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新 著
出 版 社: 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3-1 I S B N : 9787802323261 定價:¥80.00 |
作者: 何新 著
出 版 社: 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3-1 ISBN:9787802323247 定價:¥76.00 |
詳細介紹:
作者: 何新 著
出 版 社: 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3-1
I S B N : 9787802323261
定價:¥80.00
編輯推薦
我將我所信奉的經濟學原則稱作“新國家主義/新社會主義”——這是因為我認為每個致力于為國家和國民服務的經濟學家,他們首先應當把國家利益、國民利益、國民經濟的利益置于學術研究的首位目標——而不是去考慮什么”稀缺性”,以及抽象的全球資源如何得到最佳配置這種煉金術問題。在方法上,我認為必須打碎當代流行的主流經濟學那一套華麗的數學玻璃罩。當今應倡導一種務實的實證方法——面對真實經濟過程的辯證的歷史主義方法,這是唯一可信的經濟學方法。
中國政府絕不能聽任國民經濟放任自流,一切任由國內外大資本集團作經濟主宰。國家有責任充當調節社會資源配置,調節社會分配、保護本國資本和資源以及民生經濟的強有力而看得見的手!今日的中國亟需要一種導向社會公正和正義的新經濟學——通向社會和諧之路的經濟學
我希望通過此書能給關心經濟問題的朋友提供一個便橋,使經濟理論和國民經濟問題成為人們普遍能夠理解和正常思考的學問。
——何新
自由市場經濟學的核心原理是“自由競爭,優勝劣汰”。但是,若放任這一原理無限制地施行于人類社會,必然會導致一種違反人性,弱肉強食——即把人道關系變成狼吃羊的狼道關系的叢林經濟。中國的治國方略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決不能讓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忽悠了,不管他的名氣有多大!
內容簡介
《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上卷》新國家主義經濟學:在共產黨執政下可不可以搞資本主義?應不應該建立市場經濟?……這些是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的問題。本卷提供了何新關于經濟學理論、當代中國經濟、國際經濟及社會主義歷史和改革等重大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全方位展示了這位中國最具爭議及傳奇性的知識分子對這些問題的一系列新穎的觀點。本卷由“理論與方法”、“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與問題”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論混合經濟、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回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我的經濟研究之路、從重商主義到國有制社會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速度、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實驗為什么必然失敗、斯大林體制的成敗得失、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失誤與文化革命等等內容。
《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下卷》主流經濟學批判:“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西方經濟學所提供的市場發展模式!”曾幾何時,這種觀點被眾多的中國經濟學家奉為圭臬。西方經濟學理論,在一片“崇洋媚外”的高呼聲中,被迅速地推上了僅次于“上帝”的寶座。遺憾的是,在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這個神話正在破滅。何新先生作為一個長期被所謂“主流經濟學派”排斥在輿論邊緣的學者,始終沒有忘記一個真正知識分子所肩負的使命,不甘寂寞地尋找著真正屬于中國的發展道路,不斷發表著獨立于西方思潮之外的真知灼見,這就是本卷的內容,它將喚起更多的人進行反思和思考。
作者簡介
何新,中國著名學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政論家、戰略問題評論家。 1979年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教師。1980年進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曾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何新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方美術交流協會理事,第七、第八、第九屆、第十一屆全國專職政協委員。 何新著作有《何新政治經濟論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東方的復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1991)、《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5)、(藝術現象符號的文化社會學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何新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談龍》(香港中華書局,1989)、《中國文化史新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愛情與英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反思與挑戰》、《巨謎的揭破》(臺灣風云時代出版公司,1911)、《中華復興與世界未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危機與反思》(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為中國聲辯》(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思考》(第一卷)、《思考》(第二卷)(時事出版社,2001)、《何新古經新解》(時事出版社,2001)、《論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時事出版社,2002)、《論政治國家主義》(時事出版社,2003)、《泛演化邏輯引論》(時事出版社,2005)、《何新國學經典新解系列》(時事出版社,2007)、《我的哲學思考》(時事出版社,2008)等。 譯著有《人性的探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人生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培根人生隨筆》(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培根人生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等,曾主編《開放叢書》及《中外文化知識詞典》。 海外出版:《致中南海密札》(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諸神的起源》(日本東京樹花舍,1998)(韓國東文堂,1990)等。
目錄:
《反主流經濟學》(上卷)新國家主義經濟學
上篇 理論與方法
第1章 論混和經濟 002
經濟學被某些專家神秘化了 / 002
脫離實際的“模式”和“理念”會毀掉國家 / 005
當前國民經濟中存在不容忽視的隱憂 / 007
現代資本主義與古典資本主義具有重大的不同 / 009
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當代形態是“混合經濟” / 013
中國的國情為什么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 / 015
現代英、美經濟并不是純粹私有制的資本主義 / 019
德國的“新自由主義”與美國不同 / 021
關于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 022
凱恩斯經濟思想的關注焦點是失業問題 / 029
第2章 論“新自由主義” 033
“新自由主義”是意識形態而不是科學 / 033
美英一直試圖用“經濟學”意識形態誤導中國改革 / 036
新自由主義的“鐵律”和“圣誡” / 039
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義為中國人洗腦? / 041
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世界主義的對峙 / 044
美國應該給一些經濟術士授大獎 / 046
一套誤導中國的改革方案 / 048
新自由主義在中國遭遇重大挫折 / 050
失業問題不容忽視 / 052
中國必將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 / 054
第3章 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 058
“主流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 058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謬誤的 / 062
自由市場機制的代價是周期性危機 / 062
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簡史 / 064
主流經濟學的數理模型很可疑 / 067
主流經濟學是一種精致包裝的意識形態 / 071
完美的市場只是一種倫理性空想 / 072
原理錯則數學模型也必然錯 / 075
馬克思為什么說主流經濟學是庸俗的 / 077
現代經濟學并沒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學方法 / 079
警惕偽裝成科學的經濟意識形態 / 082
第4章 回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 084
經濟學起源于經濟對策論 / 084
關于“經濟學”一詞的語源 / 085
經濟分析最終不能離開利益歸屬的分析 / 087
歷史和實證的經濟學方法論 / 088
關于新國家主義的經濟原則 / 090
不同時代需要選擇不同的經濟制度 / 092
20世紀共產主義試驗的四次失敗 / 094
原生形態的共產主義淵源久遠 / 095
西方人權理論的四個內容 / 096
理想主義不可能完全丟棄 / 099
共產主義是對人性異化的終極調解 / 102
“價值”的語根及語義 / 105
“價值”的語言歧義 / 106
馬克思的哪些經濟原理具有現代性? / 110
庸俗經濟學的辯護性 / 113
馬克思所提出的“實現”問題 / 116
重新研究馬克思 / 117
第5章 我的經濟研究之路 119
中國至今未形成自己的經濟學體系 / 119
經濟學理論具有多元類型 / 120
實踐是檢驗經濟理論的有效標準 / 123
我是如何研究經濟學的 / 125
作為一個闖入者 / 129
“何新旋風”發表內幕及風波前后 / 129
1990 年與日本S教授談生產過剩與失業 / 131
1990 年與日本教授談農業與海外市場 / 134
必須面對新的現實 / 135
第6章 從重商主義到國有制社會主義 137
宏觀經濟學起源于“重商主義” / 137
“重商主義”之名是一個錯誤 / 139
論重商主義的政策取向 / 142
重商主義與民族主義 / 147
歷史學派與發展經濟學 / 149
民族社會主義的形成 / 152
兩種類型的國際分工 / 155
李斯特認為斯密“國際分工論”是陰謀 / 156
熊彼特諷刺斯密崇拜 / 158
中國加入 WTO 是在鉆圈套嗎? / 160
不同的利益體系形成不同的經濟學派 / 162
近代工業化的兩種模式 / 164
德國、日本經濟快速起飛的秘密 / 166
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理論來源 / 167
關于社會主義為其經濟成就付出的代價 / 168
社會主義道路對于中國的歷史意義 / 169
附 關于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速度 171
下篇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與問題
第7章 20世紀的“共產主義”實驗為什么必然失敗 176
布哈林創立了錯誤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 / 176
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設想 / 179
列寧認為十月革命后俄共干了什么“蠢事”? / 182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與農民發生尖銳矛盾 / 184
共產主義實驗在十月革命中遭遇了重大失敗 / 190
由雇傭制向徭役制轉變是歷史的倒退 / 192
革命在一個時段內可以創造非理性的奇跡 / 194
列寧親自實施向資本主義的轉軌 / 196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建立國家資本主義的混合經濟 / 198
列寧對于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設想和規劃 / 199
列寧的建設性“文化革命”思想 / 202
第8章 斯大林體制的成敗得失 204
新經濟政策是共產黨執政下的資本主義實驗 / 204
布哈林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批判 / 207
列寧為什么主張與資產階級合作? / 210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展開的辯論 / 213
“斯大林模式”是怎樣出現的 / 215
斯大林模式與蘇聯工業化道路的評價 / 217
彼得大帝的重商主義與斯大林模式 / 220
斯大林模式的運行特點 / 223
第9章 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失誤與文化革命 227
大躍進失敗使毛澤東認識到“需要研究政治經濟學” / 227
毛澤東論中國的工業革命 / 230
陳伯達廢除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激進觀點 / 233
斯大林誤解《資本論》 / 235
1958年的“共產風” / 237
毛澤東只注重實物經濟 / 240
毛澤東關注所有制和社會分配問題 / 241
所謂“限制資產階級法權” / 243
以“四因論”分析文革 / 245
關于社會主義體制內的分化問題 / 247
“文革”導致權力高度集中于個人 / 250
釣魚政策 / 253
中國工業化的兩條路線爭論 / 255
歷史的悲劇性 / 257
第10章 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 261
辯證的經濟決定論 / 261
中國改革歷程濃縮重現資本主義近代史 / 262
自由與必然 / 264
歷史中的偉人與英雄 / 268
社會主義不可能在落后的經濟基礎上建造 / 270
列寧的辯證決定論 / 273
動亂與革命是對違背歷史規律的懲罰 / 275
社會分工與社會階級 / 278
第11章 我國經濟當前遇到什么問題 280
中國需要適應本國國情的經濟學 / 280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經濟周期及發生原因 / 284
中國威脅論的經濟含義 / 288
股市圈錢的奧秘 / 290
金融突擊和掠取成為當代資本集聚的新形態 / 292
中國發展需要尋找正確的理念 / 293
安國務求治本 / 294
股市是一種虛擬經濟 / 295
較理想的經濟模式是“混合經濟” / 298
中國應當制訂自己的全球戰略 / 300
附錄
何新《新國家主義經濟學》理論要點 306
何新著作年表 312
《反主流經濟學》(下卷) 主流經濟學批判
第1章 我們處在金融大危機前夜嗎 001
第2章 何新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預后趨勢表示悲觀 003
第3章 關于美國次貸危機 005
第4章 談國際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 006
第5章 關于弱勢美元問題 010
第6章 論全球性通貨緊縮 012
第7章 人民幣升值與物價上漲 015
第8章 人民幣升值所隱伏的國際金融危機 016
第9章 關于離岸金融市場 019
第10章 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幾點看法 023
第11章 對我國金融領域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031
第12章 “宏觀調控”與房價——致中央某領導同志的一封信 042
第13章 關于房地產暴利和地租 043
第14章 對于我國農業問題及政策的幾點思考 044
第15章 解決中國農業及糧食問題的一種新戰略設想 048
第16章 論“地租” 053
第17章 我國煙草工業進入WTO面臨的嚴峻形勢及對策 062
第18章 外資轉賣我國煤礦控股權,危及國家能源安全 072
第19章 論股市泡沫、統計失真與下崗問題 075
第20章 中國:走向未來 080
第21章 關于匯率、利率與人民幣幣值(上)——主流經濟學的若干經濟盲點 095
第22章 關于匯率、利率與人民幣幣值(下)——主流經濟學的若干經濟盲點 100
第23章 談近期中國經濟 106
第24章 我國經濟改革指導理論的失誤(上) 107
第25章 我國經濟改革指導理論的失誤(下) 114
第26章 論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與日本經濟學家S教授的談話 120
第27章 十五年前針對弗里德曼的一場政策辯論 142
第28章 我曾試圖阻遏私有化運動 147
第29章 市場原教旨主義必將搞垮經濟改革 154
第30章 對走過的改革道路必須作反思 158
第31章 重新評估計劃經濟 160
第32章 現代資本主義危機的主要形態是金融危機 166
第33章 與美國未來學家阿·托夫勒的談話 169
