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及其啟示——兼談蘇共“文化領導權”喪失與蘇聯解體
作者:張士海
《政治學研究》 2009年第1期
所謂“列寧主義觀”,就是人們對列寧主義認識的基本觀點或看法。列寧主義誕生以來,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列寧主義觀。對待列寧主義采取完全肯定態度的蘇聯共產黨人的傳統認識。他們認為,列寧主義原理不僅適用于俄國,還適用于其他國家,夸大其國際意義。對待列寧主義采取完全否定態度的是出于意識形態斗爭需要的少數敵對勢力,他們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到處叫喊“馬克思死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死了”,“列寧主義破產了”、“共產主義破產了”等等。作為原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對列寧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從“求教于列寧”到“重新認識列寧”再到“完全拋棄列寧主義”的轉變過程,實現了從“肯定”列寧主義到“否定”列寧主義的驚險跳躍。正是由于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導致了原蘇聯共產黨文化領導權的喪失,使前蘇聯改革方向發生逆轉,直至出現亡黨亡國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如何認識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變?如何認識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與前蘇聯解體的關系?如何確立并堅持科學的列寧主義觀?這是在列寧主義影響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中國,需要面對和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因此,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教訓,對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事業所具有的重大現實啟示意義,也就彰顯出來了。
一、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演變歷程
根據哲學和心理學的一般原理,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往往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考察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具體生成機制,有利于從發生學意義上加深對這一價值觀念的深入理解。筆者認為: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經歷了一個從“求教于列寧”到“重新認識列寧”再到“完全拋棄列寧主義”的演變歷程。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最初對待列寧主義的態度還是比較謙虛的。戈爾巴喬夫在《改革與新思維》一書中有一節的標題是:“向列寧求教是改革的思想源泉”。他說,“列寧的著作、列寧的社會主義理想,對我們來講仍然是辯證的創造的思想、理論財富和政治上高瞻遠矚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而列寧的形象本身則是崇高的道德力量、淵博的精神文化和無限忠于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光輝榜樣”。“改革要以完全恢復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的構想為前提”。1在1987年11月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十月革命與改革:革命在繼續》的報告中,戈爾巴喬夫不僅肯定了十月革命和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做出的社會主義選擇是正確的……是勞動人民許多世紀以來為爭取自由與和平、爭取社會公正、反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精神壓迫而進行斗爭的思想和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2同時指出: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能力進行頑強的勞動的年代,是進行尖銳和多方面斗爭的年代。工業化、合作化、文化革命,鞏固多民族國家,奠定蘇聯的國際地位,管理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新形式……那個時期,開始建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具有歷史規模和歷史意義的功勛”。3
從1988年7月蘇共召開的第19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始,戈爾巴喬夫對待列寧主義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在這次會議上,戈爾巴喬夫第一次正式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并進行了全面闡述。1989年11月26日,《真理報》刊載了戈爾巴喬夫《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性改革》一文。可以說,這是戈爾巴喬夫由“求教于列寧”轉變為“重新認識列寧”的主要標志。戈爾巴喬夫在該文中提出,要“思考已走過的道路,革新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確定社會主義新面貌的基本參數和蘇聯社會主義達到嶄新狀態的途徑”。“改革已近5年,如果說在初期,我們認為這基本上指的只是糾正社會機體的部分扭曲現象,只是完善過去幾十年間形成的已經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話,那么,現在我們說,必須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不僅是說,而且要在改革所有制關系、經濟機制和政治體制,以及改變社會上的精神和道德氣候等方面實際實行”。戈爾巴喬夫不僅提出要“根本改造整個社會大廈”,還公開宣稱列寧“根本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完整綱領。可以說,這與上臺初期強調的“向列寧求教是改革的思想源泉”相比,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已發生重大轉向。
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上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性聲明、蘇共章程以及其它一系列文件。這標志著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原蘇共徹底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過去講,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的原蘇共,在全部活動中“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在這次大會上,只提“創造性地發展馬、恩、列的思想”,“繼承擺脫了教條主義解釋的馬、恩、列的遺產”。同時強調“利用進步的社會思想的成果”。1991年11月,戈爾巴喬夫在出版的《八月政變》一書中更加露骨地提出,要“徹底修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基于此,戈爾巴喬夫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完全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可以說,原蘇共二十八大后,戈爾巴喬夫積極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理論和路線,在意識形態多元化思想指導下,使原蘇聯共產黨逐步喪失了文化領導權,給前蘇聯黨內、國內造成了嚴重困難、極端混亂和全面危機,直至發生了亡黨亡國的災難性事件。
二、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原因
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為什么會發生從“求教于列寧”到“重新認識列寧”再到“完全拋棄列寧主義”的重大轉向呢?其中的緣由是多方面的。
考察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從客觀上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重評斯大林”運動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戈爾巴喬夫正是從肯定斯大林到否定斯大林,來完成他對列寧主義從“肯定”到“否定”的轉向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初對斯大林時期有過較為正確的評價,“以斯大林為首的黨的領導核心在思想斗爭中捍衛了列寧主義,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開始階段的戰略與策略,政治方針得到大多數黨員和勞動者的支持”。“我們要是站在歷史真實的立場上,就應既看到斯大林在爭取社會主義、捍衛其成果方面的無可懷疑的貢獻,也看到他和他周圍的人所犯的政治錯誤和專橫行為”。4 1987年1月戈爾巴喬夫在原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在前蘇聯歷史中“不應該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3月前蘇聯科學院歷史學部召開會議落實中央指示,由此揭開大規模重評歷史序幕。在“重評歷史”運動中,關于“重評斯大林”是重點。而隨著“重評斯大林”運動的深入發展,則又掀起否定列寧和列寧主義的思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以來,“公開性”、“民主性”和“多元化”推動著右翼的反社會主義勢力把攻擊的矛頭直接指向列寧,公開打出否定列寧主義的旗號。一時間,公開反對列寧和公開否定列寧主義的言論大量出籠。在“重評斯大林”運動中,作為黨的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不但沒能有效制止對待列寧和列寧主義的錯誤言行,反而認同并接受了這些做法,并促使其列寧主義觀發生重大轉向。
