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石油不僅是競爭性商品,更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2011年全世界擁有石油天然氣儲量最多的10家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其中沙特等6大資源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擁有世界石油可采儲量的70%和世界石油產量的32%。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也必須在石油產業特別是上游領域,堅持國有大公司的主導地位,保持國家對油氣資源的有效控制。
二是,石油產業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規模經濟性和資產專用性很強,進入和退出的門檻很高。自上世紀末,全球油氣行業呈現出加快向非常規資源、深海、極地等新領域發展的大趨勢,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門檻更高,風險更大,沒有一體化經營和雄厚的實力與創新能力,是難以抵御風險并在激烈競爭中立足和取勝的。
三是,全球石油資源分布與消費格局嚴重失衡,石油產業成為最早開展跨國經營的國際化程度極高的產業。目前,主要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2/3以上的國際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額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進技術。沙特、俄羅斯、科威特、委內瑞拉等國家石油公司,則依托擁有稀缺資源的優勢,大舉向海外市場和下游領域進軍,在與跨國石油公司合作和競爭中異軍突起。中國的石油公司作為后來者,要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同跨國石油巨頭同臺競技,就必須做大做強、成為巨人。
當然,國家和中石油也不能滿足或立足于“現狀”。作為央企“老大”的中石油,當然也包括中石化、中海油,要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大原則,全面深化改革,重點要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公司管控模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營等改革舉措上發力。國家也有責任進一步準確界定央企的功能定位,進一步優化公司管控體制,大力加強政府有效監管,推動管理層的職業經理人化,建立起規范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實現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近期中石油出現的個別腐敗干部,與中石油“壟斷”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腐敗分子、害群之馬畢竟是少數,并不能代表中石油廣大干部職工的主流。需要強調的是,腐敗雖是個例,但因自身“壟斷”地位,被社會關注、監督也是情理之中,中石油等央企“老大”應理解并積極回應這種關注與監督,加強內部管理和監督,減少腐敗,這對更有力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也是一種助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