第34章 論價值規律與當代世界經濟——對《資本論》的現代讀解 184
第35章 馬克思所提出的市場“實現”問題 210
第36章 論通貨膨脹的基本概念 212
第37章 論流通梗阻型經濟危機 216
第38章 關于通貨緊縮問題 222
第39章 論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226
第40章 關于滯脹 237
附錄
實用經濟學大綱 238
何新1991年對全球九十年代遭遇經濟危機的預測 240
金融騙局與美國金融奇跡 242
零利率時代美聯儲可能將無限度地印制鈔票 245
墨子論貨幣及價值規律——中國早期經濟學思想 247
弗里德曼: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幾點意見 248
回顧與反思——關于我在1988~1992年間的政治經濟研究 251
股市黑洞揭秘 256
“精英”對“無賴 ”的戰爭 258
關于商品過剩與市場危機 261
工業再生產危機問題的重新研究 267
國民經濟中的周期與過剩問題 274
我國經濟中的“生產過剩”問題 284
經濟札記 290
何新著作年表 293
序言
我應當感謝黎明君,在如此酷烈的暑熱之際.他不辭辛勞地將若干年來我有關經濟理論和現實經濟問題的一系列談話和論文,整理編纂成此書。
為了便于一般讀者閱讀,我將原文中的數表和數學模型一概予以刪除。因為實際上,沒有任何用數學語言表達的東西不能用自然語言做出表述。我希望通過此書能給關心經濟問題的朋友提供一個便橋,使經濟理論和國民經濟問題成為人們普遍能夠理解和正常思考的學問。
經濟理論太重要了。近20年來,西方某些戰略家通過心理戰和經濟意識形態的有意識誤導,一個一個地由內部瓦解從而摧垮了其對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生態。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國在1950-1990年的40年冷戰中,最終“不戰而勝”(尼克松語),徹底摧垮了前蘇聯的國家和軍隊。靠的是什么?主要是經濟戰和經濟意識形態之戰。
冷戰結束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20世紀90年代到今天仍在繼續。1992年美國以索羅斯的“民間基金”狙擊英磅和里拉,不動聲色地巧妙離析本來試圖挑戰美元霸權地位的歐洲貨幣聯盟。1994年洗劫南美。1997年發動亞洲金融危機拆解了日元貨幣圈。1997-1998年閃擊俄羅斯,同時突襲香港、謀劃登陸中國,受挫而放出“中國威脅論”。
……
作者: 何新 著
出 版 社: 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3-1
ISBN:9787802323247
定價:¥76.00
內容簡介
《哲學思考(套裝上下卷)》嘗試描述和研究人類思維中一種特殊的概念系統——”歷史概念類集”。這種概念系統,具有特殊的邏輯關系和邏輯結構,而這種邏輯關系和結構具有動態的性質,超越了古典形式邏輯和現代數理邏輯所知的論域?!墩軐W思考(套裝上下卷)》所涉足的是邏輯學中一個嶄新而獨特的,至關重要的新領域。錢學森先生曾對我說:”做這件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行。需要更多人的合作?!蔽页霭孢@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有志于創新邏輯科學,特別是已通曉數理(符號)邏輯的朋友們的注意,以期共同致力于邏輯學這一新類型領域的開拓性研究。
《哲學思考(套裝上下卷)》收入了何新關于哲學、宗教論域的一批論文,以及何新思考哲學問題、研讀哲學著作中所作的札記,全面地反映了何新的哲學方法和哲學、宗教觀點。內容包括方法與哲學、札記、哲學史討論、邏輯學研究、思考與札記、讀書札記、經典重譯、思考哲學的歷程、附錄等九個部分。
《哲學思考(套裝上下卷)》:此書只能顯示關于新型邏輯的一種幼稚原創形態,因而僅具有導引和拓荒的意義,盡管如此,我認為此書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個民族,要想從歷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須首先從哲學上站立到當代世界的前列。
目錄
上卷 我的邏輯學
卷一 方法與哲學
[泛演化邏輯引論]
第1章 論泛演化邏輯的方法論意義 ………………………… 002
“歷史概念類集”及其特殊的種屬關系 / 002
概念自我演化的基本規律 / 005
泛演化邏輯對于科學認識的意義 / 008
第2章 論邏輯思維的本體論基礎 …………………………… 010
第3章 張世英教授對何新論文的審評意見 ………………… 020
第4章 論“歷史概念類集”………………………………… 021
[討論與回應]
第5章 對“歷史概念集合”的幾點補充性意見(盧新文)… 029
第6章 歷史概念類集符合于“演序”及“鏈”關系(李曉)… 033
第7章 對“歷史概念集合”的初步研究(張萊)…………… 034
第8章 一位數學家給何新先生的一個建議(劉勃)…… 038
第9章 進化分類學的邏輯結構 …… 039
引言 / 039
生物分類理論的兩個階段 / 039
生物物種的演進史 / 041
進化分類學蘊涵的特殊概念關系 / 042
物種歷史概念類集的規律 / 045
第10章 錢學森教授關于泛演邏輯及“何新樹”的三封信 …… 049
卷二 札記
第11章 邏輯筆記(一) …………………………………………… 054
第12章 邏輯筆記(二) …………………………………………… 114
第13章 邏輯筆記(三) …………………………………………… 122
第14章 邏輯與哲學問題(一) …………………………………… 129
第15章 邏輯與哲學問題(二) …………………………………… 135
第16章 關于語言與思維 …………………………………………… 167
第17章 關于概念、判斷及三段論 ………………………………… 173
第18章 關于演繹三段論的“格” ………………………………… 178
第19章 關于亞里士多德的札記 …………………………………… 182
第20章 古希臘哲學中的“辯證法” ……………………………… 191
第21章 關于“否定”之“否定”:澄清一個由來已久的誤解 … 193
第22章 《資本論》第一章的演繹方法與黑格爾的邏輯三段式 … 194
卷三 哲學史討論
第23章 古希臘辯證思想簡史 ……………………………… 200
第24章 邏輯悖論的研究 …………………………………… 204
第25章 關于悖論 …………………………………………… 219
第26章 關于邏輯的四種類型 ……………………………… 225
第27章 辯證法與歸謬法 …………………………………… 232
第28章 黑格爾邏輯的來源 ………………………………… 238
第29章 黑格爾《邏輯學》釋義 …………………………… 242
第30章 論黑格爾邏輯學的三重涵義 ……………………… 248
第31章 關于“邏輯”的唯名論與唯實論 ………………… 250
第32章 論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語源及本來語義 ………… 260
第33章 朱光潛教授的一封信 ……………………………… 267
卷四 關于我的邏輯學研究
第34章 新“唯實論”的概念觀 ……………………… 002
我的第一篇邏輯論文 / 002
《哲學筆記》引我走入哲學之門 / 003
上書毛澤東談哲學 / 004
《矛盾論》的一個錯誤 / 005
從語根找哲學 / 006
人間最強大的力量是智慧 / 007
兩種對立與兩種矛盾 / 008
黑格爾邏輯學的來源 / 009
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 011
邏輯理性主義更見深刻 / 012
一種新的邏輯理念 / 013
唯名論與唯實論 / 014
分類是大自然作出的 / 015
概念具有實體性基礎 / 016
思辨邏輯是形式邏輯的基礎 / 018
關于“何新樹” / 019
揭示思維之謎 / 020
錢學森的第二封信 / 021
探索新邏輯之路 / 022
第35章 “邏輯斯蒂”與數理哲學 ………………………… 023
新黑格爾主義不懂黑格爾 / 023
關于因果律的佯謬 / 024
因果規律與人類實踐 / 025
西方運用諾貝爾獎建樹意識形態偶像 / 026
羅素與邏輯斯蒂 / 026
羅素哲學十分淺薄 / 028
現代數學哲學中的不可知論 / 030
關于哥德爾定理 / 030
先驗的抽象時空并不存在 / 031
數學史上的三次危機 / 032
1+1= ? / 033
數理哲學 / 034
數學崇拜沒有根據 / 035
現代數學是虛擬的邏輯系統 / 036
第36章 關于邏輯學中的悖論問題 ………………………… 037
邏輯中的悖論佯謬 / 037
悖論源于人類語言的有限性 / 038
悖論的三種類型 / 038
黑格爾論“說謊者悖論” / 040
悖論源于客體本體內在的矛盾 / 042
現代西方哲學中沒有巨人 / 044
第37章 自然主義的科學哲學 ……………………………… 045
宇宙秩序與科學哲學 / 045
自然神論與自然哲學 / 046
愛因斯坦的自然神論 / 048
大自然的普遍進化 / 049
廣義進化論 / 049
關于“第一原動力” / 051
所謂“惡劣的無限性” / 051
圓圈式發展模型 / 052
宇宙自身就是生命體 / 054
新的發展總是走向更高的綜合 / 054
自我與無限 / 055
第38章 何新:關于“邏輯”的論爭 ……………………… 057
第39章 錢學森: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 ………………… 059
卷五 思考與評論
第40章 “哲學”釋名 ……………………………………… 068
第41章 關于意識形態、學術、科學、偽科學和真理 …… 069
第42章 談“玄”(一)……………………………………… 073
第43章 談“玄”(二)……………………………………… 082
第44章 談“玄”(三)……………………………………… 110
第45章 論黑格爾哲學的歷史淵源(之一)………………… 116
第46章 論黑格爾哲學的歷史淵源(之二)………………… 119
第47章 論黑格爾哲學的歷史淵源(之三)………………… 122
卷六 讀書札記
第48章 讀《純粹理性批判》的筆記 ……………………… 132
第49章 讀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札記 ………………… 133
第50章 讀黑格爾《宗教哲學講演錄》札記 ………………… 137
第51章 讀黑格爾《小邏輯》摘錄 ………………………… 140
第52章 西方哲學家評維也納學派 ………………………… 151
第53章 關于現代數學的札記 ……………………………… 155
第54章 關于拓撲學的哲學札記 …………………………… 158
第55章 早期哲學數學思考札記 …………………………… 161
第56章 非經濟學的價值觀念與價值理論 ………………… 170
第57章 柏拉圖傳記 ………………………………………… 172
卷七 經典重譯與新論
第58章 何新譯《公孫龍子》三篇 ………………………… 188
《四庫全書總目》公孫龍子提要 / 188
白馬非馬論 / 189
指物論(論指號與事物) / 191
跡府(上篇) / 193
跡府(下篇) / 195
第59章 何新:老學三論 …………………………………… 198
(一)論“有”與“無” / 198
(二)論無為 / 201
(三) “道德”詁義 / 202
第60章 《肇論•物不遷論》標點及引讀 ………………… 204
卷八 我思考哲學的歷程
第61章 哲學的本質 ………………………………………… 212
哲學是什么? / 212
哲學的地位 / 212
我不贊同機械唯物論 / 214
自然秩序就是客觀理性 / 214
自然過程的目的性 / 216
天籟: 無聲的音樂 / 216
新物理學突破了舊哲學 / 217
現代物理學提示了新的宇宙觀念 / 218
時空的本質 / 219
如何理解時空的多維性 / 220
時間為何不可逆? / 221
現代科學認識論具有思辨性質 / 222
列寧后期重新評價唯心論 / 223
唯理主義有認識論根源 / 223
絕對之物是什么? / 224
宇宙具有生命的過程 / 225
“理念” (Idea)就是“信息” / 226
普遍性與必然性的客觀根源 / 227
毛澤東并不贊同絕對物質論 / 228
青年馬克思的唯心論 / 229
中國科學落后于西方的哲學原因 / 230
東西方哲學的比較 / 231
西方哲學范式不適用于中國 / 231
第62章 中國古典哲學之我見 …………………………………… 232
哲學的科學地位 / 232
中國科學何以落后于西方 / 233
哲學是求智之學 / 234
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是理性主義 / 235
陰陽觀念的實質 / 236
“五行”論的真義 / 236
太極一元論 / 237
道就是邏格斯 / 238
儒家的流變 / 239
儒名的由來 / 240
“儒”的功能 / 241
孔子為何偉大? / 242
孔子以“述”為“作” / 243
論“仁”與“恥” / 243
儒家價值觀的現代性 / 244
第63章 我信仰理性主義的宗教 ………………………………… 245
關于宗教與邪教 / 245
佛教與中國文化 / 247
中國佛學的理性主義 / 248
破除“我相”達到“無我” / 250
佛教的濟世情懷 / 250
說緣 / 252
佛教哲學博大精深 / 253
佛教的中國化 / 254
附錄
附 錄 一 關于羅素悖論 ………………………………………… 256
附 錄二 悖論的現代邏輯分析,
兼論何新的新邏輯理念(作者:李奇)…………… 257
引言 / 257
關于“說謊者悖論” / 258
說謊者悖論的變形(明信片/ 方框悖論) / 259
形形色色的悖論 / 260
悖論是否能得到統一的解? / 261
關于歷史概念類集——何新的新邏輯工具探索 / 262
附 錄 三 對何新T.S.座標的一個應用模型(陳朝暉)
——論“方框”悖論(p∧ p)…………………… 265
在方框悖論中, “□”是什么? / 266
一個基于語義三角的語言層次模型 / 267
在方框悖論中, “□”就是思維的時空域 / 269
[網絡原文的一些跟帖] / 272
附 錄 四 悖論與數學史上的三次數學危機 …………………… 274
附 錄五 關于時間概念的哲學討論(作者:胡升)…………… 277
時間的觀念 / 277
量子力學的“普適性” / 280
附 錄 六 哥德爾定理簡介(作者:藍風)……………………… 285
附 錄七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淺釋 …………………………… 288
附 錄八 關于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 291
附 錄九 人工智能能制造出意識嗎? ………………………… 293
附 錄十 埃舍爾的悖謬畫作 …………………………………… 299
附錄十一 何新著作編年 ………………………………………… 303
附錄十二 何新著作年表 ………………………………………… 306
序言
關于“泛演邏輯”的建立
1
在本書中,嘗試描述和研究人類思維中一種特殊的概念系統--“歷史概念類集”。
我原來稱為“歷史概念集合”,后決定改用“類集”,以避免與“集合論”的“集合”概念相混淆。這種概念系統(黑格爾稱之為“理念”系統),Idea,音譯“意締”,理念,即概念系列化的生成系統,成系列的概念,系統化的概念。如:雞(雞蛋/雛雞/成雞/老雞)。作為系統化的歷史概念集合,是在觀察和描述某一事物連續的形態演化--即歷史形態演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
這種概念系統,具有特殊的邏輯關系和邏輯結構,這種邏輯關系和結構具有動態的性質,并且超越了古典形式邏輯和現代數理邏輯所已知的論域。傳統邏輯以同一律(A=A)為基石,是對稱邏輯。
對歷史概念類集的研究,最終將會導致一種非對稱的(A≠A)新邏輯類型--泛演化邏輯的建立。
這種非對稱新邏輯的發現,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史中的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但較系統深刻的理論,則最早為黑格爾所提出。黑格爾已意識到這種新類型邏輯的存在,當時黑格爾稱之為“思辨邏輯”(Die Spekulatve Logik)。
黑格爾認為,思辨邏輯基于“概念的自身運動”。黑格爾已經意識到:一個事件的發生及演化進程,實同構于通過一系列前提條件的一個演繹推理模型。因此黑格爾說:“理念本質上是一個過程?!薄叭魏卫砟畹拇嬖诙际且粋€推論?!薄白栽冢ㄗ灾鳎┳詾榈恼胬恚歉拍睿˙egriff)與客體的絕對統一?!钡挛摹癇egriff”,英文“Notion”,賀麟譯“總念”,指“具體的、有內容的、普遍性的觀念”。以上引文見《小邏輯》賀譯本第397-403頁及《大邏輯》下,V,118。
黑格爾認為:人腦中形成的概念性邏輯,人腦中以概念為元素的思維運動,實際是對客體(“客觀概念”)推演運動的模擬??腕w即本體的自身運動,導致“理念”系統的自我生成。而人腦中被語言符號所模擬而形成的主觀概念系統,不過是客體及本體概念的映象而已。
黑格爾認為:理念(即理性處理過的概念系統)是概念的自我完成系統。在一定的意義上,觀察一種事物的演化性發展,也就是理念對自身內在概念之發展的遞歸性認知(自我認知)。“理念可以理解為理性,也可以理解為主體與客體,概念與實在,有限與無限,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小邏輯》,第400頁。)可表達為微分式,即:ds/dx=1。
但是,200多年以來,這種新型邏輯從來未被主流邏輯學家所理解和承認。黑格爾的邏輯一直受到崇信邏輯斯蒂的正統學者的嘲諷:“他們企圖發展一種能夠研究形式也研究內容的邏輯,并把這種邏輯稱為‘思辨邏輯’或‘辯證邏輯’。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少,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黑格爾。值得注意而且也非常有趣的是,黑格爾寫下兩卷本的《邏輯學》,但是除了少數研究辯證邏輯的人公認他是辯證邏輯的創始人外,人們一般認為黑格爾不是一位邏輯學家,而是一位哲學家。而且,除了研究辯證邏輯的人以外,研究邏輯的人一般都不認為辯證邏輯是邏輯,即使在我國也是這樣?!保ㄍ趼贰哆壿嫷挠^念》,商務版,2000年)作者是屬于接受維也納學派的正統邏輯斯蒂觀點的。但是,他顯然忽略了一個問題,維也納學派的觀點流行于英語國家,卻并不流行于德語國家。而且一部人類認識史早已證明,科學真理,并不以擁護者暫時的多數少數作為是與非的判定標準。在羅素為代表的邏輯斯蒂(Logistic)看來,黑格爾的邏輯只是一種邏輯神秘主義的胡說。離開人腦的思維,哪里會有獨立自生的“概念”系統?既然不存在可以離開人腦而獨立自在的“概念”系統,又哪里有什么“概念的自身運動”?現代邏輯斯蒂不僅否認客觀概念,甚至否認思維概念的存在意義。他們使用數學中所謂“函項”以及“集合”取代邏輯意義的概念。S然而若否定了概念的意義,也就無異否定了邏輯斯蒂之前的全部邏輯史。
而本書的研究則試圖證明,“歷史概念類集”就是“概念的自身運動”的產物。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我的這本書乃是對黑格爾泛演化邏輯理論的一種現代解釋。
2
邏輯是什么?
