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注意到,中國的國營企業改革再度提上政府重點工作日程,最先感受到新一輪私有化潮起的是私募股權公司。中國現在有155000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有的國企,大部分不屬于金融、能源、航空、電信等關鍵行業,過去若干年面對民企的步步緊逼,度日艱難。上海的錦江集團就是一例。
文章說,錦江和其他成千上萬的非重點行業國企面對新一輪以擺脫國家資本主義形象為目的的改革浪潮,或許能找到機會重獲新生。文章分析了今天中國國企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專注于“戰略性行業”高地的國企不到半數,80000多家中央和地方國企的大量業務來自“經濟低地”,比如酒店、房地產開發、餐飲和零售及商場管理。過去,它們涉足這些領域的誘惑力很大,包括土地、融資等各方面的優惠。
另一個問題是盈利不斷下降。第一輪國企改革中,許多國企成了上市公司,導致企業運營更像民企,10年間上市國企的回報率從1998年的零點幾增至7%左右,直逼民企。但過去5年來,民企茁壯的同時國企利潤卻在下降,現在的回報率只有民企的一半。
文章引述經濟師說,中國經濟不斷成熟,增速自然要減緩,而效率不高的國企在這一大背景下尤其扎眼,就像一個危險的包袱。
但是甩包袱并不容易。直到最近,大部分分析師都認為中國既無愿望也無能力再來一次當初那樣的國企改革。接近國資委的消息人士告訴《經濟學人》,直到今年年初,這個大型國企的監管機構還在拖延。
但近幾個月的動向表明改革正在走上軌道。改革的方式各異,其中包括出售非核心業務部門,允許私人資本持更多股權,允許董事更獨立,等等。最先感受到這一潮流的是各類私募股權公司;流向私人投資基金的潛在交易數量之多,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文章說,地方政府出售地方國企的現象雖然不那么高調,但對中國經濟而言意義或許更重大。到現在為止,認為“既得利益者”(即國企本身)會設法阻撓改革的人已經不多了。中國最大的國企中石化100多名高管涉嫌腐敗被查,以及國企高管薪酬改革,應該被解讀為向所有國企發出的警告。
文章最后指出,雖然私有化力度再大一點會更好,鑒于中國目前的政治現實,各級政府出售從加油站到酒店等它們自己都知道本不該持有的商業利益,應該視為良好的開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