有資本的整個運動過程,置于自己的監督之下,為此,本書主張,國有資本監管主體機構不宜作為政府下屬的一般部門,而應當設置為直屬人民代表大會監督的機構。就維護集體經濟的要求來看,僅讓市場中介組織來管理分散的集體工商企業,無異于把集體經濟的經濟地位下降到等同于私營經濟,為此,主張人民政府設立專門職能機構,行使領導城鄉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的權利和責任。
——在經濟分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話語權。目前,國內經濟學界廣泛使用西方經濟學概念,形成傾向。本書則寧可被扣上“保守”的帽子,不趕這種時髦,而是堅持使用有確定科學含義的、可以納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概念,例如,不用“產權”,而用“生產資料所有權”;不用“民營經濟”,而用“私營經濟”;注意區分合作經濟與私人合伙經濟、區分國內外名稱相同但內涵有差別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滲透唯物史觀,已經建立起系統地科學反映經濟關系和揭示經濟運動的范疇、原理,它們相互聯系,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性,具有指導人們認識現實經濟形態的方法論功能。只有準確地使用以這些科學的范疇、體系構成的話語體系,才能科學地闡釋當代中國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運動形態,促進它們的振興。
上述觀點和主張是否正確,當然要由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來檢驗。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從學術上看,公開這些思考,可能會很快引起不同意見。這倒是好事,筆者相信,這些爭議,將有助于推進振興公有制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需要說明的是,振興公有制經濟這個重大課題,涉及面深廣。本書的探討,主要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在物質生產和流通領域中的公有制經濟。實際上,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還涉及諸如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國有、集體經濟與私營、外資經濟之間的聯系和矛盾,國有金融資本的地位、作用及其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關于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其內部質量、數量和結構的要求,等等,這些問題尚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四、結束語
由于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是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支撐,是中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基礎,所以,國內外那些仇視中國勞動人民、敵視科學社會主義的勢力,總是千方百計妄圖瓦解這個基礎,以奪回它們失去的作威作福的天堂。他們虛偽地鼓吹人類“普世價值”,宣揚抽象的公平正義,[⑦]以所謂“現代市場經濟”的桂冠,美化當代資本主義,搬用資產階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貶低公有制經濟;甚至運用手中的權利,內外勾結,以“改革”的名義,違反憲法,推行“私有化”。原蘇聯亡黨亡國是典型例證,它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前車之鑒。當時,原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自由化勢力的代表人物葉利欽共同組織撰寫了《向市場過渡 構想與綱領》(縮寫本名為《國家向市場關系過渡的500天綱領》,簡稱《500天綱領》),核心就是“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綱領公布不到400天,飄揚在克林姆林宮的紅旗就落地了![⑧]以此為鑒,應當得出這樣的認識,在當代中國,振興公有制經濟同推行私有化的對立,實質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廣大勞動人民和買辦資產階級、國內外敵對勢力,在新歷史時期的對抗性斗爭,關系國家、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這種斗爭的必然性,是不以美好的“和諧”意愿所轉移的。
就在本書即將完稿之際,人們傳遞著一個幾乎令人窒息的信息。國家政府的某研究中心居然與世界銀行合著了一部關于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規劃性綱領——《2030 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簡稱《2030 年的中國》)。這個冗長的經濟綱領,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所謂純經濟學的常規,把社會主義制度、公有制當作意識形態而撇開,不講中國改革和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不規劃鞏固和發展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相反,卻繼續以擴大“民營部門”(即私營經濟)為幌子,推行私有化,明確主張把國有企業產出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27%減至2030年占10%。可見,其核心內容與原蘇聯《500天綱領》如出一轍!假如這個綱領得逞,中國廣大勞動人民面臨的后果,將不堪設想。為此,這個綱領從一開始在國內公開發布,就遭到人民群眾的強烈抗議。為了不使原蘇聯紅旗落地的悲劇勢必在中國重演,本書在結束語中,不能不呼吁,應當堅決制止這個綱領的實施!
其實,本書的內容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反對私有化,主張堅決振興公有制經濟。愿本書的出版,能為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上排除阻力、奮勇前進,增添一份力量。
《振興公有制經濟之路》連載續完。
(2014.7.23 ~ 2014.9.1)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O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
[②] 這里使用了“社會學科”概念,而沒有用“社會科學”。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資產階級人文社會學科,都是以“社會科學”面目出現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以私有者“生意人”的眼光闡釋經濟問題,具有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虛偽性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性等特征,不能說是科學的經濟學或經濟科學,但是卻帶著“現代經濟科學”的面紗出現,讓許多善良的人們上當受騙。
[③] 宣揚或迷惑于這種觀點的經濟學者一般認為,應用實證分析方法的經濟學才是科學的,應當用數理分析和客觀數據闡釋經濟問題,在經濟分析中如果引入意識形態,就會使經濟分析失去客觀性。初看起來,這似乎頗道理。可是,數理分析如果沒有經濟性質的分析為前提,就等于用數學邏輯來替代經濟邏輯。而經濟性質的分析不能不與意識形態相聯系,這是因為,經濟關系的本質是階級之間物質利益關系,這決定了分析主體不能不站在一定所有制立場或維護一定階級物質利益的立場上看問題,這就使經濟分析必然與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同時,經濟現象有真相與假象之分,各種經濟現象有因果聯系、表里關系,首先必須弄清這些,揭示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系,才能進行科學的數理分析,使經濟解釋具有客觀真實性,而弄清這些內在聯系,也是與分析主體在所有制關系中的立場相聯系的,這也不能不使經濟分析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其實,唯物史觀并不簡單地反對數理分析,而是主張以科學揭示經濟性質前提下的數理分析。
[④]資本論(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7 .
[⑤]從整體和個別的結合上搞好國有經濟,這是人民出版社原黨委書記、社長李長征同志在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重大課題中,首先以研究專題的形式提出來的。本書作者十分贊同這個命題,并在承擔研究這個專題的過程中,做了具體研究和闡發。
[⑥]參見資本論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5 .
[⑦]應當把唯物史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觀與抽象的公平正義觀,嚴格區分開來。參見何干強 .唯物史觀的正義論及其當代價值[J] .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2(1);何干強 .論收入平等及其實現途徑[J] .經濟評論 , 2002(4 ) .
[⑧]參見何干強 .經濟學“西化”:蘇聯亡黨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由500天綱領引發的思考[J] .山東社會科學 ,2011(7)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