邏輯是確定思維有效性的形式規則系統。傳統的說法是,邏輯是關于思維形式及思維規律的研究。但是,思維本身是抽象的,是不可能直接被研究的。人類的一切思維都是通過語言活動進行的。如果說,思維是人在內心(頭腦)中的默語,“思考(見解),就是默默地同自己談話?!保ㄌK格拉底《泰阿泰德》)換句話說,思考就是人對自我的內心默語。所以,“思想就是靈魂對自我的談話。(λóγον邏格斯)當它思考時,無非只是在講話,提問和答問,作肯定或否定。當它達到一個決定不再疑惑時,就是形成一個見解。所以,形成見解,就是默默地自我對話?!痹凇吨钦咂分校乩瓐D把思考與內心對話視作相同。那么,主觀邏輯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普遍語(句)法這是我經長期思考后,對于主觀邏輯所給出的一個新定義。但是,此定義不包括客觀邏輯。在此之前,邏輯一直被認為難以定義。目前較通行的定義,例如美國邏輯學者P.Suppes說:“狹義地說,邏輯是關于有效論證的理論或者演繹推理的理論。在稍廣一點的意義上,它包括定義的理論。在更廣的意義上,還包括一般集合論。此外,定義的理論連同集合論一起為公理方法提供一個正確的基礎,而大多數數學家則非正式地把公理方法的研究看作邏輯的一部分?!保↖ntroduction to Logic,1963) 對于邏輯提出這一定義,吸收了卡爾納普的觀點。在基本哲學觀點上即形而上學問題上,我與維也納學派的觀點非常不同。但是這并不妨礙從技術上吸取他們哲學中的有用之點。--泛語法。人類意識中的思維活動有兩種。一種思維狀態是不借助于語言符號的,它可以直接導出判斷,結果,意念。通常所謂“直悟”、“靈感”、“靈機”、“直覺”指此。在心理學上它有時被歸之于下意識或潛意識的活動。這種不直接依賴語言符號的思維活動也極其重要,它較多地呈現于天才以及極其聰明的人中。但是,對此認知心理還沒有作出有效的研究。(錢學森給我的信中稱為“直感”思維。)
一種是必須借助于語言符號進行的有序思維,這種思維通常被稱作“理性”(有組織的)或“邏輯思維”(遵守規則和秩序的,邏輯即秩序)。
心理學中有三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精神、意識、思維。意識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從低級生物的機械刺激反應以至趨光趨利性生命活動,就可以看作生物自我意識的初階。精神是指人類的心理活動,包括了思考、行為和情緒的各種主觀反應。而思維則特指人類利用語言符號進行的精神活動。這種利用符號進行的精神活動中,有邏輯與非邏輯之分。邏輯活動即理性。
從思想史看,所有的邏輯問題,最初都是從關于語義和語形有效性的討論中提出的。語義辯證和語形分析,是早期邏輯理論孵化而出的溫床。柏拉圖在其名著《智者篇》中,曾劃分“邏輯家”與“辯證家”的區別。他認為“語法”即邏輯,而“分類法”即辯證法:
必然有一種科學,考慮哪些“概念”能“混和”以便產生“講話”而哪些概念就不能,還考慮是否有一類像綴字法中的元音那樣使一切結合成為可能的概念和引起區分的另一類概念(253c)。因而邏輯在這里第一次被期望成為一種自主的科學,含有確定肯定和否定(聯結和“分離”)命題的最高原則的任務。但這一任務按照事物的“種類”正確地劃分事物,發現一種與其他東西混雜而被隱蔽起來的“形式”,并且區分組成一種與其他東西混雜而被隱蔽起來的“形式”,并且區分組成一個單一的復合物的若干事物--正是“辯證法”的任務。哲學家是懂得如何在多中找出一和在一中找出多的辯證者(253a-e)。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識論)把人腦看作一個信息加工系統。這種信息加工系統的特點是使用人工符號組織成“符號操作系統”(Symbol Operatim Syetem)。在廣義上,語法就是人所制作的物理符號的連結及組織規則。
什么是語言?語言是人類發明和設計的一種利用音響符號有序組織和結構的模型。這種組織和聯結規律就是符號的編碼。在本質上,所謂符號就是一組具有象征性的模擬化板塊。符號所模擬的對象構成符號的示意、意義或內涵。若干符號的聯結使符號成為有組織即有序的結構。信息和文字都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聯結符號的秩序或規則就是語言的語法。
所謂普遍語法是相對于特殊語法而言的。人類各種語言都具有自己的語言規則,即特殊語法,例如:漢語語法,英語語法,日本語語法,法語語法,俄語語法,梵語語法……等等。
任何語言若不遵守語法,即無法正確、恰當、確定(無歧義)地表述語言信息。特殊語法是約定俗成的人工造物,常隨語言活動的歷史發展而演變(例如古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不同)。各種語言之間沒有、也不必有共通的語言規則、規范或結構。重要的只是使用各種特殊語言的人,必須對同樣使用這種語言的人遵守這種語言的約定規則。
但是作為普遍語法的邏輯則不同。邏輯在本質上是一種約束一切時代、一切人類語言以及一切理性思維思維,指概念思維,我將其定義為:利用語言符號在人腦中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意識活動。但是,廣義的思維就是宇宙自身的存在與變化、演進過程。 和廣義智能活動的普遍規則和規范。這種語法規則具有超越語言分類和歷史時代的普遍共通性和有效性。講英語的人不必遵守講漢語的規則。但無論講英語或講漢語,或講其他任何語,卻都必須遵守共同邏輯語言的規則和規范。
由此就有一個問題,即邏輯作為一種泛語法或類名(集合)的演算語法,“邏輯演算”一詞從中世紀后期已被應用。邏輯被認為是一種按照特殊規則操作符號的技巧。運算和演算,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擺石頭和數棋子。(威廉•涅爾《邏輯學史》,中譯本,第398頁)其規則及規范究竟從何而來?我在本書中對此的答案是明確的,人類思維的普遍語法,是對宇宙本體存在與演化普遍形式的模擬。換句話說,宇宙本體的存在與演化秩序本身,就是一個泛邏輯的進程?!—?/p>
3
圍繞邏輯語法的來源這個問題,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如同特殊語言、語法規則以及數學構造一樣,邏輯語法來自人的主觀自由約定或設定。
另一種相反的觀點是:邏輯語法規則與特殊語法規則不同,具有本體論的內在基礎,因而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的來源。
前一種觀點,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中的詭辯派、經院哲學中類的唯名論和羅素及維也納分析學派的“邏輯斯蒂”。維也納學派認為:“(邏輯)根本不涉及經驗,它只涉及符號表示的方式。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不能被解釋為是一種關于實在的知識,它們只是符號轉換的程式,對于這種轉換程式在世界上總是有同一種事態與之對應。它們的先天有效性來自約定,這些約定僅僅是關于符號化這一論域的,并因此,這些約定的有效性可以先天地給定--因為這些約定并不決定自然律而只決定符號的定律?!保死蛱亍毒S也納學派》,中譯本第37頁,商務版)
后一種觀點,則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的“邏格斯”理論,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辯證法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邏格斯λóγοs,具有復雜的語義。其語根是語言、語句、論說。以至經院哲學中關于類名的唯實論、黑格爾思辨邏輯的思維本體論。
正是由于不承認形式邏輯具有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羅素、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所代表的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論/邏輯斯蒂)試圖使邏輯學徹底異化為形式句法或純粹語義學,從而使邏輯與自然語言,邏輯與邏輯的思維基礎(內容)完全剝離。中國的主流邏輯學派從屬于維也納學派。這主要是由于曾作為維也納學派成員的洪謙教授及金岳霖教授的影響。
4
思辨邏輯(Die Spekulatve Logik),是黑格爾對泛演化邏輯的命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則稱黑格爾的思辨方法為”辯證邏輯。”“辯證邏輯和舊的純粹的形式邏輯相反,不像后者滿足于把各種思維運動形式,即各種不同的判斷和推理的形式列舉出來和毫無關聯地排列起來。相反地,辯證邏輯由此及彼地推出這些形式,不把它們互相平列起來,而使它們互相隸屬,從低級形式發展出高級表式。”(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5-546頁。)但是,恩格斯并沒有徹悟黑格爾的思辨邏輯,因此他所謂“辯證邏輯”體系從未建立成功。
普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謂“辯證邏輯”,只是一種涉及本體論的形而上學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本義是在具形之上,即超驗性的。本書所研究的“泛演化系統邏輯”(簡稱“泛演邏輯”,即DTL系統),與這種事實上屬于本體論形而上學的所謂“辯證邏輯”并無關系。
由于我在說明歷史類集演化的特殊類關系時,使用了J.Venn相交區域的圖解最早是18世紀數學家歐拉發明的,故又稱作歐拉圖。(一種拓樸模型),錢學森先生在1982年4月17日給我的信中曾對我提示:
“數理的辯證邏輯學可以利用數學中的拓樸學建立起來?!彼^“拓樸”或“托普”即topology的音譯,在漢語中這個詞難以找到確切的同義或相似語詞,因此只能采取音譯。較通行的譯名是“拓樸學”。這個詞通常解釋為變形或形變。topology這個詞在希臘語中的語根是“地志”或“地形”,與其現在的應用涵義相去甚遠。
在現代數學中,拓樸學是集合論的主要分枝。普通拓樸學的最初形式,是在豪斯多夫1914年出版的《集合論》(Set Theory)中形成的。
將某些拓樸方法應用于數理邏輯產生了拓樸邏輯的分枝。拓樸邏輯有時被認為是時態邏輯的一般化理論。在時態邏輯中,以算子的參數表示時間;而在拓樸邏輯中,算子的參數不但可以表示時間,也可以表示空間位置,甚至還可以擬設“可能世界”。
因此,拓樸邏輯被認為能夠反映更多的邏輯系統的特點,其中,不但包括時序邏輯,也包括動態邏輯(DynamicLogic)、模態邏輯(可能世界的邏輯),等等。
〖HT5H〗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后我才意識到,這的確是一個極具啟示性的重大設想。錢學森先生當時對我所提示的設想是:“把Venn圖的概念擴大,加上時間坐標,……,再用拓樸學研究‘樹’,是否可以把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數理化?”
〖HT5F〗在可限定的意義上,歷史形態的連續性演進(變形)也是廣義的一種“同胚”(homeo morphism)或“拓樸”(topology)變換。因此,歷史形態∕歷史概念類集本身也具有著一種拓樸結構的時/空關系。
更值得注意而耐人思味的是,最早將“topo”(托普/拓樸)這個術語應用于邏輯學的正是古典邏輯之父亞里士多德本人。
[Topics這一名稱來源于希臘文,其原始的意思是“地域”,以后又用來指日常用語,也就是在談話中往返出現的議題或型式。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一書中對這個詞意思的解釋是這樣的:
“我的意思是,論辯的和修辭的三段論是研究那些我們能說是topoi(按:topos的復數)的東西的,這些東西對于正確行為的問題,對于物理的和政治的問題以及其他許多在種類方面不同的問題是共同的,例如或多或少的topos?!?/p>
從這里似乎可以看出,topos是在任何論證中都可以出現的條條,而不管論題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在《論辯篇》里用這個詞的意思可以通過下面例證很好地匯集起來:
“一個topos就是察看一個人是否把那種不是偶性的東西描述為偶性。”注解:Topica,ii.2(109a34)。
“另一個topos是給偶性及其主體下定義,或者是分別給它們兩者下定義,或者是只給它們中一個下定義,然后去察看是否在定義中已經假定了任何不真實的東西?!弊⒔猓篢opica,ii.2(109b30)。
由此可見,topos是在關于任一論題的論證中能夠產生的標準的程序或運動。]
5
本書所涉足的是邏輯學中一個嶄新而獨特的、至關重要的新領域。但是,這一領域目前尚未進入主流邏輯學派的視野。
如果說,建立在同一律及不矛盾律基礎上的經典邏輯是一種對稱邏輯,那么,泛演化邏輯乃是不對稱邏輯。
應當指出,本書所討論的泛演化邏輯,在實際的人工智能操作中也已形成了數理化的演算系統。Z.Michalewiez指出:
“近30年來,人們對借助進化和遺傳規律來解決問題的系統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這樣的系統維持潛在解的群體,運行一些基于個體適應值的‘遺傳’算子的選擇過程。演化策略(Evolution Strategies)、演化程序(Evolution Programs)屬于其中之一,它是模擬自然進化規律解決參數優化問題的一類算法?!?/p>
遺傳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之50年代初,一些生物學家試圖用計算機來模擬生物系統演化程序。
后來,人們對模擬自然過程的算法有著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巨大的并行計算機的出現使這些算法具有更實用的價值。這類算法中最知名的有演化規劃、遺傳算法、演化策略,借助自然的并行方法解決問題。
“多數演化技術的應用是處理一個由許多個體組成的群體,其中每個個體表示問題的一個潛在解。選擇過程引入了一種趨向性:較好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生存繁殖。這些算法中的一個子類:基于進化規律的算法,即適者生存?!?/p>
“演化程序(Evolution Programs-EP)是一種概率算法,表示所有借助進化思想的系統維持著由許多個體組成一個群體。在第t代,p(t)={xt1xtn}。每個個體表達問題的一個潛在解,任何演化程序是以一些可能很復雜的數據編碼S來實現的。對每個解進行評價以給出對其“適應值”的度量。然后,通過選擇較適的個體的步驟(選擇步驟)構成一個新群體(第t+1次迭代),一些新群體的成員通過“遺傳”算子的轉換構成新的解(變換步驟)。其中的一元變異型轉換,通過單個個體(mi:S→S)較小的變換產生新個體,高階雜交型轉換cj通過組合兩個或多個個體(cj:sx…xs→s)的片斷產生新個體。經過若干代后程序收斂。此時寄希望的是最好個體表達一個近似最優的合理解。”《演化程序:遺傳算法和數據z編碼的結合》,(Michalewicz,z.),科學出版社,2000。
6
必須指出,泛演化邏輯的根本重要點在于,它并不是一種形式化的主觀的數理邏輯,而是一種有效預測事物演化趨勢的智能邏輯。
泛演化邏輯與傳統邏輯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它是一種涉及本體演化程序及規則的客觀邏輯,而不是一種主觀的人類語言邏輯。
我的研究將表明,在更普遍的意義上,泛演化邏輯的確可以構成古典邏輯的本體論基礎。而所謂古典形式邏輯(基礎邏輯)其實只是靜態即不引入時序向量概念下,以及在非連續變化的離散自然狀態下,作概念(集合或語詞/名/類)處理的一種特例。精擅德國哲學的專家楊一之先生(黑格爾《邏輯學》的譯者)在為康德《邏輯學講義》譯稿所寫的前言中,指出:“近代數理哲學發展到今天,其邏輯打破了傳統主語、謂語之概念聯結方式,用數學算術化技術,來處理舊形式邏輯問題。但這種技術長足進展的今天,數理邏輯卻不得不回過頭來,研究其一向反對的要過問其邏輯函項所涵指的內容實質問題,這就是現代所謂模態邏輯。這也就是說近代數理邏輯有驚人的進步,其應用效能尤其使工業社會改觀,然而它的各流派都深深為悖論所困,亦即為有理由的矛盾所困,于是發生了上述的轉向。西方有些數理邏輯學家近來甚至公開說要研究辯證法?!保档隆哆壿媽W講義》,商務1991年版,譯序)
我在本書中將嘗試作出證明,古典亞氏形式邏輯的各項基元和概念或范疇(類集)關系,事實上都可以從泛演邏輯各項基元和關系中導出。換句話說,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種特殊類型。
因此,泛演化邏輯,乃是邏輯的邏輯,可以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元邏輯”(Metalogical)。黑格爾一直認為,他的辯證法(思辨邏輯)才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元邏輯。
7
錢學森先生曾對我說:“作這件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行。需要更多人的合作?!?/p>
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有志于創新邏輯科學,并且特別是已通曉數理(符號)邏輯的朋友們的注意,以期共同致力于邏輯學這一新類型領域的開拓性研究。
本書中收入了作者關于這個論域的一批早期論文,也收入了近年我對邏輯與哲學問題較新近的思考與札記。它們尚是非常不成熟的。正如這本書一樣,只能顯示關于這種新型邏輯的一種幼稚原創形態,因而僅具有一種導引和拓荒的意義。
盡管如此,我認為此書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個民族,要想從歷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須首先從哲學上站立到當代世界的前列。這一點,是培根以來的英國歷史、盧梭以來的法國歷史、康德以來的德國歷史所證明的。在亞里士多德創立古典邏輯,培根創立“新工具”(歸納邏輯),實際上,邏輯斯蒂學派不僅不承認黑格爾邏輯,對于亞里士多德邏輯也僅承認其三段論中的若干部分的有效性(塔爾斯基)。而對于在近代科學興起時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的培根經驗主義歸納邏輯,則基本也不承認。維也納學派的邏輯斯蒂在方法論上屬于獨斷論。在培根、休謨、康德摧毀了中世紀的獨斷論后,以羅素為極端代表的邏輯獨斷論形而上學極為引人注目。羅素試圖以愚蠢的指號論消除哲學本體論。這種獨斷論的邏輯斯蒂,可以戲稱之為“邏輯”中的“法西斯蒂”。布爾、弗雷格創立布爾代數和數理(符號)邏輯以后,作為一個中國學者,我為自己能發現一種非對稱的新邏輯工具而感到自豪。
有必要指出的是,泛演化邏輯的理論中不僅蘊涵了解答人類思維工具本體來源之謎的鑰匙,并且提供了一種推演(未來)和進行理性預測的有效工具。事實上,我個人在我的學術研究中,早已深深得益于這一邏輯思維方法的應用。
類的理論是基礎邏輯理論的基石。而我在此書中對類集的劃分、起源與演化的研究,實際是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先輩關于類集的研究的一個發展。現代邏輯多以數學中的形式集合論為基礎,而否定或漠視古典哲學關于概念性“類集”的理論。對于概念性類集理論的重新研究,必將導致涉及邏輯基礎的重大革命。
我謹將此書奉獻給我已故父親的在天之靈。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東北那些極其艱難的青春歲月中,在我從事孤獨探索的時刻,惟有父親一直在精神上支持和鼓勵著我。
正是父親把我最初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哲學學術界。如果沒有他生前不斷的鼓勵和鞭策,我恐怕很難把我的研究一直堅持到后來。
我應當感謝《哲學研究》雜志的朱正先生,是他當初讀到我關于這個論題的第一篇論文后,發出邀請,使我得以列席1978年的全國第一屆邏輯理論研討會。當今國內的主流邏輯學界,幾乎已被維也納學派和分析學派獨擅言語權。因此,當時我的文章自然難以發表(直到1980年后才陸續得到發表)。但正是在那個會上,我有幸第一次接觸了中國的“邏輯斯蒂學派“的若干主要代表人物,欣賞到了他們那種笨拙地模擬羅素的“當且僅當”的有趣獨斷論觀點。
當然,我必須把崇高的敬意,奉獻給一直支持和關注我此項研究的錢學森先生。
何 新
2001年早春記于滬上竹園之愚廬
2003年夏5月修改并定稿
文摘
警惕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誤導我國經濟改革
摘自《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
1、新自由主義是經濟意識形態而不是經濟科學
2、美英一直試圖用"經濟學"意識形態誤導中國改革
3、新自由主義的"鐵律"和"圣誡"
4、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義為中國人洗腦?
