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的“改革路線圖”與精英的話語貓膩
《炎黃春秋》2011。9期推出周瑞金的《辛亥百年:從世界演變看中國改革路線圖》宏文,頭題萬字,十足重頭。
不同于茅于軾馬立誠式的張牙舞爪無恥囂張,文章洋洋灑灑,擺出委婉說理姿態,對左翼不算鋒芒畢露,對“體制”更娓娓動聽:“我們有意無意地屏蔽了前30年的沉痛教訓”云云,力求契合說服;“中國改革要分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政治體制三步走,目前處于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的階段”啦,“政治體制改革要堅決而謹慎地推進”啦,高屋建瓴循循善誘,猶特色策論,如智囊條陳,“輔”夢重溫、脫穎自薦之意躍然紙上。
周 先生與馬立誠,都是有資格進入“影響中國改革最大的前十名”風云人物,周以“甫平”嶄露頭角,馬當年的《交鋒》所向披靡,如今升華“融入日本”,在全球化的“改革路線圖”中,他們雖不及雅科夫列夫,但也算《人民日報》推出的“雙子星座”了。
斗轉星移,如今屈尊降格,以《炎黃春秋》為平臺大展宏圖了。
辛亥百年、世界演變、中國改革,時空跨度大,氣魄很宏偉,周氏自詡是“世界的眼光、歷史的視角”。
“前五十年風云激蕩……后五十年,世界進入相對的和平發展時期。一是新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二是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國崛起,歐盟出現,推動世界政治多極化”
破題就立意高遠,可惜邏輯混亂,雖用心良苦,依然窘相畢露。
避開 “社會主義歷史終結”,避開跨國壟斷資本主導世界,避開美國“一超獨霸”橫行霸道,避開炮艦政策卷土重來,大談“冷戰結束”“和平發展”,大談“全球化”,就這“歷史視角”?
“推動”“全球化”的原因和標志,是蘇聯和中國的先后“轉型接軌”“融入世界”,周文分別用“解體”和“崛起”兩個對立的詞語表述,煞費苦心。
將“全球化”歸結為“技術革命推動”,置和演與霸權“推動”于何地?
毛澤東時代反修反霸形成“三個世界”,才是“多極”。如今蘇聯解體,我們“不當頭”“融入世界”了,北約一體,所剩幾個“邪惡國家”微不足道,這世界,是“政治多極”,還是一超獨霸?
“眼光”和“視角”很可疑。
“只能做不能說”,即便“能說”,也要留心貓膩。
一, 蘇聯“視角”的貓膩
1,改革前的“專制”罪惡及解體原因,明晰透徹:“經濟上實行全面國有化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政治上實行一黨專政、領袖集權……由于這個國家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和壟斷,束縛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不到提高,人民民主自由和人權遭到嚴重損害……最終走向解體,并引發了東歐劇變,世界局勢為之改觀。”
改革結果卻語焉不詳,惜墨如金,只寥寥數語透露天機。而且,這數語還是與“而反觀我國”相對照而給出的:“至于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激烈震蕩了八九年,通貨膨脹達到百分之一千以上。”
解除了“束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個有利于,生產力該脫韁騰飛了。
可人們看到的是,“斯大林把一個還使用木犁的俄國變成了掌握還武器的超級大國”,戈葉的改革卻弄得將生產力倒退幾十年,GDP損失一半以上超過二戰。
周 先生對此為何避而不談呢?
2,周先生對西歐“民主社會主義”推崇備至,奉為圭臬。戈爾巴喬夫的“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改革還多一個“人道的”,“以歐洲各國社會黨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制度。經濟上實行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政治上以和平方式取得議會多數掌握政權”,到葉利欽,更是徹底“實行議會民主”,多黨憲政,實現圓滿“轉型”——結果如何,周先生為何避而不談呢?
3,周先生為中國改革路線歸結出“五點共識”和 “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政治體制三步走” 路線,在戈葉時代已經圓滿實現——周文顧此失彼,對此似乎失卻照應。
二,歐美 “視角” 的貓膩
歐美是“轉型接軌”的樣板,照顧“中國特色”,說得還不能太露。
周瑞金將歐美分三個部分審視:
(1)德國。
有兩點可圈點:
一是說法西斯“經濟上實行高度集權的國家壟斷統制經濟;政治上實行獨裁專制,以恐怖手段鎮壓反對者;反對民主,扼殺人權”,用語含蓄,會使人自然聯想到“斯大林模式”,庶幾近之。
再者是結論:“它留給世界歷史重大警戒,凡發動世界大戰者必亡!由此得以開啟世界和平發展的新時代”,顛覆了列寧主義關于帝國主義就是戰爭的經典論斷,為當代美帝國主義赤裸裸霸權侵略辯護。
后文公然給出否定:“列寧論述的帝國主義五大特征大部分是不準確的,其結論也被實踐證明是不切實際的。”——周瑞金未免太張狂,太不顧實際:當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正是現實給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提供的確證。
(2)鼓吹歐洲社會黨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
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啦,議會民主啦,思想自由多元發展啦,都是為下面的 “改革路線圖”張本。
對“希臘、意大利等國引發的歐債危機為其前途投下了一層難以忽視的陰影”,周將其歸結為“其高福利的模式也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只字不談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不談“冷戰結束”后壟斷資本對工人階級的反攻倒算。
(3)美國。
羅斯福新政的歌頌,“市場經濟”、“憲政民主”“自由思想”云云,自然是“先進生產力”兼“先進文化”,與“民主社會主義”大同小異,同樣是為“改革路線圖”樹標桿。
對其金融危機則輕描淡寫,歸結為“對資本節制不力”。在當下,與美國的“監管不嚴”對接;遡“辛亥”,停留在同盟會“節制資本”水平,亦不離“共和”中心也。
中國受過對年馬列熏陶的老一代智囊身上,怎么聞不到一點馬列氣息,徹頭徹尾地淪為跨國資本的辯護士了呢?