考察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從主觀上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戈爾巴喬夫沒能正確對待列寧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精神實質,因而隨著改革艱巨性的凸顯導致了他對待列寧主義立場的動搖。我們知道,戈爾巴喬夫一開始就是以改革者的面目走上前蘇聯政治舞臺的。如果說,上臺伊始,戈爾巴喬夫還能在改革問題上采取謹慎態度的話,隨著他公開化、民主化、多元化為基礎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化及推行,戈爾巴喬夫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蘇共28大報告中,戈爾巴喬夫指出,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形成的,列寧主義是20世紀初形成的,現在“世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應考慮“一切理論的局限性”,不能把馬列主義“變成某種圣經”。但戈爾巴喬夫打著反對所謂“教條主義”的口號,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于戈爾巴喬夫沒能真正認識到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而只是把它作為服務于政治目的的工具;由于戈爾巴喬夫沒能真正認識到列寧主義對于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指導意義,在改革中完全拋棄了列寧主義。而戈爾巴喬夫又提不出指導前蘇聯改革的理論,卻試圖以西方價值觀指導前蘇聯改革,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形態,這就促使其在列寧主義立場上發生重大轉向。
三、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轉向與蘇聯解體
作為1985—1991年原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消極影響占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蘇聯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喪失而導致亡黨亡國災難性事件的發生。
當前,學術界關于前蘇聯解體原因的探討,已經取得積極的研究成果。關于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執行的右的錯誤路線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最直接原因這一點,已基本為學術界所認同。在改革實踐中,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是戈爾巴喬夫右的錯誤路線生成的深層誘因。正是由于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轉向,使原蘇聯共產黨喪失了文化領導權,導致前蘇聯發生了亡黨亡國的災難性事件。作為原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帶頭在“重評斯大林”運動中主動放棄對新聞等輿論領域的控制、支持攻擊列寧和列寧主義活動。“管意識形態的,管宣傳的,85%的人都被整倒了,新起來的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他們掌握了輿論工具,控制了意識形態領域,占領了思想陣地,進行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輿論導向”。5在戈爾巴喬夫支持下,1990年6月前蘇聯頒布了第一部《新聞法》。《新聞法》取消了新聞審查制度,各種組織和私人均有權辦報。這就縱容了反對派報紙的大泛濫,使得以《真理報》為基石的原蘇聯共產黨黨報體系受到嚴重沖擊,新聞界處于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蘇聯共產黨文化領導權的喪失,不僅僅表現在輿論領域陣地的丟失,更表現在人們對“重評斯大林”運動中對于反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等種種錯誤言論的冷淡與麻木。當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失敗。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事關國家政權穩定和社會發展。“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社會意識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6由于蘇聯共產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失敗,沒能使人們真正理解和把握列寧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精神實質,因而當列寧主義受到攻擊、誹謗時,社會上也就沒能自發地組織起對保衛列寧主義的力量。
戈爾巴喬夫借口現代資本主義的所謂“新變化”,否定階級對立和科學社會主義;攻擊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是“精神壟斷”,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正是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指導下,原蘇聯共產黨逐步喪失了文化領導權。美國前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認為,“戈爾巴喬夫在改革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道路”,“他不僅要改革蘇聯的經濟結構,還要修改蘇聯制度的思想基礎”。7 “蘇聯現在放棄的不僅斯大林主義,還有列寧主義”。8可以說,在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非但沒有把前蘇聯從斯大林體制下“挽救”出來,反而導致前蘇聯亡黨亡國。其教訓是慘痛的。
我們說,戈爾巴喬夫從“求教于列寧”到“重新認識列寧”再到“完全拋棄列寧主義”,不僅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災難性事件的發生,使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重大挫折。同時,也使列寧主義在當前國際思潮中處于不利地位。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給列寧主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前蘇聯的解體東歐劇變,列寧主義又一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否定、攻擊列寧主義的言論再一次甚囂塵上。由此,不但西方國家的政論界和學術界人士開始對列寧主義進行非難和攻擊,就是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列寧主義的故鄉,在國際工人運動的內部,也開始對列寧主義發生懷疑和否定。有人認為十月革命純屬“列寧的陰謀”、“布爾什維克的政變”,也有人認為十月革命是歷史的偶然,并由此引發了對列寧主義的歪曲和攻擊。
四、研究戈爾巴喬夫“列寧主義觀”的啟示
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不僅導致前蘇聯亡黨亡國,同時還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受到嚴重挫折。其教訓是深刻的。但我們知道,“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痛苦的經驗中學習。”9因此,研究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總結其教訓,對于我們確立并堅持科學的列寧主義觀,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嚴格確定科學的列寧主義觀的標準確實是一個難題。科學的列寧主義觀,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深刻理解列寧主義的歷史地位,真正認清列寧主義的精神實質;進而,在新的實踐基礎上自覺地堅持和發展列寧主義。一句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認識和對待列寧主義。