5、德國的"新自由主義"與美國不同
6、關于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7、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世界主義的對峙
8、美國應該給一些經濟術士授大獎
9、一套誤導中國的改革方案
10、新自由主義在中國遭遇重大挫折
11、失業問題不容忽視
12、中國必將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
附錄1馬克思:犯罪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原動力
附錄2張五常:最蠢還是馬克思
1、新自由主義是經濟意識形態而不是經濟科學
記者:但是,1974-1975年發生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現象,凱恩斯的干預主義被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失靈了。
何新:1978年,羅斯和密爾頓的《自由選擇》一書在美國出版,此書成為當年的經濟類暢銷書,標志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復活。
隨之出現貨幣主義(弗里德曼)、理性預期理論(盧卡斯)、供給學派等各個新流派。這些新流派認為凱恩斯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法則的否定是錯的,認為凱恩斯主義干預經濟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是滯脹的原因,因此建議取消以需求管理政策為基礎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經濟的作用。他們主張:
(應當)"反對任何形式的宏觀經濟干預措施。理由是:在完全競爭的經濟中,市場能夠自發調節經濟的均衡。政府的作用是制定規則,并向公眾公布政策規則以及政府所掌握的各種信息。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措施,無論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都只會把經濟弄得更糟。"引自《經濟周期理論研究》譯序,商務版。
[有意思的是,本書譯者對此提問道:如果我們想用盧卡斯開出的藥方治理中國經濟,"那么我們要問:中國經濟是完全競爭的嗎?中國存在的失業率是自然失業率嗎?在我國,貨幣是中性的嗎?信息系統是比較完善的嗎?"這幾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我卻還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必須用盧卡斯提供的藥方治理中國經濟?僅僅因為他得過諾貝爾獎嗎?]
這股思潮,在西方被稱作"新自由主義"思潮,在西方經濟學界被稱為"后凱恩斯革命"。
應當指出,70年代在美國泛起的這種新自由主義。(又被稱作"芝加哥學派"),不同于30年代德國弗賴堡學派的新自由主義。因為前者反對國家干預,而后者則是主張混合經濟模式的"社會市場",是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的。
新自由主義在80年代曾對一些主要西方國家的政府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里根政府和英國的撒切爾政府、中國80年代后期的趙紫陽以及90年代前期蘇聯及俄羅斯的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改革,所實施的都是具有新自由主義特征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的共同取向集中在兩點上:(1)讓政府功能最小化,(2)讓經濟體制趨向私有化和自由化。
英美新自由主義(特別是其中以科斯為代表的一個小流派--新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是英美經濟學中一個小流派,起源于凡勃倫、加爾布雷思。其內涵頗雜蕪,實際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性理論??扑沟睦碚撆c前者非常不同,但也自稱"新制度主義"??扑挂蕴岢鏊^"產權明晰"、"交易成本"而知名。由于其理論論證了私有化的經濟合理性,為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私有化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導致這些國家的市場改革和經濟癱瘓,而于1990年被西方授予諾貝爾經濟獎。在80年代中后期以香港作為意識形態基地而滲入了中國。90年代中期以后,引導中國經濟改革理念的市場經濟設計中,一些重要的政策影響來自新自由主義,特別是新制度主義傳播的"產權明晰及產權革命"觀點。
因而許多經濟改革措施都被引向于瓦解國有經濟和推行私有化。例如:以嚴厲的金融監管和高額稅收政策,扼殺國企的融資手段和營利空間,以"反壟斷"和新的不公正競爭規則,困閉國有企業的市場空間。以"股份制改革"分解、蠶食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產權,讓銀行過剩的金融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和股市炒作套利,造成泡沫經濟,形成虛幻增長的表象。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以縱容性的政策,鼓勵賤價變賣國有企業和地產的私有化運動。其結果是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大范圍破產,同時造成了大規模失業問題。這種政策,實際都是根據于新自由主義理論所設計的空想性自由市場模型而發生的。
9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這種滲透,伴隨著對傳統馬克思學派政治經濟學的否定,以及對國有制經濟、中央計劃經濟以及國內市場保護主義的全盤否定同時發生。
為了渲染一種新的正統性,這種新自由主義極力將自己包裝成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性"的"經濟科學",冒充為具有現代"產權觀念"的"現代經濟學",因此盅惑了不少幼稚和輕信的人。
然而,我認為,新自由主義根本不是科學而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我認為,經濟學距離成為一門具有實踐意義的真正科學這一目標還非常遙遠。(這一點實際上也是西方多數公正的經濟學者所公認的。)
記者:為什么?能否更清晰地說明你的論點?
何新:所謂當代經濟學主要是指當代西方的主流經濟學。
這一學派的基礎理論是在19世紀初葉和中葉,主要以薩伊、帕雷托、馬歇爾所發展的理論和數學模型而建立的。20世紀成為西方主流學派,而當時被馬克思稱作"庸俗學派"的新古典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認為是在1830年前后形成的。
這幾個人的經濟理論都是極其可疑的。特別是法國19世紀初的那個自封的斯密門徒薩伊,他那一套東西完全是偽科學。"薩伊給沙忒爾的一封私信里有這樣一段話:親愛的批評者,按照您的意見--我的政治經濟學除了一些無目的的推論與無意義的事例以外,簡直一無所有,只是一系列既無首尾而最重要環節又破碎支離的報道。象有一位批評者所說的那樣,使政治經濟學有了退步。"(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300-301頁)但是,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或者說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就是依據著這個人所提供的理論。
記者:不,應當說自由主義經濟學是來源于亞當•斯密的。
何新:對。而薩伊正是斯密學說最著名的庸俗化的傳播者。
你是否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薩伊會成為斯密學說19世紀初在法國最忘情的宣傳和鼓吹者,以至后來成為"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教父?
記者:為什么?
何新:讓我給你提供一個背景材料。最早系統批判"自由主義"的德國經濟學家弗•李斯特(1789-1846)曾揭露關于薩伊的一個背景情況:
"薩伊起先是個商人,后來是個工業家,然后又成了一個失敗的政客,最后才抓住了政治經濟學。每當舊行業不能再繼續時就換上一個新的,這就是他的經歷。
我們在紀錄上可以看到他的自白:提倡(所謂)重商主義好呢還是自由貿易主義好?他最初在這一點上是躊躇過一番的。但是他仇恨(拿破侖的)大陸管制制度,因為正是這個制度毀滅了他的工廠。他也仇恨那個制度的創行者,因為他革去了他的官職,因此他決定擁護絕對自由貿易主義。"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209頁,商務版,1961。
李斯特說:
"從來也沒有一個作家曾經象薩伊那樣,所具有的真材實料那樣少,而在學術上的威脅勢力卻那樣大;那時對于他的學說內容如果稍有懷疑,就要蒙上惡名,被看成是離經叛道。"
"這個人并沒有廣泛的歷史知識,對于國家政策或行政并沒有深刻的觀察力,也沒有政治與哲學的眼光,心頭只存著一種從別人那里取來的見解,然后從歷史、政治、統計以及工商業關系中到處搜索,想從中發現足以支持他見解的那些孤立的例證和事實。"
"對各國工商業作系統的研究,這種做法是不適合他的意圖的。"同上,第208頁。
由這一背景情況,人們可以了解經濟意識形態與現實利益具有多么深的關聯性。李斯特本身并不是"左派",他反對當時已在歐洲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但是,他更強烈反對亞當•斯密和薩伊的經濟自由主義。
我想,還有一點應當指出,要知道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其實是源自亞當•斯密的。而這一點那些高呼馬克思經濟學過時論的人們似乎忘記了。列寧曾指出,馬克思的學說具有三個主要的理論來源:
(1)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
(2)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斯密和李嘉圖),
(3)歐洲社會主義烏托邦(理想國)理論。
記者:是的,我讀過列寧的這篇論文。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
2、美英一直試圖用"經濟學"意識形態誤導中國改革
何新:你知道香港有個專業向中國推銷新自由主義以及"新制度主義"的"五常"博士嗎?你知道美國、英國是如何利用"經濟學"意識形態來操縱影響中國經濟改革的嗎?
記者:"五常"博士,沒有聽說過。為什么你忽然提到他?美英操控中國的經濟改革?這怎么可能?
何新:(笑)作為經濟學博士如果你還不知道"五常"博士,未免會有點孤陋寡聞。此人自詡為中國私有化事業的經濟學教父,是中國經濟改革除鄧小平之外的第二設計師。
記者:這個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何新:他的全名是"張五常"。我省略他的父姓,是因為他本人曾在一次對美國人的演講中這樣說過:
"在中國大陸的經濟文獻中,在現代西方經濟學家中,只有5個人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中文名字在出版物中出現時不帶英文的父姓。他們是弗里德曼、科斯、阿爾奇安、德姆賽茨和我。"均引自《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集》,第491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
其實,除我在這里以外,我在國內出版物中還沒有見到人們引證"張五常"時省掉他的父姓只寫作"五常"(這不合中國人的書寫習慣)。
而且這個人似乎不知道,對很多人,例如薩繆爾森、熊彼特、薩克斯、馬歇爾,人們通常用中文提到他們時都省略掉他們的英文父姓。這僅僅是為了行文方便,根本不是什么知名度的標志。
有人認為經濟學家必須懂數學。但這位擔任香港大學經濟系主任一職的"五常"博士卻告訴我們:
"我是洛杉磯加州大學最后一個不必修微積分課程而得到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我喜歡獨自奇思妙想,自1969年離開芝加哥大學后就很少閱讀其他人的著作。"均引自《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集》,第491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
但是,千萬不要低估這位張五常。這個人具有某種來自大洋彼岸的神秘背景,很有點來頭。因此他的沾沾自喜的確具有某種實際的意義。
記者:你不會說他是CIA吧?
何新:不,我沒有根據這樣說。
但這位從來不讀別人書的博士于80年代初來到香港,一來即就任香港大學經濟系主任,這確實是經過英國人和美國人精心選擇和安排的,而且確實是承擔著一種重大的意識形態使命的。這也是美國、英國利用經濟意識形態試圖操控中國改革的一個具體的實例。
記者:這有什么根據?
何新:有張五常自己的書為證。這位五常君在他近年于大陸出版的一本文集中也許由于過于自鳴得意,竟不經心地透露了這個任命的內幕安排過程。他告訴我們:
"1981年夏,"香港體制"的設計師約翰•考珀思韋特先生(按:英國駐港官員,與英國情報局軍情六處關系密切)向我傳遞了一個信息:香港大學經濟系主任一職不久將會空缺。羅納德•科斯即著名的私有化"科思定理"的提出者。立即叫我申請。他說,中國看來要開放了,我恰好既懂中文,也具有最適當的專業知識。另外,應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之約,我剛剛完成題為《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嗎?》的專題論文。該書相當肯定地推測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逐步推行一種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制度。"均引自張五常《經濟解釋》一書,第490-491頁(1999年11月7日在美國加州大學的講座)。
記者:難怪英國人和美國人會特別青睞這位五常博士呢?
何新:張五常還告訴我們:
"我惟一要說的是,我接受過產權理論的教育,我能夠用中文寫作,這是我的幸運。"
"科斯認為我在香港的責任就是向中國人傳授經濟體制運行的知識。(他說)在中國,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30多年來無緣享受現代經濟分析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很有可能幫助他們彌合這種差距。"
這意味著英美認為中國人必須需要由美國派來的這位經濟學神父重新進行經濟學知識的"啟蒙"。張五常還說:
"我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是中國偉大改革的設計師(按:究竟誰這樣說過??),這個榮譽屬于鄧小平(他真謙虛)。""但是在偉大的變革時期,經濟學家可以成為意外的英雄。因為在這樣一個時期,常常存在意識形態的真空。"引自張五?!督洕忉尅芬粫?,第490-491頁(1999年11月7日在美國加州大學的講座)。
人們仔細地閱讀這些話后,會驚佩美國、英國意識形態集團的智慧和洞察力,他們多么早就看到了中國在改革年代即將出現的"意識形態真空",同時立即不失時機地挑選最合適的棋子填補、操作這一空間。因此,他們派遣這位專業研究"產權理論"和"制度創新"又懂中文的五常博士由美國登陸香港,作為向中國傳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教父,使他成為了一個"意外的英雄",而巧妙地發揮了這種來"填補意識形態真空"的作用。
張五常說:
"幾年來,我寫了150多篇中文文章,評論中國的經濟改革。我非常感激的是,北京[領導人]不僅容忍了我的批評,而且還仔細地閱讀了我的所有文章,把我當一個朋友看待。"這表明他的工作并非一無成果。
"我獲得許可及充分的合作調查實施情況,1986年我睡在首鋼的集體宿舍里進行實地考察,隨后參觀了杭州和溫州的工廠。中國派了三個助手來幫助我,可以得到機密文件,什么都不隱瞞。所有關于經濟情況的問題,只要知道,都如實地得到了回答。我所知道的政府沒有一個會給研究者提供這么自由的條件。"
最后一句話極其值得注意。請看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是多么善良而單純呵!
張五常又告訴我們,作為引發1989年動亂導火索的事件,是1988年4月中國政府決定"一舉取消價格管制"以及隨之爆發的市場物價混亂和通貨膨脹。而張五常和弗里德曼正是向趙紫陽推銷這一激進改革政策的主要外部經濟學家:
"我幾個晚上都不能入睡。放開價格而又不能對特權集團進行補償,是一場生死賭博,如果失敗,就會引起災難。但我認為,……故這是中國必須進行的一場賭博。"
這表明,明知道可能由此引發動亂,但他們仍然決心慫恿中國必須按他們設立的方向進行這種"改革"。
據張五常說,他本人也是推動中國進行銀行改革的主要設計師:
"我建議,中國的銀行體系必須打亂重建。人民銀行只應該起中央銀行的作用,控制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按照弗里德曼的辦法每年增加不超過20%(考慮到經濟的實際增長率,這個數字并不高),但無權貸款。人民銀行的所有分行和下屬機構都轉變成商業銀行,最好是將它們賣給有能力管理的人。健全擔保與破產方面的法律,讓銀行根據經濟與會計原則決定貸款。通過持股將國有企業民營化,消除財政負擔。廢除所有的外匯和價格管制。"
我們似乎真的采納了來自弗里德曼--張五常的這一金融改革建議。而由這一建議所引出的直接結果是:
"(中國領導人)沒有限制貨幣供應量,而是實行貸款限制,緊縮信貸,使國有企業資金匱乏,從而造成失業增加。"張五?!督洕忉尅罚?05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原文如此。)
3、新自由主義的"鐵律"和"圣誡"
記者:你很早就知道張五常其人嗎?
