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兼析吳敬璉先生《如何看待改革的兩大爭論》一文
楊承訓
20多年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使我國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為掃除今后又快又好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繼續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決不可動搖。
吳敬璉先生的“改革”愛憎觀。如今在理論認識上遇到的問題是,有的學者打著改革的旗號篡改改革的大方向,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完整的概念偷換為“泛市場化”,推銷原市場教旨主義,說“批新自由主義等于否定改革”,說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深化改革的同志是對改革的“干擾”。2006年3月2日的《社會科學報》發表吳敬璉先生《如何看待改革的兩大爭論》一文中的一段話引人注意:“一些同志利用大眾對我國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和學界人士對改革和發展中一些問題的正當質疑,重新提出他們在十幾年前已經提出過的‘取消計劃經濟,實行市場化’就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命題,力圖把人們引向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上去,并且取得了某些成功。”細細品味,這段話恰恰是用一頂“反改革”的帽子扣在持不同意見的同志頭上,又用“市場化改革”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這表明了他的憎,而對社會上披露的大量看病難、教育亂收費等事實和老百姓的強烈訴求卻看不出“癥結所在”,覺得“過分籠統”,又表明了他的愛。我認為,這里不是名詞之爭,而是關系到我國深化改革的大方向。
要界定改革的概念。“改革”是一個響亮的名詞,世界上許多人都在講改革,國內也似乎異口同聲談改革。然而,對于我們來說什么是真正的改革呢?應當正本清源。對于我國的改革,鄧小平有明確定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說,我們不能把社會主義改革同其他各式各樣的改革混同起來,而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為主題,克服和改善妨礙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中的某些環節,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具活力,更好地體現老百姓的利益。離開了這個主題,就不是我們所要的改革。對此,江澤民同志特意提出:“要劃清兩種改革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如果把改革當作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就很可能讓那些打著改革旗號販賣私有化、自由化思潮的人混水摸魚,以至篡改了改革的方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完整的范疇。 現在流行著一種“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的提法(如吳敬璉),卻閉口不提社會主義。許多人也許是一種疏忽,而有的人則是有意把社會主義內容抽掉,把社會主義制度邊緣化。有的學者公開說:“就市場經濟本身而言,并沒有什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分。”(何偉)這里就存在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到底要什么樣的市場經濟?對于這個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做過多次論述:“我們搞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果離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就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改革要優化基本制度,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發展多種成分,而不能使公有制邊緣化、實行私有化。當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要數量與質量統一,質量固然重要,但數量也會影響質量,不能使非公有經濟在全國占主導地位。其中國有經濟能否控制國民經濟命脈,能否決定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是個關鍵問題。
“市場化”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具有的兩個兩重性:一是從性質上分,具有生產力屬性和生產關系屬性;二是從功能上分,具有積極作用和負面效應。現在有的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流行于一種“市場化改革”的說法,力圖取代“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完整而科學的概念。應當用這兩個兩重性來分析“市場化改革”概念的片面性和模糊性。
市場經濟是有社會屬性的。鄧小平晚年說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里?就在于四個堅持”,“四個堅持是‘成套設備’。”就是說,我們的市場經濟在四個堅持的指導下和框架內運行,既賦予它社會主義屬性,又揚其利抑其弊端,為社會主義所用,克服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而僅僅用“市場化”概括中國深化改革的方向是模糊的、片面的,就是不講市場經濟的社會屬性,并只談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而掩飾它的負面效應。真理夸大了一步,就會變成謬誤。所謂“化”者正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意。單單強調“市場化”,必定落入“泛市場化”、“絕對市場化”、“原市場教旨主義”:(1)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不能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分開,不能模糊和改變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2)只講市場化不講宏觀管理與宏觀調控,只要“一只手”,不要“兩只手”(資源優化配置和市場秩序的健全都要靠“兩只手”的合力),陷入“市場萬能論”。(3)只講市場化不講公共事業和公共產品的特殊性,社會造成重大偏頗,有的領域就不能實行市場化,如醫院、學校、環保基礎設施等(連最市場化的國家也不是這樣做的),我國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偏頗。(4)政府職能市場化,把政府變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以至為腐敗提供理論根據和行為取向。