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評
《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
滕興才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不少國家近來提出了“第三次石油危機已拉開序幕”的觀點。國際投資銀行高盛在5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國際油價在未來兩年內可能躥升至每桶200美元。
這樣的預期令人擔憂。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知識產權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著作《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過去100年的世界歷史,可以說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的歷史。首先是英國和德國對波斯灣石油的競爭,后來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短暫競爭,隨即英美共同對付德國和俄羅斯,后來又共同對付伊朗、墨西哥、委內瑞拉等一切可能威脅其全球石油主宰者地位的國家或利益集團。
在威廉·恩道爾筆下,1973年的石油危機到底發生了什么?
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任職美國總統的第一年。這一年年末,美國經濟開始衰退。從1970年到1971年,美國大幅度降低利率,結果投機“熱錢”紛紛投向歐洲和其他地方,導致美元不斷貶值。到1971年年底,美國官方黃金儲備不及官方負債的1/4,也就是說,如果國外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把美元兌換成黃金,華盛頓將沒有能力滿足這樣的需求。
作為應對,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此舉單方面撕毀了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協定。
但即使這樣,到1973年5月,美元的急劇貶值仍在繼續。于是,84位世界頂尖級的金融界和政界人士聚集在瑞典的索爾茨約巴登——瑞典銀行業名門瓦倫堡家族的一個隱秘的海島度假勝地,參加一個名為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聚會,商討對策。歷史證明這是一次極不尋常的會議。一場圍繞石油的陰謀從會議上策劃開來,這就是引發全球性的石油禁運,以此來大幅度提高世界石油價格。
作為實施陰謀的第一步,美國與會者沃爾特·利維在描述了未來世界石油需求和供給的前景后預言:“石油進口成本將大幅度提高,石油消費國的貿易平衡將遭遇巨大困境,歐佩克(OPEC)石油收益將出現四倍增長。”
隨后,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爆發了“贖罪日戰爭”。戰爭并不是簡單的阿拉伯國家決定對以色列發起軍事打擊的結果,而是華盛頓精心策劃的事件。美國情報機構的報告,包括截獲的阿拉伯官員之間關于確認已經開始戰爭集結的通信,都被壓了下來。基辛格還通過以色列駐華盛頓大使有效控制了以色列的政策反應。而戰爭的結果——石油減產和石油禁運——也在華盛頓的算盤之中。
1973年10月16日,歐佩克宣布將油價從每桶3.01美元提升至每桶5.11美元,并宣布停止對美國和荷蘭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西歐主要的石油港口。
1974年1月1日德黑蘭會議之后,第二次油價上漲開始了。這一次從5.11美元上漲了一倍多,達到11.65美元。這是伊朗國王在會議上強烈要求的結果,但是伊朗國王的要求令人吃驚,幾個月前,他還反對油價上漲,因為他擔心這會使西方出口商提高出口到伊朗的工業設備的價格,這些設備是伊朗推進雄心勃勃的工業化進程所急需的。后來,人們才知道,伊朗國王是在基辛格施加的壓力下才這么做的。基辛格向伊朗國王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漲四倍,與沃爾特·利維在索爾茨約巴登會議上預期的一模一樣。
從1973年5月的索爾茨約巴登會議上預言未來歐佩克石油價額上漲四倍,到1974年1月,只用了不到7個月的時間,油價上漲四倍成為事實。
第一次石油危機給全世界帶來了嚴重打擊。在整個歐洲,破產和失業已經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特別是德國,危機帶來的影響使德國基礎能源價格突然暴漲400%,工業、運輸業、農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關鍵產業如鋼鐵、造船和化工都陷入了深重的危機。在欠發達國家,能源價格上漲打擊了印度、巴基斯坦、蘇丹、泰國和所有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經濟,1974年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赤字總額高達350億美元,正好是1973年的四倍。
這就是1973年石油危機的真相。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長扎基·亞馬尼王子評價《石油戰爭》說:“本書記錄了1973年油價飆升的真相,這是我看到的關于此次危機的唯一一本好書。”
20世紀70年代,世界市場上石油價格飆升了400%,糧食嚴重不足,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石油危機策劃者之一、居然獲得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的亨利·基辛格先生時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當時華盛頓和西方世界最有權勢的人物——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
