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時代畫卷人民心聲--推薦知青新書

程約漢 · 2009-02-05 · 來源:烏有之鄉
弘揚知青精神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推薦知青新書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四十周年到來之際,《知青視角·不應否定中國知青歷史歲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此書獻給從新中國建設熱潮中闖出來的一代人,對知青父母意味一份欣慰,對知青本人意味一個鼓舞,對知青子女意味一種敬重。

30年來,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地位是最經典最有爭議的話題之一,該書就是這場屢起爭辯中的最新著作,因集于資料性、透視性、辨難性、可讀性而成為跨世紀的扛鼎之作。該書的作者,是《云南知青》副主編,倡議并參與實施云南第一片知青林,中國第一個石刻版知青歷史文化廊。

每位知青都有一段感人故事,每段感人故事都有一位知青,該書敘述許多知青的感人故事……

網友評論

附文之二:本文由昆明老三屆知青李培蘭登陸全國部份綜合網站、知青網站后,引起各種反映?,F反饋于后,供讀者參考。

○我們不能用當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去解讀毛澤東時代,那時一個以祖國需要為理想、艱苦創業、人人平等的偉大年代!

○看了疾風知勁草的文章后,有板有眼地,事實客觀地道出了當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支邊以及最后知青點安置,知青不論他們以什么方式,抱什么心態或理想,到了農村、邊疆,或多或少,有意識或無意識都為落后的農村、邊疆傳播了自己有限的也許是很少的知識文化。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回農村、邊疆探訪過的知青心里是明白的。當然我是沒回去過,盡管我心里好想好想那片我用青春、汗水開墾出來的層層梯田膠林,可我目前尚無能力回去看望。我們的勞動成果依舊在,知青精神依舊在。

○知青精神是一種愛國奉獻;吃苦耐勞;憶往撲新;光大進??;永遠征程的愛國精神!

○那時知青的待遇是何等的高?。“駱拥牧α渴菬o窮,也是感人的。走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偉人的智慧,也是必要的。

○正當交流是永恒的朋友;語言恰當是永恒的基礎。

○知青精神:一吃苦,二犧牲。

讀小學時,老師總拿教鞭指著學生說,要有學習精神,學生問老師,學習我知道,精神我就不知道了,是不是妖精和神仙?

○好文章!閱后,對知青文化,知青精神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謝謝疾風知勁草,太好了!

○98年我回生產隊去時,農民圍著我說:“你們那時候真是太苦了,現在糧食多得吃不掉了。”我問他們“草夠不夠燒”,他們說:“夠燒,農忙時我們草都不收了,讓它爛在田里作肥料?!薄澳乾F在大家還斗不斗?”他們笑著說:“斗什么斗,有本事到北京、上海打工掙錢去,沒本事在家打麻將,反正飯家家有得吃?!贝謇镆延幸话肴思易∩狭硕訕欠?,那層高都在四米,比城里的樓房還暢亮。其他人家至少也是磚墻瓦頂,早就沒人住草屋了,真是換了人間!

這幾年每到麥收季節我都要追蹤一條新聞:河南、陜西的一些農戶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從海南島開始,廣東、湖南、江西、湖北、安徽一路北上代客收麥。叫了幾十年的農業機械化,最后竟然是由“私有化”實現的,嗚呼,市場經濟的神奇之手創造了無窮的生產力,竟然將它束之高閣,真是誤國害民啊!

當年美國和我們國土面積差不多,二億人口,只有一千五百萬農業人口,卻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我國已經有八億農民,還要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多么無知啊!改革開放至今已有三億農業人口流入城市,今年每年還將有二千萬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結果是城、鄉經濟都搞活了,這是花了三十多年才找到的富民強國之路。

○“知識青年這個稱謂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具有特殊的含量和分量……也就是說在老人家的眼里,同時青年學子,下過鄉與未下鄉有很大的區別。”

○“青春獻給黨,到老應該管”。“國家關心,負責到底”。

○寫得好。理智、客觀、事實。為解決知青中的遺留問題指明了方向。

○因為否定“文革”,知青運動出現在“文革”,所以要否定知青運動。這種邏輯的荒唐性就在于知青運動早在新中國建設的1955年就已形成第一波熱潮了……的勿視與無知。

○共和國的知青·最后的革命者

○我們的勞動成果依舊在,知青精神依舊在。

○上山下鄉真的那么好?而且是“知識青年”即沒讀幾年書的“知青”去農村去農場大有作為?連黨和國家都予以否定事,大唱贊歌不知道為什么。如果那么好,我們為什么都回城?難道你還希望你的孩子在什么文化和專業知識都沒掌握時再大批去農村去農場?還是再準備蒙騙大批孩子再來一場“上山下鄉”?對知青的認識,已有定調,“國家不滿意,知青不滿意,農村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蛟S我沒看懂您文章的含義。也是一個云南兵團的知青

○贊成疾風知勁草的觀點,我們不能只要求政府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而我們自己卻抱“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