何新:很早。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經濟學家"。
1983年前后,四川出版了一套《走向未來叢書》(包遵信主編)。這一套叢書志在繼"五四"之后第二次為中國知識界"啟蒙"。
當時搞這套書的目的,可能是要以1789年法蘭西大革命前反對天主教教會和王政,制造反叛輿論的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為楷模,法國《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1751至1772年出版,共28卷)?!栋倏迫珪肥鞘耸兰o最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者的著作。主編是狄德羅。參加編篡工作的還有:達貝爾、霍爾巴赫、愛爾維修和拉美特利等。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畢豐參與撰寫自然科學的條目,孔狄亞克參與撰寫哲學的條目??魏投艩柛缭谒麄冏珜懙恼谓洕鷮W條目中闡述了重農主義體系。百科全書派是由具有不同政治觀點的人組成的。這部著作為法國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從而在中國發起所謂"新啟蒙"運動。
張五常在這套書中出版了一本《賣柑者言》(1984-1985)。這是在中國鼓吹將經濟改革引導向私有化為基礎的"產權革命"方向的第一本書。
最近,在大陸又出版了此人的論文集。五常君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鐵的規律",頒布了兩條"圣誡"。這條"鐵律"是:
"在整個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在不存在較為明確地定義和執行的私有產權結構的情況下取得了重要的增長。當私有產權被壓制時,經濟就會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和運行成本。結果是增長受阻。"張五?!督洕忉尅?,第505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
但是,這是徹頭徹尾不真實的謊言。我在前面所引證的西方經濟學家關于當代資本主義混合所有制的論述,已充分證明這一點。
然而張五常告訴我們,這條鐵律是他的美國教父羅•科斯傳授給他的。據說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雖然"科斯本人不好意思稱此為定理,但他的門徒們還是要這樣稱呼它。"同時這也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圣誡"第一條。張五常認為:
"私有財產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前提。現在快速增長的每一個國家都主要是把經濟建立在私有企業制度之上。就是說,大多數生產性資源都歸私人所有,不受政府行為的干預。"
但是,當他這樣講時,他卻忘了這個論點的反面在同一論據下成立:現在陷入高債務及金融災難的那些國家包括南美、非洲,東南亞、東歐及俄羅斯,也都是把經濟建立在私有企業制度之上。這也就對這一鐵律證了"偽"。
[所謂證偽方法,即:舉證一萬只天鵝是白的,并不能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一命題成立。但只要發現一只天鵝是黑的,就足以對這一命題加以"否定"。]
五常博士還為中國人設計了一個根除腐敗的方案,他認為唯一辦法是必須徹底解除政府職能�"我認為沒有政府管制或調控就不會存在腐敗。""結論:徹底取消政府等于徹底消除腐敗。"
這就是來自新自由主義的第二圣誡:建議中國徹底取消政府權威和調控。這也就是新自由主義鼓吹的所謂"民主"以及"政治改革"的真義。實際上,這一思潮正是現代中國不斷涌泛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意識形態來源。
但是,如果徹底取消中央政府,意味著那時在中國每一個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政府,十億人即有十億個小"政府",意味著每一分鐘可能發生十億起腐敗。
記者:他的這些觀點是明顯地缺乏論理根據的。
何新:張五常的那些觀點,既不符合當代資本主義的實際,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中也找不到任何有意義的證明。所以我認為這個人及其理論可以看作現代經濟學中偽科學的一大范本。也許正因為如此,有的時候,五常君自己承認經濟學并非科學而只是"解釋"(這就是他那部書的書名:《經濟解釋》。但從內容看,這部書根本不是什么"解釋",而是關于私有制神圣教義的布道、傳教和引導。這部書的書名也是"偽"的。)張氏說:
"任何經驗科學的發展都可以用下列標準來判斷:它的假說被確鑿的事實檢驗過多少次?按照這個標準,經濟學很可能并不成功。經濟學者們一直愿意接受空想的理論,對事實和數字漫不經心,不愿意檢驗他們所要指明的東西的含義。"
好一個"經濟學者們一直愿意接受空想的理論,對事實和數學深不漠不關心,不愿意檢驗他們所要指明的東西的含義。"這正是張五常一直在作的事情,真是奇妙至極的"夫子自道"。
但他在此書的另一處卻又聲稱經濟學乃是具有"公理意義"的自然科學:
"這門學科是公理性的,故論點能夠一般化。解釋規律性的假說可以用事實來證偽,并且由于其結構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所以解釋是有意義的。結果,如果遵守科學中爭論的基本規則,分歧就可以得到解決。"
這本書中充滿了類似上述的自我夸贊和自相矛盾。盡管張五常宣布的每一個"鐵律"都可以在現實及歷史中舉出事例被"證偽"。但是,這絕不妨礙他宣稱他這一套意識形態是唯一真正的經濟科學。他認為自己與科斯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未來的經濟思想史學會把交易成本范式看作是可與新古典邊際主義相匹敵的一場革命"。見張書,第457頁。
對張五常來說,除了科斯和張某,不僅是馬克思,連凱恩斯也是不存在的。他在書中引用馬歇爾的如下一段話:
"所有理論家中最粗心和最不可靠的人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宣稱要讓事實和數字本身來說話,他們或許是不知不覺地掩蓋自己在對事實和數字進行挑選和分類,并草率地由些提出論點的人,并認為后面之事必然是前面之事的結果。"
他說:
"我建議當我們做高漲的經濟解釋潮流的弄潮兒時謹記他的勸告。"(美語式的中文,原文如此。)
事實上,由于張五常所承擔的特殊政治及意識形態使命,他極其關注中國的政策設計,他自己從沒有認真遵守他的教祖父馬歇爾的這一忠告。張五常被美國人差到香港領受的任務,一是幫助中國政府設計一個產權私有化的經濟制度,二是向中國知識分子灌輸自由主義和產權明晰論的經濟意識形態。但是,當他這樣作時,他卻忘記自己已違背了新自由主義大師米•弗里德曼(M•Friedman)的關于"實證經濟學"的告誡:實證經濟學只應該研究什么是什么,而不考慮它應該是什么。
記者:你為什么會特別重視這位五常先生?
何新:因為我近年來一直在探尋向中國輸入以私有化為綱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形態的源頭。結果我終于發現了這位自我放棄父姓的張五常。
這里有一個極有趣的問題,但中國的經濟學者和政治家卻一直沒有人提問過。那就是:
為什么美國人英國人如此不失時機地急于在中國改革開放剛剛打開大門之際,就立即派他們的經濟學傳教士,帶著私有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來向中國人布道呢?是否因為美國人和英國人特別愛我們,急于用先進的經濟學知識武裝我們的頭腦,以便讓我們的經濟早日現代化,從而成為全球化經濟中的一個新競爭對手呢?
4、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義為中國人洗腦?
記者:這的確是一個極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人們想一想。在你看來是為什么呢?
何新:美國利用中國80年代出現的意識形態真空,急切地向中國輸入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顯然是出于美國國家的全球戰略考慮。它想用它的意識形態為中國領導人洗腦。
在五常博士的書中記述了以下一件事。他說1988年由他通過"國內的朋友"安排了新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曼的對華訪問,會見了趙紫陽。這次會談效果驚人之好:
"1988年3月,弗里德曼夫婦寫信問我,他們9月在上海參加一個會議,屆時能否為他們安排一下中國的旅行。就在北京的朋友作出安排之后不久,放開價格的計劃遇到了強烈的反對,我差點建議米爾頓取消中國之旅。然而,就在那時,我得到通知說,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按:指趙紫陽)準備接見米爾頓。后來的事實表明,我顯然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要求也與鄧小平會面。
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和弗里德曼的會見非常成功:兩人都非常欣賞對方。除了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支持共產黨控制權力以外--這是官場套話--兩人只有一點不見意見:即何時和多快放棄外匯管制。米爾頓巴不得立刻取消外匯管制,而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則認為只有在放松了國內價格管制之后才能取消外匯管制。"
"這次會見非常成功。會見之后當時的中央領導人親自走過來為我們打開車門。"以上引自張書第497-498頁,商務版。
記者:但是,人們有必要提出一個問題,即這種意識形態的真空是怎樣出現的?中國人不是本來認為自己具有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嗎?
何新:改革前蘇式政治經濟學體系與經濟實踐相背離。經濟政策的實踐是模仿的與經驗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政策需要,同時經濟規模的擴大也提出了眾多的新的實際問題,需要找到統一的新理論(模型)來解釋現象,探尋因果機制和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進一步改革的實踐。
僵化的教條主義的蘇式經濟學不能滿足上述需要。8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的東歐改革派經濟學,如科爾內理論,這些理論是稀釋的自由主義與蘇式傳統經濟學充滿矛盾的混合體。也不能滿足需要。
因此,在80年代中期,出現了經濟政策和改革方向的盲目性(摸石頭過河)。出現了經濟學意識形態的真空。新自由主義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趁虛而入。
成為設計中國市場模型和對外開放(包括加入WTO和參與全球化)的指導性、規范性理論。
有人說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功已證明其經濟學的有效性。這種推論極其可笑。資本主義經濟的成功不是由于其經濟學的成功。這個道理很簡單。正如人體的健康運轉并不是由于人體的生理學理論一樣。先有資本主義,后有資本主義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制度運轉及其矛盾的理論解釋之一(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是另一種解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企業、政府雖然會以經濟學家作顧問,但他們真正的決策絕不是根據經濟學理論或根據經濟學家的某種經濟模型。人體是自然運轉著的。資本主義制度也是依據其內在機制(利潤最大化原則)自然運轉的。好的醫生也不可能改變人體的自然機制和規律。但聽信壞的醫生所提出的建議卻足以使人體的自然運轉發生障礙。一切壞建議中最壞的建議,就是一個醫生告訴你,你天然的內臟位置和機制設計不合理,例如,需要把肝和胃搬個家。這幾年來,我們在經濟領域中看到了不少類似這種建議。
新自由主義理論是一種毒品。我們所以說它是毒品,并非因為它不符合于舊的意識形態模式和標準(如馬克思主義),而是因為它內涵的政策含義以及若全面實施,必會導致中國國民經濟的渙散性崩解以至徹底摧毀。前蘇聯經濟到俄羅斯新經濟的轉變過程已經以現實經驗驗證了這一點。
隨著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實施,這一過程在中國現實中也的確局部地發生了。這就是1988-1989年的經濟政治混亂和動亂以及90年代末中國的大規模失業危機,以及當前導致社會內部緊張的兩極分化、階級矛盾。
這種經濟惡果,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不得不全盤地以獨立的批判態度重新思考和研究經濟理論。
5、德國的"新自由主義"與美國不同
記者:你前面曾經講到,德國弗賴堡學派還有另一種"新自由主義",它與英美新自由主義的區別是什么?能否介紹一下你的觀點?
何新: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階段以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經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危機和周期性波動的頻繁出現,尤其是1929-1933年間的世界性大蕭條,更加清楚地表明斯密模式的古典自由主義已經無法在經濟活動中完成自我調節的任務。因此三十年代西方國家代替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其中之一是凱恩斯主義。英、美等國采用了這一理論指導經濟,開始強調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與此同時出現了"新"古典主義--新自由主義理論。
這種新自由主義形成了兩大基本流派。一枝是英美學派,即新劍橋和芝加哥學派。另一枝是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瓦爾特•歐肯、弗朗茨•伯姆等人,他們當時都在德國西南部的弗賴堡大學任教,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弗賴堡學派"。德國學派雖仍然主張維護經濟自由,但同時又繼承了德國李斯特國家主義的國家干預和保護民族經濟的政策思想。因此,弗賴堡學派的新自由主義不同于英美的新自由主義,要求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主張適度的國家干預,即國家必須運用經濟政策的各種措施來解決以下兩個古典自由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1)維護市場經濟的基礎--公平競爭,而不是放任兩極分化;(2)貫徹社會保障和安全政策目標。
1937年德國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創辦了《經濟秩序》從刊,宣傳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宣稱該學派的主要興趣是"建立一個原則上自由的、但同時又負有社會義務的社會與經濟制度"。(在納粹統治時期,這些學者遭到迫害,有的流亡國外。)
正是在德國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產生了"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米勒•阿爾馬克在1947年7月最早提出了"社會市場經濟"這一概念。他對"社會市場經濟"作過如下的解釋:它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場經濟,而是有意識地從社會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場經濟。
記者:那么"社會市場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是否就是德國的新自由主義提出的?
何新:"社會市場經濟"不等于德國新自由主義。它同德國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更加強調社會政策目標。德國新自由主義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經濟理論原則,而"社會市場經濟"則不僅是一種理論原則而更重要的是關于經濟體制的政策原則。米勒•阿爾馬克說:
"社會市場經濟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行事、但輔之以社會保障的經濟制度,它的意義是將市場自由的原則同社會公平結合在一起。"
"社會市場經濟"的主張者們認為,"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既不同于任何形式的反市場經濟的統制經濟(指斯大林模式的中央計劃經濟),也不同于傳統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指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經濟)。他們認為,"社會市場"體制是介乎古典自由放任經濟和中央計劃經濟之間的第三條道路。認為它同自由市場經濟的區別在于它強調并重視社會政策,而自由市場經濟則主張個人自由。它也不同于中央計劃經濟,因為它本質上主張奉行市場經濟的原則,無需通過中央計劃指令來實現社會經濟目標。
"社會市場經濟"試圖在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他們認為,"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社會政策同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的社會政策的區別不在于目的,而在于手段。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通過行政命令來左右市場,而"社會市場經濟"則運用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手段,既能保證實現社會目標,又不會干擾市場機制的作用。
記者:在具體實施中,德國"萊茵模式"的市場經濟有哪些政策?
何新:綜合起來,"社會市場經濟"的政策目標和實施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盡可能廣泛的經濟發展。主要手段是建立競爭秩序,采用順應市場形勢的增長政策,推行國家的適度干預,確保就業,實行外貿自由化;
(2)建立一個能夠正常運轉的貨幣秩序,以保證價格穩定。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通過獨立的中央銀行,保持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和外貿平衡;
(3)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與社會進步。主要的手段是,促進經濟增長,即不斷擴大社會財富、國家對收入與財富進行再分配。
依照"社會市場經濟"構想,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應該是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秩序,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但國家的作用僅限于此,不能超越。"社會市場經濟"的主張者要求國家在宏觀上通過貨幣、信貸、外貿和財政政策來確保競爭活動的開展,與此同時,國家還應制定一項全面的社會政策,以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保證社會進步。艾哈德說:
"我的市場經濟政策的目標是建立比賽秩序并制定比賽規則。"
6、關于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記者: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是什么時候正式確立的?
何新:社會市場經濟的政策思想早在30年代就已在德國經濟學中形成。德國經濟學保持自從李斯特以來的國家主義和歷史主義的理論傳統,一直沒有匯入英美斯密自由主義的主流思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社會主義一度成為咄咄逼人的發展主流。除東歐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外,西歐的"社會主義"思潮亦在滋長,實行計劃經濟和國有化的呼聲甚高。甚至保守(右翼)的西德基民盟在1947年制訂的"阿倫綱領"中當時也提出了所謂"基督教社會主義"的綱領。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不符合德國人民的國家與社會利益",認為"對經濟實行計劃和控制……從長遠來看是極為必要的"。甚至該黨當時也主張對重要的工業部門實行國有化。
于1949年7月在"杜塞爾多夫文件"中正式接受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原則。隨著該黨在同年秋天的大選中獲勝,聯邦德國第一屆內閣--阿登納政府--成立,"社會市場經濟"即正式成為聯邦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指導原則。經濟體制轉軌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即能順利完成證明了社會市場經濟構想的成功,它逐漸為更多人所接受。這一點首先反映基民盟內。社會市場經濟作為一個有效和成功的體制后來也得到了與其民盟對峙的西德另一主要政黨社民黨的承認。1959年社民黨代表大會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正式接受了"社會市場經濟"。
從1948年6月至1951年的這幾年是戰后聯邦德國的經濟恢復時期,在這三年半時間里,由于實行了幣制改革,采取了其他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措施,西德的國民經濟得以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軌道上來,為往后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比較牢固的基礎。1951年工業生產第一次超過了1938年水平,外貿逆差減至3,000萬美元,也第一次接近于達到外貿收支平衡。這一年還正式停止的工業企業的拆遷。從1952年開始,聯邦德國進入了戰后經濟高速增長的所謂"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2年至1959年,第二個階段是1960年至1955年。前一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更快一些,后一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特別是工業生產增長速度有較大幅度下降。
五十年代初開始,艾哈德推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聯邦德國出現了全面的經濟繁榮。五十年代被稱為發生"經濟奇跡"的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的經濟也繼續以較高的速度發展著。從1951年到1973年中,國民生產總值有8年增長率超過10%(其中1951年為22.1%),有5年增長率為9%或9%-10%之間,有7年增長率在7%-9%之間。其余3年除1967年之外,增長率均不低于6%。
從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上半期,是聯邦德國戰后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許多西方經濟學家把這個時期突出的經濟實績稱做"經濟奇跡"。
這個時期,資本家的利潤率相當高,一般制造業的利潤率均在30%-40%之間,象埃德溫•哈特里奇在《第四帝國的崛起》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
"如果一位制造商(他每年從營業額中獲取35%的利潤)能不沉湎于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而把多余的資金用于重建工廠、購買新機床等等,他就能很快通過其免稅投資的穩步積累而大發其財。用不了幾年,他就能通過利潤的循環投資使自己成為德國的百萬富翁,許多精明能干的企業家都是這樣發跡的。"
記者:在社會保障方面,戰后西德有哪些政策?
