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老友來,問及“第一夫人是啥”:“我們鄉下人以為,第一夫人就是大婆子。二婆、三婆在哪?”
咬文嚼字,望文生義,鄉下老友的理解之外,還可以有別樣的理解:國家最高領導人夫人稱“第一夫人”,排序下來的第二位、第三位領導人的夫人,是不是就叫“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一國如此,一黨、一組織、一地方、一團體、一單位,最高領導人夫人稱“第一夫人”,是不是也依序排出“第二夫人”、“第三夫人”。比如一個縣的工商聯,在本單位的主席、副主席中有“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的排序,在所在市、省及全國的工商聯系統如何排序,所有的單位列在一起,又如何排序?
就語法而言,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然而如此這般,結果是沒完沒了的麻煩。
想起一本俄羅斯學者的《論意識操縱》,說蘇聯解體和西方的意識操縱直接相關,意識操縱的內容之一,就是使用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幽靈語言。政客、播音主持人、欺世盜名的“專家”和所有的操縱家,都避免使用有確切涵義、涵義業已鞏固于公眾意識的詞語,而是炮制并向公眾傾瀉涵義捉摸不清和模棱兩可的詞語。開始的時候不說清楚,偷偷地做下去,有意使歧義傳播,如果遇到質疑,就用另外的說辭掩蓋,等到真相大白,就生米煮成熟飯,無可挽回和不可逆轉了。在改革派的意識形態綱領中,模模糊糊,不明不白,沒有明確涵義,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的詞語,恰恰是最具戰斗力的詞語。
該書講蘇聯和俄羅斯,而且也不必簡單地把使用“第一夫人”稱謂上綱到西方的意識操縱。但是在嚴肅的報道中說話清楚,詞義準確、避免歧義,應該不算過分的要求。
中國封建社會皇后“母儀天下”,民國以來尊稱宋慶齡女士為“國母”。然而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皇帝皇后,也不再自己用“國母”稱謂。現在媒體冒出“第一夫人”。一方面反映對習近平同志的愛戴和對彭麗媛同志翩翩風采的贊譽,另一方面,“第一夫人”確實是外來語,在漢語中確實有不止一種理解。外國人的事情管不了,在中國,事實上存在官員和先富的“二奶”、“三奶”現象。負責任的媒體需要考慮,不能留下絲毫空隙,讓我們的領導人為那些人民討厭的官員和先富背黑鍋。
中國語言沒有貧乏到這樣的程度,似乎只有借用一個外來語,才能表達對彭麗媛同志的贊譽。
主流媒體關于彭麗媛同志的報道停用“第一夫人”,就稱“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女士”,準確而不失典雅莊重,如何?
2013年6月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