○這是一篇好文章!寫的有理有據,有事實,有情理,講的太清楚了,歷史不能斷章取義,知青承下啟下,這是否定不了的。我們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現在我們走過了,就走過了,已無法再回頭了,如今我們也老了,很多知青,情況并不好,存在了很多問題,當初是國家叫我們去的,最后還是要國家來管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只要求給我們一個安慰,別讓我們的晚年再寒心,為了文章的連續性,已將此貼內容復制到樓主的《不應否定中國知青歷史歲月解讀》文中:

○樓主的觀點我不敢完全茍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與貧下中農打成一片,與戰爭年代知識分子奔赴延安是兩個時代、兩種情況,不可混為一談。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吸引知識分子去延安,是為了充實和加強共產黨及其武裝的干部力量。眾所周知,當黨和軍隊的干部成分(高級干部除外)主要是來自工農,在抗戰初期,黨和軍隊的力量急需擴充,而長征后留下來的干部資源極其有限,敵占區及大后方的進步知識分子就成為共產黨培養干部力量的首選。而六、七十年代的眾多知識青年荒廢學業上山下鄉,給社會高級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上造成了一個斷代,從而給我們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在八十年代經濟改革初期尤為凸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只是出于一種無奈的選擇,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社會上聚集了大量閑散人員無法安排。這種情況下出臺的政策,顯然是缺乏深思熟慮的。它只是簡簡單單地把許多應屆畢業的學生(水分相當大)推到了城市外面,沒有具體的跟進措施,也造成了后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從宏觀上看,這并不是什么英明的舉措,而只是當時的一個權宜之計罷了。千千萬萬的知青成了這一決定的犧牲品,否則也不會出現后來的返城大回潮。

○好文章!閱后對知青文化、知青精神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謝謝疾風知勁草,太好了!心地無私天地寬。感謝疾風勁草對你我知青那段經歷作如此深刻詳實的評述。這是理性的成熟,值得你我知青朋友們學習,再次謝謝你!

○有的精英處心積慮想出理由:“城市學生上山下鄉是下‘地獄’,那么請問在新中國農村生活的幾億農民難道就該生活在地獄了嗎?”難道城里學生就是“高等人”了?為了挑撥城市學生不滿,已經不顧一切了。

○有新的認識、新的見解、新的建議。

○少數人主導的自殘和互殘鬧劇又充斥咒罵之詞,讓全國知識青年蒙羞受歧。此等鬧劇也該收場了,上演時間太長了?!包S鐘毀棄,瓦釜轟鳴”的荒誕詭譎的局面該反思了。

否定知青運動就是割裂和否定中國現代發展史。

○謝謝樓主轉來的好文章!很贊同此文觀點!什么是中國知青精神呢?

知青精神可以列舉許多,核心精神而言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舍己報國,舍身為民,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推動農村邊疆社會經濟發展的實干精神。什么是中國知青的形象呢?中國知識青年的形象,就是自己偉大最貧窮落后時期祖國的建設者、創業者和愛國者的形象。

○有理有據的論說,有時間在細細拜讀。知識青年應該振身而起,筆之于書,留下時代的真相……贊同。我覺得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后代得到借鑒。

○一九六八年,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后,李訥也到江西中辦五七干校勞動鍛煉。1970年6月,她給毛主席寫信說,她在那里勞動受教育不大。為什么呢?因為許多人都認識她,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兒,對她總是照顧得多,鍛煉不大。她說她愿意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毛主席看信后很高興,就派謝靜宜去幫她,對謝說:“我非常同意她的這個想法,現在我叫你到江西去幫助李訥上山下鄉,跟知識青年一樣?!迸R走時主席寫了一封信,并交待工作人員不要封口,讓謝帶著。謝深知毛主席這樣做既是對她的信任,也是讓他的女兒知道這種信任。所以,李訥接信之后,開玩笑地說:“爸爸派來了欽差大臣了?!焙髞砝钤G病了,主席第二次派謝去看望。謝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個輪流做飯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訴她,李訥跟著老鄉去砍甘蔗了,發燒還勞動。待會兒李訥回來了,還是挺高興的樣子。但是,李訥的病老是不好,老是發燒,老是不退。謝回到北京,向主席作了匯報,問是不是讓李訥回北京治療一下再回去。主席說:“不,她在哪里就在哪里治,她在鄉下就在鄉下治,鄉下治不好,到縣城去治,縣里治不好到省里治,就是不能回北京,難道江西人民病了,都要來北京治病嗎?”感動!

○知青是那個火紅年代里最優秀的青年,老三屆知青永遠懷念他們的領袖毛澤東!

總之,中國知青精神,來源歷史上的五四精神,紅軍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又同這些精神融合成為當代中華民族的精神,應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有一席之地,大放異彩。高度的總結、高度的概括、說得太好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道路,正是在各種精神的熏陶下而與之緊緊地陪伴著,今天有人會認為它是一種畸形,但我認為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它是一種成功!帝國主義者最怕這一點,對他們而言精神上的強大比什么都可怕,他們處心積慮,動用了大量的人才、金錢首先從這方面挖我們的基石和墻角,但斗爭之說已讓許多人煩,甚至讓人厭,這是在較量中,帝國主義的勝利,要清楚地認識到斗爭并沒有結束與停止,他們在蘇聯解體上已得到了成功。今人感慨的是公務員太失職,他們也許是頭腦不清,走極端搞片面,只講經濟只談錢,從不提及斗爭與精神,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有失職的一面。精神不能丟,它是一個法寶,成功的保證。在今后要還要撿起來,要樹立、要發揚,走經濟與政治并重的路線,不要讓帝國主義者有了可趁之機!

