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經濟危機標志這一體系進入秋天,即便仍然枝葉繁茂、果實累累,即便仍然有“秋老虎”一般的強大和足夠的熱度,但是從根本上說,生命力正在削弱,正在走向萬物凋零的寒冷冬天。危機沒有過去,沒有“危機后”,只有“后危機”。
2009年夏季起,美國官方宣稱自己開始復蘇。7月12日,奧巴馬在白宮宣布成立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恰恰這天,紐約曼哈頓每條東西向的街道都沐浴在霞光里——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尼爾·泰森2002年把這種自然現象命名為“曼哈頓懸日”。華爾街把這看作經濟復蘇的好兆頭。8月15日,奧巴馬又宣布伯南克連任美聯儲主席。然后公布一堆讓人眩暈的幸福感的經濟數據。這是一個指揮棒。從此,關于美國經濟“復蘇”、“強勁復蘇”甚至“有力增長”的調門主導輿論,調門越來越高。2013年4月1日《青島財經日報》,開出一個讓美國讀者也為之驚愕的標題:《美國經濟復蘇步入春天》。
危機進入第5個年頭,世界經濟論壇即達沃斯論壇的年會,2013年1月25日在瑞典舉行,比這個“春天”小夜曲早兩個月。這個論壇開辦于1971年,被認為是適應“更加集中的資本的需求”推出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平臺”和“世界權力論壇”。每年一次,歐美為主的世界最大的企業家、高管、政府首腦和知識精英,在這里共商捍衛、鞏固和發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大計。但是2013年的年會,一改這個已經維持將近40年的主調,用日本《朝日新聞》1月28日文章標題的話來說,成為“抨擊資本主義的論壇”。
論壇的一種聲音是,資本主義正在終結。另一種聲音是,資本主義沒有終結,但是像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所說,“人們絕對可以說,當前形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適合當今世界”。這里不討論資本主義有多少形式。傳出資本主義終結之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生命力的問題現在成為一個問題——一個受到質疑的、需要討論的問題,畢竟不是樂觀的春天消息。
觀察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由于數百年來西方的總體優勢,不能不首先研究西方經濟的現狀和前景。西方自1815年起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半,20世紀70 年代美國一國占全球一半,西方發達國家占2/3。但是本次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危機宣告一個拐點臨近:由于2000年以來,歐洲、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10%左右,世界銀行預測,其經濟總量將在2013年低于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2013年1月13日,德國《世界報》發表《2013年新興經濟體超越西方》,稱“2013年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將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德國《文學和社會的批評》雜志1月號也有《西方黃金時代已去》。不論歷史轉折點是2013年或者晚些時候,西方集體衰退這個趨勢無可置疑。
應對危機,西方的一個天曉得是共謀的還是不謀而合的方針,是濫發鈔票。美元霸權曾經迫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用自己的產品、原材料、企業、房產換取純粹的紙幣,美元的濫發導致欺詐、投機和至今無法擺脫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經濟危機。現在又來了。美國連續四次推出“貨幣寬松”政策。歐元區和英國緊隨其后。2012年5月以來,日本五次向市場注資,總規模超過9萬億日元。這種向貨幣體系大量放水,結果是全球貨幣流動性泛濫。
