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發表了《寧要微詞 不要危機》的評論文章,中心觀點是,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文章分析了改革目前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阻力,從避免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著眼,指出了改革對于黨和國家命運的極端重要性。同時,文章也承認今天的改革有“阻礙”和“不同聲音”。這篇文章影響力很大,幾乎所有轉載此文的網站,此文的點擊率都獨占鰲頭。
回顧前30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是得益于億萬人民群眾的支持。對于這一點,無可回避。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恢宏的改革中,無疑聯合了方方面面的同盟軍,除了最基本的工農群眾以外,還包括專家學者、知識精英、民營私有經濟、政界,以及海內外的愛國力量。
30年以后,這個同盟軍有所分化。最明顯的是特權階層的形成和下崗職工的淪落。這種分化,是改革后繼乏力的根本原因。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除了以官僚資本為首的特權階層,還包括那些純粹的“食利”階層,他們由改革的“同路人”逐漸成為改革的“絆腳石”,文章中提到的“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原來的“主力軍”也在發生態度上的變化。對改革,失去了從前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他們用眼睛看著改革,眼巴巴于豐碩的果實被一部分人名正言順地占有,而自己付出了一切,反遭別人“笑貧”。有網友調侃:“寧要‘不完美’的公費醫療,不要看不起病的醫改”;“寧要‘不完美’的陋室,不要買不起房的房改”;“寧要‘不完美’的義務教育,不要讀不起書的教改”。毫無疑問,充分調動“主力軍”的積極性,是改革得以為繼的關鍵。做不到這一點,或是回避、懷疑這一點,要想繼續改革,必將事倍功半。
進一步調動人們改革的積極性難不難呢?不難!
要想猴子上樹,光是打鑼是不行了。猴子上過那棵樹,流血流汗摘了不少桃子,都被地下的人吃了。怎么辦?應該先拿個“桃子”看看。
僅以“退休雙軌制”為例。這個玩意兒可不是舊體制的殘留物,恰恰是改革的產品之一,哪怕是副產品,畢竟是改革造成的。也可以說,是“不完美”的改革。人民網的“兩會調查”顯示,九成網民希望廢除養老雙軌制。2010年的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中的養老保險以104304票排在首位;2009年的兩會調查,社會保險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養老也進入兩會調查前十。今次調查,在涉及的18個關鍵詞中高居榜首。上年度兩會期間,代表們將這個話題作為“敏感詞”極力回避,那可是人民代表啊。
改革,是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本身,是“堅持好的、改正錯的”,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要重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廢除退休雙軌制就是一個非常有份量的“桃子”。把這顆桃子摘下來讓大家嘗一嘗,這是第一步。繼而,一方面完善房改、醫改、教改遺留下來的問題,一方面推動官員財產公示、民主監督,中國的改革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就。
靜待兩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