○現在上億農民進城打工事實沒有什么可贊與自豪的,一是緣于農村落后,農民的貧窮,農業不發展;二是農民進城多數干最臟最差的活計,無任何勞保福利,生命也無任何保障,其中一些少女和婦人淪為妓女暗娼……拿農民工反諷當年知青上山下鄉,實在是精英們的天才發現!

○如果沒有文革,也就沒有老三屆這個概念,也就沒有這批人的悲劇經歷。它是文革的“衍生物”,必然隨著文革的被否定而得到應有的歷史評價。

老三屆的絕大部分后來轉換成了知青,而且成為一個知青運動。這個知青運動是文革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錯誤思想指導下的一次錯誤的實踐。政府用緩沖政策否定了它,知青用自己的行動否定了它。它以“三個不滿意”而告終?!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已宣告了它是荒謬的,極其錯誤的,以犧牲青年一代的利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為代價的一次錯誤的運動。

否定知青運動當然不是否定一代知青,恰恰是對知青做出犧牲的肯定。否定知青運動也不是發泄個人私憤,因為這從來不是個人的事情。否定知青運動也不是要乞求什么“施舍”,青春是無法償還的。否定知青運動是還歷史一個真實,給后人一個警示,我們這代人用自己的身軀做一個路標:此路不通!

作者注:因《不應否定中國知青歷史歲月》文本的撰寫與出版匆忙,來不及向引用過材料的一些書刊和作者逐位告知,在此深表歉意,謝謝。

時代畫卷人民心聲

李鑒釗

程約漢同志是我20多年的忘年之交。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任職云南日報,分管文藝部工作;當時程約漢同志風華正茂,20歲左右,喜歡文學,經常為云南日報文藝副刊《花潮》寫稿,刊出率很高,是幾十位撰稿者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頗受讀者好評,如《小店風波》、《橋》、《五十年前的預見——讀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等等。因此,他在我的大腦屏幕上留下了難忘的形象。我離休以后,變換了工作崗位,雖然不再同他有直接聯系,但每當談及云南的青年文藝工作成長的這個課題時,我常常默默地祝愿他也深信他一定會在創作道路上勇往直前,獲得新的成就。

果然,20多年之后的一天,程約漢同志把他的雜文隨筆和一份關于述說全國知青經歷的資料送到了我的案頭,如同當年在云南日報編輯部收到他的作品時一樣,我高興得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展開欣賞。嗬!頓時,一幅幅時代的畫卷映入我的眼簾——“工筆的”、“寫意的”、“白描的”……我把這一幅幅畫卷所表現的內容聯綴起來仔細品味,我仿佛通過了“時光隧道”,又重新留連在那些令人難忘的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歲月之中,而且聽到了當時一位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知青”,與社會中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撞擊后發出的心音,也折射出那個時代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呼聲。

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轉型”之后,商品大潮奔涌,名利主義當道,在文化藝術領域中,難以數計的“舞文弄墨者”,也被“孔方兄”俘虜,依附于富豪和權貴,成了他們的吹鼓手、應聲蟲,成了人民群眾的催眠師,而甘守文化藝術正道的作者卻寥若晨星。值得慶幸的是,我的這位忘年之交程約漢同志偏偏“糞土金錢祿位”,堅守清貧,耐得寂寞,經常深入群眾之中,探索生活本質,勤于思考,筆耕不輟,而且選取了被魯迅先生名為“投槍”、“匕首”的雜文隨筆這種文學形式,作為傳達人民心聲和真理光輝的武器,這實在難能可貴!

在這里,我不用逐篇介紹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哲理、透露著當時人民對社會生活反響的作品,這應該留給每一位讀者朋友自己去品味。我只想再強調一點:程約漢同志這種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與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真理的勇氣,應該學習,而學習這部著作的最本質的收獲也應該是這樣!

云南省雜文學會會長

二○○八年六月

代序

吳丹江

約漢兄將多年心血結集成冊囑我寫序,我和他曾有過昆明市委機關同事的淵源,人生易老,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時間地點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在這個瀏覽迅猛,審美多元,撫摸和欣賞紙質閱讀品日漸衰退的時代,任何圖書都存在選讀選購危機,因此,我不認為這類以鉤沉為主題的書籍會引發傳播的熱潮,連是否有人會用心閱讀我都表示懷疑。

逐一讀完書稿,我對他在寫作領域長久的堅持感到吃驚,全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從舊作中整理出的代表性隨筆雜文,細品慢嚼,不能說篇篇珠璣卻彌漫著陳年老窖的倉味余香;另一部分則是最觸動我的中國知青章節,全篇點評與敘述結合,用“從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對家里的年輕人說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四個歷史階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誰在妖魔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四個章節剖析知青歷史的起落沉浮,解讀知青歸宿的種種懸疑,姑且不論立意寫法是對是錯,僅憑一個知青一介草民敢于求真相要說法的執著和勇氣,就值得靜心翻閱。