何新:戰后的西德聯邦政府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最低消費需求得到適當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
(1)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嚴格財政開支,緩和通貨膨脹率,使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后的實際工資不斷增長,借以提高人民的購買力。據統計,中等收入水平的勞動者1950年實際年收入平均為5,528馬克,1955年增至7,445馬克,1960年增至9,332馬克,1965年則增至12,118馬克;1955年比上年增長6%,1960年比上年增長6.4%,1965年則比上年增長6.5%。
(2)推行包括給失業工人發放補貼、給退休和喪失工作能力的職工發放退休金和養老金、醫療保險等在內的社會福利制度。1950年聯邦德國社會福利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1%,到1965年上升為24.5%。
(3)大規模興建住房,改善居民特別是工人的居住條件,以解除工人的安家置業之憂。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上半期,聯邦德國的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工人罷工人數和次數比較少,因罷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較小。
聯邦政府在原有的養老金保險、疾病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同時聯邦議院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
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有《戰爭損失補償法》;1956年有《士兵供給法》,同年對《失業保險法》作了修改補充;1957年對養老金保險進行了改革,同時頒布了《農民老年救濟法》;1960年有《聯邦住宅補貼法》和《民防法》;1961年有《聯邦社會救濟法》;1963年有《事故保險新條例》;1964年有《聯邦兒童補貼法》;1965年和1969年對《聯邦社會救濟法》作了兩次修改;1969年又頒布了《聯邦教育法》、《勞工促進法》、《職業培訓法》;1970年有《聯邦教育促進法》;1971年有《聯邦流行病法》;1972年再次進行養老金保險改革。
這從1951年到1973年,聯邦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經濟起飛的基礎上大大地完善了,這一制度的功能已經不再象戰后初期那樣僅夠維持居民一般生活水平,這一制度面對的是消費水平有很大提高的各種職業和各種階層居民的需求。
國家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相當頻繁的調整和補充。1974提,頒布了《失業救濟條例》;1975年規定,子女補貼不受家庭收入的限制,所有家庭第一個孩子每月補貼50馬克,第二個孩子100馬克,從第三個孩子起每個孩子每月200馬克;1976年,頒布了《對暴力行為受害者賠償法》,同年還規定工人在符合規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60歲退休;1978年,把按通貨膨脹指數調整養老金的時間推遲了6個月;1979年規定養老金增長率的上限為4.5%,1980年又將這一上限降低為4%;1981年對退休保險作了幾項規定,目的在于讓退休者把退休保險金的一部分作為醫療保險費交納出去。
社會保險制度對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1)這一制度是創造安定的經濟建設環境的重要因素。社會保障制度使飽經憂患的聯邦德國人民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一個范圍廣泛的福利網為廣大居民提供了生、老、病、死、傷、殘、孤、寡、教育、就業、失業等多方面的保障,為他們解除了不少后顧之憂,這至少在相當長時期中保持著一種心理上的影響,使大多數居民覺得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而斗爭顯然是多余的。整個五十年代中,聯邦德國在1955年有過一次短期罷工。二三十年的安定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是可以想象的。
(2)這一制度保證了勞動力在良好的環境中得到再生產,也促進了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保持較高的生活水平,保持在意外事件(天災人禍)面前不至于陷入窘境,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等等,這一切都是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
(3)這一制度也帶來了各類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福利措施本身要求提供各種服務(包括醫療、保健、職業培訓、旅游等項)。僅舉殘廢人康復為例,1970年到1978年,聯邦在公共康復機構范圍內為殘廢人資助了價值為6.3億馬克的康復設施,其中包括21家職業促進工廠,28個為殘廢青年進行初級培訓的職業培訓工場。以上資料及數字引自《聯邦德國的發展道路:社會市場經濟的實踐》(朱正圻、林樹眾編著),中國社科出版社。
7、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世界主義的對峙
記者:根據你的觀點,經濟學并不是中立和客觀的科學理論。它實際總是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存在的,即使經濟學家對此不承認、或者自己未意識到也是如此。
何新:說得對。經濟政策有一個主觀的目標,但還有一個客觀的效果、后果、結果。這兩者可能一致,也可能并不一致。不一致本來就說明理論和政策有問題。究竟是主觀的目標重要?還是客觀的效果更重要??我認為是后者更重要。
經濟自由主義講得很好聽,什么公平開放,什么自由競爭,什么消費者主權等等。但是,在市場競爭的問題上,蘇聯早期的理論家布哈林曾指出,在市場經濟中存在三種形式的競爭:
"這里十分清楚,各個經濟的主體(是單個的人還是團體,這自然是完全一樣的)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斗爭,必然帶有不同的性質。因此,我們要區分三種競爭斗爭。
(1)我們把同種企業間的競爭看作橫的競爭。這里在競爭斗爭中表現出來的無政府狀態,不是社會分工產生的。
(2)我們把不同種企業間的競爭看作縱的競爭,這些企業的單獨存在表明了社會分工的事實。
(3)最后,聯合企業即聯合各個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主義單位所進行的競爭斗爭,也就是把社會分工轉變為技術分工的資本主義單位所進行的競爭斗爭,我們把它看作聯合的(混合的)競爭。
劃分競爭種類的標準是企業的類型,而企業的類型又以對社會分工,即對商品世界基本生產關系之一的這種或那種的關系為依據。
從這種區分中也就產生競爭斗爭方法的區分。其實非常清楚,橫的競爭可以用低廉的市場價格(競爭的"最典型"的形式)來進行,而在縱的競爭的情況下,低廉價格的方法就得讓位于別的方法。實際上我們也看到,在這里,資本進行直接的力量的壓迫的方法,某種action directe的方法開始起主要作用,首先是抵制這種最簡單的形式。
一當競爭斗爭開始越出市場關系的范圍,--雖然它是以這種市場關系作為最初的推動力的,競爭斗爭方法的變化就更加明顯。"
這種競爭分析,自由主義主張"公平競爭"的經濟學家卻從來沒有作出過?,F實的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并不存在絕對自由和公平的競爭機會。正如在非洲草原上,在獅子和羚羊之間并不存在公平的競爭機會一樣。如果作個比喻的話,我們可以說:獅子與老虎的競爭是水平競爭,而獅子與羚羊的競爭則是縱向競爭。因為獅子對羚羊具有天然的生理優勢。(如果獅子與虎結成聯盟與羚羊競爭,就是布哈林講的第三類競爭。)
國際性的資本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是水平競爭,而它們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則是縱向競爭。因為前者占據著最有利的競爭地位。他們之所以特別仇恨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就是因為這種國家民族主義能使弱者集結成強硬的經濟政治板塊,難以被吞噬。
我告訴你我的一個奇想。在觀察了張五常、薩克斯一類幫助中國、前蘇聯設計改革方案的外來經濟術士,讀了他們那些自由主義的建議和改革方案以后,我在腦中常常會聯想起戰國后期一些在別國作"客卿"的縱橫家。
記者:這是一種很古怪的聯想。
何新:其實沒有那么奇怪。我在1990年的一篇國際形勢分析中曾經提出一種歷史類比,我認為冷戰后的世界局面很象中國先秦的戰國時代。
美國就是當今意在吞并天下的"虎狼之國"強秦。
而現在國際外交戰略上的"一極化"與"多極化"之爭,前者是張儀一派倡導帝秦主義"連衡"路線,即美國一極中心主義霸權路線。而所謂"多極化"無非是蘇秦一派倡導的"合縱"拒秦路線。
在秦國走向統一帝國的進程中,有三個人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商鞅,他的改革為秦國積累了經濟實力。二是武安君白起這位大軍事家。三是張儀。
前兩位是英雄。后者卻是一個馬基雅弗利式的無恥之人,是所謂以"佞言利口禍人邦國"者。
戰國七雄中唯一最強大而能與秦國抗衡之國是楚國。但是張儀作為外交家和一位間諜,他以三寸如簧巧舌,拆散了楚與齊、魏等中原國家的拒秦聯盟,同時在楚國內部制造了一系列信息和政治混亂,為秦國以武力徹底擊敗這個國家,奠定了極重要的外交、政治和心理基礎。
今天的國際局面在政治結構上與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頗有相似之點。所以張五常君、薩克斯一類以"經濟"之術游說列國諸侯,為美國謀取最大國家利益的現代國際縱橫家得以大行其道。
我推薦你去讀一讀他的書。這也是當代的"縱橫家書"呵!
8、美國應該給一些經濟術士授大獎
記者:張五常的主要著作是什么?
何新:關于這個人及其意識形態,我們以后應還可以找個機會專門聊一聊,今天我先推薦你讀一讀他最近在大陸結集出版的這本"論文集"--《經濟解釋》。《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集》,商務,2000年版。
但你在讀他的書時一定要有耐心。要忍受讀這本書時必然會產生的一種嚼酸檸檬的感覺。美國一位經濟學家貝克爾在讀了張的論文后對張五常作了一個很含蓄而耐人尋味的評語,他說:"我同意張的如下看法:'許多著作允諾的多給予的少。'"引自張書第464頁。五常君大概認為這也是對他的贊許,竟將這一評論也收入了他的書中。此書中充滿了自相矛盾的論點和自矜自戀的偏見,語言是拗口而常令人不知所云的美語式中文,具有殖民地學術的一切特點。
馬克思在評論馬爾薩斯的理論時曾指出:
"這是愚蠢的真正典型,它用詭辯來自我陶醉,在自己內在的概念混亂中輾轉迂回;它的晦澀、拙劣的敘述,給天真的、不內行的讀者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如果讀者弄不清楚這一團混亂,那末其困難不在于混亂與清楚之間的矛盾,而在于讀者的理解力太差。"《馬克思全集》第26卷第3冊第18頁。
以此來評論張五常這部《經濟解釋》似并不苛刻。但這并不意味著此書不值得一讀。只有在讀此書后,你才會驚訝一些好學而輕信的中國人,在80-90年代怎么竟會那樣輕率地接受、信仰以至崇奉這種酸檸檬式的經濟學。
張五常博士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大罵馬克思,他使用了一種有失紳士身份語言,文題叫"最蠢無過馬克思"。在文章最后他提了一個問題說:"天下間哪有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馬克思是最蠢的。"
由于不信其高深,所以就講它最蠢!這真是一種極奇妙的因果關系。這種邏輯猶如:你的這顆寶石太美了。世間哪會有這么美的寶石?所以它必定是假的!
如果弗羅伊德、榮格對此作心理分析,會毫不猶豫地診斷此人潛意識中深具刻毒的嫉妒之心吧?!
張五常說古今經濟學家中只有兩個人他肯崇拜。一是斯密,一是他的科斯教父。然而這位教授竟不知道,其實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本源正是出自于斯密的。
[實際上,張五常對斯密過于熱心的吹捧會令西方的經濟學史家感到驚訝。"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Laissez aller)的最早推闡者并不是斯密,而是魁奈(法國重農主義創立者)。"19世紀自由主義的全部理論武器都可以追溯到他那里。"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分析史》中所指出的極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斯密實際上從前人那里學到了東西沒有,事實卻是:《國富論》中所包含的分析思想,分析原則或分析方法,沒有一個在1776年是全新的。"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1-280,1-348,1-350。熊彼特曾辛辣地嘲笑過自由主義者中流行的"斯密崇拜"。他指出斯密只是一個善于把前人觀點綜合協調但自身極其缺乏創意的寫作者。他說:
"斯密被后人授予了'創立者'的稱號,--但沒有一個與他同時代的人會想到授予他這一稱號;而他以前的經濟學家則成了所謂'前驅者'。因為如果拿掉這些前驅者的思想,是否還能剩下斯密的思想,是很值得懷疑的。"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294頁。]
記者:斯密的經濟理論是支持自由主義的,而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反自由主義的。這兩種經濟理論應該是互相對立的。
何新:表面似乎如此,但是它們仍然是具有共同的理論淵源。你認為這里有矛盾嗎?
記者:是。
何新:你要知道,馬克思的經濟學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馬克思自己解釋過這一點。他認為,亞當•斯密的學說中包涵有矛盾的因素。因此向右,可以引申出自由主義。向左,則可以引申出反自由主義即干預主義(包括社會主義)。
正因為這一點,19世紀后半葉的自由主義才被稱作"新自由主義"或者"新古典主義",以區別于亞當•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
記者:科斯,以及發明休克療法的薩克斯是否曾被授予諾言貝爾獎?
何新:薩克斯沒有被授這個獎。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的名聲由于休克療法后來在世界上太臭了。
但是,張五常君、薩克斯博士的私有化理論都有一位共同的教父,這就是科斯。科斯在1990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獎。其實,美國應該給這一批人:科斯、薩克斯、張五常更多更大的獎。戰國時張儀只用一片舌頭搞垮了一個楚國,秦惠王為此而賜給了他一個封國,一個丞相。事見《史論•張儀列傳》。(1945年郭沫若要去延安,毛澤東說:你還是留在蔣管區寫文章,你一只筆頂我十個師的軍隊。這就是政治家利用意識形態的戰略和韜略的眼光。)
一個薩克斯的"哈佛500天計劃"其威力超過了美國的一萬枚核彈。因為核彈并沒有搞垮蘇聯,而"500天計劃"則徹底搞垮了美國這個最大敵對國的經濟,至今都喘不過氣來。
我認為美國應該給薩克斯、張五常一類經濟學術士發一切大獎,現在獎得實在遠遠不夠?。ㄐΓ?/p>
9、一套誤導中國的改革方案
記者:一些經濟學家會質疑你的這種看法。有人指出,蘇聯經濟被搞垮的原因是里根星球大戰的軍備競賽,而不是薩克斯的休克療法。而且人們在警告中國當前不要回應美國的"MMD"計劃,以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
何新:這是太聰明了,令人不能不贊嘆。這是又一個精心為中國人設置的意識形態陷阱。它出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正當美國小布什政府滿足國內右翼(軍火集團勢力)的要求,而準備全力開動其軍備和戰備列車的同時,就有人立即向中國人提示這種"忠告"--這實際上意味著提前解除已被美國公開視為對手的中國自我武裝的理論可能性。
記者:但是,這種論據你認為是否有一定道理?
何新:這種論據正是黑格爾所謂"貌似理智的詭辯"。我們知道,導致蘇聯崩潰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極復雜的背景情況。而論者只抽離出這些復雜背景中非常表面性的一點,然后以之作為立論的根據。目的呢?無非是防止中國因應新的國際形勢,加強自己的武備。
實際上,對于加強軍備必然會使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這一說法,我們可以從現實和歷史中提出許多質疑。第一質疑就是美國自身的經濟。
美國銳意開發NMD不僅具有很深的全球戰略涵義,而且對其自身經濟擺脫近年深陷的空洞化,泡沫化,加強其實體經濟,以利用流入美國市場的超巨國際游資,使之投注到高科技最集中的軍事產業上;以此而全面帶動美國經濟,包括提高就業率,避免經濟發生進一步衰退,具有深遠經濟意義。
此外,從歷史的角度看,也未必然。
二戰前德國由于凡爾賽條約規定的巨額賠款,以及魏瑪政府采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陷于全面崩潰,失業率達到歐洲歷史的最高點。正是這種經濟背景導致希特勒的上臺和實施新經濟政策。
當時德國政府以集中國內資源從事國防重工業和科技投資的方法,以類似后來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解決了失業問題,重整和振興了德國經濟。正是這種新的經濟振興為德國后來的對外擴張提供了經濟基礎。
朝鮮是世界上軍事投資最大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人民生活異常困難,但為什么至今并沒有崩潰?蘇聯在二戰時全部工業轉入戰時經濟,為什么當時蘇聯并沒有崩潰?
