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人的血脈中有十分深厚、穩定的文化基因,這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積累造就的。中國經濟建設的高潮必然助推中國文化建設的高潮,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認清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統,鞏固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找準中華文化的歷史方位,確認中華文化的歷史擔當。
中華文化的歷史擔當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詹得雄
一、中華文化何以綿延不絕?
2004年,美國著名學者、“北京共識” 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喬舒亞·庫珀·雷默說:“有關中國社會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觀點,就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無可動搖的影響力。這是某種超自然的實例。想想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是如何挺過過去150年的,就會承認情況的確如此了。”
是啊,中國人的血脈中有十分深厚、穩定的文化基因,這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積累造就的。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兩個路徑:一個是一代代知識分子的繼承和創新;一個是民間老百姓的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中國的知識分子古代稱“士”,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群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終身的追求。國家危難時自覺地把救國重任挑起來,而且認定只要能把中華文化繼承發揚起來,中國就一定有前途。抗戰時期,毛澤東為中央黨校書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岳麓書院里面有一塊年代更久遠的“實事求是”匾額,而那個地方,正是毛澤東等新民學會的青少年們常常聚會的地方。他們的老師楊昌濟、徐特立等,哪一個不是中華文化修養十分深厚的人?中國第一代著名科學家,他們中許多人的國學造詣和琴棋書畫都非同一般。錢學森等大學者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來同老百姓一起吃苦創業。陳嘉庚一聲號召,就有大批華僑青年擔當中緬公路上的司機,出生入死,許多人獻出了生命。
中華文化傳承的另一個路徑是在讀書識字不多的老百姓當中。他們在日常為人處世、做事謀生、言談話語中,都透出中華文化的鮮明特點。有一位在大城市工作的兒子帶著剛從農村出來的老父親住在小旅館里。老父親對照鏡框里的旅館守則,對兒子說咱們哪兒哪兒不合這守則啊!兒子笑說:“咳,這個沒事,別管它。”老父親正色道:“這是公家的規矩,既然有這規矩,咱就得遵守。”這樣的老百姓是中國最堅實的基礎。報上一則消息說某省委書記問一位老農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那位老農說:“過去種地交糧,我還對國家有點貢獻,現在稅不交了,還給補貼,心里愧得慌。”有人說現在道德滑坡,那也是部分事實,但在真正普通老百姓心里、血脈里,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沒有丟??鬃诱f:“禮失求諸野。”到老百姓當中去看看,把凡人小事中的閃光點發揚起來,把一點點小善積成大德,中華美德一定會煥發新的光彩。
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哪一點有別于其他的文明?就是一個“公”字。大而言之,是“天下為公”;小而言之,是“克己奉公”。在中國人看來,家比個人大,家族比家大,國家比一個個家庭大,而掌管這個國家的人必須“天下為公”。歷代沒有哪個統治者敢公開否定這個觀念,這是對被統治者的要求,也是對統治者的要求,這個“天理”是不能違的。
二、中華文化要對世界作出貢獻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知識分子痛感原來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擋不住洋槍洋炮,一些人在絕望中對自己的文化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全盤西化才是唯一的出路。從那時起,中學與西學的關系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中國正是在爭論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一些先覺的知識分子醒悟了,認為全盤西化行不通,西方也不是一切都好。梁啟超在1920年出版的《歐游心影錄》中說:“國中那些老輩,故步自封,說什么西學都是中國所固有,誠然可笑。那沉醉西風的,把中國什么東西都談得一錢不值,好像我們幾千年來,就像土蠻部落,一無所有,豈不更可笑嗎?”梁啟超對西方的不滿有三個方面:一是西方物質文明之流弊;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慘烈和丑惡;三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罪惡。
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也非偶然。柳翼謀在上世紀2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化史》中說:“歐戰以后,世界思潮,回皇無主,吾國學者,亦因之而靡所折衷,不但不慊于中國舊有之思想制度,亦復不滿近世歐、美各國之思想制度。故極端之改革派,往往與俄國之過激主義相近。……是亦時勢使然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山溝溝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才取得了后來的偉大勝利。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人有中華文化的老根底,既學習外國,又不做外國的奴隸,而是走自己的路,繁榮自己的文化。
今天的西方,已經過了最興旺的年頭,步入下坡路了。經濟如此,政治如此,文化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文化好不好,最終落實在人的精神面貌上。美國文化的倫理基礎是個人主義,即一個“私”字。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1993年寫了《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一書,他十分擔憂地說,美國現在不缺軍力,缺的是道義。他寫道:“‘貪婪就是好’——80年代后期美國雅皮士的口號——對于美國豐饒中的縱欲無度來說,是恰如其分的座右銘。”只要看看美國人被迫沉迷其中的炫耀的“汽車文化”;強調感官刺激、崇尚暴力的大眾文化;完全把利潤放在第一位而罔顧性命的“槍文化”;專門收買權力的“說客文化”等,就可以清楚知道,這些東西是蓬勃向上的呢,還是沒落腐朽的呢?是對老百姓有利的呢,還是有害的呢?