每個人都會享有自己的時代,但很少有人會把自己所生活時代的特定歷史標記留作紀念,以致許多已經落幕的時代因為缺乏佐證而無法還原真實面貌。約漢兄作為昆明64屆的老知青,不但能夠堅持數十年,把自己收存到的知青時代的文章逐項歸類圈注,而且能夠在中國知青歷史終結30年后予以出版面世,使知青那段史料散失嚴重的模糊過去,有了更多可資回憶與紀念的憑據。這些憑據作為特定時代的遺留物,雖然還需要權威機構的等級認證卻無疑成為了民間少有的檔案珍藏,雖然失去了現實發展的指導意義卻無疑具備了見證歷史的文物價值,使后世不會因為修史者的粗糙心而找不到歷史的真正源頭。

撥開歲月的叢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支不著軍裝的青少年部隊,餐風露宿晝夜兼程,奔赴廣闊天地,準備大有作為。

這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三千萬未成年大軍,以董加耕、侯雋、邢燕子為先鋒,一位叫名金訓華的上海青年在東北激流中犧牲生命的勇敢,使這支部隊曾經不倒的軍旗涂滿了悲壯的色彩。

非常不幸的是:這支知青部隊誤入了歷史的盲區,以致光榮貶值為悲愴,莊嚴氧化為浩劫,大約30年前,整支部隊成建制歸零。于是,在新中國的史冊上,他們除了留下一個“原罪的知識青年”番號,似乎什么都沒有留下,成了名符其實的有軍無史的部隊。

在求新求變的二十一世紀,像他這般站立于風雪埡口,癡迷于手書知青歷史指路牌的作者恐怕微乎其微,但愿有人愿意傾聽知青潮漲潮落的奉獻老故事,但愿有人會對浸漫在祖國大江南北的知青產生哲學新興趣,但愿有人會對中國知青行一個遲到的軍禮。

當今時代,被注銷被忽略被掩埋的歷史性痕跡越來越多,何況其他非歷史性痕跡。約漢兄窮盡半生積累奔波出書,完全出自對痕跡歷史的擔當負責,是最起碼的知青家族人格尊重訴求,有勇敢也有沖動唯獨沒有功利,這種精神非常難能可貴,這種態度特別值得欣賞。

看完全書,陣陣蒼涼,襲上心頭。知識青年——雖書寫了歷史卻被歷史拒絕記載,雖創造了歷史卻被歷史一筆鉤銷。如今事主尚在,已經滑稽天下;一旦物是人非,豈不哀莫大焉?

中國知青,在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猛烈爆炸的年代,把人生的初戀獻給新生的祖國,把青春的花季綻放在貧瘠的農村,把生命的軀體匍匐在歷史浩劫的崎嶇路段,難道,就因為他們勇于默默無聞分擔祖國的苦難而被理所當然地漠視和忽略?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三千萬知青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更是有血有肉不容踐踏的生命,歷史學家是否應該良心發現,使中國知青不再成為新中國史卷上最黯淡蒼白的一代。

終于,《人民日報》在2008年7月18日刊載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大型畫冊》征稿啟事中稱:“在新中國的歷史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史無前例的壯舉,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漫長的歲月中,數以千萬計的知識青年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下鄉,在廣闊天地同廣大農民群眾一道,戰天斗地,用熱血和忠誠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雖然,這僅僅是歷史性禮儀的簡潔肇始,卻與本書的愿望一致,是對天下知青的一絲撫慰。

二○○八年七月

對中國知青文化節的幾點想法

至今年12月22日,中國知識青年分赴祖國各地上山下鄉已整整四十周年。倘若上溯至1955年,那就是半個世紀,潮起潮落,日月如梭,壯懷激烈,感慨萬千!

當年,正值舊中國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第一次當家作主的億萬勞動群眾開始建設與創業的偉大歷程,上千萬知識青年在祖國發出號召的時候,積極響應,脫下學生裝,穿起粗布衣,參與奮斗,用青春與熱血推動農村邊疆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隨著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知識青年先后走上新的崗位,以新的姿態書寫自己的多彩人生篇章?!爸R青年是共和國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這一命題越來越為各種群體和社會接受。每位知青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段感人的故事都有一位知青。這一代人無悔于國家,也無悔于自己。

今天,當開國領袖發出上山下鄉號召四十周年這個歷史性日子正一步一步朝我們走來的時候,歷史會再次發問:兩鬢染霜的你們,會不會裹步不前?還能對社會做什么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嗎?