我列舉這些事例只是為了表明關于"投資國防工業必然導致經濟崩潰"這種因果關系是虛假的。這并不意味著我主張走國防工業帶頭先導的路線。但是,關于國防工業對于國民經濟和就業的意義和作用,這個問題十分重大。我想我們以后還可以回過頭再作更深的討論。
記者: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討論??磥砟谴_信美國十分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問題,而且早在二十年前已經安排張五常、薩克斯一類的經濟學者介入中國改革的經濟理論設計。而美國對于中國問題這種關懷,并非為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而是為了貫徹和實施美國國家自身的戰略目標和利益。因此,張五常、薩克斯這一類學者乃是美國實施這一目標的意識形態工具。
何新:你概括得很好。
據我長期觀察和思考,我認為,確實存在一個來自美國背景,而通過受其操縱影響的中國學者以及部分官員來鼓吹和施行,以系統化地摧垮中國國有經濟為目標的陰謀計劃(經濟學者楊斌所謂"軟戰爭")。這個計劃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輸入,其具體步驟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并有所調整。大體分階段如下:
(1)以取消價格補貼及限制為契機,建議實施"休克"療法,即激進的"一步到位","長痛不如短痛"地向市場體制快速轉軌方案。(1987-1989)建議實施財稅體制改革,把間接稅變為直接稅,使政府財源由國企、企業(上繳利潤)轉到向民間企業直接征納。民間稅源監控困難(易導致資本流失,有利私有化)。同時稅源直接化導致國家與納稅人的直接關系,易引生抗稅活動。誘發社會矛盾。
(2) 鼓吹以"入關"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重大步驟,鼓吹"全球化",鼓吹"民族工業"概念已過時,代之以所謂國際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破壞中國國有企業存在的理論根基,消解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性。(1993-1995)試圖搞垮解散大型國有企業,以之融合、兼并到西方跨國企業中。
(3)以國有銀行和投資體制的改變給國企斷血。在原體制下,民間儲蓄進入銀行,企業收入上繳財政。國家以銀行資金和財政收入從事投資。易于宏觀控制。在新體制下,民資直接進入股市,被內外炒家和銀行資本大肆炒作,形成股市泡沫經濟。國家財政靠公債及赤字和稅收。國家對國民經濟控制力遂大大減弱。
(4) 鼓吹推進"產權革命",從金融政策上阻斷國企的供血渠道。以所謂"破除壟斷"、"公平競爭"剝奪國企對市場的主導能力,進而以"股份制改革方案"--不叫私有化的私有化政策,瓦解及解散國企。由于國企陷入金融及市場困境,造成許多企業癱瘓、破產,成千萬人陷入大規模失業。(1996-1998)
(5) 對糧食流通體制實施行政控制,放棄農產品的價格支持政策,在財政上長期忽視農村和農業問題,導致近年農業經濟的嚴重困厄,使農民再度陷入生存困境。
(6)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美國及IMF建議人民幣繼續維持高匯率,導致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滑。
(7) 鼓吹加速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提早實施人民幣自由兌換,準備對國際炒家(金融大鱷)全面開放中國證券市場。
(8)針對中國來之不易的1600億外匯儲備,現在又有人提出欲使之全部投放到無保護的美國金融證券市場參與炒作游戲以套利的妙計。一旦美元發生匯率暴跌和危機(這種情況在近年內極可能發生),中國國家外匯資源將被困鎖和貶值大跳水,未來中國政府勢必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以至由于外債、還債而不得不俯仰依賴西方金融勢力,從而陷入類似于當今"俄羅斯"式的債務及財政危機,使中國最終喪失在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地位。
記者: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你認為,指導我們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基本理論模型有失誤?
何新:我不想隱瞞自己的觀點,就是如此!可惜這一點目前還沒被多數的人們認識到。
1987-1988年,我曾在當時的《經濟學周報》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抨擊趙紫陽的經濟智囊團當時正在推薦給決策者的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的休克療法。據張五常說,這一改革建議來自美國的弗里德曼。當時那些批評引起了決策者的注意。
1990年趙下臺后,中國采取了漸進的經改路線。但是今天,中國形勢的發展似乎使我們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10、新自由主義在中國遭遇重大挫折
記者:但是這里有一個重要問題。以你的看法,美國向中國輸入了這一整套方案,而且至少一部分被實施了。但是在現實中,中國經濟并沒有被搞垮。相反地,今天多數中國人(甚至包括大城市中一些下崗人員)的生活要比改革前好。選擇的機會要比過去多。這個問題你怎么解釋?
何新:在歷史中并沒有絕對的錯誤。如果我們觀察人類的全部歷史,會發現那并不是一個從正確的設想出發,由正確走向正確的歷史。而往往是從錯誤開始,在錯誤中反省,總結經驗,從而積累智慧,從而有所進步的歷史。歷史的過程是辯證的。我所謂辯證,包涵三層語義。第一是辯論,第二是對證、質證、求證。第三是事物最終總是向反面轉化。
理解歷史發展的這種辯證性,我們看待歷史就會比較寬容。也會比較寬松。知道進步是積累的,心不要太急。壞的東西有時反而引出好的結果。而所謂善良的主觀愿望,有時反而會把人引向地獄(列寧)。
記者:那么在你看來美國的圖謀,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實際進程中事實上還是被一次次地挫敗了。
何新:正是如此。在現代歷史中的美國是一個極盡聰明的國家。在20世紀的整個世界歷史中,從20世紀初的威爾遜總統開始,就充滿一種一心向全世界推銷美國價值的理想主義。從19世紀的馬漢開始,這個國家的戰略家精心算計,一心要實現以美國為中心統治全世界的意圖。
但是,美國人的文化中似乎缺乏中國人的一種宿命論(樂天知命)和悲觀主義。他們不知道,到頭來,人算不如天算。歷史自身是有其規律的。50年代,他們重新武裝日本,以資本輸入和市場開放政策扶植東亞小龍,目的是為中國樹立對立面,困鎖中國。結果沒有能阻擋中國的強大,反而為自己扶植出了一個潛在的日本對手和"東亞發展模式"。(今天他們又在干同類的蠢事。例如為從西部困鎖中國而扶植印度。)
80年代,他們將新自由主義輸入中國,是為了引騙中國人以此為藍圖搞垮中國的國有制經濟,造成失業問題引發社會動亂,最終使中國被分解成碎塊后納入美國霸權控制下的新全球體制。卻殊不料自由主義的經濟因素反而為改革前由于全面管死的極左政策,已陷入僵化狀態的中國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激活因素,激發出一種新的巨大經濟活力。壞事變成了好事。
記者:這是否與保守派在意識形態上的抵制也有關系?
何新:新自由主義進入中國,遭到了傳統派(所謂"保守派")在意識形態上的強烈抵制。因此中國領導層對這種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建議,始終有所警惕。沒有象俄羅斯領導人那樣全盤揖納,而是審慎地、有選擇地聽和試。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在中國遭到了至少兩次重大的挫折。
第一次是在1988-1989年。全面解除價格控制的自由主義方針,引發了高幅的通貨膨脹,在當時普遍低收入的背景下,這一政策造成社會廣泛激烈的不滿,成為1989年事變的經濟誘導因。1990年的"治理整頓"導致新自由主義改革被迫延緩。對此,張五常曾講過這樣一種遺憾:
"1991年12月羅納德•科斯接受諾貝爾獎時,我在斯德哥爾摩遇到了米爾頓(弗里德曼)。我說,放開工業價格而不同時放開民營化國有企業看來并不正確。我可能錯誤地支持了前者,而沒有警告北京的朋友后者會對放開價格構成一大障礙。在中國(國家)經營的情況下,工業產量對價格放開后導致的價格上漲沒有彈性。結果,反對該項計劃的就不只是來自前面提到的特權集團,而且來自一般的產業工人,因而工人很有可能性上街游行。"
張五常說:
"我的觀點是,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應該先于放開價格,或者這兩者至少應同時進行,這一點米爾頓(弗里德曼)也同意。"見張書第498頁。
換句話說,他們本來試圖以價格機制作為杠桿開啟中國的經濟混亂之門。但這一嘗試在80年代末即遭到了失敗。
因此到了90年代,他們把新的重點放到了改變所有制的問題上。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以所謂"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以及"改制轉軌"為目標的國企改革方針,導致了全國范圍的大面積失業浪潮。引發了社會的震動和強烈反彈,迫使新自由主義方向的激進"改革"措施再度放緩。
11、失業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以你的看法,當前社會中的失業問題,并不是由于國企本身的機制所造成,而是由于采納了新自由主義的政策造成的。
何新:在原有的國企體制中,確實存在著低效率和勞動力閑置的問題。但是后一問題,不僅在中國,在西方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企業中也同樣存在(這一直是困惱歐洲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來并不是惡性的問題,由于局部地區和部門中采納了來自新自由主義的建議,在完全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背景下,試圖以激進的"下崗"政策轉變"機制",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激化了這個問題,使之變成了影響社會穩定狀態的惡性問題。
記者:為什么國有企業的效益這個問題如此難以解決呢?
何新:這個問題我們放到后面再深入討論。我這里想強調的只是,依照那種新自由主義的藥方是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記者:我還要問,為什么?
何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有一個致病的理論盲點,這就是它的著眼點是經濟增長,而從不將研究重點放在失業問題上。他們認為失業都是"摩擦性失業",他們認為,在一個理想的市場體系中,失業問題可以通過理想的勞動力供求機制自然地平衡和解決(這純粹是幻想)。
薩伊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提出,一個社會的生產必將擴展到充分就業,不會發生嚴重失業現象。如果還有工人失業,那只能是他們自愿放棄工作,即自愿失業。所謂凱恩斯的革命,恰恰是針對這一觀點的。凱恩斯經濟學中最有意義的一點即在于此。道頓說:
"凱恩斯批判那些所謂的"古典"(classical)經濟學家,因為他們將法國經濟學家J.B.SAY(1767-1832)的觀點--即薩伊法則'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奉為教父,證證所有的失業都是自愿失業。"
盧卡斯也指出:
"凱恩斯《通貨》一開始就斷云,均衡理論是無法得到的,失業不能解釋成個人選擇的結果,以及工資不按照古典理論預計的方式去運動被看成是經濟理論之外的因素造成的。"《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第258頁,商務版。
"作為一個時代最有權威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使一代經濟學家擺脫了均衡理論的條條框框。"
那些輕率地為政府設計下崗、失業模型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似乎完全不了解"失業"這個詞背后的嚴酷意義,以及這個詞對于社會穩定構成的威脅。
頓指出:
"失業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工作;二是如果你沒有工作,社會會給你錢。"
"短期失業指的是沒有工作,人們常常稱之為"臨時解雇"。即使是短期失業,也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工人們希望終有一天能返回工作崗位。長期失業描述的是一種更悲慘的情形:工人擔心他們可能在若干年里都找不到工作,甚至終身都找不到工作。在長期失業的形勢下,對大學生來說,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他們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找不到工作。在最壞的情況下,長期失業甚至比在車禍中斷了一條腿還痛苦。"
"不發達國家通常沒有建立失業保險制度或社會救濟制度。那些沒有勞動所得的成人,不得不依靠別的方式生存,如靠親戚朋友有限的經濟資助,甚至可能是找放高利貸的人借款。"
在美國和歐洲,你失業,國家會給你錢。但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基礎,從長遠看,政府根本不可能長期承擔為1-2億失業人口維持基本生活的財政重負。
記者:短期失業,經濟學中稱作"摩擦性失業"。
何新:今天中國社會中的失業,不是所謂"摩擦"性的"自愿失業",而是凱恩斯所說的"非自愿失業",參閱《凱恩斯選集》第13卷,第420-421頁。是嚴重的結構性失業。
對幾乎所有的人來說,沒有工作,就意味著生活失去保障。意味著生活水平下降。如今對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是尋求降低失業的有效途徑。目前的失業問題,不僅困擾著一般意義上的工人,而且也困擾著社會地位較高的階層。
但是,國家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對這一點已具有日益深切的認識,黨和國家已經采取措施調整政策,緩解這個問題。一種雛形的社會保障體制也在草創和初建之中。中國黨和政府并不象有的前社會主義國家那樣對新自由主義執迷不悟。這充分顯示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黨和政府的成熟和智慧。
記者:問題在于,所有制問題的確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
何新:甚至可以說是焦點問題。一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個所有制問題,的確是當代中國改革的焦點。
記者:既然如此,難道你認為這兩大改革是不必要的嗎?
何新:不,都非常必要。但是正因為其必要,中國人,特別是領導人要小心中國的內外對手利用這種必要性而將我們導入陷阱。
記者:這是什么意思?存在這種陷阱嗎?
何新:的確存在。中國歷史上好象有這樣一個故事。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元師徐達患重病需藥補。朱元璋嫌其權位過重而欲除掉他,于是派人送去一味藥膳--一只蒸鵝。而徐達所患的疽病最忌食鵝。徐達見之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于是服鵝后疽乃大潰(崩潰)而死。
記者:進這個故事是什么意思?
何新:中國近20年來一直處在不均衡的高速發展中,在國際上也是"位高權重"呵。因此也有人(國際間的"皇上")甚忌之。他們經常派人給我們送來蒸鵝。然而天佑我中華,幸虧中國人沒有照方通吃。
記者:您的意思是國外有些關于經濟改革的建議就是這種"蒸鵝"。
何新:對。比如一些經濟學人向中國人灌輸的徹底打碎國家壟斷,徹底解散國企,"人間正道私有化",為中國國民經濟解困和施救治的單方,就是這種食之疽必大崩的鵝。
12、中國必將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
記者:你承認當前存在著嚴重的失業等問題,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如何看?
何新: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深沉、睿智、寬厚、博大。而領導這個國家的共產黨,是一個極其智慧、成熟的黨。所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注定是"天不能死、地不能埋"(這是2000年前荀子的話)。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時代。我們由于身在其中,由于目光的焦點總是更容易集中到眼前困擾人們的那些世俗而具體的問題上,而往往看不清這一點。如果登高望遠,如果具有一種更超越的歷史感,我們就會意識到,在中國土地上所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偉大的變革、偉大的建設,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亙古的永久性意義。
三峽水電與航天工程,互聯網與信息時代的降臨,青藏鐵路以及貫通全國的高速公路網,星羅棋布地遍布中國的新興現代化城市的崛起,西部內陸區域的開拓,其意義都遠遠超過歷史上的萬里長城、車同軌、行同倫、書同文、大馳道與大運河,超過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明清一切全盛時代。
盡管經歷了種種挫折和錯誤,中國經濟仍然取得了世界歷史上任何其他國家從未達到的輝煌成就。由糧食不足(這個問題當年曾怎樣困擾毛澤東、周恩來呵)到糧食過剩。對我們親身經歷過這兩個時代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奇跡。近年來,中國在一些主要的經濟實物(如鋼、煤、糧、棉)產出上已成為居世界第一位的經濟大國("超英趕美",這正是1958年大躍進的目標,是毛澤東當日所朝思暮想而不能辦到的)。中國從一個連洋釘、火柴都依賴進口的工業品純消費國(1949),成為今日世界一些重要經濟品的主要生產出口大國,成為世界性的工廠,等等;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李光耀最近說,中國是今日世界上惟一具有實力對美國正面說"不"的"第二世界大國"。這并不是諂諛之言呵。
中國在1949-1979年的30年間完成了重、化、核工業化,建立了一個門類初步齊全的、自給自足的工農業體系,并實現了包括導彈衛星核武器在內的自我武裝。在1979-1999年的20年間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速騰飛。其速度大大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崛起。
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曾以這樣的速度騰飛,沒有任何民族比中國人干得更好!
這不僅僅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也是一個偉大現代國家不可遏制、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崛起!
自1840年那場打開國門的戰爭發生以來到今天,在這個土地上發生的全部歷史運動具有著統一的完整性,這是一個成序列的分階次的不斷攀升的歷史浩蕩前進之流。
如果說,1840年英國人不能打碎它,1850年-1900年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不能分解它,后來的東條英機、羅斯福、斯大林毛澤東說:"解放戰爭時期,中國革命應不應該搞,奪取全國政權應不應該?我們說應該,斯大林是堅決反對的。"(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29頁。)丘吉爾、杜魯門不能分割也不能阻擋它;那么世界上已沒有任何國家,任何力量能夠再在前面阻遏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崛起!
