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請來“高”人,叫陣《不高興》
劉仰
《新京報》3月24日發了一篇針對《中國不高興》的報道,該報道由記者采編而寫,被本人看出一個大破綻,其邏輯混亂、自相矛盾,使得人們已經無需對文章的觀點再作討論?!缎戮﹫蟆纺樏嫔蠏觳蛔?,心有不甘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它不會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我也不希望因為這個錯誤,影響了《新京報》編寫這篇文章的記者的工作和前程。但是,《新京報》的動作還是很快的,幾天后,他們請來了高人。
3月28日,《新京報》B05版整版刊出了一個“PK臺”,大標題叫做“《中國不高興》引發的民族主義之辨”。版面左邊是對《中國不高興》作者之一王小東的采訪,版面右邊是署名熊培云的文章《被策劃的情緒》。如此左右安排,不知道算不算匠心獨運。比之幾天前記者寫的一面倒的文章,《新京報》顯得公平了些。但是,熊培云的文章《被策劃的情緒》,在我看來,依然壓不住右側的陣腳。
《被策劃的情緒》一文,借用法國哲學家薩特話說:“人是一堆無用的激情”,然后,作者冷嘲熱諷地說,“中國不高興”這堆激情被出版商策劃后,“恐怕就有用了”,意思很明顯,可以賺錢了。那么,請問熊培云先生,《被策劃的情緒》一文,本身是否也是一種情緒?比方說,針對《中國不高興》一書提出需要“英雄集團”的觀點,熊先生說:“中國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英雄集團’,不是找幾個李連杰來做CEO,……”熊先生如此解釋“英雄集團”是否太情緒化了?照搬熊先生引用薩特的名言,再請問:熊先生的這個情緒或激情是有用的嗎?熊先生在《新京報》對于《中國不高興》的總體構思下,亮劍出陣,是否也算是“被策劃的”?怎么《新京報》請來的高人,也像記者一樣,搬起石頭砸……
《新京報》3月24日的文章,我指出它的破綻是:既用市場數據說話,又貶低市場行為。既然貶低市場行為,何必看重市場數據?既然看重市場數據,何必貶低市場行為?熊培云先生《被策劃的情緒》一文,按我的理解,專門針對這個自相矛盾做出了解答。高人畢竟是高人,解答的方式很巧妙,也寫了一長段文字。那么,《新京報》請來的高人是如何把自相矛盾變成自圓其說的?
熊培云先生的文章舉了一個200多年前在法國發生的例子。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狄德羅,以《百科全書》而名留青史,并且形成了一個“百科全書派”。熊先生指出,狄德羅的背后也是天才的書商在運作。如果看到這里,讀者或許會以為熊先生是用狄德羅、《百科全書》與書商的關系來類比《中國不高興》的市場策劃,似乎是在拔高《中國不高興》。但是,熊先生不是這個意思,他話鋒一轉,說到,狄德羅與書商的合作之所以被后人津津樂道,“顯然在于他們做了一件促進時代進步的生意,而不是策劃一堆無用甚至有害的情緒,從中牟取蠅頭小利?!毙芟壬囊馑己芮宄鹤錾馊绻欣跁r代進步,就是好生意,反之,就是斂財騙錢。熊先生的這個解答確實貌似有力,但依然……
對于熊先生的說法,必須提出疑問的是:什么才算是“促進時代進步”?誰有權認定,什么算是“促進時代進步”?熊先生舉的這個例子來自一本書,名叫《啟蒙運動的生意》,一個美國人寫的。大多數讀者很可能沒有讀過這本書,碰巧,本人粗粗讀過這本書。因此,我知道熊培云先生講的這個200多年前的法國故事沒有講完,只講了一部分。我覺得,如果只用半個故事來誤導讀者,這樣不好。因此,我有必要替《新京報》和熊培云先生補充一下這個故事的另一半。
狄德羅和《百科全書》以及與書商的關系,其促進時代進步的價值,并不是當時就被肯定的。我們在200多年后,肯定其促進時代進步的價值,是很明確的,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在狄德羅剛開始與書商合作《百科全書》時,狄德羅遭到全法國上層主流社會的反對。《啟蒙運動的生意》一書第一章第9頁寫到:對于《百科全書》,“抨擊的聲浪巨大而迅速,各色文章、小冊子、圖書和官方文告滾滾而來,《百科全書》似乎要完蛋了。”第15頁寫到:“經歷了流言、迫害,《百科全書》生存下來,……”第21頁寫到:“1770年,在法國最高宗教裁決會的告發下,巴黎警方查封了6000本前三卷的《百科全書》,塞在巴士底獄的地下室儲藏室里,……”(以上文字引用自《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羅伯特-達恩頓著,葉桐、顧杭譯,三聯書店2005年12月北京第一版)。
我從熊培云先生得意洋洋的例子中,找到熊先生的故事源頭,完整了熊先生的故事,目的是要把熊先生吃下肚子的話說出來:《中國不高興》如今遭遇的抨擊,與《百科全書》剛誕生的時候一樣;熊培云先生等很多人,如今抨擊《中國不高興》的手法,與當年法國上流社會抨擊《百科全書》的手法也一樣;而且,當年指責《百科全書》的論調中,有一個聲音也像指責《中國不高興》一樣:煽動無知群眾。但是,這一切短視的指責,最終都沒有影響《百科全書》被后世認定是促進時代進步的。所以,一個生意是否算“促進時代進步”,不一定就是熊先生這樣的人物在短時間里就可以決定的,熊先生自己所舉的《百科全書》的例子,已經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個世界已經很難接受這樣的規則:我說好就是好,我說不好就是不好。當然,我絲毫沒有意思說,200年以后,《中國不高興》也會像《百科全書》一樣彪炳千秋。純粹是因為熊先生找了這個例子,我才順勢將這個例子比較全面地介紹給讀者。否則,利用掌握話語權的便利,只說對自己有利的,不說對自己不利的,這屬于欺騙讀者,也算是一種愚民。
新浪網對于《中國不高興》一書的網絡民意調查顯示,大約70%左右的網民支持《中國不高興》,大約20%左右的網民反對,其余的人保持中立。也許,《新京報》還會請來比熊培云先生更高的高人,對這個民意調查做出解讀。也許他們會說,這個民意調查不算民主的結果,究竟什么算民主,也只有他們說了算。就好比巴勒斯坦民主選舉了哈馬斯,美國人很生氣;委內瑞拉民主選舉了查韋斯,美國人很生氣;伊朗民主選舉了內賈德,美國也很生氣。按照美國的方式,《新京報》的高人們也許對民意調查也很生氣。今天,《新京報》請來的高人沒有壓住陣腳,等著吧,看看《新京報》今后還能請來怎樣的“更高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