相信你我他,在緬懷大半人生經歷的時候,也積極思考這個問題。

云南知青文化研究會,在知青上山下鄉三十九周年的紀念會上,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向全省乃至全國知青倡儀成立“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在每年12月22日都爭取政府支持舉辦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為何創立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呢?我們認為:第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展經濟創功立業,人數之多,跨度之長,空前未有,堪稱新中國建設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知青的汗水沒有白流,對新中國繁榮昌盛作出基礎性的不可磨滅貢獻。第二,千百萬中學生第一次深入社會最底層,磨煉意志、增長才干,諳熟國情,同農民結下友情,為今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走到各條戰線后,他們沒有也不會輕視農民,這是了不起的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這也為“就業——升大學——成功”的杰出人才模式提供最典型的、最多的范例。第三,知識青年在最落后邊遠的農村和邊疆,同最艱苦的勞動群眾辛勤勞作,風雨同舟,在當時對美國、阿爾巴尼亞等國產生影響,引起世界的關注;至今熱力四射、魅力未減。即便脫去斑斕的政治油彩,已體現著正義、公道、平等的普世價值,閃爍著人類精神的永恒之光。第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精神的力量,更需要理想、道德和情操的力量規范和支撐。請問,什么是中國知青的形象?是新中國一代建設者、創業者和愛國者。什么是中國知青精神?就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實干精神。中國知青精神延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受“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的熏陶,在新中國的困難重重建設史上產生過精神變物質的巨大作用。挖掘、總結和傳承中國知青精神,仍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二十一世紀的時代課題。這也關系到我們這代人留下什么遺產給子女后世的問題。在農村和邊疆,多數知青表現是好的,比較好的,思想單純上進心特強,這是歷史的真實。將艱苦而光榮的中國知青歷史歲月,涂抹成一部血淚史、災難史,有很大片面性。忽視、曲解和否定中國知青形象和精神,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曾付出青春和熱血的千百萬知青及其父母,以及關心和培養過他們的毛澤東、周恩來老一輩革命家和各級領導者,更對不起那些安家落戶在當地的知青朋友們,包括在上山下鄉中獻出寶貴生命的知青朋友們!第五,對上千萬知青在政治上肯定,精神上弘揚,經濟上優撫更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廣大知青及其支持者的努力?,F在還有些知青滯留在農村;有些病殘知青、邊緣化的陷于貧病交加的知青;有些“青春獻給黨,到老無人管”的下崗知青;有些因冤假錯案仍未平反的知青,有些“獻了青春又獻終生”的知青,其子女要求回原籍等問題都需呼吁解決。“國家關心、負責到底”,這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倡導,躬行實踐,值得后來領導者思考。蘇聯優恤衛國戰爭老兵的經驗,值得借鑒;1985年中央解決知青工齡的范例值得借鑒。關愛知青是一項涉及社會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必要舉措。上述內容的宣傳、實施和落實是我們每個健在的知青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具有巨大的容量和深邃價值;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擁有最廣泛而深厚的民眾基礎;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是城鄉互動和諧的新載體;

12月22日中國知青文化節(中國知青紀念日)是奮斗、平等和公正的精神象征。

知青朋友們,因為人民共和國由窮變富、由弱變強的一次歷史選擇,我們當年走到一起來了,而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號“知識青年”。共同生活與工作,所形成的知青情結具有巨大凝聚力、親合力和創新力。現在在雖然年過半百,但任重道遠。一位云南知青詩人說“人是不容易偉大的,良心卻很偉大。一般說來,當過知青的人,都容易表現出良心?!睙o論自愿上山下鄉的志愿知青,還是祖國號召上山下鄉的潮流知青;也不管當年在農村,還是在邊疆農場;也無論今天的生活際遇如何,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吧!

順致知青的敬禮!