2013年3月31日,美國《紐約時報》有里根時代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戴維·斯托克曼的《國家崩潰:美國資本主義的腐敗》,說奧巴馬的刺激計劃涉及 8000億美元,其中只有不到5%用于真正需要食品券、所得稅減免和其他扶貧措施的人。這種政策無可救藥。然而還有美聯儲的厚顏無恥,利率下調為零,以每小時6億美元的驚人速度狂發鈔票。大量新印鈔票涌向華爾街,造就虛假繁榮,新一輪經濟泡沫已經形成,遲早會破裂。4月1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說:“隨著債券銷量激增,下一次崩盤的定時炸彈正滴答作響”。
在西方發達世界,歐元區低迷,以至于如美聯社2013年5月15日報道所說陷入最長“衰退嚴冬”。美國具有獨特的資源、物質技術基礎和軍事優勢,因為頭戴資本主義皇冠,關于復蘇的調門最高,然而尤其集中著目前危機的主要表征。
2012年11月2日西班牙《起義報》,刊登美國前助理財政部長保羅·克雷格·羅伯茨的《美國虛擬的經濟復蘇》,說美國衰退并未結束,只是錯誤地計算通貨膨脹率,造成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數據呈現復蘇的假象。增長的是源于物價上漲的GDP,而不是實際產量。
經常被作為美國經濟復蘇標志的是三個東西:頁巖氣繁榮,房地產升溫,制造業回升。
頁巖氣繁榮被認為保證美國的“能源獨立”,可以“拯救美國”。但是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網站2013年1月10日《石油大騙局》就說,國際能源機構關于頁巖氣產量和繁榮前景的評估是錯誤的,頁巖氣產業遠非盈利,正面臨巨大的金融障礙,天然氣過剩最終將導致頁巖氣泡沫崩潰。德國《經理人雜志》網站5月1日也有《美國的頁巖氣繁榮有可能突然終結》。實際上,2012年美國從整個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達到九年來最高,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在上升。
把房價上漲作為國家經濟復蘇的標志,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紐約時報》6月4日《房價上漲背后有華爾街買家的身影》就說,過去一年里,美國大型投資公司投入數億美元在最不景氣的地方收購住房,抬高房價,普通購買者被擠出市場,如果大筆資金停止流入,房價將再度下跌。這并非正常的市場需求。“德國之聲”電臺網站5月4日的《美國房地產重新制造泡沫?》寫道:由于美聯儲的低息政策,華爾街投資者再次進入美國房地產市場,似乎“美國房地產重新迎來了春天”,但是投機商把房屋合同和其他金融產品捆綁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其實正在形成新的泡沫。
制造業嗎?其低迷是一種世界性現象。6月4日香港《南華早報》載文《全球制造業數據引發經濟增長擔憂》。同一天,美國《華爾街日報》即有《美國制造業產出出現疲軟》。早幾天,5月1日的《華爾街郵報》說得還要難聽:《重回“美國制造”?——美國制造是東山再起,抑或僅僅是天花亂墜的廣告宣傳?》。
2013年4月26日,美國《財富》雜志網站和《日本時報》網站,分別發表《什么可能導致下一場金融危機》和《美國夢的代價》。前者說,可能毀掉金融系統的因素的單子越來越長,“似乎沒有減少趨勢”。后者說,“數字掩蓋的是各種令人憂慮的指標”,“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困境”。
危機和后危機,資本主義關系籠罩的地方和進入的地方,都在劫難逃。危機使新自由主義洗劫的第三世界,成為災難的最大承擔著,而且繼續成為危機的轉嫁對象。西方宣傳把自己扮演成最大的受難者,卻動機曖昧地要么唱衰、抹煞第三世界人民在艱難掙扎中的奮斗和探索,要么過分鼓噪第三世界的發展成就,硬向第三世界派送“世界經濟引擎”的高帽子。熱熱鬧鬧地一會兒“新興經濟體”崛起,一會兒“金磚四國”引領世界。在資本主義體系的國際分工中,第三世界始終只是提供原材料、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的地方,只是資本主義核心國家的俎上之肉。這種分工至今沒有改變。被認為“改革”和“轉軌”成功的東歐,在歐洲債務危機中經濟持續下滑。印度和巴西,經濟增長速度低于通脹率。跨國公司控制的孟加拉制衣工廠,最低月工資37美元,每天工作時間十幾個小時,5月一場塌樓事故,造成近千人死亡。這被孟加拉看作“國家的恥辱”和“國家失敗的象征”。對于整個第三世界而言,孟加拉塔樓悲劇都具有象征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