當今世界有許多難題,需要吃點“中藥”,清熱解毒。例如,西方法律越來越繁雜,律師認錢不認人,是不是應該用“德”來統率一下呢?膨脹的“私”欲是不是要讓“公”來制約一下呢?在中國的思想寶庫中,有許多這樣對癥的“良藥”。西方一些人痛感西方文化中的流弊,也把目光轉向東方,轉向中國。
2005年,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我國外交學院演講,認為如果說中國在世界經濟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那么,對21世紀世界思想的發展,中國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肯定中國的古老文明為世界上和諧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中華文化有對世界做出重大貢獻的潛力,但我們能不能做到呢?關鍵是看我們自己做得怎么樣。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一個文化復興的高潮必然會到來,而且現在已經開始。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歷史擔當。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陳 劍
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衰落,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與衰落。復興中華文化中的“復”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造,創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中華文化。
一、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明, 通過現代化來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近代以來,多少先哲為中華文化承續和創新嘔心瀝血,在他們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解決中華文化問題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來解決中華文化傳統問題,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活力,不僅要看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還要看它能否穿越時空,回應中國和世界在當下與未來所遇到的問題。
全球的現代化運動如何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需要做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所以復興中華文化,或文化更新、文明再造,既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華文化向前推進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又要充分借鑒現代人類文明的成果,而這些文明成果恰恰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所缺乏的。
中華文化的復興,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平靜而理性地面對全球現代化運動帶來的沖擊,尊重和接受人類優秀文化的成果;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和基礎,借鑒和吸收人類文化的有益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不斷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提升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價值體系中的地位,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1.和而不同。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華“和”文明中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內容?!墩撜Z》記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準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天人合一。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不但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于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天人合一”的觀念說明,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規律運動,人也必須遵照天地規律去認識和改造自身,才能適應天地規律。當今世界,“天人合一”思想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
3.包容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征。從中國歷史的長河看,儒、釋、道三家都有包容傳統,其中儒家以傳承夏、商、周三代文化為己任,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人類文明同樣需要海納百川的包容品質來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4.人格價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將內在的善端擴充,使之變為主體的道德意志,以“大丈夫”氣概立于天地之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中國傳統文化著重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與擔當。林則徐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體現了這種責任和擔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于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5.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天下為公的理念,既顯示了作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顯示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6.人倫情懷。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人倫關系的建立。儒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落入一張已經織好的人倫網絡當中。正是因為倡導人倫義務,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人文氣息。
7.開放變革。《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周易》的“易”就是變易的意思。中華文化也包含著開放的思想。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開放的朝代。漢代通西域,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絲綢之路開通,形成雙向交融的文化格局,中華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啟示和豐富。明代鄭和下西洋,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任何一個國家或文明,要繁榮發展,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必須實行開放變革才有可能。
不做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
■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 俞 邃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人的這個堡壘最容易從靈魂攻破,文化領域的居安思危尤顯緊迫。“全盤西化”,首先就是要讓我們成為包括價值觀、制度觀在內的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
1.“全盤西化”的內容之一是要麻痹我們的價值觀。以“普世價值”為借口,實質上是要把有特定含義的價值觀強加于人,試圖改變他人的政治信仰和道路選擇。我們要識破和防范這種圖謀,不要成為這種普世價值的應聲蟲。
2.“全盤西化”的內容之二是要改變我們的制度觀。西方媒體總是不厭其煩地攻擊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中國有8個民主黨派,他們積極參政議政,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8個民主黨派代表著國家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應有的重要作用。照搬西方國家輪流坐莊的多黨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歷史和現實的教訓是,在中國,沒有任何一種政治力量能夠取代共產黨的領導,把13億人民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彼岸。中國人民認同、接受、支持這種政黨制度。當然,這種政黨制度需要不斷發展完善,事實上我們黨也是一直在盡最大努力加以改進。中國并沒有也不想把自己的政黨模式強加給任何人,那么,為什么有人硬是要把西方的政黨模式強加給中國呢?
3.“全盤西化”的內容之三是要動搖我們的指導理論。有人不斷揚言中國不再信任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了。實際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和黨章中多處提到我們黨遵循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強調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就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關鍵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4.“全盤西化”的內容之四是要扭曲我們的道路選擇。國內有不少人與西方呼應,高唱“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民主社會主義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對于中國來說,不能生搬硬套。我們黨的歷屆領導人都講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也講過民主的重要性,但決不能與“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混為一談。
縱觀世界,一些重大國際事件表明,“尊重不同文明”至今仍多半停留在口頭和學術層面。事實上,如今霸權主義行徑經常與推銷本國的價值觀相伴隨,一些西方國家并不滿足于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還要謀求以其價值觀起支配作用的政治全球化。
面對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采取有力的對策。其一,要正確對待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成果,嚴格區分精華與糟粕。我們主張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良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同時,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為此,特別需要加強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管理。其二,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把全體人民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其三,堅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與侵蝕。加強對各種媒體的管理,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形成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良好氛圍。腐敗是西方頹廢文化滲透的溫床,腐敗分子是西方腐敗文化的崇拜者和傳播者,打擊腐敗現象,必須肅清腐敗文化的惡劣影響。其四,應對西方腐朽文化滲透的最有效辦法是繁榮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