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了對“反對改革”的憂慮 。筆者對吳先生憂國憂民之心表示敬意但對他的具體觀點則有些不同意見。
首先,我認為吳先生的“反對改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不夠嚴密,因為“反對改革”可以有幾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對“改革”作為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略方向的反對,還有一種解釋是對具體的改革方案的反對。我認為這兩種解釋下的“反對改革”都不值得憂慮。
我認為多年的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還是有成果的,也贏得了相當大的支持。因此如果有些人想反對把“改革”作為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略方向,這樣的反對不會獲得太多的支持,因而也不會影響到“改革”作為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略方向繼續進行。所以對這種解釋下的“反對改革”不需要太憂慮。
對于具體的改革方案提出反對意見,我認為不但不需要憂慮反而應該鼓勵和提倡。隨著改革的深入,任何改革方案所牽涉到的利益分配都變得越來越復雜。如何使改革方案變得合理,贏得最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呢?我認為就是必須鼓勵和提倡受到影響的各個利益群體充分地表達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只有這樣才能使改革方案充份考慮到其影響的范圍和性質,從而尋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結果。鄧小平同志曾經把改革生動地比喻為“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是說“改革”不是以某種先驗的理論為依據的而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既是一種探索就不可能保證一開始提出的改革方案就完美無缺。只有鼓勵和提倡人民群眾提出反對意見,才能逐步加深對具體改革方案的優劣長短的完整認識,也才能通過對改革方案的逐步修正尋找到較為合理的改革方案。對反對意見動輒加之以“反對改革”的大帽子,企圖壓制和封殺反對意見,簡單地靠行政權力和話語霸權來推行改革,很有可能只會使不合理的改革方案長期得不到糾正。“不成功”的醫療改革和過高的高等教育收費就是具體而深刻的例證。吳先生說“改革當然要付出成本”,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使社會各階層合理地分攤改革成本的問題。成本分攤的合理性最終還是要由各個利益群體的爭論和妥協來達成而不可能靠少數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們拍腦袋決定。對改革方案提出各種反對意見就是這個爭論和妥協的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才能解決好為誰改革和為什么改革的問題,才能真正實踐“以人為本”,使改革成為造福千百萬人民的偉大事業。
對附文中吳先生的幾個觀點,筆者也愿冒著“反對改革”的帽子提出一點不同意見。
“彌補市場缺陷”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口號,而是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以掩耳盜鈴的方式企圖忽略這些問題只會使改革偏離“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實惠”這個初衷,更可能危及社會穩定使經濟改革失去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一味地迷信“看不見的手”而不考慮這只手的具體影響很可能把改革引入主觀主義的歧途。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平均主義”)并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計劃經濟”的某些缺陷不足以論證“市場經濟”的正確性,更不應該據此掩蓋在某些領域內市場經濟實際上導致資源分配并不合理的事實。
吳敬璉先生作為經濟學界的名家泰斗應該已經習慣了學術上不同意見的爭論,卻對老百姓對改革的不同意見多所憂慮,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一稿多投,放棄版權。歡迎以復制、冒名等方式廣為傳播)
漁樵閑話
二○○六年一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