程約漢

一群當代大學生專訪老知青
費鵬輝

2007年5月19日,陰雨連綿的昆明突然天空放晴,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和云南民族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8人,騎自行車從昆明出發,來到32公里遠的安寧古城,參觀云南省的第一片知青林和紀念碑石,沿途的勞累不能沖淡對上一代人的欽佩之情。1964年昆明知青——昆明日報社的程約漢和在安寧的楊永進熱情充當“導游”——他倆是營建知青林的發起者。
密實茂密的綠草坪,亭亭玉林的翠樹瞇笑著給這一行人以嶄新的愜意。大學生們輕手輕腳地踩著綠地毯中的窄窄條石,好奇的目光瞅望著一切。清新空氣拂去年輕的面孔上一絲倦色。
來到兩個身材高大的青石構成的紀念碑前,大學生們不約而同默讀著錄書體的碑文:
“這一片樹林,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螳川大地上留下的永恒懷念,是一群赤子對第二故鄉的深深眷戀。
1957年至1979年,昆明市8000多名品學兼優的萃萃學子,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自愿到安寧插隊,分配到村村寨寨參加農村建設。他們中有老紅軍的女兒、高干子女、名人之后、歸國華僑、工農子弟。在插隊的歲月里,他們在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關心幫助下,戰勝了各種困難,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才干,在農業科技、水利建設、植樹造林、文化教育、農機修理、合作醫療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為改變當地窮困面貌作出了貢獻,并與安寧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以后,他們奔赴各條戰線,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和中堅,繼續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2004年9月2日,在安寧開展創建全國園林城市之際,已兩鬢斑白的六四屆知青又回到了安寧,捐款植樹,為安寧托起一片綠蔭,以作下鄉四十周年之紀念……”
略顯富實的博士生小柳率先看完,由衷地叫出聲“寫得好!”,并用照像機拍下珍藏。接著周圍,響起幾聲相機的“咔嚓咔嚓”音。
一位年近七十歲的附近廠礦老工人,在半年前慕名參觀了新建知青林后,激發了內心深處一種神圣的情愫。于是,他不顧兒子蓋新房子需要人手,也不顧老伴的怨艾,每天到知青林旁邊,粗直的一株株桉樹間,小心地辟出供休閑的臺階、石桌椅,并很有匠心地親手雕刻配設了拙樸的一個個象形的石制品。上午、中午和下午,他會一面聆聽自配佛樂,一面繞小廣場行走。沒有一分報酬,搬運砂石料也沒有幫手,可是這位上年紀的退休老工人干得很起勁。無言行動感動著來游覽的人,人們要捐款支持他,可是被婉言謝絕了。
大學生們在詫異之后,對這個紅色知青精神和蘭色宗教音樂的奇妙結合場景,不禁深深地探究起來。
匆匆吃完午飯,他們乘車趕往27公里外的上祿月表村拜訪一位昆明“六四屆”知青曹志強。曹志強在插隊期間就是人民公社一個管理10個生產隊的大隊隊長,當年為解決當地缺水狀況,帶領群眾艱苦奮斗修溝打壩,主持和推動了當地的科學種田,發揮了知識青年的作用。四十年后,他又重返第二故鄉,創建了應用優良品種、機械化耕作的具有現代格調的果園,大學生們聽說后,就下決心長途拜訪,他們非常想了解新中國的一代知青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與自己父輩同齡的老知青們,是有些不可思議但又是確確實實地站在現實生活中,氣息撲面。
晚上的話題,是從“上千萬城市中學生下農村和鄉親們風雨同舟,內心沒有歧視農民的想法,成為那個時代了不起的成就之一”開始的。在聽完曹志強回憶難忘的知青歲月后,大學生們紛紛提出10多個問題,學習、生活、愛情、工作;所喜、所苦、所思,所為;人生、社會、追求、現實等無不涉及。兩代人在被關掉電視機的小會客室里,交流了整整一個晚上,他們素昧平生,第一次見面,但很快拉近心靈的距離。三位老知青的坦誠、睿智、開朗和獨到讓年輕大學生們受益非淺。尤其對曹志強,深度的厚眼鏡片與已經結下硬繭而無法彎曲的手指,在省城公司當經理的頭銜與沾著泥點草屑的簡樸穿著,再加上兩次不愿在熱鬧舒適的城里呆著,卻跑到高一腳低一腳只有鳥聲和濺水聲作伴的大山里的經歷,在來訪者心里曾暗暗產生一個念頭——是否“荒唐”!可是沒多時打消了,反而自問:產生這個念頭豈不有點兒“荒唐”?
“今晚的交談,勝讀了十年書!”一位女大學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脫口而說。
夜深了,老知青們擔心大學生們累壞了,忙催促:“休息,用熱水燙燙腳!”座談會勉強結束了。
上祿月表地處安寧城遠郊的西端,山大溝深。天色微明,這片洋洋三百畝的果園在蒙蒙晨霧里漸漸展現出布滿一架大山的風采,十分壯美。一行行蘋果和板栗,一壟壟破土出苗的玉米,一聲聲杜鵑清脆悅耳的“老倌好過”,一蓬蓬衛兵似的花椒樹,都吸引了一早起來大學生們的視線,好奇地問這問那。不知不覺中,大家兩腳沾上帶濕的紅土高一腳低一腳地走著。曹志強全身打扮是一個地道的老農,但談吐又是資深的專家口吻,儼然一位善于謀算的經紀人。又是一次心靈溝通,也是一場兩代人和諧融洽的場景。
歷史和現實在這里深情地握手。

昆明安寧縣大小黃塘村知青問題調查記

楊興

“知青”,對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遙遠的詞語——我們呱呱墜地時,知青早已回城多年;而上山下鄉,媒體電視書籍網絡,幾乎無一例外的告訴我們,這只不過是那個瘋狂得令人無可理喻的年代的又一注腳?,F在,國家又提出要搞新農村建設,要大學生深入農村。一個疑問盤旋腦中,久久不去——當年到農村的知識青年都做了些什么,對現在有什么借鑒意義。于是邀約了幾個朋友,聯系了昆明安寧知青聯誼會的李開新、馬崇林、吳丹江三位老師,準備到知青生活工作過的農村做一番調查。

11月30日,6位來自云南財經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不同高校的大學生在云南師范大學門口碰頭,同行還有四位當年到安寧縣插隊的昆明知青程約漢、陶正剛、賈培,而我們要去的村莊是知青李新忠老師當年插隊的地方。

十個人共坐了兩輛車,一路上當年的知青和同學們就聊了開去,他們幾位都是1964年的初高中畢業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們的目的地,安寧縣連然鎮大黃塘村。一下車就圍過來了七八個人,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他們大多是和李新忠一起由半大娃娃變得成熟的村里人,如今也都六十多了,其中有一兩位屬孩兒輩,如今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村民小組長也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簡單寒暄幾句后就進入了正題。本次活動共分兩塊,一塊是開座談會——向村里干部和群眾了解這個村莊的情況,村里知青的情況,以及他們對知青下鄉這項政策的評價;另一塊是分組到村里進行隨機的調查。隨機調查時以本村為主,兼及一旁的小黃塘村。