三,“辛亥百年”“視角”的貓膩
1,“辛亥百年”,在周瑞金的“世界”和“歷史”眼光下,只有“走向共和”四個字。右翼最愛引用孫中山先生的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他們的話語中,只有“歷史終結”“轉型接軌”才是“與時俱進”,只有美國和北約用航母和貧鈾彈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輸送“民主”,才是“世界潮流”,而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東風壓倒西風”,那都是“與時俱退”,是逆流。
孫中山晚年的“喚醒民眾”“聯蘇聯共扶助工農”和“以俄為師”,全都不見了。
連“中國共產黨倡導社會主義”也是“走向共和”。
2, “憲政民主”的粗線,貫穿“辛亥百年”。
蔣介石把持國民黨后,走到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專制獨裁道路上去,與共和背道而馳。
“4.12”后蔣介石介石撕下偽裝背叛孫中山,舉起屠刀血腥屠殺工農大眾,從此成為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這才是蔣家王朝的本質。“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專制獨裁”,是“表”與“標”,不是“本”,“反獨裁反內戰”是彼時統一陣線的口號。到《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對“你們獨裁”的回答,就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做了準確科學的辨析。 周 先生作為翰院智囊式的人物,對這一馬列ABC,應該十分熟悉,如今怎么只對“一個政黨”感興趣了。
3,“憲政”之線貫穿到了臺灣,話語更是妙不可言:
蔣經國在臺灣主政后采取一系列政治革新舉措,特別在晚年出于“向歷史交代”、“不計個人毀譽”的強烈心理動機,大力推進臺灣民主政治轉型,解除戒嚴,取消黨禁和報禁,充實民意機構,促使地方自治法律化,作了憲政民主的勇敢探索,成就了民主轉型的成功。今天臺灣的政黨政治雖然不能說已經很成熟,但國民黨政權失而復得,說明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進程,展現了新的模式,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周文話語,是盡量與“體制”對接。但出于啟發與點睛需要,必然不時露出馬腳。
毛澤東時代“專制”罪不容誅,文革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對照一下吧:人家臺灣,早就“成就了民主轉型的成功”, “ 今天臺灣的政黨政治雖然不能說已經很成熟”—— 周 先生未免太謙虛了。
4,不禁想起央視的臺灣報道:專一頻道,不厭其煩,藍綠陣營,滿頭滿腦,疲勞轟炸——這是為兩岸統一宣傳鋪墊,還是為“民主憲政”造勢,為臺獨和“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造勢?
過去不過是置疑,讀了周瑞金的文章,豁然開朗了。
四,“改革路線”“視角”的貓膩
“世界的眼光”也好,“歷史的視角”也罷, 都是為“改革路線”做鋪墊。周文不惜筆墨描繪這幅“路線圖”,策論條陳講求話語對接,啟蒙眾生注意曲折委婉,行文煞費苦心。周文也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兩個基本點,一曰詆社,一曰褒資。
(1)顛覆毛澤東用語出新
妖魔化毛澤東時代,周文用語與時俱進,出新明顯, “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高度集權,進行全能主義的行政管制”,“實行一元化思想控制,輿論一律,文化統制”, “造成國家吞噬了社會,執政黨吞噬了國家,領袖吞噬了執政黨的局面”云云,都是圍繞“一個中心”說事,為“多黨憲政”做鋪墊也。
“以鄧小平、葉劍英、陳云、胡耀邦為代表的一代老革命家,痛定思痛,大徹大悟,決心與斯大林傳統社會主義制度決裂,與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決裂,改弦易轍,另辟新路。”——將“資改”“社改”一鍋烀,蓄意掩蓋胡趙被鄧陳罷免的“痛定思痛”,是否啟發當代 “大徹大悟”?
