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民軍隊祖國和人民高于一切,不怕犧牲、壓倒一切敵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種精神,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繼承、發揚、擴展和深化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極大地豐富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革命傳統。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為代表的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用對祖國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舍生忘死的英勇奮斗,鑄造了一座永遠光芒四射的歷史豐碑。
上甘嶺,朝鮮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個十余戶人家的小村,中國人民志愿軍曾經在這里召開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它的名揚天下并非因為這次重要會議,而是因為自1952年10月14日打響的上甘嶺戰役。
戰爭已經進入談判階段。中朝方面提出新的遣返戰俘的建議。美方拒絕并單方面宣布談判無限期休會,在上甘嶺發動瘋狂進攻以加重談砝碼。敵我雙方在在3.7平方公里的陣地生死較量、反復爭奪43天。這是一年來美方發動的規模最大的進攻,是中朝方面迫使美國走向停戰協議簽字桌的決定性步驟。美國投入3個師的兵力,300余門大炮、170多輛坦克、3000多架次飛機3000輪番進攻,傾瀉炮彈19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削低志愿軍陣地山頭2米,炮火密集程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水平。槍炮震天撼地,廝殺血肉飛濺,面對中國人民志愿軍銅墻鐵壁般不可撼動的凜然軍威,不可一世的美軍扔下遍野尸骨,落荒而逃。美國及其盟軍的進攻被劃上句號,死死釘在上甘嶺的山腳下,寸步不能推進。上甘嶺戰役,成為中國人民人民志愿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象征。
相比于上甘嶺戰役,1950年12月的一次阻擊戰名聲不大。向南撤退的陸戰一師是美軍的精銳,諸兵種聯合行動,得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空中掩護和物質支持。志愿軍缺乏火炮機動能力和基本的后勤保障,有些戰士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單衣赤腳沖鋒搏斗。但是美軍仍然只能用官兵尸體鋪設撤退之路。美軍戰史留下這場“最壯觀的戰斗”的記載:在坦克、榴彈炮、無后坐力炮、火箭筒和機槍組成的火網中,“中國士兵的身影浮現在照明彈青白色的光亮下,如此視死如歸的進攻從來沒有見過。”日本出版的一部著作寫道,中國士兵在美軍完全掌握制空權,缺乏裝備、彈藥、食品、防寒用具的情況下,發揚毛澤東提倡的“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的源泉,“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這場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這支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已滲透到了他們的骨髓之中。”
——這是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無論遭遇怎樣的困難和挫敗也不會退縮,無論取得怎樣的勝利和成就也不會停步。回答“4·12”大屠殺和全面白色恐怖的,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道路的開拓的確立。回答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和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抗日和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戰斗。蔣介石集團全面潰敗的時候,一個最著名的口號,就是“把革命進行到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共產黨獲得全國各族人民的認可和極高的威望、確立國家領導地位,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戰爭廢墟上進行大規模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但是面臨美國的封鎖、禁運和直接的軍事侵略。唯一的戰略選擇,只能是繼續緊緊依靠自己的人民,一邊建設,一邊拿起武器捍衛獨立和主權,創造同世界各國平等交往、和各國人民交朋友及學習他們先進經驗的機會和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不能不“守”,當然是“自守”而非他守,但是從來沒有自己“閉關”,而是美國強制封閉我們對外交往的通道,掐斷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聯系。在這個意義上,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為一種“突圍”和“打破封鎖”,正是社會主義中國實現對外開放政策的決定性前提和第一個關鍵步驟。如果不是把開放理解為開門揖盜、認賊作父,那就應該承認,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就沒有今天中國的開放。
黨繼續領導中國人民把解放和發展的事業推向前進。徹底,“底”在哪里呢?從共產黨人個人來說,“底”在生命的終結。從黨來說,“底”在實現共產主義。和這個“底”相比,困難、挫敗、犧牲不可避免,勝利和成就也終歸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在帝國主義的侵略者面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勝利,是第三世界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它的歷史意義在于,貧困、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只要有共產黨的領導,只要有先進的社會制度,只要有人民的團結,只要擺脫“親美、崇美、恐美”的意識形態操縱、立足于相信和依靠自己的人民,不屈不撓地戰斗下去,帝國主義不可怕,美元、航母、原子彈不可怕。這場戰爭宣告,西方國家支起幾門大炮、派出幾架飛機就可以占領一個國家的時代,永遠過去了。它終結了帝國主義美國不可戰勝的歷史和神話。美軍司令官克拉克后來說:“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軍陸軍司令官。”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60年。《朝鮮戰爭》的作者王樹增在該書2009年修訂版后記中寫道:生動地記述一場戰爭的歷史很重要,深刻地記述戰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更重要,“我力圖讓今天的讀者在《朝鮮戰爭》中因為祖國、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與他們的前輩相識相知,重溫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無論什么時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抗美援朝精神深深地融入中國的大地——那是大慶鉆井、大寨梯田灑落的汗水,那是紅旗渠的陡峭石壁和潺潺流水,那是自主知識創新的實驗室、鍵盤和不眠之夜,那是人民軍隊官兵、共產黨人、先進分子搶險救災的英姿,那是孩子們的紅領巾、如花的笑靨和執著的追求。歷史翻過了,又沒有翻過。戰爭結束,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