我們特意設計了兩張調查表:一張針對55-70歲左右的老人,他們的年紀和知青相差不大,對當時的情況比較了解(這里記為表一);一張針對20-4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或者沒有接觸過知青,或者知青在村里時只有幾歲,還不懂事(這里記為表二)。表一共有三個問題:知青下鄉好不好,為什么;知青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村里知青你印象最深的是誰,為什么。表二也是有三個問題:聽過知青這個詞沒;誰告訴你的知青,怎么敘述的;當時城里的知青到農村和農民一塊生活勞動工作,你覺得好還是不好,為什么。當然,我們在調查時并不是把表直接交給村民來填,也不是對著表來念,而是把問題融入和村民的聊天之中。而調查時也有村里老人陪同,這很快就消除了隔閡,拉近了我們和村民的距離。調查表各有30張,當時村民也有不少在田里干活,我們在村里村外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訪談,到調查結束時,表一共填了27張,表二共填了19張。

經過近一天和村民的零距離接觸與調查,我們發現了全新的歷史、全新的知青:

大黃塘村距安寧縣城10余公里,緊挨西山區,螳螂川畔,可謂滇池出口第一村。平時水流平緩,到夏天雨季水川水洶涌湍急?,F在全村有三十余戶,300多人。1964年,該村迎來了第一批知青,共22人,其中大黃塘村一隊9人,二隊6人,小黃塘村7人,1971年大部分調返昆明工作。在1974年,該村又迎來第二批知青,這時恰是第一批知青全部返城后不久。

我們從收回的27張表一中,明確了解到,村里大多數干部群眾(60歲前后),是贊成和擁護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重大國策的。

在表一中,回答“毛主席當年號召城市中學生到農村建設新農村,好不好?為什么?”時,27張表,稱“好,很好”的有25張,占92.6%,而稱“不清楚”的有2張,占7.4%.關于“為什么”,可歸納為五點:①“下鄉來嫩手嫩腳,對農村一無所知,跟我們下田泥一腳水一腳,學農活,我們文化少,但是比較重視教他們農活”;②“毛主席當年號召來農村很有必要,現在進城,有的罵‘爛農民,籮籮將人帶倒’,我想沒有農民,天下人吃什么”;③支援農村建設;④“能鍛煉知青,明白農民的苦楚,工作才會上進”;⑤縮小貧富差距。小黃塘村的劉美仙大媽今年七十二歲,她說:“好!因為城里的孩子學到的知識是豐富的,但缺乏實踐,不懂得當時處于社會主義新中國農民的辛苦,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通過對底層社會、農民的學習,包括做飯、砍柴等農活的學習,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痛苦,為以后學習社會,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礎?!毙↑S塘村韓紹忠大爹說:“非常好!知青從中學到了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和別人做事,學習為人處事的方法。通過學習,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并影響后人。”

在表一中,回答“當年村里的知青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27張表都予以肯定,沒有說沒有作用的。知青在農村發揮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①“傳播文化知識,用現在的話說,科學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當時他們實踐了”,“當民辦教師,教村里人認字”,“宣傳毛澤東思想,讀語錄,教唱歌、跳舞”;②“村里分糧食,掌稱安排他們”,“同我們打成一片,農民的知心朋友”,“隊長、出納都不識字,他們慢慢鍛煉,又有文化,當上干部后帶動群眾干”;③“對發展經濟其帶頭作用,指導農民科學種田,鋪路、架橋、解決村里通電問題,建成灌溉農田用的抽水房”;④“為農民利益考慮,組織紅衛兵,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地址歪風邪氣”;⑤“帶動農村致富,種果樹等”;⑥“工農和諧,城鄉和諧”。大黃塘村的董興華大爹說:“當年我屬狗,李新忠屬豬。我們好奇,城里學生為什么來呢?后來教他們煮飯、找柴、用背籮、背板,他們教我們唱歌,相當融洽。六十年代,村里文化相當欠缺,有小學文化就很不錯了。賬單發票都藏在腌菜罐里,做賬、查賬時從罐里掏出來用。昆明沒有去過,都不敢去,有事都讓知青去。后來他們分工到??谙匆路蹚S,還相互找在一起玩?!贝簏S塘村二隊的楊躍鋼當時只有5歲,她回憶說:“知青教我背老三篇,所以后來讀書讀到高中。前些日子,碰上74年下鄉的知青到村里,我說,我們會接待你們的,有空只需來玩”。

在表一中,回答“印象最深的知青是誰”時,他們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他們總會說出四五個名字:段光明、李新忠、高玉珠、甘亞光、席瑾。比如當時任赤腳醫生的席瑾。有兩位老人就講到自己長輩當時犯病,席瑾馬上找人把病人送到昆鋼醫院,昆鋼醫院治不了又連夜送往昆明城的大醫院。幾十年過去了,她們講起這事時,濃濃的感激之情還含在其中,讓人感動。一位姓余的阿姨說,自己的啟蒙老師就是64年到村里的知青高玉珠,如果沒有他們或許自己當時還讀不了書,而最令她感動的是,幾年后一次偶遇,她沒認出高老師,但是高老師卻認出了她,并主動和她打招呼。

我們從收回的19張表二中,明確農村多數干部群眾(30歲上下)是聽說過“知青”這個詞的,其中普遍認為在新中國建設初期,毛主席號召城市中學生到農村同農民一塊勞動工作,很好。