(5)只講市場化不講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及其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操縱,必定落入私有化,實際上是以“反壟斷”為名削弱和取消國有經濟,如吳敬璉多次公開主張“消滅國有制”、實現“國家壟斷基本資源的市場化配置”。(6)只講市場化不講社會公平和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是默認和助長兩極分化(有的人就公開替富人說話)。所謂“充分市場化”(絕對市場化)并不能自發地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分配公平(發達國家已經證明這一點)。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實踐表明,僅僅突出資源配置的有效性而形成財富配置的懸殊性,最終也不能形成經濟社會整體的良性循環。(7)片面的市場化必然助長拜金主義,把人與人的關系金錢化,削弱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現在連西方經濟學都承認“市場失靈”,我們為什么把市場經濟萬能化而又脫離社會主義軌道呢?我們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任務,只能是有針對性地、有區別地提高市場化的深度廣度,同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政府的宏觀調控,增強公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質上,“泛市場化”、“絕對市場化”恰好是新自由主義(原市場教旨主義)的核心觀點,其最終的落腳點在于私有化,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有悖于社會主義交換方式范疇的規定性。
吳敬璉提出是否存在“泛市場化”問題,從理論上看,不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講“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就是泛市場化;從實際上看,對一些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和對國有企業一賣了之的做法就是“泛市場化”,公開宣揚私有化的(如張維迎、劉小玄等)更是“泛市場化”的最露骨的表現。
吳敬璉主張:實現“國家壟斷基本經濟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那樣國有經濟就不能再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也起不到什么主導作用了。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壟斷著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只是新自由主義者要求別國完全放棄國家壟斷經濟命脈,象拉美的許多國家那樣遭到災難性的損失。誠然,一系列壟斷行業中弊端很多,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非改革不可。但決不應實行“民進國退”的私有化方針,重點應放在轉換經營機制和引入競爭機制上。應當看到,壟斷也具有二重性,有消極的壟斷,如限制正當競爭、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妨礙技術進步等;也有積極的壟斷,如能夠維護最稀缺的資源和需要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產品,確保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公益事業、必須嚴格保密的特殊行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關鍵部門等自然壟斷,該由國家壟斷的就必須抓住不放。連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也沒有完全廢除必要的國家壟斷。所以,對于壟斷不可一概取消,而應當具體分析,更不能“一賣了之”(有的地方已經這樣做了)。就巨大的工程而言,如西氣東輸管道能賣給私人嗎?當然不排除吸收股份,但必須由國家統管統營,更不消說關鍵的水利樞紐工程了。小型的如供水行業,倘若完全交給私人經營,也會產生矛盾糾紛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因為私企和外企是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旦不能盈利或者利潤降低,很可能犧牲民眾的利益,乃至出現重大事故,影響社會穩定。這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既全部退出競爭領域,又全部退出壟斷領域,連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都賣掉,國有經濟不要說發揮主導作用了,恐怕連存身之地也沒有。其后果是難以挽回的,將使我國失去獨立自主的實力,并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那樣做恐怕遠遠超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要求的私有化進程(連俄羅斯還由國家控制著50%的重要戰略資源),同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要求更是南轅北轍。吳敬璉自己就充分展現了“泛自由化”傾向,還要往顧左右而言他嗎?
深化改革必須反對新自由主義。鄧小平多次指出:“搞改革開放有兩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時這只手重些,有時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鄧小平的觀點,在改革中應當防止兩種傾向,我們反對新自由主義思潮并沒有否定正確的改革,而是更好地保證改革的方向,深化改革。
怎樣看待改革中所謂“倒退”問題?這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完全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倒退到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吃大鍋飯、端鐵飯碗,那我們是堅決反對的,全國人民都不會答應。但是,由于缺乏經驗,糾正某些偏差,有些做法要退回去再改革不能算做倒退。鄧小平說過:“我們的全面改革是一種試驗,中國一定有曲折,甚至大大小小的錯誤,那不要緊,有了錯就糾正。”近幾年醫療、教育等搞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等出現了一些偏頗,人們提出意見,中央加以糾正,有些做法就要適當退回去,然后再改,這能算倒退嗎?改革關系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要允許廣大人民提意見、發議論,然后集思廣益加以改進。這樣改革才能變成真正群眾的事業,才能不出大的偏差。那種一味地講“市場化改革方向”,必然篡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無助于深化改革,倒是為新自由主義思潮開道,把改革引上邪路。
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在試驗中逐漸深入展開。對此,鄧小平也說過話:“當事業進行順利時,就要提高警惕,避免差錯。要考慮到發展快會帶來什么新問題,盡量避免出現過失。即使出現了,也要盡量縮小。”越是在改革處在高潮中、得到廣大人民積極的擁護,就越要特別注意新自由主義思潮趁機泛濫。我們要堅定地按照胡錦濤同志的要求:“要深化改革,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