(2)問題揭示,一石數鳥
中國買辦精英煽動動亂改旗易幟有個基本策略:大作反腐和民主憲政文章,為自己制造人氣,借以蠱惑群眾把矛頭指向體制。
前蘇聯,葉利欽就是打著“反腐”旗號蠱惑群眾以售其奸,取戈爾巴喬夫而代之的。
周文以大篇幅列舉當前的社會問題不厭其詳,一石數鳥,煞費苦心。
1,轉移視線,掩蓋中國現實嚴峻社會問題的本質原因:市場化叢林社會帶來的兩個瘋狂掠奪——資本原始積累的“內向型”掠奪,跨國資本的“外向型”掠奪。
2,貌似為民請命,欺世盜名蠱惑群眾。
正是他們一伙極力鼓吹的私有化、殖民化、西化普世化,造成了中國目前的嚴峻現狀。他們用反腐掩蓋其始作俑者的罪責,轉移視線將矛頭指向體制。
3,顛倒黑白,污蔑左派。
蘇東崩塌,30年改開實踐,只要不懷偏見,無論黨內黨外,人們都在反思。打著“實踐檢驗”旗號起家的資改派,現在開始害怕直面現實讓“實踐檢驗”了。他們卑鄙地將人們真正的“歷史性”的反思誣為“這就導致民粹主義思潮起來,仇官仇富仇警的情緒到處宣泄”,耍弄“只有深化××才能解決××”把戲,借“民主憲政”將中國西化分化殖民化,以逃脫歷史的懲罰。
4,為“廣東模式”造勢,對“重慶模式”施壓
(3)“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四位一體改革”,閃爍其詞,圖窮匕見:
“五點共識”、“四位一體改革”、“三步走”——內容豐厚,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層次分明,到底是“甫平”過,出手不凡,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好條陳。
不過,這“督亢路線圖”再色彩動人,展開后還是閃耀出匕首的寒光:
“五點共識:一、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是發展經濟的最佳選擇;二、民主法治國家是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選擇……”
從五點共識和我國總體態勢判斷出發,我認為要走出當前社會經濟轉型的困境,化解發展進程中的難題,必須要深化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四位一體的改革與建設。為什么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呢?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建立以后,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必定涉及法治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和國有壟斷企業改革,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等等,這都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社會體制改革則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全能主義的政府回歸到公共服務型政府上來,要發育公民社會,實行社會基層自治,加強社會管理創新,這也都涉及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至于文化體制改革,首先涉及媒體輿論的改革,體現言論自由、思想多元,放寬輿論統制,發展新生媒體,激勵文化產業創新,這都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內容。可見,四位一體改革,攻堅內容都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所以深化改革必定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
什么“五點”、“四位”、“三步”,萬變不離其宗,“中心”還是一個普世“民主憲政”,盡管說法比“08憲章”“決議紀念”委婉些。
“司法獨立”“土地流轉”“國企壟斷”“金融接軌”“服務型政府”——字句稍加變換,本質并無二致,閃閃爍爍,一柄五尖匕首,多彈頭分導“愛國者”,射向尚未實現“市場經濟”的中國。
(4)“大差額選舉”——寒光閃露的匕尖
較之“民主憲政”的明確高亢,在說到“差額選舉”時,筆墨則輕描淡寫,神色游移不定,不像前者那樣張揚。
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黨內民主、黨際民主和社會民主問題,也即解決黨政職能分開、權力過度集中、缺少監督的問題。具體來說,要改變執政黨的執政方式與領導方式,調整執政黨與民意機關、政府機關、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民主黨派與執政黨的相互監督作用。執政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起來,提倡競爭性選舉,從黨中央到鄉鎮委員會實行較大差額的民主選舉。
右翼為何特別關注黨內選舉的“差額”?
“大差額”,最能見出精英的心機。
30年的“產權明晰”和“民主化進程”,中國的勞動大眾被剝奪個精光,在他們“路線圖”中已經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各式行政或代議式機構,都是富豪權貴搞“民主”的沙龍,是權錢黑聯手施展手腳的平臺。這個“強勢階層”,是中國“和諧社會”的階級基礎。代表他們施政,不令而行;稍悖他們利益,政令不出中南海。黨內“重慶模式”力量的存在,對他們是戰略性威脅,必除之而后安。這一斗爭,僅僅靠話語霸權和法制霸權還不夠,還要充分發揮“黨內民主”的優勢。用選票打壓黨內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將胡趙式的人物捧上臺,已成為提上日程的戰略性的斗爭手段。
蘇聯轉型前,據美國學者調查,是草根階層主張“姓社”的居多,而黨官僚,多數卻主張“姓資”。
很顯然,時下的中國,在民主平臺上,選票優勢屬于“廣東”,“重慶”的優勢在草根,權貴富豪學界法界精英的選票,絕不會投給“重慶”。
“差額”的玄機就在這里。
17大前,周氏也曾借越共做過“差額”文章,彼時未大引起人們注意。胡志明生前身后,越共“姓社”還是“姓資”,與“差額”不“差額”有關嗎?淺顯明白的道理,一經普世就復雜微妙了。如今,“差額”變“大”,足見其意義不凡。在“路線圖”窮盡后現身的“政改立憲”之匕,“大差額”是刀尖,閃著凜凜寒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