科學的列寧主義觀的根本要求,就是對列寧主義歷史地位和精神實質的理解和把握,就是按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列寧主義,并推進其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在探索俄國社會發展理論及實踐的歷史進程中,列寧為同時代的人和后繼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10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方法,對俄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進行了科學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時代的本質,提出和論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國勝利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這都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發展理論,說明列寧主義在其特定的歷史階段有其重大的時代意義和國際意義。可以說,從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中的地位和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列寧主義的確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在列寧主義影響下取得革命勝利和進行建設的中國,我們必須堅持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條,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1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列寧主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可以說,沒有“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就不可能提出一國社會主義勝利說,就不可能完成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就不可能制定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戰略和策略,一句話,就不可能有列寧主義。正是由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列寧始終沒有離開“現實的歷史”,總是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并隨時修改原有不合時宜的觀點與結論,所以它才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或時代價值。這種實踐性的理論特質與自我超越的內在品格,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可以說,“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列寧主義的精神實質。堅持列寧主義,必須堅持列寧主義“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2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強調必須堅持列寧主義。毛澤東指出,“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13鄧小平指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是毫無疑義的”。14可以說,列寧主義為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分析、研究和吸收列寧主義的積極成果,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可以說,列寧主義在當代最富有活力的生長點,在于他的兩大構想。第一大構想是,蘊涵在列寧新經濟政策學說和最后著述中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戰略構想;第二大構想是,蘊涵在列寧自己命名的8本《哲學筆記》中的、系統研究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總體構想。列寧的兩大構想反映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一般規律。它適用于當前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對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經驗,對中國當前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說,顯得更是珍貴。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的前提下,努力吸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積極成果,進一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進程。
四、余論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與新科技革命強勁推動下,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個相對穩定發展時期。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又利用其提早進入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優勢,對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展開了全面的文化滲透。而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除在經濟上要追趕“先發”國家外,還面臨著如何有效捍衛本國文化安全的嚴峻考驗。
當前,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暫時處于低潮。如何獲取最廣泛民眾的精神認同,進一步鞏固與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因此,“文化領導權”問題對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長遠發展也就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新時期。對于在列寧主義影響下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的中國,原蘇聯共產黨喪失文化領導權導致亡黨亡國的教訓,值得警惕和深思。在列寧主義指導下,我們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完成了政治革命。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里,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單純通過政治斗爭的形式取得全部勝利的。根據文化滯后性原理,一個社會的文化、觀念的變化是不可能通過一次疾風暴雨式的政治革命來完成的,而必須經歷一個艱苦的意識形態的改造工作。因此,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文化建設成為當前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事業的一項戰略任務。這就要求在創新政黨文化建設路徑、努力掌握文化領導權的進程中,必須把正面引導與合理批判結合起來,牢固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把理論堅持與理論創新結合起來,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用發展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必須把先進性和層次性結合起來,創新理論教育途徑、形式,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知水平和理論素養。
作者:張士海,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市,250100)
1. 參閱戈爾巴喬夫:《改革與新思維》,新華出版社,1987年版。
2. 《蘇聯東歐問題譯叢》,1988年第1期,第6頁。
3. 《蘇聯東歐問題譯叢》,1988年1期,第7頁。
4. 《真理報》,1987年11月8日。
5. 參閱徐善廣:《“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與前蘇聯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35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 布熱津斯基:《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第6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8. 布熱津斯基:《要混亂而不要鎮壓》,美國《新聞周刊》,1990年2月19日。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75~576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 《列寧全集》,第4卷,第161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2.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7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6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09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