這個歷史運動具有一種必然性!中國人完全有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
不是美國人把戰略重點移向東方,而是世界歷史從20世紀初以來就在把歷史運動的軸心轉移到東方(列寧在1923年就指出了這一點)。從過去的100年,到未來的100年,世界歷史運動的中心主題就是中華民族的崛起,以及東方文明的偉大復興。因為人類未來的希望,人類追求一個公正、正義、和諧與人道社會的終極而永恒的夢想和希望,今日就寄托在仍高舉著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人身上。
中國那些西方的對手們總是低估這一點,低估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人民和這個執政黨所具有的智慧和明哲。總是想制作一些極幼稚愚蠢的圈套,以為中國人輕易地可以鉆進去就他們的范(包括WTO問題上)。象張五常、薩克斯一類,就是這種西方弱智的典型。張五常說:
"對中國的改革持悲觀也許為時過早。隨著股份制的實施,市場可能會再次發揮魔力。很有可能,將來有一天政府當局會認識到,凡是它有發言權的組織(指共產黨和國家機器),都會在競爭中落敗。"引自張書,第501頁。商務印書館出版。
人們可以把這理解為是一個在現實中不斷遭遇失敗而仍存夢想者的囈語。盡管這位先生是有一種來頭,有一種政治背景,有一股勢力,有一班鼓吹者的。但是,這位先生竟以為以憑他那一套新自由主義的空想性方案還可以搞亂這個國家,他就是太看輕中國的政治家和知識界了!他以為偌大中國真的居然如此無人,竟拆不穿他這一套幼稚欺人的妄論。套用一句他曾用以譏評馬克思的話吧:世上竟有這樣淺妄的浪想,真是再蠢不過了!
[附錄1]
馬克思:犯罪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原動力標題是編者所加。原文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第415頁。
哲學家生產觀念。詩人生產詩。牧師生產說教。教授生產講授提綱,等等。罪犯生產罪行。
罪犯不僅生產罪行,而且還生產刑法,因而還生產講授刑法的教授,以及這個教授用來把自己的講課作為"商品"投到一般商品市場上去的必不可少的講授提綱。
其次,罪犯生產全體警察和全部刑事司法、偵探、法官、劊子手、陪審官等等,而在所有這些不同職業中,每一種職業都是社會分工中的一定部門,這些不同職業發展著不同的人類精神能力,創造新的需要和滿足新需要的新方式。單是刑訊一項就推動了最巧妙的機械的發明,并保證使大量從事刑具生產的可敬的手工業者有工可做。
罪犯生產印象,有時是道德上有教益的印象,有時是悲慘的印象,看情況而定;而且在喚起公眾的道德感和審美感這個意義上說也提供一種"服務"。他不僅生產刑法講授提綱,不僅生產刑法典,因而不僅生產這方面的立法者,而且還生產藝術、文藝--小說,甚至悲劇;不僅繆爾納的《罪》和席勒的《強盜》,而且《奧狄浦斯王》和《理查三世》都證明了這一點。罪犯打破了資產階級生活的單調和日常的太平景況。這樣,他就防止了資產階級生活的停滯,造成了令人不安的緊張和動蕩,而沒有這些東西,連競爭的刺激都會減弱。因此,他就推動了生產力。一方面,犯罪使勞動市場去掉了一部分過剩人口,從而減少了工人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工資降到某種最低額以下;另一方面,反對犯罪的斗爭又會吸收另一部分過剩人口。這樣一來,罪犯成了一種自然"平衡器",它可以建立適當的水平并為一系列"有用"職業開辟場所。
罪犯對生產力的發展的影響,可以研究得很細致。如果沒有小偷,鎖是否能達到今天的完善程度?如果沒有偽造鈔票的人,銀行券的印制是否能象現在這樣完善?如果商業中沒有欺騙,顯微鏡是否會應用于通常的商業領域(見拜比吉的書)?應用化學不是也應當把自己取得的成就,象歸功于誠實生產者的熱情那樣,歸功于商品的偽造和為發現這種偽造所作的努力嗎?犯罪使侵奪財產的手段不斷翻新,從而也使保護財產的手段日益更新,這就象罷工推動機器的發明一樣,促進了生產。而且,離開私人犯罪的領域來說,如果沒有國家的犯罪,能不能產生世界市場?如果沒有國家的犯罪,能不能產生民族本身?難道從亞當的時候起,罪惡樹不同時就是知善知惡樹嗎?
孟德維爾在他的《蜜蜂的寓言》(1705年版)中,已經證明任何一種職業都具有生產性等等,在他的書中,已經可以看到這全部議論的一般傾向: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稱之為惡的東西,不論道德上的惡,還是身體上的惡,都是使我們成為社會生物的偉大原則,是毫無例外的一切職業和事業的牢固基礎、生產力和支柱;我們應當在這里尋找一切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源泉;一旦不再有惡,社會即使不完全毀滅,也一定要衰落。"
當然,只有孟德維爾才比充滿庸人精神的資產階級社會的辯護論者勇敢得多、誠實得多。
[附錄2]
張五常:最蠢還是馬克思
幾個月前讀到關愚謙先生在《信報》發表的《和德日學者討論"共產"一詞的出處》,覺得很有意思,所以要在這里回應一下。關先生提出的要點,大致如下:(一)Communism中譯為"共產",是日本仔發明的,中國在老毛帶領下,把日譯的"共產"搬進中國。(二)日譯"共產"的原意,是"共同集體生產"--是生產的"產",非財產之"產"也。(叁)"共產"一詞到了中國,顧名思義,就變成財產的"產",此乃大錯,而后來老毛實行共財產而走向"大鍋飯"的人民公社,一錯再錯,嗚呼哀哉!我認為把"共產"解作"共同集體生產",是對的,因為Commune(公社)一詞,的確有"共同生產"之意。然而,從今天經濟學的角度看,日本仔相當蠢。這可不是因為他們錯,而是對得太厲害!試想,在香港、美國等"資本主義"的地方,差不多所有生產都是"共同集體生產"的。
可不是嗎?在我們所知的所有機構,不管是上市或是獨資的,皆共同生產也。就是我現在獨坐桌前爬格子,也是與《壹周刊》的多位仁兄共同生產的。既然差不多無"產"不"共",而Communist肯定不是指我這個寫稿佬,把Communism譯作共同生產不僅毫無新意,而把我這個奉信"私產"(財產的"產")的人說為"共產"成員,實在有誹謗之嫌!從日本仔的角度看,我是個以私產來共"產"的人,非老馬所說之Communist也。從今天經濟學的角度看,老毛把"共產"解作"共他人之產",與老馬的心意是較為接近的。老毛未老時,熟讀老馬的《資本論》。該"論"的確有"共他人之產"的傾向。在大學念書時,我也曾拜讀老馬的《資本論》。但當時我比老毛幸運,因為我對費沙的"資本"概念與科斯的定律皆懂得通透。因此,我老早就知道老馬胡說八道。
在《資本論》中,老馬不反對市場。正相反,他認為市場大有好處。老馬也不反對私產,雖然他沒有高舉私產的功能。老馬反對的,是資本家--以"剩余價值"來剝削勞力的資本家。在費沙與科斯的思維下,老馬這叁個論點怎樣也加不起來!
費沙與科斯皆邏輯井然。以費沙之見,所有生產資料都是資產,而資產私有,其市值就是資本。以高斯之見,沒有私產就不可能有市場。那么老馬贊成其一(市場),不反對其二(私產),反對其叁(資本家),豈不是難以自圓其說?
我認為老毛把"共產"解作"共他人之產",比日本仔高明,是因為老毛顯然是從老馬反對資本家的立場作為出發點。不硬性推行吃大鍋飯的人民公社,怎可以廢除費沙所說的資本家?
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大學寫了一篇搞笑的短文,不打算發表的,題為《費沙與紅衛兵》。內容是說小小的紅衛兵深明費沙的一般性的資本概念,比老馬高明,他們的行動是要徹底地廢除費沙筆下的資本家。這篇短文在芝大經濟系內傳閱時,該校大名鼎鼎的《政治經濟學報》的老編讀到,拍案叫絕,堅持要把該文發表。
老毛在中國搞的人民公社,當然是一種"共同生產"的制度。但那所謂"公社"與資本主義下的"共同生產"機構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前者一定要吃大鍋飯。這是因為"公社"的成員若能自由轉業,可以隨時另謀高就,資本家就必定會出現。若不容許自由轉業--不管是搞什么"公社公分制"或"多勞多吃制"--大鍋飯在所必然。既然大家吃大鍋飯,私產就沒有什么意思,要把之廢除易過借火矣!
共同生產或多人把財產合并而成公司,只要有清楚的權利劃分,或以股份界定權利,有自由的轉讓及轉業權,就是私產制,每位參與者都是個資本家。這與老馬筆下的Communism是大有出入的。Commune(公社)不是合作或共同生產那么簡單。"公社"的重點不是共同生產,而是強制參與,其權益夸夸其談,但因為沒有股份轉讓權及自由轉業權,參與者就變為肉在砧板上。逼而成的大鍋飯是"共他人之產"的制度,徹底行事,就沒有資本家,這應該是比較適合老馬的心意的。
愚見以為,日本仔把"共產"解作"共同集體生產",不可能錯,但因為凡是社會皆如此,說了等于沒說,是相當蠢的。老毛把"共產"解作"共他人之產",可能錯,但從以強逼"共同生產"的辦法來鏟除資本家的角度看,其對老馬的解釋則比較高明。很不幸,此"高明"卻把國家弄得民不聊生。
困難還是馬克思自己。他是個術語的創造者,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是自欺還是欺人,又或是自欺欺人,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瓜豆了百多年,今天的日本仔、德國佬及我們的關愚謙先生,還是要研討他究竟是說什么!
天下間怎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我認為馬克思是最蠢的。
[何新評語:此人竟無知到不知"共產"一語的西方語言出處,不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培根的新大西島以及溫斯坦萊(G•Winstanley)的掘地派共產主義和圣西門的共產主義者"公社",不知道"共產"思想可以一直追溯于《舊約》(耶穌曾說:只有分掉你們的財產,才能跟隨我),共產主義思想在西方社會思想中具有極為深遠悠久的傳統。張五常卻竟以為"馬克思是共產這個術語的創造者",還居然以此為題"瓜豆"一篇文章。結果"瓜豆"一場,"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是自欺還是欺人?又或是自欺欺人,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觀此文可知其人及其學。確實,文品正如其人品?。。?/p>
以下摘自《哲學思考(上、下卷)》:
“這個小小的歷史曾經得到了繼承,并且得到過重演;例如在‘唐.吉訶德’身上,就出現了完全相同的事情。巴拉塔里亞島的總督桑喬坐堂問案時,便遇到一些非常麻煩的情況的考驗。
在這位總督的轄境內,有一座橋,不過橋旁還樹立了一個絞架。行人必須滿足一個條件,才許通過這座橋。這個條件是:旅客必須說出他真正要到哪里去;如果他說了謊,那就必須放在絞架上吊死?,F在有一個人來到橋上,在回答上哪里去的問題時,他說,他上這里來是為了在絞架上吊死。守橋的人對這個回答大大地困惑了。因為如果把他吊起,那他就是說了真話,應當放他過去;如果放他走了,那他就是說了假話。他們無法解決,于是請總督明斷,總督說出了一句聰明話:在如此疑難的情況之下,應該采取最溫和的作法,因此應當放他走。桑喬沒有苦苦地去想破腦袋。
有人間梅內德謨,他是否已經停止打他的父親了?人們要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的回答是‘是’還是‘否’,在這里都是有危險的.梅內德謨回答道:我既沒有停止,也沒有打他。對方對于這個回答是不會滿意的。這是一個兩方面的回答,把兩個方面都同樣地揚棄了。通過這個回答,問題事實上是解答了,承認自己說謊的人是否說真話:他同時既說真話而又說謊,而真理就是這個矛盾。矛盾可以毫不費力地在意識面前指出來,——矛盾出現在感性事物、存在、時間之中,它們的矛盾必須加以揭露?!?/p>
記者:真有意思。
何新:黑格爾也從形式邏輯的角度分析了上述悖論的意義,他指出:
“每一個語句都由一個主語和賓語組成,主語和賓語是不同的,我們在表象中以為它們是統一的;而那在平常的意識看來是真的東西,乃是單純的、不自相矛盾的??墒鞘聦嵣蠁渭兊摹⒆酝坏恼Z句卻是同語反復,毫無所說;凡是有所說的語句,都包含有不同的東西,——由于它的不同進入了意識,所以它就是矛盾的。可是平常的意識就此終結了;凡是有矛盾的地方,便只有解體,便只有自我揚棄。平常的意識并無惟有對立面的統一才是真理這一概念,——并不知道,如果把真理了解成單純的意思,虛假了解成對立、矛盾的意思,那么在每一個語句中就都有真理和虛假。一個命題或者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一個對象不能有兩個對立的賓詞。
附:
何 新 簡 介
在今日中國知識分子當中,最具爭議及傳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屬。多年來,他在理論上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次是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他的長文《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他的許多文論曾送到最高領導層,受到廣泛注意。
何新沒有讀完大學,但他曾被中國國家權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聘為研究員。他不是共產黨員,但在理論方法上卻信仰馬克思主義。
何新1949年12月出生于浙江溫州蒼南,5歲隨父親定居北京。他在北大荒生活過9年。在這9年中,他從事過多種職業。當過農民,鑄造工人,由于寫信反對江青而成為反革命,挨過斗、坐過牢。這個時期最戲劇化的一段經歷是1970年,他在北京流浪了一年。流浪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在當時重新開放的北京圖書館里閱讀書籍。在這流浪的一年中,他經常每天只能吃兩個燒餅一碗豆腐湯,棲息于地下防空洞。但在北京圖書館的閱覽室里,他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黑格爾的著作,以及意大利思想家克羅齊的美學著作和南斯拉夫政治家德熱拉斯的著作。
1975年以后,他成為黑龍江省一個小縣城友誼縣的教師。1977年恢復高考,他被錄取到黑龍江一所大學,但不到一年,便自動退學,回到北京。他認為自己已不必要在大學里耗費4年時光,謀取一個文憑。命運證明他的自信是對的。1979年他應聘到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任代課老師,教授古代漢語及古代財經文選。一年以后到中國社科院。先在科研局作零活,由于陸續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1981年他受聘擔任歷史學家黎澍的助手。1982年以后開始獨立從事研究工作,先后在近代史所、研究生院、文學所工作,被聘為助理研究員(1985),副研究員(1987),研究員(1990)。這些職稱,每一次都是由于他在學術上的杰出表現而被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破格特別批準的。
1991年何新進入全國政協,被特殊安排為專職委員。他除了以大量精力從事歷史、考古、語言、神話方面的研究外,同時也密切關注著對于我國國家發展、民族生存最緊迫的現實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的研究。并隨時將其研究成果和建議,直接向黨和國家領導提出報告。
1990年秋,他應日本著名人士德間康快之邀訪問日本,會見了后來成為日本首相的參議員宮澤喜一。歸國后就日本對華政策動向向國家最高領導作了匯報。在歸國后寫的研究報告中,他在國內最早地揭示了世界上三大貨幣經濟集團(美元、馬克、日元圈)的分化和崛起。
1992年3月他應古巴亞太研究中心和駐華大使格拉先生之邀訪問古巴,卡斯特羅專門安排會見他,與他共進晚餐并在我國駐古大使的陪同下,極其破例地與他進行了9小時的長談。歸國后他將古巴經濟、政治社會情況向中央作了實事求是的報告。并提出了援助和貿易的建議??ㄋ固亓_曾希望他到古巴擔任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在日本富士電視臺專程安排下,在北京對他和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聯席進行了特邀采訪,在與托夫勒的對話中,何新展示了他對21世紀人類前景和面臨問題的預測和展望。
何新以自已卓越的才華和獨到的眼光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界的特殊地位。他在1987年預言蘇聯改革必會失敗以及國家將解體,在1990年與日本教授的談話中指出中國面臨的經濟主要問題不是“需求大于供給”而是生產過剩,他在1993年向鄧小平及中央上書指出當時過熱的房地產業可能成為"泡沫經濟";他提出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權首先是溫飽權、生存權、發展權"的觀點被廣泛采納,成為中國回擊美國人權攻勢的武器;他的許多經濟學觀點盡管在理論上不居于主流地位,但由于密切聯系現實和具有務實的可操作性,而深刻地影響了國家的某些經濟決策。
由于何新的特殊影響,他一度成為海內外各主要新聞機構追逐采訪的對象。采訪過他的包括美聯社、紐約時報、共同社、ABC、NHK、美國之音、路透社、獨立報、費加羅報等世界著名傳媒。1994年后,何新主動拒絕與一切內外傳媒作直接接觸。也不再出席公開會議,講課講演。從公眾視線中遁失。
[摘自《跨世紀人才》作者:言午/及《中國高層智囊:影響中國發展進程的11人》,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京華出版社2000年八月出版]
淘寶網店何新圖書專區:》》》
聯系電話:010-62760856-11/0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Q Q: 95117289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