表二有15張聽說過知青,占78.9%,沒聽說過的4張,占21.1%。

回答“毛主席號召城市中學生到農村同農民一塊勞動、工作好的”有13張,占總數的68.4%。在回答“為什么”時,歸納為4點:①“體驗真實生活,認識真實世界”;②“給了農民很大幫助,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③“互利互助”;④“付出汗水,體驗農民的艱苦奮斗,說到底,就是要防止社會變質”。

對這一個問題,回答有好有壞的有3張,回答其它的也有三張,各占15.8%,可歸納為兩點:①“現在更需要知識,以前知青下鄉更多是向農村學習,現在知青進入農村的話更有實用性”,“沒有現在的大學生下農村具有現實意義”,“聽別人講不好,現在文化人進入農村有必要”;②“國家的政策,知青不下來,農村照樣發展”。

除了調查表所反映的,在交談中我們聽到的大多是64年知青的故事,我們了解到,知青給大黃塘村帶來的最大變化大概是修橋和拉電了。大黃塘就在滇池水出口螳螂川邊上,村里人要出去必須過川,當時只能渡船或是走木橋,雨季來時,河水上漲,就很容易沖垮木橋,船也很難渡,并且木橋很容易朽掉,兩三年就得重新換一次。村里68年開始就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當時知青段光明任隊長,李新忠任副隊長,知青們會同村民想辦法從昆鋼買回一些廢舊鋼軌,又從廠里借來焊機。就是在這種沒有工程技術人員沒有材料的情況下,全村人集思廣益、通力合作,找到了材料,也找到了合理的架橋方案,建成了新橋。據說,當時村里一位軍人開了輛吉普車通過新架的鋼軌橋后,村里一老人高興的說:“你是大黃塘自屁股分兩瓣以來,第一個開車進村的人?!睋?2年回村搞建設的高中生楊寶樹介紹說,他們是68年村里完全通上電的,也同樣是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和材料的情況下,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老人記憶中最清楚的是67年武斗時他們正到城里拉電機,在小西門還聽到槍響,也是那一段時間他們進城必經之路碧雞關武斗死了不少人。他們想法聯系到一些舊電桿,電桿用馬車拉到麻園,在麻園把電桿搬上火車,由火車運到昆鋼650,卸貨之后再用馬車,如此輾轉,電桿才到村里。據說那臺電機用了很長時間,而有的電桿現在都還在用著。老人們說,如果沒有知青,無法想象村子會在那時候修橋通電。

當然,知青到農村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最初也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頭。據村里大爹大媽們講,當時知青雖然有文化,但畢竟都是十六七歲的半大小伙半大姑娘,從來沒離開過家,沒吃過苦,許多人連飯都不會做。村里人給他們找來柴火,并教會他們煮飯、拾柴(刺柴)、種菜種糧??梢哉f知青們在農村人的熱心幫助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什么都不會到變成各方面的模范和骨干。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74年知青,他們是64年知青全部離開后不久入村的。他們同樣主動的幫助農村,比如把煙廠的廢舊煙葉弄到村里當肥料(都是煙廠子弟)?;蛟S由于政策不同,兩批知青的表現還是有些差異。首先是心態上有差異,下鄉時64年的知青品學兼優自愿下鄉,而74年的知青是在社會大潮中下的鄉。第二,待的時間不一樣,64年知青待了近十年,74年知青待了三四年。第三,組織形式上不一樣,64年下村后和原單位就沒有關系了,住的是村里借的房子,是和農民一起種集體的田;而74年知青下村后,煙廠派了一位四十多歲的干部來作指導,同時煙廠也出了些錢安置他們,再者他們的房子是煙廠蓋的,他們種的田是集體單獨劃給他們的?;蛟S因為這些不同,村里人說到74年知青時同樣說好,但是對人對事的印象并沒有64年那一批的深;對于64年知青,他們只說過有一個小毛病多一些,而74年知青,就有偷雞摸狗的。當然,這只是極個別的,村里人對兩批知青都給予了不低的評價。

雖然做的只是一個村莊的調查,但相信它代表了許多農村的真實情況。

調查結束后,我們感慨萬千。

如果沒有當年知青大規模的上山下鄉,中國農村封閉落后的面貌恐怕很難改變,也恐怕很難大范圍的普及初等教育,為世界衛生組織引為典范的新中國毛時代的合作醫療恐怕也難以實施;如果沒有這些,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必然是農村依然封閉落后,城鄉差距依然很大,國民大多數是文盲,人均壽命很低的國家。這樣的一個國家,恐怕缺乏現在這樣高速發展的基礎。

而最令我們感動的是64年這一批知青,他們年輕時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動要求到農村,或許在別人看來,他們失去了很多機會,但是他們青春無悔;而到農村后他們不計名不計利,默默的奉獻著?;蛟S只有這一句話能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敬重:“甘灑碧血寫春秋”。特別是當村里有人說,你們下來待幾年才有用,我們無法回答時;當我們看到周圍許多朋友當村官,并不是沖著改變農村面貌去的時,我們的敬重之情更加深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星話大白|越南
  3.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6.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7.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10. 戴雨瀟:疑似國家公務人員雇水軍散布假信息操縱輿論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8.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