附:全文:
附圖書信息:
作 者:(德)恩道爾著,趙剛等譯 出 版 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年4月 定 價:39元 折 扣:8 折 折后價:31元 ·去烏有之鄉淘寶店,通過支付寶 ·我已信任烏有之鄉,直接聯系 |
作 者: (德)恩道爾 著,趙剛 等譯
出 版 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定 價:39元
【編輯推薦】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亨利·基辛格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威廉·恩道爾先生作為獨立的經濟學家和新聞調查記者先后在紐約和歐洲工作。他的研究涵蓋領域極為廣泛。除能源和地緣政治,還包括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農業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世界債務和亞洲金融危機等。威廉·恩道爾先生還經常應邀在地緣政治、經濟、能源等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并定期為世界全球化中心及許多國際出版物撰寫文章,還經常為主要歐洲銀行和私人基金經理提供咨詢。
【目 錄】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三足鼎立 英帝國的三大支柱:貿易、金融、原材料
英帝國的新戰略
自由貿易與英國權力的根基
英國的“非正式帝國”
1873年的大蕭條
第二章 分道揚鑣 德國與“一戰”的地緣政治
德國的經濟奇跡
柏林銀行業大恐慌
船運和鐵路基礎設施的必要性
第三章 合縱連橫 控制石油的全球爭奪戰
一位海軍上將的遠見
巖石燃燒的秘密
柏林-巴格達鐵路
新“無畏號”戰艦
決定命運的巴黎之旅
法國的失誤和俄國的雄心
第四章 運籌帷幄 開辟近東石油戰場
破產后的英國選擇了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石油
英國秘密開辟東方戰場
“一女二嫁”
羅斯柴爾德收到的一封奇怪信件
巴爾弗的帝國新概念
第五章 明爭暗斗 英美爭當世界霸主
英國打仗,摩根出錢
紐約銀行家挑戰倫敦金融城
英國為石油霸權而戰
丘吉爾及其領導下的阿拉伯局
為控制墨西哥而戰
英國控制石油的秘密
第六章 步調一致 英美聯手收拾德俄
熱那亞會議
美國覬覦俄國石油
德俄結盟甩開英國
軍事占領魯爾地區
德國惡性通脹的真正起因
英美的“紅線協議”
英國的“希特勒計劃”
第七章 排兵布陣 建立英美石油美元秩序
戰爭催生的新帝國
石油與美元聯姻
美國的戰后石油霸權
石油與紐約銀行集團
挑戰英美石油利益的伊朗人
意大利人的石油戰略
意大利石油巨人的意外死亡
第八章 內外交困 英鎊危機和德法聯盟的威脅
從廢墟中崛起的歐洲大陸
英美聯手對付歐洲的大構想
1957年:美國的轉折點
美國工業落入陷阱
啟動美元戰爭
發動越南戰爭
垮掉的一代美國人
英鎊終于頂不住了
戴高樂倒臺
第九章 逆流而動 人為制造石油危機
推倒多米諾骨牌
一次不尋常的會議
1973年的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的經濟影響
剪掉“核玫瑰之花”
“綠色行動”遏制核能發展
控制別國人口增長以保美國安全
第十章 各個擊破 壓制一切獨立的發展力量
深受石油危機之害的發展中國家
不結盟運動
和平利用原子能反而成為干涉內政的借口
“危險”的歐洲新生力量
圍剿伊朗
第十一章 不惜血本 建立“世界新秩序”
“英國病人”越治病越重
馬島戰爭和墨西哥債務危機
華爾街故伎重演
里根自食惡果
布什涉險過關
英美對德國統一的擔憂
薩達姆與沙漠風暴行動
日德被迫“出血”
第十二章 四處樹敵 從邪惡帝國到邪惡軸心
尋找新的惡人
槍打出頭鳥
射殺亞洲虎
瓦解蘇聯
俄羅斯淪為“三等公民”
休克南斯拉夫
搞亂巴爾干
第十三章 獨步天下 新世紀的石油地緣政治
重新布局石油版圖
終極大獎之所在
美國新世紀
反恐戰爭還是石油戰爭
趨“油”若鶩
油之將盡?
四處屯兵
一切盡在掌握中
譯后記
【媒體評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解振華
本書忠實記錄了1973年油價飆升的真相。這是我看到的關于此次危機的唯一一本好書。我強力推薦讀者閱讀。
——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長 扎基·亞馬尼王子
本書提出的石油乃至能源戰略,決定國家戰略和國際關系,發人深省、很有啟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中國能源技術經濟學創始人 徐壽波
本書揭示了看似莫測的國際石油價格波動背后的不變動因。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 王思強
對于那些對世界經濟運行奧秘真正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有用。
——英國經濟學家 斯蒂芬·路易斯
本書不僅在講石油政治,更是在講霸權政治是如何進行重大戰略部署和具體實施的。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 周大地
這是我看到的最值得讀的一本書之一。它令人震撼,耐人尋味。作者用一條主線,將紛繁復雜而又看似毫無聯系的歷史事件串了起來。
——《遠東金融》專欄作家、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顧問 利昂·里查森
本書為我們揭示了過去一百年國際競爭的內在機理,也昭示了未來一百年國際交往的基本規律。掌握這些機理和規律,對于發展中國家在愈演愈烈的國際競合游戲中保護本國利益,實現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科技日報》理論部主任,清華大學法學博士 胡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